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2644发布日期:2020-05-22 21:42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移动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空调。
背景技术
:常规的移动空调具有体积小、免安装、可移动和局部范围内降温效果比普通空调快等优点,但常规的移动空调往往连接有较粗的排风管以供其向外散热,排风管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移动空调使用的灵活性和便利性。针对上述移动空调移动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受限的问题,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移动空调,包括蓄冷系统和制冷系统(负责取冷和送冷)。在制冷系统运行时,无需启动压缩机(压缩机在蓄冷系统进行蓄冷过程中才会工作),因此,在对环境进行降温的过程中,移动空调不产生额外的热量,故无需安装排风管。但该现有技术还存在以下技术问题:连接取冷换热器和送冷换热器之间的管道采用铜管且完全裸露于空气中,导致载冷剂管路的输送段保温效果不佳,进而导致冷能损耗较为严重。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移动空调,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移动空调的载冷剂管路的输送段保温效果不佳,而导致冷能损耗较为严重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移动空调,所述移动空调包括:蓄冷系统,所述蓄冷系统包括蓄冷箱、压缩机、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依次连通而形成蓄冷环路,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蓄冷箱内;取冷换热器,所述取冷换热器设置于所述蓄冷箱内;送冷换热器,所述送冷换热器和所述取冷换热器通过管道连接而形成制冷环路,所述管道包括连接所述送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入口与所述取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出口的第一保温管道,所述第一保温管道的导热系数低于金属管的导热系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温管道包括内管道和保温层,所述内管道用以供载冷剂流通,所述保温层为套设于所述内管道的外周的保温管。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温层的材料包括聚乙烯保温材料、聚氨酯保温材料、岩棉和玻璃棉中的任意一种。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管道和所述保温层之间间隔设置而形成有真空腔。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温管道包括内管道和保温层,所述内管道用以供载冷剂流通,所述保温层为涂覆于所述内管道的外周的保温涂层。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温涂层的材料包括纳米空心陶瓷微珠、无机聚合物、胶粉聚苯颗粒和无机玻化微珠中的任意一种。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温管道为非金属管道,所述第一保温管道包括塑料管道、橡胶管道和有机玻璃管道中的任意一种。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温管道的导热系数小于或等于1.00w/m·k。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取冷换热器的换热管与所述第一保温管道的连接处,以及所述送冷换热器的换热管与所述第一保温管道的连接处均涂覆有密封胶。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管道还包括连接所述送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出口与所述取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入口的第二保温管道,所述第二保温管道的导热系数低于金属管的导热系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空调,包括蓄冷系统、取冷换热器和送冷换热器。其中,蓄冷系统包括蓄冷箱、压缩机、蒸发器和冷凝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依次连通而形成蓄冷环路。蒸发器和取冷换热器设置于蓄冷箱内。送冷换热器和取冷换热器通过管道连接而形成制冷环路,所述管道包括连接送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入口与取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出口的第一保温管道,第一保温管道的导热系数低于金属管的导热系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保温管道,以连接送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入口与取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出口,能够有效提升载冷剂管路的输送段保温效果,降低制冷环路的冷能损耗,从而提升移动空调的冷能利用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空调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移动空调中第一保温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移动空调中第一保温管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空调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1冷凝器12蒸发器13蓄冷箱14压缩机15节流装置16排热风机21取冷换热器22送冷换热器23液体泵24送冷风机25第一保温管道251内管道252保温层253真空腔26第二保温管道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移动空调,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进行具体说明。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移动空调包括:蓄冷系统,所述蓄冷系统包括蓄冷箱13、压缩机14、蒸发器12和冷凝器11,所述压缩机14、所述冷凝器11和所述蒸发器12依次连通而形成蓄冷环路,所述蒸发器12设置于所述蓄冷箱13内;取冷换热器21,所述取冷换热器21设置于所述蓄冷箱13内;送冷换热器22,所述送冷换热器22和所述取冷换热器21通过管道连接而形成制冷环路,所述管道包括连接所述送冷换热器22的载冷剂入口与所述取冷换热器21的载冷剂出口的第一保温管道25,所述第一保温管道25的导热系数低于金属管的导热系数。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蓄冷系统包括冷凝器11、蒸发器12、蓄冷箱13、压缩机14和节流装置15,压缩机14的冷媒出口、冷凝器11、节流装置15、蒸发器12以及压缩机14的冷媒入口依次连通并形成蓄冷环路。蓄冷箱13内容置有相变蓄冷材料,蒸发器12设于蓄冷箱13内并至少部分浸于相变蓄冷材料中。所述蓄冷环路内充注有冷媒。其中,相变蓄冷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水,下面以相变蓄冷材料为水为例。压缩机14工作后,压缩冷媒,高温高压的冷媒进入冷凝器11后,通过排热风机16的运行,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之后,进入节流装置15后被节流成低温低压冷媒,再进入蒸发器12,与蓄冷箱13中的水进行换热,将水降温为0℃以下的冰块或冰水混合物,以将冷能进行储蓄。所述移动空调还包括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取冷换热器21、送冷换热器22和液体泵23,所述液体泵23的出口、送冷换热器22、取冷换热器21和液体泵23的入口依次连通,并形成制冷环路。所述取冷换热器21设于蓄冷箱13内并至少部分浸于相变蓄冷材料中。所述制冷环路内充注有载冷剂(比如乙二醇溶液)。液体泵23运行,使取冷换热器21中的载冷剂开始流动。载冷剂首先与蓄冷箱13中的相变蓄冷材料进行换热,变成低温状态,之后流进送冷换热器22中,通过送冷风机24的运行,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并将冷风送出,从而对室内环境进行降温。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的移动空调存在以下技术问题:连接取冷换热器和送冷换热器之间的管道采用铜管且完全裸露于空气中,导致载冷剂管路的输送段保温效果不佳,进而导致冷能损耗较为严重,向用户或室内环境进行送风时冷量不足。而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保温管道25,以连接送冷换热器22的载冷剂入口与取冷换热器21的载冷剂出口,有效提升了载冷剂管路的输送段保温效果,显著降低了制冷环路冷能的损耗,从而提升冷能的利用效率。可以理解,金属管虽然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抗压性能,但由于金属材料的导热系数非常高,比如铜管的导热系数接近400w/m·k,这就导致了采用铜管的制冷环路的冷能损耗较为严重。而本实用新型中制冷环路的载冷剂输送段采用保温管道,保温管道至少部分由保温材料构成,保温材料通常为轻质、疏松、多孔的非金属材料,其导热系数远低于金属材料的保温系数,因此,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极大地降低制冷环路冷能的损耗。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保温管道25包括内管道251和保温层252,所述内管道251用以供载冷剂流通,所述保温层252为套设于所述内管道251的外周的保温管。具体而言,所述内管道251可以为金属管或非金属管,内管道251与取冷换热器21的换热管、送冷换热器22的换热管连通,以输送载冷剂。而保温层252套设于内管道251的外周,保温层252由保温材料构成,保温层252能够对内管道251进行保温,以避免内管道251直接裸露而使得载冷剂携带的冷能直接流失到外界空气中。进一步地,所述保温层252的材料包括聚乙烯保温材料、聚氨酯保温材料、岩棉和玻璃棉中的任意一种。聚乙烯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范围为0.2~0.5w/m·k,聚氨酯保温材料的的导热系数范围为0.01~0.03w/m·k,岩棉和玻璃棉的导热系数范围为0.03~0.04w/m·k,而金属材料的导热系数通常在200w/m·k以上,由此可见,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远低于金属材料,因此,保温层252能够显著地降低载冷剂的输送段的冷能损耗。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保温层252还可以采用橡胶、塑料和轻质软木等传导系数较低的保温材料,本实用新型不对保温层252的具体材料做限定,只要能够达到一定的保温效果即可。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内管道251和所述保温层252之间间隔设置而形成有真空腔253。真空腔253可以有效杜绝掉热力传递和热对流,以防止内管道251与保温层252之间直接进行热交换,从而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温层252为涂覆于所述内管道251的外周的保温涂层。具体的,保温涂层由低导热系数和高热阻的涂料制成。所述保温涂层的材料包括纳米空心陶瓷微珠、无机聚合物、胶粉聚苯颗粒和无机玻化微珠等中的任意一种。保温涂层除了起到保温作用,还兼具阻燃、防腐和绝缘等功能。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温管道25为非金属管道,所述第一保温管道25包括塑料管道、橡胶管道和有机玻璃管道等中的任意一种。可以理解,由于制冷过程中无需用到压缩机14,制冷环路的管道所受到的压力作用较小,因此,第一保温管道25可以全部采用导热系数较小的非金属材料,以减小制冷环路的管道的冷能损耗。可以理解,塑料管道、橡胶管道和有机玻璃管道除了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还兼具较强的机械强度,因此,十分适合用作制冷环路中的保温管道。进一步地,为了确保第一保温管道25的保温效果,第一保温管道25的导热系数小于或等于1.00w/m·k。进一步地,取冷换热器21的换热管与第一保温管道25的连接处,以及送冷换热器22的换热管与第一保温管道25的连接处均涂覆有密封胶。第一保温管道25与取冷换热器21的换热管之间、第一保温管道25与送冷换热器22之间均采用螺纹配合。为了保证第一保温管道25与取冷换热器21的换热管的连接处,以及送冷换热器22的换热管与第一保温管道25的连接处的密封性,在上述密封处均涂覆密封胶,以防止连接处因密封不佳而导致载冷剂泄漏。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管道还包括连接送冷换热器22的载冷剂出口与取冷换热器21的载冷剂入口的第二保温管道26,第二保温管道26的导热系数低于金属管的导热系数。可以理解,通过设置第一保温管道25,可以降低载冷剂从取冷换热器21流向送冷换热器22的输送阶段的冷能损耗,防止制冷送风时冷量不足。而通过设置第二保温管道26,则可以降低载冷剂从送冷换热器22流向取冷换热器21的返回阶段的冷能损耗,避免载冷剂回到取冷换热器21时由于温度过高而需要消耗蓄冷箱13中更多的冷量。因此,本实施例能够进一步降低制冷环路的冷能损耗,提升移动空调的冷能利用率。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保温管道26与第一保温管道25的结构基本相同,第二保温管道26的具体结构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保温管道25的结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