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储能转轮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11242发布日期:2020-05-29 13:03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储能转轮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机领域,具体是一种高效储能转轮除湿机。



背景技术:

为了精确控制环境的温湿度参数,尤其是要求极高的湿度水平,需要采用转轮除湿机。转轮除湿机的核心部件是连续旋转的吸附除湿转轮,通常情况下,转轮分为处理区和再生区两部分,处理区用来对需要处理的空气进行干燥,再生区用来通过高温再生风,将处理区吸附的水分带走,处理区和再生区的交替运行,就完成了一个除湿循环。作为一种成熟可靠的除湿技术,转轮除湿机在锂电池、生物制药、半导体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转轮再生需要将再生风加热升温,因此要消耗大量高温热源,如电、蒸汽、导热油等,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节能环保问题,制约了转轮除湿机的规模化应用。

现有的技术往往针对转轮除湿机内部的空气流向、转轮材料等进行改进,未能从系统用能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7842948a的发明专利,在常规转轮两分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再生冷却区。针对目前转轮除湿机运行能耗和费用均较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从系统用能的角度提出了一种高效储能转轮除湿机,在不改变常规除湿机内部结构和设计的前提下,降低转轮除湿机的运行费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储能转轮除湿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储能转轮除湿机,包括转轮除湿机,所述转轮除湿机内安装有第一再生转轮,所述第一再生转轮包括除湿区和再生区,所述除湿区左右两端分别安装有除湿进风通道和除湿出风通道,所述除湿进风通道内安装有处理风机和表冷器,所述除湿出风通道内安装有第一加热器;所述再生区左右两端分别安装有再生出风通道和再生进风通道,所述再生出风通道内安装有再生风机,所述再生进风通道内安装有第一再生加热器和第一通风阀,所述再生进风通道外还安装有与其相连通的储热模块,所述储热模块包括第一储热体,所述第一储热体内安装有第一储热换热元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储热模块的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通风阀的左右两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处理风机设置在表冷器和第一再生转轮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再生加热器设置在第一通风阀与第一再生转轮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储热换热元件包括空气-空气换热器、蒸汽空气换热器和导热油换热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转轮除湿机内还安装有第二再生转轮,所述第二再生转轮的除湿区与第一再生转轮的除湿出风通道相连,所述第二再生转轮的除湿出风通道内安装有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二再生转轮的再生出风通道与第一再生转轮的再生进风通道相连,所述第二再生转轮的再生进风通道内安装有第二再生加热器和第二通风阀;所述储热模块还包括第二储热体,所述第二储热体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通风阀左右两侧的再生进风通道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储热体内安装有第二储热换热元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将所述第一通风阀和第二通风阀中的至少一个替换为再生换热元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低价的谷电或可再生能源电力转变为热能,储存在储热模块中,用于转轮再生风的加热,可大幅降低转轮除湿机的运行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储热模块与再生换热元件结合的局部流程示意图。

图中:1-转轮除湿机、2-储热模块、10-再生换热元件、11-第一再生转轮、12-处理风机、13-再生风机、14-表冷器、15-第一加热器、16-第一再生加热器、17-第一通风阀、21-第一储热体、22-第一储热换热元件、31-第二再生转轮、35-第二加热器、36-第二再生加热器、37-第二通风阀、41-第二储热体、42-第二储热换热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高效储能转轮除湿机,包括转轮除湿机1,所述转轮除湿机1内安装有第一再生转轮11,所述第一再生转轮11包括除湿区和再生区,所述除湿区左右两端分别安装有除湿进风通道和除湿出风通道,即现有的单转轮除湿结构,采用现有的结构和连接方式即可,不再赘述;所述除湿进风通道内安装有处理风机12和表冷器14,具体为所述处理风机12设置在表冷器14和第一再生转轮11之间,在处理风机12的作用下,需要进行除湿处理的空气首先流经表冷器14进行初步降温除湿,随后经第一再生转轮11深度除湿后,再通过除湿出风通道送出;所述除湿出风通道内安装有第一加热器15,通过第一加热器15对除湿出风通道内除湿后的空气进行温度调节,随后送入室内,第一加热器15还可以使用表冷装置进行适应性替换;所述再生区左右两端分别安装有再生出风通道和再生进风通道,所述再生出风通道内安装有再生风机13,在再生风机13的作用下,维持第一再生转轮11进行连续除湿运行;所述再生进风通道内安装有第一再生加热器16和第一通风阀17,具体为所述第一再生加热器16设置在第一通风阀17与第一再生转轮11之间,所述再生进风通道外还安装有与其相连通的储热模块2,具体为所述储热模块2的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通风阀17的左右两侧,所述储热模块2包括第一储热体21,所述第一储热体21内安装有第一储热换热元件22,第一通风阀17关闭时,再生风可优先流经第一储热体21中的第一储热换热元件22,被储热模块2加热后,再流经第一再生加热器16;如果经过储热模块2加热后的温度已满足第一再生转轮11再生的温度要求,第一再生加热器16不需要启动运行;当储热模块2未投入运行或出现故障时,第一通风阀17打开,可单独采用第一再生加热器16来加热再生风;经过加热后的再生风流经第一再生转轮11的再生区,对第一再生转轮11进行再生加热;在这个过程中,储热模块2可在低谷电价期间进行电热转换储热,同时,也可将可再生能源电力转变为热能,从而实现低成本的转轮除湿运行;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储热换热元件22包括空气-空气换热器、蒸汽空气换热器和导热油换热器,便于根据实际使用条件进行选择,既可以稳定运行,又提高了实用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优化,如图2所示,所述转轮除湿机1内还安装有第二再生转轮31,所述第二再生转轮31的除湿区与第一再生转轮11的除湿出风通道相连,所述第二再生转轮31的除湿出风通道内安装有第二加热器35;所述第二再生转轮31的再生出风通道与第一再生转轮11的再生进风通道相连,所述第二再生转轮31的再生进风通道内安装有第二再生加热器36和第二通风阀37;所述储热模块2还包括第二储热体41,所述第二储热体4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通风阀37左右两侧的再生进风通道相连,即通过安装两个再生转轮和两个储热体来提高除湿效果,依次类推,还可以设置多个再生转轮配合相应的储热体来解决实际工作环境的除湿问题。

所述第二储热体41内安装有第二储热换热元件42,第二储热换热元件42优选与第一储热换热元件22相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优化,如图3所示,将所述第一通风阀17和第二通风阀37中的至少一个替换为再生换热元件10,在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转轮再生风均直接流过储热模块2,在本实施例中,转轮再生风可流过再生换热元件10被加热,而不需要进入储热模块2中,即可单独使用再生换热元件10进行再生风加热,再生换热元件10和储热模块2之间可采用导热油或蒸汽进行热量传递。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