一种全浸式圆筒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55459发布日期:2020-03-24 20:30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浸式圆筒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工业物料冷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浸式圆筒冷却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工业生产中许多颗粒、粉状、块状物料必须进行高温处理后再进行快速冷却才能进入到下一道工序中,然而目前的冷却手段一般是直接采用风冷或水冷,但往往效率低下,冷却时间长,冷却过程中物料扩散到大气中容易产生污染、并且冷却效果差等。

比如在水泥在加工过程中,水泥成品在完成粉磨时,需要对其进行冷却处理,传统的冷却设备存在冷却时间长,效率低,冷却过程产生粉尘污染等,严重影响了工业生长线的生产周期,增加了产品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又如发电厂、钢厂等产生的大量煤渣需要冷却,一般采用滚筒冷渣机、喷水冷却、冷却池等冷却法,但往往效率低下,冷却过程中消耗和污染大量水源等。

在硬质合金粉加工过程中,混合后的料浆通过喷雾干燥塔进行喷雾制粒,制成半成品的粉末,目前硬质合金粉末经喷雾制粒后的冷却方式是采用螺旋振动冷却,即在振动电机的激振力下物料沿螺旋筛面从设置在外筒下部的出料口出料,或者平板振动冷却,即机体内的热物料在机体振动下连续向前跳动,筛板下面鼓入的冷空气穿过跳动着的料层,使物料冷却,其产生的废气、粉尘通过排气管排入大气。因此上述冷却方法存在如下几个弊端,一、上述冷却设备工作时一直处于振动状态,设备故障率高;二、物料通过的区域不能做到完全密封,物料与大气接触会对物料产生不良影响;影响最终产品的品质,三、振动冷却容易产生大量的粉尘,必须有效的捕集和处理,否则,管路系统将会堵塞,风机转子磨损,严重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降低设备使用寿命,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冷却效果好,物料通过区域完全密封的、可旋转的,一种全浸式圆筒冷却器。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全浸式圆筒冷却器,包括冷却筒、冷却水套,冷却水套套装在冷却筒上,冷却水套与冷却筒之间充满冷却水,所述冷却筒内部中空,其两端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

可选地、所述的进料口上设置有下料筒,所述冷却筒上靠进料口一端安装有冷却筒进口水套,所述冷却筒上靠出料口一端安装有冷却筒出口水套,所述冷却水套是设置在冷却筒进口水套与冷却筒出口水套之间。

可选地、所述的冷却筒进口水套与冷却筒出口水套的端面分别延伸到与冷却筒的两端对齐,并在端面进行满焊密封,前轴承组件和后轴承组件分别套装在冷却筒进口水套与冷却筒出口水套上。

可选地、所述的冷却筒进口水套上还固接有旋转装置。

可选地、所述的旋转装置由冷却筒进口水套上固接的链轮、电机减速机和链条组成,电机减速机驱动链条和链轮,使得冷却筒进口水套带动冷却筒一起旋转。

可选地、所述的冷却筒进口水套外部和冷却水套之间安装有前密封装置,冷却筒出口水套外部与冷却水套之间安装有后密封装置,前密封装置与后密封装置是安装在冷却水套上,使得冷却筒进口水套、冷却筒出口水套和冷却筒水套外部之间形成活动密封结构,冷却筒进口水套、冷却水套以及冷却筒出口水套内部之间充满可相互流动的冷却水,冷却筒进口水套。

可选地、所述的前密封装置和后密封装置为机械密封或盘根填料密封。

可选地、所述的冷却筒进口水套与冷却筒之间的间隙内安装有冷却筒进口水套冷却水扰流片,冷却筒出口水套与冷却筒之间的间隙内安装有冷却筒出口水套冷却水扰流片,即冷却筒出口水套冷却水扰流片与冷却筒进口水套冷却水扰流片是设置在冷却筒的外表面,冷却筒进口水套冷却水扰流片和冷却筒出口水套冷却水扰流片可以利用筒体的转动使冷却筒进口水套和冷却筒出口水套与冷却水套之间的冷却水相互对流。

可选地、所述的冷却水套上靠近出料口一端下部设有冷却水进水口,所述冷却水套上靠近进料口一端上部设有冷却水出水口。

可选地、所述的冷却筒中段外表面还设置有螺旋型冷却水扰流片,所述的冷却筒内部设有搅料筋。

可选地、所述的全浸式圆筒冷却器以2~5°的倾斜角度支撑在于机架相连的前轴承组件和后轴承组件上,使得冷却筒的出料口一端低于冷却筒的进料口一端;前、后轴承组件设置在前、后出口水套上能使轴承转动的温度降低,减小了磨损;所述的轴承组件是由轴承座和设置在内的轴承构成。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全浸式圆筒冷却器结构简单,构造合理,冷却水可循环使用,节约成本。转动的冷却筒转速低,因此设备故障率低。物料通过的区域完全密封,没有废气、粉尘排出,且有效的保护了物料;冷却圆筒全部被冷却水包围,冷却效果好;在冷却筒内部设有搅料筋,可使得物料均匀搅拌,物料得到充分均匀的冷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冷却筒进口水套与前密封装置断面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下料筒、2-前轴承组件、3-链轮、4-前密封装置、5-冷却筒进口水套、6-冷却水出水口、7-冷却筒进口水套冷却水扰流片、8-冷却筒、9-冷却水套、10-冷却筒出口水套冷却水扰流片、11-后密封装置、12-冷却筒出口水套、13-后轴承组件、14-冷却水进水口、15-冷却水扰流片、16-冷却筒内部搅料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参看附图,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浸式圆筒冷却器,包括冷却筒8、冷却水套9,冷却水套9套装在冷却筒8上,冷却水套9与冷却筒8之间充满冷却水,所述冷却筒8内部中空,其两端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进料口上设置有下料筒1,所述冷却筒8上靠进料口一端安装有冷却筒进口水套5,所述冷却筒8上靠出料口一端安装有冷却筒出口水套12,所述冷却水套9是设置在冷却筒进口水套5与冷却筒出口水套12之间。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冷却筒进口水套5与冷却筒出口水套12的端面分别延伸到与冷却筒8的两端对齐,并在端面进行满焊密封,前轴承组件2和后轴承组件13分别套装在冷却筒进口水套5与冷却筒出口水套12上。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冷却筒进口水套5上还固接有旋转装置。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旋转装置由冷却筒进口水套5上固接的链轮3、电机减速机和链条组成,电机减速机驱动链条和链轮3,使得冷却筒进口水套5带动冷却筒8一起旋转。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冷却筒进口水套5外部和冷却水套9之间安装有前密封装置4,冷却筒出口水套12外部与冷却水套9之间安装有后密封装置11,前密封装置4与后密封装置11是安装在冷却水套9上,使得冷却筒进口水套5、冷却筒出口水套12和冷却筒水套9外部之间形成活动密封结构,冷却筒进口水套5、冷却水套9以及冷却筒出口水套12之间充满可相互流动的冷却水。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前密封装置4和后密封装置11为机械密封或盘根填料密封。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冷却筒进口水套5与冷却筒8之间的间隙内安装有冷却筒进口水套冷却水扰流片7,冷却筒出口水套12与冷却筒8之间的间隙内安装有冷却筒出口水套冷却水扰流片10,即冷却筒出口水套冷却水扰流片10与冷却筒进口水套冷却水扰流片7是设置在冷却筒8的外表面,冷却筒进口水套冷却水扰流片7和冷却筒出口水套冷却水扰流片10可以利用筒体的转动使冷却筒进口水套5和冷却筒出口水套12与冷却水套9之间的冷却水相互对流。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冷却水套9上靠近出料口一端下部设有冷却水进水口14,所述冷却水套9上靠近进料口一端上部设有冷却水出水口6。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冷却筒8中段外表面还设置有螺旋型冷却水扰流片15,所述的冷却筒8内部设有搅料筋16。该冷却水扰流片15为螺旋形,这样设置即提高了冷却筒8的结构强度,又增大了换热面积,使冷却水能合理流动;搅料筋16可以根据物料的流向合理设置,使物料在冷却筒8内部的流动路线达到最长,物料冷却均匀,并得到充分冷却。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全浸式圆筒冷却器以2~5°的倾斜角度支撑在于机架相连的前轴承组件2和后轴承组件13上,使得冷却筒8的出料口一端低于冷却筒8的进料口一端。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理解的是,冷却筒8筒体两端焊接冷却筒进口水套5和冷却筒出口水套12,并在冷却筒8筒体和水套之间加扰流片,在冷却水引入后,利用筒体的转动,能使冷却水充满整个冷却筒8的外壁进行换热,增大了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果,使筒体达到换热效果的前提下能尽量控制长度。冷却水进水口14和冷却水出水口6可以和厂房配套循环冷却水相连,便于冷却水的循环使用,节约成本。

本发明的全浸式圆筒冷却器的前轴承组件2和后轴承组件3安装在冷却筒8上的进口水套5和出口水套12上,能使轴承转动的温度降低,减小了磨损;本实施例中转动的冷却筒8与冷却水套9之间的磨损在冷却筒进口水套5和冷却筒出口水套12的外部以及前密封装置4和后密封装置11之间,维修时只需更换上述损坏部件,节约了维修成本。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