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模块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81729发布日期:2020-04-29 01:31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新风模块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新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模块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柜机空调新风系统主要通过风机将室外新风、室内回风进行对流换气,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提高舒适性,保障人体健康。

然而,对于送入室内的新风仅经过全热换热器或者空气净化器处理后直接向室内送风,新风系统的出风口为固定设置,不论冷风还是热风均从固定的出风口排出,这样并未考虑室内气流及温度场分布,也未考虑对新风进行加强换热来提高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模块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的舒适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风模块,包括:安装壳体,安装壳体上设置有第一新风进口、室外排风口、第一新风出口和第二新风出口,第一新风进口、室外排风口、第一新风出口和第二新风出口间隔设置;蜗壳组件,设置在安装壳体内,蜗壳组件上设置有第二新风进口、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第一连通口与第一新风出口连通,第二连通口与第二新风出口连通,第二新风进口与第一新风进口连通;第二新风进口可选择地与第一连通口或第二连通口连通,以使由第二新风进口引入的室外空气由第一新风出口或第二新风出口排出。

进一步地,蜗壳组件包括:蜗壳本体,设置在安装壳体内,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均设置在蜗壳本体上;活动蜗壳,可活动地设置在蜗壳本体内,活动蜗壳具有第一连通位置和第二连通位置,活动蜗壳上设置有第三连通口;当活动蜗壳运动至第一连通位置时,第三连通口与第一连通口连通以使气流从第一连通口排出;当活动蜗壳运动至第二连通位置时,第三连通口与第二连通口连通以使气流从第二连通口排出。

进一步地,新风模块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的驱动端与活动蜗壳连接,以通过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活动蜗壳转动。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齿轮结构,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以通过第一电机带动第一齿轮结构转动;第二齿轮结构,设置在活动蜗壳上,第二齿轮结构与第一齿轮结构啮合,以使第一齿轮结构通过第二齿轮结构带动活动蜗壳转动。

进一步地,活动蜗壳为弧形壳体,弧形壳体的一端形成第一抵接端,弧形壳体的另一端形成第二抵接端;当第三连通口运动至第一连通位置或第二连通位置时,第一抵接端和第二抵接端均与蜗壳本体的内壁抵接。

进一步地,安装壳体包括新风风道壳体,第一新风进口、第一新风出口和第二新风出口均设置在新风风道壳体上,蜗壳组件设置在新风风道壳体内,第一新风进口与第二新风进口连通,第一新风出口与第一连通口连通,第二新风出口与第二连通口连通,以使由第一新风进口引入的新风可选择地从第一新风出口或第二新风出口排出。

进一步地,新风风道壳体上设置有安装槽,新风模块还包括换热器,换热器设置在安装槽内,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内通入的室内空气与第二换热通道内通入的新风进行热交换;第一新风进口与第二换热通道的入口端连通,新风风道壳体上还设置有第二新风进口,第二换热通道的出口端与第二新风进口连通,第二新风进口与第二新风进口连通,以使换热后的新风经第二新风进口进入蜗壳组件内。

进一步地,安装壳体还包括第一风道壳体和第二风道壳体,第一风道壳体和第二风道壳体相对设置在新风风道壳体的两侧,第一风道壳体围成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壳体围成第二风道,第一风道用于通入室内空气,第一风道与第一换热通道的入口端连通,第二风道与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端连通,以通过第二风道将换热后的室内空气排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新风模块,设置在室内机壳体内,新风模块为上述提供的新风模块。

进一步地,内机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第一风口与第二风口间隔设置,新风模块位于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新风模块的第一连通口与第一风口连通,新风模块的第二连通口与第二风口连通。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蒸发器组件,设置在室内机壳体内,蒸发器组件位于新风模块靠近第一风口的一侧,以使由第一连通口流出的新风经蒸发器组件换热后从第一风口排出。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使蜗壳组件的第二新风进口可选择地与第一连通口或第二连通口连通,能够便于使由第二新风进口引入的室外空气由第一新风出口第二新风出口排出,以便于根据冷热空气的特性选择相应的出风口进行出风。因此,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的舒适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提供的新风模块的爆炸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提供的新风模块的安装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提供的新风模块的第二新风出口出风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提供的新风模块的第一新风出口出风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二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二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安装壳体;11、第一新风进口;12、室外排风口;13、第一新风出口;14、第二新风出口;15、新风风道壳体;151、安装槽;16、第一风道壳体;17、第二风道壳体;18、新风进风管;20、蜗壳组件;21、第二新风进口;22、第一连通口;23、第二连通口;24、蜗壳本体;25、活动蜗壳;251、第三连通口;252、第一抵接端;253、第二抵接端;31、第一电机;32、第一齿轮结构;33、第二齿轮结构;40、换热器;50、室内机壳体;51、第一风口;52、第二风口;60、蒸发器组件;70、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新风模块,新风模块包括安装壳体10和蜗壳组件20,安装壳体10上设置有第一新风进口11、室外排风口12、第一新风出口13和第二新风出口14,第一新风进口11、室外排风口12、第一新风出口13和第二新风出口14间隔设置。蜗壳组件20设置在安装壳体10内,蜗壳组件20上设置有第二新风进口21、第一连通口22和第二连通口23,第一连通口22与第一新风出口13连通,第二连通口23与第二新风出口14连通,第二新风进口21与第一新风进口11连通;第二新风进口21可选择地与第一连通口22或第二连通口23连通,以使由第二新风进口21引入的室外空气由第一新风出口13或第二新风出口14排出。蜗壳组件20内设置有风机70,该风机70可以为离心风机。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能够便于根据空气的冷热特性选择相应的第一新风出口13或第二新风出口14排出,以便于新风与室内空气进行流通,提高新风风量,以便于提高室内空气的流通性,更好地增加室内空气的舒适性。

在本实施例中,蜗壳组件20包括蜗壳本体24和活动蜗壳25,蜗壳本体24设置在安装壳体10内,第一连通口22和第二连通口23均设置在蜗壳本体24上。活动蜗壳25可活动地设置在蜗壳本体24内,活动蜗壳25具有第一连通位置和第二连通位置,活动蜗壳25上设置有第三连通口251。当活动蜗壳25运动至第一连通位置时,第三连通口251与第一连通口22连通以使气流从第一连通口22排出。当活动蜗壳25运动至第二连通位置时,第三连通口251与第二连通口23连通以使气流从第二连通口23排出。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新风模块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的驱动端与活动蜗壳25连接,以通过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活动蜗壳25转动。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提高整体结构的自动化程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31、第一齿轮结构32和第二齿轮结构33,第一齿轮结构32与第一电机31的输出轴连接,以通过第一电机31带动第一齿轮结构32转动。第二齿轮结构33设置在活动蜗壳25上,第二齿轮结构33与第一齿轮结构32啮合,以使第一齿轮结构32通过第二齿轮结构33带动活动蜗壳25转动。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便于提高活动蜗壳25的运动稳定性。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活动蜗壳25为弧形壳体,弧形壳体的一端形成第一抵接端252,弧形壳体的另一端形成第二抵接端253。当第三连通口251运动至第一连通位置或第二连通位置时,第一抵接端252和第二抵接端253均与蜗壳本体24的内壁抵接,以使避免气流从活动蜗壳25和蜗壳本体24之间的间隙处漏出。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安装壳体10包括新风风道壳体15,第一新风进口11、第一新风出口13和第二新风出口14均设置在新风风道壳体15上。蜗壳组件20设置在新风风道壳体15内,第一新风进口11与第二新风进口21连通,第一新风出口13与第一连通口22连通,第二新风出口14与第二连通口23连通,以使由第一新风进口11引入的新风可选择地从第一新风出口13或第二新风出口14排出。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便于通过新风风道壳体15对蜗壳组件20进行保护。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风道壳体15上设置有安装槽151,新风模块还包括换热器40,换热器40设置在安装槽151内,换热器40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内通入的室内空气与第二换热通道内通入的新风进行热交换。第一新风进口11与第二换热通道的入口端连通,新风风道壳体15上还设置有第二新风进口21,第二换热通道的出口端与第二新风进口21连通,第二新风进口21与第二新风进口21连通,以使换热后的新风经第二新风进口21进入蜗壳组件20内,提高了换热效率,避免了能量浪费。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安装壳体10还包括第一风道壳体16和第二风道壳体17,第一风道壳体16和第二风道壳体17相对设置在新风风道壳体15的两侧,第一风道壳体16围成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壳体17围成第二风道,第一风道用于通入室内空气,第一风道与第一换热通道的入口端连通,第二风道与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端连通,以通过第二风道将换热后的室内空气排出。采用这样的设置,提高了整体结构的紧凑性,优化了结构的空间布局。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50和新风模块,新风模块设置在室内机壳体50内,新风模块为实施例一中提供的新风模块。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室内机壳体50上设置有第一风口51和第二风口52,第一风口51与第二风口52间隔设置,具体的,第一风口51和第二风口52沿室内机壳体5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新风模块位于第一风口51和第二风口52之间,新风模块的第一连通口22与第一风口51连通,新风模块的第二连通口23与第二风口52连通,以便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第一风口51或第二风口52进行出风。第一风口51位于第二风口52的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模块设置在柜机风道的下部,新风模块处于进风模式时,新风由进风口通过新风进风管18与外界大气连接,通过离心风机做功,将外界新风吸入内机侧,新风经全热交换器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新风在活动蜗壳25的作用下可以从第一风口51或第二风口52进行送风。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蒸发器组件60,蒸发器组件60设置在室内机壳体50内,蒸发器组件60位于新风模块靠近第一风口51的一侧,以使由第一连通口22流出的新风经蒸发器组件60换热后从第一风口51排出,可进一步加强换热,避免不同温度的混流风吹入室内,引起人体不适。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实现了单风道新风系统送风方式上下对流控制,内部设置有两个离心风机结构,利用离心风机吸气排气特点,设计活动蜗壳结构,通过内部机构的变换实现上下对流不同的新风风道的出风方式,从而实现新风系统出风方式的切换,可向室内直接送入新风,提高整机的风量,也可以将换热后的气体送入室内,提高了室内空气质量,提高了室内空气的舒适度。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