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出风导风结构、空调室内机、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92448发布日期:2020-07-07 14:24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出风导风结构、空调室内机、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出风导风结构、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圆形柜式空调器多数采用正面直风口,空调器制冷时,从出风口吹出的大量冷空气经常会直接吹在人的身上,容易引起身体不适,尤其是对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小孩和病人影响更大。且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有下沉的现象,直出风口吹出的大部分冷空气沉积在室内空间下方,不能在室内均匀分布实现快速降温,导致空调制冷功率损耗增加。

制热时,由于热空气密度小,有上升的现象,直出风口吹出的大部分热空气聚集在室内空间上方,不能在室内均匀分布实现快速升温,导致空调制冷功率损耗增加,同时室内下方温度较低,不符合人体舒适性要求。

采用的分体式上下导风机构,导风叶片较小、间距大,导风效果不佳,同时结构复杂、零件数量较多,生产装配效率低。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存在制冷时空气直吹人体,室内房间无法实现均匀降温,制热时无法实现朝向下导风、室内房间无法实现均匀升温,采用的分体式上下导风机构,导风叶片较小、间距大,导风效果不佳,同时结构复杂、零件数量较多,生产装配效率低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研究设计出一种空调出风导风结构、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采用分体式上下导风机构,导风叶片较小、间距大,导风效果不佳,无法实现室内均匀降温或升温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空调出风导风结构、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出风导风结构,其包括:

设置在空调出风路径中的活动门板,所述活动门板能够在竖直方向运动,以在空调制冷时运动至空调的出风口的下端、将所述出风口的下端遮挡而从所述出风口的上端进行出风,还能在空调制热时所述活动门板运动至所述出风口的上端、将出风口的上端遮挡而从所述出风口的下端进行出风;以及还能在需要直吹风时所述活动门板运动至与所述出风口不相对的位置以不对所述出风口进行遮挡。

优选地,

还包括大导风板,所述大导风板与所述活动门板连接、且随所述活动门板一起做竖直方向的运动,且在制冷时所述大导风板的上端能够以靠近所述活动门板的上端的方式运动;在制热时所述大导风板的下端能以靠近所述活动门板的下端的方式运动。

优选地,

在制冷时所述大导风板的下端还能以远离所述活动门板的下端的方式运动;在制热时所述大导风板的上端能够以远离所述活动门板的上端的方式运动。

优选地,

所述活动门板的长度方向的中部设置有安装轴,所述大导风板安装在所述安装轴上且能绕着所述安装轴转动,使得所述大导风板的上端朝靠近所述活动门板的上端运动时、所述大导风板的下端朝远离所述活动门板的下端运动;所述大导风板的上端朝远离所述活动门板的上端运动时、所述大导风板的下端朝靠近所述活动门板的下端运动。

优选地,

所述活动门板上位于其上端和所述安装轴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卡扣,所述活动门板上位于其下端和所述安装轴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卡扣,所述大导风板上与所述第一卡扣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三卡扣、与所述第二卡扣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四卡扣;

且所述空调出风导风结构还包括第一弹性结构和第二弹性结构,所述第一弹性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卡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卡扣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卡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卡扣连接。

优选地,

所述第一弹性结构和所述第二弹性结构均为弹簧,在所述大导风板与所述活动门板装配完成后通过所述第一弹性结构和所述第二弹性结构拉紧所述大导风板使得所述大导风板保持竖直状态。

优选地,

所述活动门板的初始位置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下方;和/或,所述大导风板上与所述安装轴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旋转卡扣。

优选地,

还包括冷风口角度引导板,所述冷风口角度引导板能够在所述活动门板和所述大导风板的竖直方向运动过程中对所述大导风板的上端产生朝向所述活动门板方向的推力,进而在制冷时将冷风从出风口的上端导出;和/或,

还包括热风口角度引导板,所述热风口角度引导板能够在所述活动门板和所述大导风板的竖直方向运动过程中对所述大导风板的上端产生背离所述活动门板方向的推力,进而在制热时将冷风从出风口的下端导出。

优选地,

所述空调内部形成有风道,所述冷风口角度引导板设置于所述风道中、且位于所述风道的顶部和底部之间的中部位置;所述热风口角度引导板设置于所述风道中、且位于所述风道的顶部位置。

优选地,

所述冷风口角度引导板与所述风道一体成型,和/或所述热风口角度引导板与所述风道一体成型。

优选地,

所述冷风口角度引导板的纵截面为包括弧面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能与所述大导风板抵接而推动所述大导风板的上端或下端做靠近所述活动门板或远离所述活动门板的运动。

优选地,

所述热风口角度引导板的纵截面为包括斜面的第二凸起结构,所述斜面能在所述大导风板向上运动过程中插入所述活动门板与所述大导风板之间、而与所述大导风板抵接而推动所述大导风板的上端做远离所述活动门板的运动。

优选地,

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的挡风板,所述活动门板与所述挡风板之间滑动配合设置,使得所述活动门板在竖直方向与所述挡风板之间卡设并滑动,所述活动门板和所述挡风板之间还设置有驱动传动装置。

优选地,

所述驱动传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活动门板上的驱动电机、以及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的齿轮,所述驱动传动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挡风板上的齿条结构,所述齿条结构与所述齿轮配合相接,且所述齿条结构沿竖直方向延伸;和/或,所述挡风板上设置有横截面为梯形的滑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出风导风结构。

优选地,

所述空调室内机为圆形柜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出风导风结构或前述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出风导风结构、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空调出风路径设置可以上下运动的活动门板,在空调制冷时运动至出风的下端、对出风口下端进行遮挡,能够形成制冷从出风口的上端进行出风的效果,提高室内冷空气分散的均匀程度,在空调制热时运动至出风的上端、对出风口上端进行遮挡,能够形成制热从出风口的下端进行出风的效果,提高室内热空气分散的均匀程度,以及还能在需要进行直吹风时不对出风口进行遮挡,有效形成从出风口直吹风的效果,相对于现有的上下导风叶片的结构形式而言,形成整体式的导风作用和效果,导风效果大大增强,有效实现室内均匀降温或升温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尤其实现圆形柜式空调器制冷时往上出风,避免空气直吹人体,同时实现室内均匀快速降温;以及尤其实现圆形柜式空调器制热时往下出风,实现室内均匀快速升温,同时使室内温度始终保持下方高于上方,提高空调舒适性;本实用新型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分体式上下导风机构及其驱动组件等大量零件,提升了生产装配效率,同时采用整体式大导风板,导风效果更佳。

2.本实用新型还通过与活动门板相连接的大导风板,且大导风板能够在运动至出风口下端时形成上端靠近活动门板的运动(进一步优选还同时大导风板的下端远离活动门板进行运动),能够使得大导风板形成斜向上的倾斜状态,从而进一步在制冷模式下将冷风从出风口的上端进行导出,提高导风效果;大导风板能够在运动至出风口上端时形成上端远离活动门板的运动(进一步优选还同时大导风板的下端靠近活动门板进行运动),能够使得大导风板形成斜向下的倾斜状态,从而进一步在制热模式下将冷风从出风口的上端进行导出,提高导风效果;从而使得室内的降温均匀程度和升温均匀程度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外观及内部机构示意图;

其中,1.顶盖、2.显示面板、3.导风电机、4.导风曲轴、5.导风叶片、6.风道、7.挡风板、8.出风面板、9.贯流风叶、10.蒸发器、11.进风格栅、12.贯流风叶电机、13.安装盖、14.底座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外观及内部机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在直风口出风方式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在冷风口出风方式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在热风口出风方式时的示意图;

图6为现有技术中的分体式上下出导风机构装配及分解示意图;

其中,1.驱动电机、2.曲柄、3.导风叶片(中)、4.导风叶片(下)、5.导风连杆、6.导风叶片组件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活动门板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大导风板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上下出风机构装配及分解示意图;

图10a为图2中a-a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b为图10a中的i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冷风口模式下的上下出风机构运动轨迹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热风口模式下的上下出风机构运动轨迹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顶盖;2、显示面板;3、热风口角度引导板;4、风道;5、挡风板;51、齿条结构;52、滑槽;6、出风面板;7、贯流风叶;8、冷风口角度引导板;9、大导风板;91、第三卡扣;92、第四卡扣;93、旋转卡扣;94、让位槽;11、活动门板;111、安装轴;112、第一卡扣;113、第二卡扣;114、驱动电机;115、齿轮;116、齿轮安装座;117、驱动电机安装座;12、进风格栅;13、蒸发器;14、贯流风叶电机;15、底座;16、贯流风叶;17、安装盖;20、出风口;21、第一弹性结构;22、第二弹性结构;23、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5、7-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出风导风结构,其包括:

设置在空调出风路径中的活动门板11,所述活动门板11能够在竖直方向运动,以在空调制冷时运动至空调的出风口的下端、将所述出风口的下端遮挡而从所述出风口的上端进行出风,还能在空调制热时所述活动门板11运动至所述出风口的上端、将出风口的上端遮挡而从所述出风口的下端进行出风;以及还能在需要直吹风时所述活动门板11运动至与所述出风口20不相对的位置以不对所述出风口进行遮挡。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空调出风路径设置可以上下运动的活动门板,在空调制冷时运动至出风的下端、对出风口下端进行遮挡,能够形成制冷从出风口的上端进行出风的效果,提高室内冷空气分散的均匀程度,在空调制热时运动至出风的上端、对出风口上端进行遮挡,能够形成制热从出风口的下端进行出风的效果,提高室内热空气分散的均匀程度,以及还能在需要进行直吹风时不对出风口进行遮挡,有效形成从出风口直吹风的效果,相对于现有的上下导风叶片的结构形式而言,形成整体式的导风作用和效果,导风效果大大增强,有效实现室内均匀降温或升温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尤其实现圆形柜式空调器制冷时往上出风,避免空气直吹人体,同时实现室内均匀快速降温;以及尤其实现圆形柜式空调器制热时往下出风,实现室内均匀快速升温,同时使室内温度始终保持下方高于上方,提高空调舒适性;本实用新型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分体式上下导风机构及其驱动组件等大量零件,提升了生产装配效率,同时采用整体式大导风板,导风效果更佳。

优选地,

还包括大导风板9,所述大导风板9与所述活动门板11连接、且随所述活动门板11一起做竖直方向的运动,且在制冷时所述大导风板9的上端能够以靠近所述活动门板11的上端的方式运动;在制热时所述大导风板9的下端能以靠近所述活动门板11的下端的方式运动。

优选地,

在制冷时所述大导风板9的下端还能以远离所述活动门板11的下端的方式运动;在制热时所述大导风板9的上端能够以远离所述活动门板11的上端的方式运动(如图4和5所示大导风板为一整体结构,其下端以靠近活动门板运动时、其上端以远离活动门板的方式运动,其上端以靠近活动门板运动时、其下端以远离活动门板的方式运动)。

本实用新型还通过与活动门板相连接的大导风板,且大导风板能够在运动至出风口下端时形成上端靠近活动门板的运动(进一步优选还同时大导风板的下端远离活动门板进行运动),能够使得大导风板形成斜向上的倾斜状态,从而进一步在制冷模式下将冷风从出风口的上端进行导出,提高导风效果;大导风板能够在运动至出风口上端时形成上端远离活动门板的运动(进一步优选还同时大导风板的下端靠近活动门板进行运动),能够使得大导风板形成斜向下的倾斜状态,从而进一步在制热模式下将热风从出风口的下端进行导出,提高导风效果;从而使得室内的降温均匀程度和升温均匀程度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1.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制冷时切换至冷风口对着室内空间上方吹出冷空气,避免冷空气直吹人体,引起身体不适,同时由于冷空气密度大,从上往下沉均匀分布在室内空间,实现快速降温,减少空调器制冷功率损耗。

2.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制热时切换至热风口对着室内空间上方吹出热空气,由于热空气密度小,从下往上升均匀分布在室内空间,实现快速升温,减少空调器制热功率损耗,同时使室内温度始终保持下方高于上方,提高空调舒适性。

3.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会根据制冷(或制热)的工作模式智能切换至冷风口(或热风口)出风,即上出风口(或下出风口)出风,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正面直出风口,用户可以自主切换至直出风口,提供特殊情况下更适宜的体验选择。

4.本实用新型采用独立的上下出风机构,在实现上下出风功能的同时,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分体式上下导风机构及其驱动组件等大量零件,提升了生产装配效率。采用整体式大导风板,使导风效果更佳;另外由于上下出风机构与空调器其他零部件相对独立,维修拆卸简单方便。

优选地,

所述活动门板11的长度方向的中部(这里的中部指的是长度方向两端之间的任意位置)设置有安装轴111,所述大导风板9安装在所述安装轴111上且能绕着所述安装轴111转动,使得所述大导风板9的上端朝靠近所述活动门板11的上端运动时、所述大导风板9的下端朝远离所述活动门板11的下端运动;所述大导风板9的上端朝远离所述活动门板11的上端运动时、所述大导风板9的下端朝靠近所述活动门板11的下端运动。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大导风板与活动门板之间的优选连接方式,通过设置安装轴以及大导风板上设置旋转卡扣的形式使得大导风板能够绕着安装轴进行转动,从而有效实现大导风板上端靠近活动门板运动时、大导风板下端远离活动门板做运动,反之大导风板上端远离活动门板运动时、大导风板下端靠近活动门板做运动,有效实现对风朝上端或下端进行导向的作用。

优选地,

所述活动门板11上位于其上端和所述安装轴111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卡扣112,所述活动门板11上位于其下端和所述安装轴1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卡扣113,所述大导风板9上与所述第一卡扣112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三卡扣91、与所述第二卡扣113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四卡扣92;

且所述空调出风导风结构还包括第一弹性结构21和第二弹性结构22,所述第一弹性结构2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卡扣11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卡扣91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结构2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卡扣11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卡扣92连接。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大导风板和活动门板之间的进一步优选连接方式,为了有效避免大导风板发生意外的偏动,因此在大导风板和活动门板相对卡扣位置设置弹性结构,通过弹性结构的弹性力将大导风板的上部和下部均与活动门板之间形成拉紧作用,从而防止意外因素干扰导风,使得导风根据需要智能控制地被执行(使大导风板如何偏转)。

优选地,

所述第一弹性结构21和所述第二弹性结构22均为弹簧,在所述大导风板9与所述活动门板11装配完成后通过所述第一弹性结构21和所述第二弹性结构22拉紧所述大导风板9使得所述大导风板9保持竖直状态。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弹性结构和第二弹性结构的优选结构形式,能够使得大导风板未被冷风角度引导板或热风角度引导板作用时能够与活动门板之间均保持竖直的状态,防止误导风,提高导风智能控制的精度;同时可以防止大导风板偏转角度,在与角度引导板抵接时卡(壳)死。

优选地,

所述活动门板11的初始位置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下方;和/或,所述大导风板9上与所述安装轴111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旋转卡扣93。这是本实用新型的活动门板的优选位置关系,即将其初始位置设置为出风口的下方,能够在需要进行冷风引导时将活动门板向上运动升起、以对下部出风口进行遮挡,完成制冷上出风的效果,以及能够在需要进行热风引导时将活动门板继续向上运动升起、以对上部出风口进行遮挡,完成制热下出风的效果。

优选地,

还包括冷风口角度引导板8,所述冷风口角度引导板8能够在所述活动门板11和所述大导风板9的竖直方向运动过程中对所述大导风板9的上端产生朝向所述活动门板11方向的推力,进而在制冷时将冷风从出风口20的上端导出;和/或,

还包括热风口角度引导板3,所述热风口角度引导板3能够在所述活动门板11和所述大导风板9的竖直方向运动过程中对所述大导风板9的上端产生背离所述活动门板11方向的推力,进而在制热时将冷风从出风口的下端导出。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与大导风板共同作用而进一步提高制冷时从上出风口出风的效果、以及进一步提高制热时从下出风口出风的效果的优选结构形式,通过冷风口角度引导板的结构能够与大导风板相抵接、以将大导风板的上端朝活动门板的方向推动,由于安装轴的作用将大导风板转动、使其下端朝远离活动门板的方向运动,从而将大导风板形成斜向上(如图右斜向上)的导风,将冷风向出风口的上端进行导出,进而更加提高了制冷的向上出风的导风效果;通过热风口角度引导板的结构能够与大导风板相抵接、以将大导风板的上端朝远离活动门板的方向推动,由于安装轴的作用将大导风板转动、使其下端朝靠近活动门板的方向运动,从而将大导风板形成斜向下(如图右斜向下)的导风,将热风向出风口的下端进行导出,进而更加提高了制热的向下出风的导风效果。真正地实现制冷淋浴式出风、制热式地毯式出风。

优选地,

所述空调内部形成有风道4,所述冷风口角度引导板8设置于所述风道4中、且位于所述风道4的顶部和底部之间的中部位置;所述热风口角度引导板3设置于所述风道4中、且位于所述风道4的顶部位置。这是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即冷风口角度引导板和热风口角度引导板的优选位置,将其设置为风道中,能够方便加工、且便于与出风路径中的大导风板之间形成干涉,实现对大导风板的导风控制作用,实现出风导风的控制。

优选地,

所述冷风口角度引导板8与所述风道4一体成型,和/或所述热风口角度引导板3与所述风道4一体成型。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冷风口角度引导板和热风口角度引导板与风道之间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能够有效实现对冷风口角度引导板和热风口角度引导板的分别加工,加工方便。

优选地,

所述冷风口角度引导板8的纵截面为包括弧面的第一凸起结构,所述第一凸起结构能与所述大导风板9抵接而推动所述大导风板9的上端或下端做靠近所述活动门板或远离所述活动门板11的运动。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冷风口角度引导板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该弧面的凸起结构,能够对大导风板进行抵接作用,起到推动大导风板的其中一部分朝活动门板的方向运动而实现导风的作用。

优选地,

所述热风口角度引导板3的纵截面为包括斜面的第二凸起结构,所述斜面能在所述大导风板9向上运动过程中插入所述活动门板11与所述大导风板9之间、而与所述大导风板9抵接而推动所述大导风板9的上端做远离所述活动门板10的运动。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热风口角度引导板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该斜面的第二凸起结构,能够对大导风板进行抵接作用,起到推动大导风板的其中一部分朝远离活动门板的方向运动而实现导风的作用。

优选地,

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出风口20处的挡风板5,所述活动门板11与所述挡风板5之间滑动配合设置,使得所述活动门板11在竖直方向与所述挡风板5之间卡设并滑动,所述活动门板11和所述挡风板5之间还设置有驱动传动装置。通过挡风板能够实现活动门板的连接以及相对于挡风板之间的运动来实现对出风口的上部或下部进行根据不同的模式来进行遮挡的作用,实现不同模式下的不同导风作用。

优选地,

所述驱动传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活动门板11上的驱动电机114、以及与所述驱动电机114连接的齿轮115,所述驱动传动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挡风板5上的齿条结构51,所述齿条结构51与所述齿轮115配合相接,且所述齿条结构51沿竖直方向延伸;和/或,所述挡风板5上设置有横截面为梯形的滑槽52。这是本实用新型的活动门板与挡风板之间的驱动传动装置的优选结构形式,通过齿轮齿条的形式以及滑槽的形式能够实现活动门板与挡风板之间的相对运动。

1.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上下出风机构,通过齿轮齿条配合实现上下运动,使空调器制冷和制热分别从冷风口或者热风口出风,实现圆形柜式空调器上下出风功能,同时也保留传统的直出风;

2.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大导风板在角度引导板的作用下,在空调器制冷和制热分别旋转对应的导风角度,提升圆形柜式空调器上下出风的效果;

3.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所采用的整体式大导风板,取代了现有技术的导风叶片,既改善了导风效果,也降低机构的复杂性、减少了零件数量,提升生产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出风导风结构。

优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为圆形柜机。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空调出风路径设置可以上下运动的活动门板,在空调制冷时运动至出风的下端、对出风口下端进行遮挡,能够形成制冷从出风口的上端进行出风的效果,提高室内冷空气分散的均匀程度,在空调制热时运动至出风的上端、对出风口上端进行遮挡,能够形成制热从出风口的下端进行出风的效果,提高室内热空气分散的均匀程度,以及还能在需要进行直吹风时不对出风口进行遮挡,有效形成从出风口直吹风的效果,相对于现有的上下导风叶片的结构形式而言,形成整体式的导风作用和效果,导风效果大大增强,有效实现室内均匀降温或升温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尤其实现圆形柜式空调器制冷时往上出风,避免空气直吹人体,同时实现室内均匀快速降温;以及尤其实现圆形柜式空调器制热时往下出风,实现室内均匀快速升温,同时使室内温度始终保持下方高于上方,提高空调舒适性;本实用新型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分体式上下导风机构及其驱动组件等大量零件,提升了生产装配效率,同时采用整体式大导风板,导风效果更佳。

本实用新型还通过与活动门板相连接的大导风板,且大导风板能够在运动至出风口下端时形成上端靠近活动门板的运动(进一步优选还同时大导风板的下端远离活动门板进行运动),能够使得大导风板形成斜向上的倾斜状态,从而进一步在制冷模式下将冷风从出风口的上端进行导出,提高导风效果;大导风板能够在运动至出风口上端时形成上端远离活动门板的运动(进一步优选还同时大导风板的下端靠近活动门板进行运动),能够使得大导风板形成斜向下的倾斜状态,从而进一步在制热模式下将冷风从出风口的上端进行导出,提高导风效果;从而使得室内的降温均匀程度和升温均匀程度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出风导风结构或前述的空调室内机。

1.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制冷时切换至冷风口对着室内空间上方吹出冷空气,避免冷空气直吹人体,引起身体不适,同时由于冷空气密度大,从上往下沉均匀分布在室内空间,实现快速降温,减少空调器制冷功率损耗。

2.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制热时切换至热风口对着室内空间上方吹出热空气,由于热空气密度小,从下往上升均匀分布在室内空间,实现快速升温,减少空调器制热功率损耗,同时使室内温度始终保持下方高于上方,提高空调舒适性。

3.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会根据制冷(或制热)的工作模式智能切换至冷风口(或热风口)出风,即上出风口(或下出风口)出风,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正面直出风口,用户可以自主切换至直出风口,提供特殊情况下更适宜的体验选择。

4.本实用新型采用独立的上下出风机构,在实现上下出风功能的同时,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分体式上下导风机构及其驱动组件等大量零件,提升了生产装配效率。采用整体式大导风板,使导风效果更佳;另外由于上下出风机构与空调器其他零部件相对独立,维修拆卸简单方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出风导风的控制方法,其使用前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出风导风结构,

在需要运行至正面直风口模式时,控制所述活动门板11运动至所述出风口的下方、不遮挡所述出风口;在需要运行至冷风口模式时,控制所述活动门板11向上运动遮挡所述出风口的部分下端结构;在需要运行至热风口模式时,控制所述活动门板11向上运动遮挡所述出风口的部分上端结构。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会根据制冷(或制热)的工作模式智能切换至冷风口(或热风口)出风,即上出风口(或下出风口)出风,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正面直出风口,用户可以自主切换至直出风口,提供特殊情况下更适宜的体验选择。

优选地,

当包括大导风板9、冷风口角度引导板8和热风口角度引导板3时:

在需要运行至冷风口模式时,还控制所述大导风板9运动至与所述冷风口角度引导板8抵接;在需要运行至热风口模式时,还控制所述大导风板9运动至与所述热风口角度引导板3抵接。通过大导风板9、冷风口角度引导板8和热风口角度引导板3的相互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对冷风或热风的导风效果,提高室内的均温性。

1.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外观及内部机构示意图,其中,1.顶盖、2.显示面板、3.导风电机、4.导风曲轴、5.导风叶片、6.风道、7.挡风板、8.出风面板、9.贯流风叶、10.蒸发器、11.进风格栅、12.贯流风叶电机、13.安装盖、14.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为:现有技术中,圆形柜式空调器采用正面直出风口,出风口吹出的大量冷空气经常会直接吹在人的身上,容易引起身体不适,尤其是对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小孩和病人影响更大;同时采用分体式上下导风机构,导风叶片较小、较分散,不能实现了持续稳定地上下出风功能,从而在空调器制冷时的冷空气密度大,有下沉的现象,导致大部分冷空气沉积在地面,不能均匀分布室内快速降温;空调制热时的热空气密度小,有上升的现象,导致大部分热空气聚集在天花板附近,不能均匀分布室内快速升温;两种情况都导致室内温度无法快速达到人体舒适状态,从而影响用户体验。

2.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圆形空调外观及内部机构示意图,其中,1.顶盖、2.显示面板、3.热风口角度引导板、4.风道、5.挡风板、6.出风面板7.贯流风叶、8.冷风口角度引导板、9.大导风板、11.活动门板、12.进风格栅、13.蒸发器、14.贯流风叶电机、15.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为:在不改变现有空调器整体外观设计的同时,采用独立式上下出风机构替代现有技术中的分体式上下导风机构,实现圆形柜机持续稳定上下出风功能,提高空调舒适性;同时采用整体式大导风板,提升了空调器的导风效率,也使导风效果更佳;还能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分体式上下导风机构及驱动组件的所有零件,提升了生产装配效率。

3.图3所示为直风口出风方式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用户可以自主切换至正面直风口模式下,其中上下出风机构在两个平衡弹簧作用下大导风板保持在竖直状态,同时驱动电机带动的齿轮与挡风板上的齿条进行配合运动(配合方式详见图10,上下出风机构运动原理示意图),下降至空调底部,避开出风口,冷、热空气都直接快速从正面出风。

4.图4所示为冷风口出风方式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空调器在制冷的工作模式智能切换至冷风口模式,即上出风口出风,其中上下出风机构的驱动电机带动的齿轮与挡风板上的齿条进行配合运动(配合方式详见图10,上下出风机构运动原理示意图)的作用下开始上升,同时竖直状态的大导风板在冷风口角度引导板的作用下向外不断倾斜角度至最大角度状态(运动轨迹详见图11,冷风口上下出风机构运动轨迹示意图),上下出风机构停止运动,冷空气全部从出风口上部对着室内空间上方吹出冷空气,避免冷气直吹人体,造成感冒,同时由于冷空气密度大,从上往下沉的过程中,均匀分布在室内空间,达到快速降温。

5.图5所示为热风口出风方式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空调器在制热的工作模式智能切换至热风口模式,即下出风口出风,其中上下出风机构的驱动电机带动的齿轮与挡风板上的齿条进行配合运动(配合方式详见图10,上下出风机构运动原理示意图)的作用下开始上升,同时大导风板在热风口角度引导板的作用下向内不断倾斜角度至最大角度状态(运动轨迹详见图12,热风口上下出风机构运动轨迹示意图),上下出风机构停止运动,热空气全部从出风口下部对着室内空间下方吹出热空气,由于热空气密度小,从下往上升的过程中,均匀分布在室内空间,达到快速升温。

6.图6所示为分体式上下出导风机构装配及分解示意图其中,1.驱动电机、2.曲柄、3.导风叶片(中)、4.导风叶片(下)、5.导风连杆、6.导风叶片组件。具体实施方式为:导风叶片一端固定在风道上,一端与导风连杆连接,当驱动电机带动曲轴转动时,与曲轴连接的导风连杆作上下运动,从而带动所有导风叶片上下摆动,实现上下导风功能。由于导风叶片较小、间距较大,导风效果不佳。

7.图7所示为活动门板外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活动门板采用abs或hips材质塑胶一体注塑成型,通过大导风板安装轴与大导风板旋转卡扣组装配合,使大导风板可以旋转角度运动;齿轮通过销孔配合方式安装在齿轮安装座上,可以在驱动电机带动下作旋转运动;平衡弹簧两端通过卡扣固定在活动门板和大导风板上,在对称的两个平衡弹簧作用下使大导风板保持竖直状态;驱动电机安装座用于固定驱动电机。

8.图8所示为大导风板外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大导风板采用abs或hips材质塑胶一体注塑成型,通过旋转卡扣与活动门板上的大导风板安装轴组装配合,使大导风板可以旋转角度运动;平衡弹簧两端分别通过卡扣固定在活动门板和大导风板上,在对称的两个平衡弹簧作用下使大导风板保持竖直状态;当空调器开始进入制热模式或从制热模式下退出时,上下出风机构需要运动到空调上部或者下部时,需要通过冷风口角度引导板,而让位槽可以避免大导风板与冷风口角度引导板最高位置干涉。

9.图9所示为上下出风机构装配及分解示意图,具体装配方式为:驱动电机与齿轮采用扁位销孔配合组装在一起→对准齿轮安装座和驱动电机安装,通过两个螺钉用风批固定在活动门板上→把大导风板的旋转卡扣对准活动门板上的大导风板安装轴按压组装→两个平衡弹簧两端分别通过卡扣安装卡扣固定在活动门板和大导风板上,完成上下出风机构的装配。

10.图10所示为整体式上下出风机构运动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齿条和v形槽一体注塑在挡风板上,装配时对准v形槽和齿条,将上下出风机构装入空调器内,完成上下出风机构运动配合部分的装配;另外独立的上下出风机构,只需拆卸底座,就可以取出机构进行更换和维修,更加简单方便。

11.图11所示为冷风口上下出风机构运动轨迹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一般状态下,上下出风机构处于空调器下部,大导风板在两个平衡弹簧作用下大导风板保持在竖直状态,当空调器在制冷的工作模式,空调器会智能识别并控制上下出风机构完成切换出风口上部出风功能的过程,其中在上下出风机构的驱动电机带动的齿轮与挡风板上的齿条进行配合运动的作用下逐渐开始上升,在冷风口角度引导板的作用下,大导风板从大导风板倾斜角度开始状态向外不断倾斜角度至最大角度状态,上下出风机构停止运动,完成冷风口出风模式切换。

12.图12所示为热风口上下出风机构运动轨迹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当空调器切换至制热的工作模式,空调器会智能识别并控制上下出风机构完成切换出风口下部出风功能的过程,其中在上下出风机构的驱动电机带动的齿轮与挡风板上的齿条进行配合运动的作用下逐渐开始上升,在热风口角度引导板的作用下,大导风板从大导风板倾斜角度开始状态向内不断倾斜角度至最大角度状态,上下出风机构停止运动,完成热风口出风模式切换。

13.退出热出风口出风模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和过程为:当空调器在制热的工作模式断电、关机或用户自主从热风口处分模式切换至正面直风口模式下,其中在上下出风机构的驱动电机带动的齿轮与挡风板上的齿条进行配合运动的作用下逐渐开始下降,大导风板逐渐离开热风口角度引导板的支撑,在两个平衡弹簧作用下大导风板恢复在竖直状态→在冷风口角度引导板的作用下,大导风板从竖直状态向外不断倾斜角度至最大角度状态,冷风口角度引导板通过让位槽→上下出风机构继续向下运动,在冷风口角度引导板的作用下,大导风板从最大角度状态逐渐恢复至竖直状态→最后上下出风机构到达空调器底部,恢复原始位置。

14.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制冷时,切换至冷风口,即从上出风口对着室内空间上方吹出冷空气,避免冷空气直吹人体,引起身体不适,同时由于冷空气密度大,从上往下沉的过程中,均匀分布在室内空间,实现快速降温,减少空调制冷功率损耗。

15.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制热时,切换至热风口,即从下出风口对着室内空间上方吹出热空气,由于热空气密度小,从下往上升的过程中,均匀分布在室内空间,达到快速升温,同时使室内温度始终保持下方高于上方,提高空调舒适性。

16.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在实现上下出风功能的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正面直出风口,所以空调器会根据制冷(或制热)的工作模式智能切换至冷风口(或热风口)出风,即上出风口(或下出风口)出风,用户可以自主切换至正面直出风口出风,提供特殊情况下更适宜的体验选择。

17.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采用独立的上下出风机构,在实现上下出风功能的同时,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分体式上下导风机构及驱动组件的所有零件,提升了生产装配效率。采用整体式大导风板,导风效果更佳;另外由于上下出风机构与空调器其他零部件相对独立,维修拆卸简单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