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的吸热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59202发布日期:2020-06-26 22:20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的吸热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的吸热体结构。



背景技术:

吸热体结构是平板太阳能集热器中的一个核心部件,起到吸热、传热作用,其结构和性能优劣直接决定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性能。吸热体结构主要由吸热排管、导流集管和一面具有太阳能选择性吸收膜层的平板吸热板组成,吸热排管、导流集管与平板吸热板焊接连接,焊接方式可分为激光点焊接、超声波焊接。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的排管都是一个整体,在排管其中的某一个部分出现损坏时,往往需要将整根排管进行更换,这样就导致了排管材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的吸热体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排管都是一个整体,在排管其中的某一个部分出现损坏时,往往需要将整根排管进行更换,导致排管材料的浪费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的吸热体结构,包括

底板;

两个集管,分别固定于底板上端面的两侧;

若干吸热体组件,其纵向分布于两个所述集管之间,所述吸热体组件包括

若干吸热板,所述吸热板内设有排管,所述排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凸出端,所述凸出端伸出吸热板端面一部分,正对集管的凸出端与相对应的集管相连通;

若干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位于相邻的吸热板之间,且该连接装置的两端分别与对应吸热板一端的凸出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外壳、第二弹簧和压板,所述外壳设有贯穿其两端面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侧壁对称设有侧边槽,所述连接孔内靠近端面的位置均设有所述的压板,所述压板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侧边槽滑动连接,压板的中部设有端面孔;所述凸出端的内孔直径大于或等于端面孔的直径,且在凸出端位于连接孔内时,所述凸出端的内孔中轴线与端面孔的中轴线共线;所述侧边槽的前后侧壁各设有侧壁槽,所述压板的侧面设有与侧壁槽滑动连接的滑块,所述压板朝向连接孔开口的侧面对称设有所述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压板固定连接,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侧边槽端部侧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压板朝向连接孔开口的侧面设有密封橡胶层。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压块、端面柱、第三弹簧、柔性套环、固定块和螺栓,所述压块与侧边槽滑动连接,且分别位于压板之间区域的上方和下方位置,所述压块朝向侧边槽底部的端面中部与所述的端面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端面柱的另一端穿过外壳,并延伸至外壳的外部,所述第三弹簧套在端面柱位于侧边槽部分,第三弹簧的一端与压块固定连接,第三弹簧的另一端与侧边槽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柔性套环设有与端面柱相对应的环槽,所述端面柱穿过环槽,并与环槽滑动连接,所述环槽与外壳之间设有所述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固定于端面柱,所述柔性套环开口位置的延伸端通过所述的螺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压板的端面为弧形端面,所述压块的两端对称设有倾斜面,且该倾斜面在压块向连接孔方向移动时,使压板和排管的凸出端之间的压力增大。

进一步的,包括插杆、侧板和固定组件,所述插杆固定于外壳的下方,所述外壳的至少一个端面固定连接有所述的侧板,所述侧板朝向底板的侧面设有限位槽,所述底板的端面设有与插杆相对应的插槽,底板还设有与侧板相对应的所述的固定组件,所述插杆插入插槽时,推动固定组件,使其与限位槽相结合。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联动杆、凸台、滑杆、第一弹簧和固定柱,所述底板内部设有滑槽,所述滑杆与滑槽滑动连接,滑杆朝向底板上端面的端面设有所述的凸台,滑杆的底部与所述的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滑槽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所述滑杆的顶端延伸至插槽内,所述固定柱固定于底板,固定柱的上端设有与侧板相匹配的顶槽,固定柱的内部设有联动槽,所述联动杆与联动槽滑动连接,联动杆的顶端延伸至顶槽内,联动杆的底端穿过底板的上端面,并延伸至滑槽内,当插杆插入插槽内时,推动滑杆滑动,使凸台推动联动杆,使联动杆的顶端与限位槽重合。

进一步的,所述插杆的底部滑、联动杆的底部和滑杆在插槽内的端部均为弧形端,所述凸台为弧形凸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的吸热体结构,在使用时,若干吸热板中的排管通过连接装置组成吸热体组件,这样在某一个排管出现损坏时,只需要松开该排管两侧连接装置,即可取出损坏的排管,其他的排管可以继续使用,节省了排管的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连接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连接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连接装置与底板的连接示意图。

其中,1-底板、2-集管、3-排管、4-吸热板、5-连接装置、7-插杆、8-插槽、9-联动槽、10-联动杆、11-顶槽、12-侧板、13-限位槽、14-滑槽、15-凸台、16-滑杆、17-第一弹簧、18-固定柱、51-外壳、52-连接孔、53-侧边槽、54-第二弹簧、55-压板、56-端面孔、57-压块、58-端面柱、59-第三弹簧、510-柔性套环、511-环槽、512-固定块、513-螺栓、514-侧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的吸热体结构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包括

底板1;

两个集管2,分别固定于底板1上端面的两侧;

若干吸热体组件,其纵向分布于两个所述集管2之间,所述吸热体组件包括

若干吸热板4,所述吸热板4内设有排管3,所述排管3的两端分别设有凸出端,所述凸出端伸出吸热板4端面一部分,正对集管2的凸出端与相对应的集管2相连通;

若干连接装置5,所述连接装置5位于相邻的吸热板4之间,且该连接装置5的两端分别与对应吸热板4一端的凸出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组装时,正对集管2的凸出端与相对应的集管2固定连接,并相互连通,在一个吸热体组件中,相邻的吸热板4之间,其相对的凸出端正好与连接装置5的两端相结合并固定,这样使不同吸热板4中的排管3相互连通,组成一个整体;在一个吸热体组件中,其中的一个排管3或一个吸热板4损坏时,只需要将与该吸热板4连接的连接装置5松开,即可取出损坏的吸热板4或排管3,该吸热体组件中其他的排管3和吸热板4可以继续使用,节省了排管的材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连接装置5包括外壳51、第二弹簧54和压板55,所述外壳51设有贯穿其两端面的连接孔52,所述连接孔52的侧壁对称设有侧边槽53,所述连接孔52内靠近端面的位置均设有所述的压板55,所述压板55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侧边槽53滑动连接,压板55的中部设有端面孔56;所述凸出端的内孔直径大于或等于端面孔56的直径,且在凸出端位于连接孔52内时,所述凸出端的内孔中轴线与端面孔56的中轴线共线;所述侧边槽53的前后侧壁各设有侧壁槽514,所述压板55的侧面设有与侧壁槽514滑动连接的滑块,所述压板55朝向连接孔52开口的侧面对称设有所述的第二弹簧54,所述第二弹簧54的一端与压板55固定连接,第二弹簧54的另一端与侧边槽53端部侧壁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吸热体组件进行组装时,只需将吸热体4中的一个凸出端插入连接孔52中,在该凸出端插入连接孔52的过程中,将于压板55接触,并推动压板55,使其克服第二弹簧52的弹力移动一端距离,这样压板55与凸出端之间将形成一定的压力,从而保证密封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压板55朝向连接孔52开口的侧面设有密封橡胶层,使上述的密封效果得到提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连接装置5还包括压块57、端面柱58、第三弹簧59、柔性套环510、固定块512和螺栓513,所述压块57与侧边槽53滑动连接,且分别位于压板55之间区域的上方和下方位置,所述压块57朝向侧边槽53底部的端面中部与所述的端面柱58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端面柱58的另一端穿过外壳51,并延伸至外壳51的外部,所述第三弹簧59套在端面柱58位于侧边槽53部分,第三弹簧59的一端与压块57固定连接,第三弹簧59的另一端与侧边槽53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柔性套环510设有与端面柱58相对应的环槽511,所述端面柱58穿过环槽511,并与环槽511滑动连接,所述环槽511与外壳51之间设有所述的固定块512,所述固定块512固定于端面柱58,所述柔性套环510开口位置的延伸端通过所述的螺栓513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当连接孔52内的两侧均插入凸出端后,螺栓513转动,使柔性套环510的开口延伸端相互靠近,在靠近过程中,柔性套环510的直径越来越小,由于固定块512的限位作用,在端面柱58与环槽511滑动过程中,将使端面柱58克服第三弹簧59的弹力作用下,推动压块57向连接孔52的方向移动,在压块57移动过程中,当压块57的两端将分别与压板55的端部接触后,端面柱58的状态将不再变化,这时在螺栓513持续转动过程中,柔性套环510将使压板55与凸出端之间的压力增大,使两者之间的密封性更加优良,防止出现渗漏。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压板55的端面为弧形端面,所述压块57的两端对称设有倾斜面,且该倾斜面在压块57向连接孔52方向移动时,使压板55和排管3的凸出端之间的压力有一个逐渐增大的过程,避免压力突然增大对连接装置5和排管3造成冲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包括插杆7、侧板12和固定组件,所述插杆7固定于外壳51的下方,所述外壳51的至少一个端面固定连接有所述的侧板12,所述侧板12朝向底板1的侧面设有限位槽13,所述底板1的端面设有与插杆7相对应的插槽8,底板1还设有与侧板12相对应的所述的固定组件,所述插杆7插入插槽8时,推动固定组件,使其与限位槽13相结合,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联动杆10、凸台15、滑杆16、第一弹簧17和固定柱18,所述底板1内部设有滑槽14,所述滑杆16与滑槽14滑动连接,滑杆16朝向底板1上端面的端面设有所述的凸台15,滑杆16的底部与所述的第一弹簧17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17的另一端与滑槽14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弹簧17的作用下,所述滑杆16的顶端延伸至插槽8内,所述固定柱18固定于底板1,固定柱18的上端设有与侧板12相匹配的顶槽11,固定柱18的内部设有联动槽9,所述联动杆10与联动槽9滑动连接,联动杆10的顶端延伸至顶槽11内,联动杆10的底端穿过底板1的上端面,并延伸至滑槽14内,当插杆7插入插槽8内时,推动滑杆16滑动,使凸台15推动联动杆10,使联动杆10的顶端与限位槽13重合。

在本实施例中,当插杆7插入插槽8中,插杆7将推动滑杆16克服第一弹簧17的弹力向滑槽14中收缩,在收缩的过程中,联动杆10的底部将在凸台15上滑动,此时联动杆10的顶端将与限位槽13重合,从而将连接装置5的位置限定,使连接装置5在前后左右方向被固定,保证整个装置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插杆7的底部滑、联动杆10的底部和滑杆16在插槽8内的端部均为弧形端,所述凸台15为弧形凸台,使接触过程更加顺畅。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并存在如上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因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