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无压电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39044发布日期:2020-08-05 01:47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型无压电锅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加热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敞开式设计且内置有循环水泵的改进型无压电锅炉。



背景技术:

在一些新建小区,集中取暖都采用天然气取暖,减少了烟气的排放,但在城市的棚户区和农村地区,出于建设成本和建议必要性等诸多考虑,冬季采暖还是使用的是单户模式,即每户独立自主供暖。独立供暖需要相应的设备实现,电锅炉以其易用、低成本、安全等优势被广泛使用。电锅炉的原理是通过电加热炉内的水,通过泵的循环,使与电锅炉相联通的室内暖气片或电暖内的水或其它媒介升温,从而达到室内供暖的目的。

现有的电锅炉存在几点问题,一是,多数的电锅炉的内胆使用的是非敞开式设计,即在加热时,内胆压力会随水温升高,在老化或质量存在缺陷时,有爆炸的可能。二是,现有的电锅炉由于换热结构较为简单,换热效率低,升温慢。三是,现有的电锅炉使用的是外接式泵体,而泵体外置结泵体的。此外,现有的电锅炉功能较为单一,使用体验上较差,具体的说,多数的电锅炉仍使用的是机械式或触摸式的开关,需要人工直接操作,少部分使用的是遥控装置,即通过遥控器控制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运行参数,但由于遥控在使用上仍存不便,无法适应现代生产的实际使用习惯,使得整体的使用体验不佳。

综上所述,现有的电锅炉在结构和功能上仍有进步的空间和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敞开式设计且内置有循环水泵并具备有智能化远程控制功能的改进型无压电锅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改进型无压电锅炉,包括外壳、内胆、热交换组件、加热组件、水泵、控制器、排气阀、过滤组件、防干烧感应组件,热交换组件及加热组件安装在内胆中;加热组件与热交换组件连接配合,组合形成工作单元;内胆安装在外壳中、水泵安装在外壳内并与热交换组件连接配合;热交换组件与一进水管、一排水管相连;控制器安装在外壳内;水泵与进水管相连;排水管伸出外壳并与排气阀通过一根管道相连;过滤组件与水泵连接配合;热交换组件包括上换热板、下换热板、中间导热油层,上换热板及下换热板均由导热金属制成;上换热板与下换热板间填满有导热油,形成导热油层;上换热板内均匀排列有五个冷媒通道,该冷媒通道的截面呈长方形;下换热板也由导热金属制成,由上换热板平行且尺寸与上换热板相同,下换热板内均匀排列有六个冷媒通道,该冷媒通道的截面呈长方形;下换热板左端的第一冷媒通道的尾端与一排液管相连,右端的第六冷媒通道的头端与一进液管相连;下换热板上的第六冷媒通道的尾端通过一个弧形管与上换热板上的右端的第五冷媒通道的尾端相连通;下换热板上的第五冷媒通道的尾端通过一个弧形管与上换热板上的第四冷媒通道的尾端相连通;下换热板上的第四冷媒通道的尾端通过一个弧形管与上换热板上的第三冷媒通道的尾端相连通;下换热板上的第三冷媒通道的尾端通过一个弧形管与上换热板上的右端的第二冷媒通道的尾端相连通;下换热板上的第二冷媒通道的尾端通过一个弧形管与上换热板上的左端的第一冷媒通道的尾端相连通;上换热板上的第五冷媒通道的头端通过弧形管与下换热板上的第五冷媒通道的头端相连;上换热板上的第四冷媒通道的头端通过弧形管与下换热板上的第四冷媒通道的头端相连;上换热板上的第三冷媒通道的头端通过弧形管与下换热板上的第三冷媒通道的头端相连;上换热板上的第二冷媒通道的头端通过弧形管与下换热板上的第二冷媒通道的头端相连;上换热板上的第一冷媒通道的头端通过弧形管与下换热板上的第一冷媒通道的头端相连;加热组件由若干根方形加热杆组成,加热杆插入上换热板与下换热板间,且加热板上表面与上换热板紧贴接触,下表面与下换热板紧贴接触。

进一步的说,过滤组件依序包括金属过滤网、pp棉过滤层,金属过滤网及pp棉过滤层被安装在一个塑料壳体中并被固定。

进一步的说,防干烧感应组件为水流监测传感器,该传感器通过线缆与控制器相连。

进一步的说,控制器内设有无线模块,该无线模块可与运端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进而实现远程信息了解及远程控制。

过一步的说,内胆为隔热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说,外壳上嵌装有显示屏,该显示屏与控制器相连,用以显示设备运行的各项参数。

进一步的说,加热组件中的方形加热杆间并连。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克服现有电锅炉所存在的不足,大大提高电锅炉的使用安全性以及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导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侧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热交换组件与加热组件及内胆配合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热交换组件与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

为方便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理解,现结合附图举出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外壳1、内胆2、热交换组件、加热组件14、水泵4、控制器3、排气阀5、过滤组件7、防干烧感应组件6,热交换组件及加热组件14安装在内胆2中;加热组件14与热交换组件连接配合,组合形成工作单元;内胆2安装在外壳1中、水泵4安装在外壳1内并与热交换组件连接配合;热交换组件与一进水管8、一排水管相9连;控制器3安装在外壳1内;水泵4与进水管8相连;排水管9伸出外壳1并与排气阀5通过一根管道相连;过滤组件7与水泵4相连;热交换组件包括上换热板10、下换热板11、中间导热油层12,上换热板10及下换热板11均由导热金属制成;上换热板10与下换热板11间填满有导热油,形成导热油层12;上换热板10内均匀排列有五个冷媒通道,该冷媒通道的截面呈长方形;下换热板11也由导热金属制成,由上换热板10平行且尺寸与上换热板10相同,下换热板11内均匀排列有六个冷媒通道13,该冷媒通道13的截面呈长方形;下换热板11左端的第一冷媒通道的尾端与一排液管15相连,右端的第六冷媒通道的头端与一进液管16相连;下换热板11上的第六冷媒通道的尾端通过一个弧形管与上换热板10上的右端的第五冷媒通道的尾端相连通;下换热板11上的第五冷媒通道的尾端通过一个弧形管与上换热板10上的第四冷媒通道的尾端相连通;下换热板11上的第四冷媒通道的尾端通过一个弧形管与上换热板10上的第三冷媒通道的尾端相连通;下换热板11上的第三冷媒通道的尾端通过一个弧形管与上换热板10上的右端的第二冷媒通道的尾端相连通;下换热板11上的第二冷媒通道的尾端通过一个弧形管与上换热板10上的左端的第一冷媒通道的尾端相连通;上换热板10上的第五冷媒通道的头端通过弧形管与下换热板11上的第五冷媒通道的头端相连;上换热板10上的第四冷媒通道的头端通过弧形管与下换热板11上的第四冷媒通道的头端相连;上换热板10上的第三冷媒通道的头端通过弧形管与下换热板11上的第三冷媒通道的头端相连;上换热板10上的第二冷媒通道的头端通过弧形管与下换热板11上的第二冷媒通道的头端相连;上换热板10上的第一冷媒通道的头端通过弧形管与下换热板11上的第一冷媒通道的头端相连;加热组件14由若干根方形加热杆组成,加热杆插入上换热板10与下换热板11间,且加热板上表面与上换热板紧贴接触,下表面与下换热板紧贴接触。

本实用新型实施时,其工作理由及具体工作步骤如下,水泵4工作,将进水管8的水送入热交换组件中,在热交换组件中,与加热组件进行热交换升温后经排水管送出,在上述工作过程中,由于水经过了上换热板10、下换热板11,增大了水与热源间的接触面积,并利用导热油填补加热组件14与上换热板10、下换热板11间的配合空白,实现了全面接触,全面导热,效率更高。

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