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能水池及蓄能水池的能量调节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62242发布日期:2020-05-08 14:07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蓄能水池及蓄能水池的能量调节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量储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能水池及蓄能水池的能量调节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商场、写字楼、大型车间一般都选择安装中央空调,以满足密度较大的人群制冷或制热的需求。

中央空调,是采用液体气化制冷的原理为空气调节系统提供所需冷量,用以抵消室内环境的冷负荷;制热系统为空气调节系统提供所需热量,用以抵消室内环境热负荷。因中央空调能耗巨大,空调节能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为了降低能耗,我国实行了峰谷电价政策,这样利于均衡用电,削峰填谷,蓄能技术是一种转移电力负荷的有效手段,自然分层型水蓄冷技术是一种重要的蓄冷技术,由于它的技术经济优势,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目前传统的蓄能水池内的斜温层容易受到布水器的扰动,蓄能效果较低。

另外,采用一个较大的蓄能水池时,如果蓄能量较小,不能充分利用蓄能水池,如果蓄能量突然增大时,单个蓄能水池又无法满足蓄能需求。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蓄能水池,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蓄能水池,包括池体,还包括热布水器和冷布水器,所述热布水器布设于池体内的上部,所述冷布水器布设于池体内的下部;所述热布水器包括热水缓冲仓、上连接管及多个热水布水管,所述上连接管的上端用于连接分支热水管,所述上连接管的下端与热水缓冲仓的上端连通,多个热水布水管上下间隔设置在热水缓冲仓外壁的周向上;所述冷布水器包括冷水缓冲仓、下连接管及多个冷水布水管,所述下连接管的一端用于连接分支冷水管,所述下连接管的另一端伸入冷水缓冲仓内,多个冷水布水管上下间隔设置在冷水缓冲仓外壁的周向上。

上述方案提供的一种蓄能水池,通过热水缓冲仓对分支热水管的出水进行缓冲,通过冷水缓冲仓对分支冷水管的出水进行缓冲,降低了进出水流速,实现了低速布水,对斜温层的扰动扰动非常小,有效提高了蓄能的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能水池,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热水缓冲仓为中空圆柱形结构,且该热水缓冲仓的底面为下凹的圆弧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热水缓冲仓内围绕中心轴上下交错设置有多个环形挡板,所述环形挡板与热水缓冲仓的顶板或底板之间、相邻两个环形挡板之间均形成有过水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热水布水管包括与热水缓冲仓连接的主管、沿主管长度方向水平设置在主管外壁的多个支管,每个支管均可拆卸连接有十字型管架,每个十字管架的外壁均包裹有透水布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十字管架包括连接管体、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连接管体的一端与支管螺接,另一端与第一出水管连接,第二出水管水平固设在第一出水管的中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均由四根杆体围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冷水缓冲仓为中空圆柱形结构,且该热水缓冲仓的顶面为上凸的圆弧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下连接管伸入冷水缓冲仓的端部装设有锥形套。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蓄能水池的能量调节控制系统,包括热水干管和冷水干管,所述热水干管上并联有多个分支热水管,每个分支热水管均与上述任意一项所述蓄能水池的上连接管连接,所述冷水干管上并联有多个分支冷水管,每个分支冷水管上均与上述任意一项所述蓄能水池的下连接管连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能水池的能量调节控制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还包括控制器和安装在热水干管、冷水干管、分支热水管及分支冷水管上的多个电磁阀,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电磁阀的启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蓄能水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热水缓冲仓的横截面图;

图3为图1中热布水管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热布水管的端面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蓄能水池的能量调节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中:

1、池体;

2、热布水器;21、热水缓冲仓;22、上连接管;23、热水布水管;231、主管;232、支管;233a、连接管体;233b、杆体;234、透水布料;24、环形挡板;

3、冷布水器;31、冷水缓冲仓;32、下连接管;33、冷水布水管;34、锥形套;

4、分支热水管;

5、分支冷水管;

6、热水干管;

7、冷水干管;

8、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结合附图1至附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蓄能水池,包括池体1、热布水器2和冷布水器3,其中,所述热布水器2布设于池体1内的上部,所述冷布水器3布设于池体1内的下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池体1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消防水池或保温水池。

如图1所示,所述热布水器2包括热水缓冲仓21、上连接管22及多个热水布水管23,所述上连接管22的上端用于连接分支热水管4,所述上连接管22的下端与热水缓冲仓21的上端连通,多个热水布水管23上下间隔设置在热水缓冲仓21外壁的周向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连接管22的上端可通过螺套与分支热水管4可拆卸连接,所述上连接管22的下端与热水缓冲仓21的上端中心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水缓冲仓21为中空圆柱形结构,且该热水缓冲仓21的底面为下凹的圆弧面,热水缓冲仓21的底面采用圆弧面有助于提高热水缓冲仓21的缓冲效果,以进一步降低热水缓冲仓21出水流速。

如图1所示,所述冷布水器3包括冷水缓冲仓31、下连接管32及多个冷水布水管33,所述下连接管32的一端用于连接分支冷水管5,所述下连接管32的另一端伸入冷水缓冲仓31内,多个冷水布水管33上下间隔设置在冷水缓冲仓31外壁的周向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水缓冲仓31为中空圆柱形结构,且该热水缓冲仓21的顶面为上凸的圆弧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连接管32的外端与分支冷水管5通过螺套连接,下连接管32的内端伸入冷水缓冲仓31内并装设有锥形套34,通过装设锥形套34可降低进入冷水缓冲仓31内水流的流速。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热水缓冲仓21内围绕中心轴上下交错设置有多个环形挡板24,所述环形挡板24与热水缓冲仓21的顶板或底板之间、相邻两个环形挡板24之间均形成有过水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固设在热水缓冲仓21底板上的环形挡板24与热水缓冲仓21顶板之间具有过水通道,固设在热水缓冲仓21顶板上的环形挡板24与热水缓冲仓21底板之间具有过水通道,相邻两个环形挡板24间隔设置形成过水通道,通过设置环形挡板24可改变水流流向,进而降低水流流速。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热水布水管23包括与热水缓冲仓21连接的主管231、沿主管231长度方向水平设置在主管231外壁的多个支管232,每个支管232均可拆卸设置有十字管架,每个十字管架的外壁均包裹有透水布料234。

在本实施例中,十字管架包括连接管体233a、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连接管体233a的一端与支管232螺接,另一端与第一出水管连接,第二出水管水平固设在第一出水管的中部。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均由四根圆柱形的杆体233b围成。

在本实施例中,透水布料234为聚氨酯纤维布料,透水布料234和杆体233b共同组成热水布水管23的主体,流水从透水布料234的纤维孔隙中均匀、缓慢地流出,以完成布水。

在本实施例中,热水布水管23与冷水布水管33结构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透水布料234还可起到过滤的作用,以保证蓄水池的干净卫生;长时间使用后,杂质堆积在热水布水管23或冷水布水管33内部时,可直接将原热水布水管23与冷水布水管33拆除,更换新的热水布水管23或冷水布水管33即可,以保证布水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蓄能水池,通过改变布水器的结构而降低了出水流速,使布水器对斜温层的扰动非常小,从而提高了蓄能效果。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蓄能水池的能量调节控制系统,包括热水干管6和冷水干管7,所述热水干管6上并联有多个分支热水管4,每个分支热水管4均与实施例1所述蓄能水池的上连接管22连接,所述冷水干管7上并联有多个分支冷水管5,所述分支冷水管5上均与实施例1所述蓄能水池的下连接管3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器和安装在热水干管6、冷水干管7、分支热水管4及分支冷水管5上的多个电磁阀8,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电磁阀8的启停。

采用蓄能水池的能量调节控制系统,若蓄能量较大时,可通过控制器开启多个蓄能水池同时使用,若蓄能量较小时,可通过控制器关闭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蓄能水池,以达到对蓄能量的能量调节作用。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