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接头、出水管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11701发布日期:2020-03-31 11:08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接头、出水管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管接头、出水管组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器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目前,风管式空调器包括蒸发器总成等部件,蒸发器总成包括进水管组件和出水管组件,出水管组件采用管接头与排气阀相配合来实现出水与排气,并在排气阀的螺纹上缠绕生料带进行密封,安装过程繁琐,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出水管组件的装配效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管接头,包括封堵件、接头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接头本体上的排气结构,所述接头本体内具有中空腔体,所述排气结构的一端与所述中空腔体连通,所述排气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封堵件可拆卸式连接。

这样,通过在管接头上设置排气结构,利用排气结构来实现排气,可以省去排气阀的安装,不仅提高了管接头的整体装配效率,降低了空调器的生产成本,还将管接头的密封处由两处减少为一处,提升了管接头的整体密封性。

可选地,所述中空腔体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水腔、聚气腔和出水腔,所述排气结构内设有排气腔,且所述排气腔与所述聚气腔连通。

这样,在需要排气时,只需要拆下封堵件,水流经过聚气腔时,混入水流中的气体会在压差作用下向聚气腔扩散,从排气腔排出,而不会随水流流走,增大了排气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管接头的排气效果,减少了水路系统中气体的存在,起到优化水路系统的作用。

可选地,所述排气腔相对于所述中空腔体倾斜设置。

与排气腔垂直于中空腔体设置相比,在腔径相同的情况下,这样可以增加排气腔的长度,增大排气腔内储存气体的容量,从而进一步增大管接头的排气量,提高排气效果。

可选地,所述排气腔包括第一排气腔和第二排气腔,所述第一排气腔连通所述聚气腔和所述第二排气腔,所述封堵件与所述排气结构在所述第二排气腔处螺纹连接。

这样,第一排气腔与聚气腔、第二排气腔形成的气流通道不仅可以方便气体排出,还可以用来收集气体,能够进一步提升管接头的排气效果,保证排气完全;而且,封堵件与排气结构之间的螺纹连接,使得封堵件与接头本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和可靠,也方便在排气时拆卸封堵件。

可选地,所述聚气腔包括与所述进水腔连接并连通的第一腔体、与所述出水腔连接并连通的第二腔体、以及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第三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呈圆锥台状,所述第一腔体的小头与所述进水腔连接,和/或,所述第二腔体呈圆锥台状,所述第二腔体的小头与所述出水腔连接。

这样,在排气过程中,水流经过聚气腔时,混入水流中的气体能够更好地在聚气腔内进行扩散,并沿排气腔排出,使得排气更加充分。

可选地,所述第一腔体的纵截面呈第一等腰梯形,所述第一等腰梯形的腰与所述第一等腰梯形的对称中心线之间呈第一夹角,所述第二腔体的纵截面呈第二等腰梯形,所述第二等腰梯形的腰与所述第二等腰梯形的对称中心线之间呈第二夹角,且第一夹角大于第二夹角。

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气体外扩,同时减少水流扩散至聚气腔的量;另一方面,水流流过聚气腔时,由于第一夹角大于第二夹角,减少了第二腔体对水流的阻力,使得水流流过第二腔体时更加顺畅。

可选地,所述排气腔还包括呈圆锥台状的第三排气腔,所述第三排气腔位于所述第一排气腔和所述第二排气腔之间,并连通所述第一排气腔和所述第二排气腔,所述封堵件与所述第三排气腔的腔壁抵接密封。

这样,可以进一步保障封堵件与接头本体之间连接的牢固性和密封性。

可选地,所述第三排气腔的纵截面呈第三等腰梯形,所述封堵件插入所述第三排气腔内的部分的纵截面呈第四等腰梯形,所述第三等腰梯形的腰长与所述第四等腰梯形的腰长之间的比值介于2至3之间。

这样,可以防止封堵件与第三排气腔的腔壁之间因抵接面积过小而导致密封不严、容易漏水,也可以防止封堵件与第三排气腔的腔壁之间因抵接面积过大而容易在封堵件拧紧时发生滑丝或断裂现象,保障了封堵件与第三排气腔的腔壁之间的密封性和封堵件与排气结构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第三排气腔的空腔深度的取值范围为0.5mm至1.5mm。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出水管组件,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管接头。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所述的出水管组件。

所述出水管组件、所述空调器与上述的管接头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管接头与排气阀装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接头本体与封堵件装配状态下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接头本体与封堵件拆分状态下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中c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接头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管接头,11-封堵件,111-抵接面,12-中空腔体,121-进水腔,122-聚气腔,1221-第一腔体,1222-第二腔体,1223-第三腔体,123-出水腔,13-排气结构,131-排气腔,1311-第一排气腔,1312-第二排气腔,1313-第三排气腔,14-接头本体,2-排气阀,3-出水管,4-蒸发器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设置有坐标系xz,其中x轴的正向代表内方向,x轴的反向代表外方向,z轴的正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且术语“上”、“下”、“左”、“右”、“高”、“低”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结合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管接头,包括封堵件11、接头本体14和设置于接头本体14上的排气结构13,接头本体14内具有中空腔体12,排气结构13的一端与中空腔体12连通,排气结构13的另一端与封堵件11可拆卸式连接。

结合图1所示,对于风管式空调器而言,管接头1用于安装在风管机蒸发器总成4的出水管3上,现有技术中,通过在管接头1上安装排气阀2,利用排气阀2上的排气嘴来排出混入出水管3中的气体,但排气阀2的安装要求高,还需要在排气阀2与管接头1的连接处缠绕生料带进行密封,装配过程繁琐。本实施例中,直接在接头本体14上设置排气结构13,利用排气结构13来实现排气。封堵件11与排气结构13可拆卸式连接,当不需要排气时,封堵件11封堵在排气结构13处,如图2所示;当需要进行排气时,拆下封堵件11,出水管3中混入的气体流进中空腔体12内时便从排气结构13排出管接头1外,排气完成后再将封堵件11封堵在排气结构13处,如图4所示。

这样,通过在管接头1上设置排气结构13,利用排气结构13来实现排气,可以省去排气阀2的安装,不仅提高了管接头1和出水管组件的整体装配效率,降低了空调器的生产成本,还将管接头1的密封处由两处减少为一处,提升了管接头1的整体密封性。

可选地,结合图2和图4所示,中空腔体12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水腔121、聚气腔122和出水腔123,排气结构13内设有排气腔131,且排气腔131与聚气腔122连通。

现有技术中,出水管3中混入的气体容易跟随出水管3内的液态工作介质流过管接头1上的排气口,使得排气阀2排气不完全,而且在排气阀2与管接头1的连接处缠绕生料带的缠绕量不够时易造成漏水。本实施例中,从出水管3流出的液态工作介质由接头本体14的进水口流进,沿中空腔体12的轴向依次经过进水腔121、聚气腔122、出水腔123,并从接头本体14的出水口流出,如图2和图4所示;当需要进行排气时,拆下封堵件11,由于聚气腔122内的气压小于管接头1外的大气压,气体便在压差作用下从排气腔131排出管接头1外,排气完成后再将封堵件11封堵在排气结构13处;其中,图2和图4中的实线箭头表示水流方向,虚线箭头表示气体流动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及下文所说的水流方向为液态工作介质由接头本体14的进水口流向出水口的流动方向,也是x轴方向;其中,液态工作介质通常为制冷剂,但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及下文均以液态工作介质为水流进行举例说明。

这样,在需要排气时,只需要拆下封堵件11,水流经过聚气腔122时,混入水流中的气体会在压差作用下向聚气腔122扩散,从排气腔131排出,而不会随水流流走,增大了排气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管接头1的排气效果,减少了水路系统中气体的存在,起到优化水路系统的作用。

可选地,结合图2和图4所示,排气腔131相对于中空腔体12倾斜设置。

本实施例中,排气腔131相对于中空腔体12倾斜设置指的是,排气腔131的轴线与中空腔体12的轴线之间形成小于90°的夹角。

与排气腔131垂直于中空腔体12设置相比,在腔径相同的情况下,这样可以增加排气腔131的长度,增大排气腔131内储存气体的容量,从而进一步增大管接头1的排气量,提高排气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4所示,排气腔131包括第一排气腔1311和第二排气腔1312,第一排气腔1311连通聚气腔122和第二排气腔1312,封堵件11与排气结构13在第二排气腔1312处螺纹连接。

第二排气腔1312内设有内螺纹,封堵件11上设有与该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通过将封堵件11拧入第二排气腔1312内,以实现封堵件11与排气结构13之间的螺纹连接。第一排气腔1311将聚气腔122和第二排气腔1312连通,形成气流通道,在拧下封堵件11进行排气时,水流中混入的气体经过聚气腔122时会从聚气腔122流进第一排气腔131,并从第二排气腔1312排出。

这样,第一排气腔1311与聚气腔122、第二排气腔1312形成的气流通道不仅可以方便气体排出,还可以用来收集气体,能够进一步提升管接头1的排气效果,保证排气完全;而且,封堵件11与排气结构13之间的螺纹连接,使得封堵件11与接头本体14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和可靠,也方便在排气时拆卸封堵件11。

可选地,聚气腔122的纵截面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半圆形,且聚气腔122的空腔直径大于进水腔121的空腔直径。其中,沿经过聚气腔122的轴线的平面切开接头本体14时,由于聚气腔122不是实体,没有表面这一说,故聚气腔122的纵截面指的是切开后的聚气腔122的腔壁在该平面上的投影。

当聚气腔122的纵截面为矩形时,聚气腔122呈圆柱状,且聚气腔122的空腔直径大于进水腔121的空腔直径,以便于水流中的气体在聚气腔122处扩散;当聚气腔122的纵截面为半圆形时,聚气腔122呈类半球形,水流中的气体沿聚气腔122的腔壁扩散得更为顺畅,减小了气体在聚气腔122处扩散的阻力。

可选地,结合图4、图6和图7所示,聚气腔122包括与进水腔121连接并连通的第一腔体1221、与出水腔123连接并连通的第二腔体1222、以及连通第一腔体1221与第二腔体1222的第三腔体1223;第一腔体1221呈圆锥台状,第一腔体1221的小头与进水腔121连接,和/或,第二腔体1222呈圆锥台状,第二腔体1222的小头与出水腔123连接。

也就是说,可以仅将聚气腔122与进水腔121的连接处设置成圆锥台结构,形成第一腔体1221;也可以仅将聚气腔122与出水腔123的连接处设置成圆锥台结构,形成第二腔体1222;还可以将聚气腔122与进水腔121的连接处和与出水腔123的连接处均设置成圆锥台结构;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设置,圆锥台结构的第一腔体1221或第二腔体1222可以是通过倒角所形成,也可以是通过铸造等一体成型的方式所形成。本实施例中,进水腔121、聚气腔122、出水腔123的横截面均为圆形,当聚气腔122的第一腔体1221呈圆锥台状时,圆锥台的小头与进水腔121连接,即聚气腔122在第一腔体1221处的空腔直径沿水流方向递增;当聚气腔122的第二腔体1222呈圆锥台状时,圆锥台的小头与出水腔123连接,即聚气腔122在第二腔体1222处的空腔直径沿水流方向递减;其中,以进水腔121为例,进水腔121的空腔直径即为进水腔121的横截面的直径。

这样,在排气过程中,水流经过聚气腔122时,混入水流中的气体能够更好地在聚气腔122内进行扩散,并沿排气腔131排出,使得排气更加充分。

可选地,结合图6所示,第一腔体1221和第二腔体1222均呈圆锥台状,第一腔体1221的小头与进水腔121连接,第二腔体1222的小头与出水腔123连接;第一腔体1221的纵截面呈第一等腰梯形,第一等腰梯形的腰与第一等腰梯形的对称中心线之间呈第一夹角,第二腔体1222的纵截面呈第二等腰梯形,第二等腰梯形的腰与第二等腰梯形的对称中心线之间呈第二夹角,且第一夹角大于第二夹角。

以第一腔体1221为例,沿经过第一腔体1221的轴线的平面切开接头本体14时,由于第一腔体1221不是实体,没有表面这一说,故第一腔体1221的纵截面指的是切开后的第一腔体1221的腔壁在该平面上的投影,也是切开后的第一腔体1221的腔壁在图4中xz平面上的投影。本实施例中,聚气腔122的第一腔体1221和第二腔体1222均呈圆锥台结构,即第一腔体1221和第二腔体1222的纵截面均呈等腰梯形,为了便于描述,将第一腔体1221的纵截面称作第一等腰梯形,将第二腔体1222的纵截面称作第二等腰梯形,第一等腰梯形的对称中心线也是第一腔体1221的轴线,第二等腰梯形的对称中心线也是第二腔体1222的轴线,而第一腔体1221或第二腔体1222的轴线与图4中x轴方向平行,故第一等腰梯形的腰与第一等腰梯形的对称中心线之间形成的第一夹角相当于图6中第一等腰梯形的腰与x轴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α,同理,第二等腰梯形的腰与第二等腰梯形的对称中心线之间形成的第二夹角相当于图6中第二等腰梯形的腰与x轴方向形成夹角之间形成的夹角β,且α>β。也就是说,当圆锥台结构的第一腔体1221和第二腔体1222是通过倒角所形成时,第一腔体1221处的倒角角度大于第二腔体1222处的倒角角度。

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气体外扩,同时减少水流扩散至聚气腔122的量;另一方面,水流流过聚气腔122时,由于第一夹角大于第二夹角,减少了第二腔体1222对水流的阻力,使得水流流过第二腔体1222时更加顺畅。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5所示,排气腔131还包括呈圆锥台状的第三排气腔1313,第三排气腔1313位于第一排气腔1311和第二排气腔1312的连接处,并连通第一排气腔1311和第二排气腔1312;封堵件11与第三排气腔1313的腔壁抵接密封。

封堵件11拧入排气腔131内并将整个第二排气腔1312封堵住时,封堵件11与第三排气腔1313的腔壁通过挤压形成密封,此时,封堵件11上的抵接面111与第三排气腔1313的腔壁抵接。这样,可以进一步保障封堵件11与接头本体14之间连接的牢固性和密封性。

可选地,第三排气腔1313与第二排气腔1312连接处的直径小于第二排气腔1312的直径。

第三排气腔1313呈圆锥台结构,第三排气腔1313与第二排气腔1312的连接处为圆锥台的大头,第三排气腔1313与第一排气腔1311的连接处为圆锥台的小头。当第三排气腔1313与第二排气腔1312的连接处的直径大于第二排气腔1312的直径时,封堵件11与第三排气腔1313的腔壁抵接后,不能完全将第三排气腔1313与第二排气腔1312的连接处封堵住,使得第三排气腔1313与第二排气腔1312的连接处与堵件11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当第三排气腔1313与第二排气腔1312的连接处的直径等于第二排气腔1312的直径时,虽然能够实现完全将第三排气腔1313与第二排气腔1312的连接处封堵住,但封堵件11插入排气结构13的一端体积就需要设置得比较大,增大了封堵件11的整体体积。

本实施例中将第三排气腔1313与第二排气腔1312的连接处的直径设置为小于第二排气腔1312的直径,这样,可以在保证封堵件11将第三排气腔1313与第二排气腔1312的连接处完全封堵住的前提下,减小封堵件11的体积。

可选地,结合图3所示,第三排气腔1313的纵截面呈第三等腰梯形,封堵件11插入第三排气腔1313内的部分的纵截面呈第四等腰梯形,第三等腰梯形的腰长与第四等腰梯形的腰长之间的比值介于2至3之间。

第三等腰梯形的腰长l1与第四等腰梯形的腰长l2之间的比值反映了封堵件11与第三排气腔1313的腔壁之间接触面积的大小,l1与l2的比值越大,说明封堵件11与第三排气腔1313的腔壁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小,反之,l1与l2的比值越小,说明封堵件11与第三排气腔1313的腔壁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当l1与l2的比值过大时,说明封堵件11与第三排气腔1313的腔壁之间的接触面积过小,封堵件11与第三排气腔1313之间密封不严,容易漏水;当l1与l2的比值过小时,说明封堵件11与第三排气腔1313的腔壁之间的接触面积过大,封堵件11拧紧时,力矩变大,容易造成封堵件11滑丝或断裂。

本实施例中将第三等腰梯形的腰长l1与第四等腰梯形的腰长l2之间的比值设置在2至3之间,可以防止封堵件11与第三排气腔1313的腔壁之间因抵接面积过小而导致密封不严、容易漏水,也可以防止封堵件11与第三排气腔1313的腔壁之间因抵接面积过大而容易在封堵件11拧紧时发生滑丝或断裂现象,保障了封堵件11与第三排气腔1313的腔壁之间的密封性和封堵件11与排气结构13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优选地,第三等腰梯形的腰长与第四等腰梯形的腰长之间的比值为5:2。此时,封堵件11和第三排气腔1313之间的接触密封满足要求且效果最佳,同时封堵件11在拧紧时所受力矩适中,变形在可接受范围内。

可选地,第三排气腔1313的空腔深度的取值范围为0.5mm至1.5mm。

第三排气腔1313的空腔深度指的是第三排气腔1313沿其轴向延伸的长度,也是第三排气腔1313与第一排气腔1311的连接处到第三排气腔1313与第二排气腔1312的连接处的垂直距离。第三排气腔1313可以是通过在第一排气腔1311与第二排气腔1312的连接处倒角所形成,也可以是通过铸造等一体成型的方式所形成。当第三排气腔1313是通过倒角所形成时,第三排气腔1313的空腔深度指的是倒角的宽度,也是倒角的直角边的长度。本实施例将第三排气腔1313的空腔深度设置在0.5mm至1.5mm这一范围内,以便于在第一排气腔1311与第二排气腔1312连接处倒角形成第三排气腔1313。

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出水管组件,该出水管组件包含上述任一所述的管接头。

本实施例中,出水管组件包括出水管3和上述任一所述的管接头1,管接头1焊接于出水管3上,其中,管接头1包括封堵件11和接头本体14,接头本体14上设有排气结构13,封堵件11可拆卸式封堵在排气结构13处;这样,通过在接头本体14上设置排气结构13,利用排气结构13来实现排气,可以省去排气阀2的安装,不仅提高了管接头1的整体装配效率,降低了空调器的生产成本,还将管接头1的密封处由两处减少为一处,提升了管接头1的整体密封性。

本发明还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如何提高出水管组件中管接头处的排气效果的问题,该空调器包含上述所述的出水管组件。

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包括蒸发器总成4和上述所述的出水管组件。通过在接头本体14上设置排气结构13,利用排气结构13来实现排气,可以省去排气阀2的安装,不仅提高了管接头1的整体装配效率,降低了空调器的生产成本,还将管接头1的密封处由两处减少为一处,提升了管接头1的整体密封性。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