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燥系统的列管式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39077发布日期:2020-07-10 16:13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干燥系统的列管式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冷却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干燥系统的列管式冷凝器。



背景技术:

列管式冷凝器按材质分为碳钢列管式冷凝器、不锈钢列管式冷凝器和碳钢与不锈钢混合列管式冷凝三种。按形式分为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型管式换热器。按结构分为单管程、双管程和多管程。传热面积0.5-500平方米。可根据用户需要定制。

现有的列管式冷凝器在对气体进行干燥时,气体的排放量通常都较大,因而对外界污染也比较大,工人长期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对身体会有严重的影响,并且现有的列管式冷凝器在使用时冷凝器内的污水排放量也比较大,这样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干燥系统的列管式冷凝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干燥系统的列管式冷凝器,具备对排除的废气进行冷却处理,减小气体的排放量,采用液氮冷却,减小水资源消耗等优点,解决了气体排放量大,会造成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干燥系统的列管式冷凝器,包括固定盒,固定盒内壁左端的上端开设有通孔,所述固定盒的通孔内固定连接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右端固定连接有进气弯管,所述进气弯管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出气管,所述固定盒内壁下端的右端开设有通孔,所述固定盒的通孔与出气管固定连接,所述出气管的左端设有二号滑槽,所述二号滑槽的上端与固定盒外壁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二号滑槽的左端设有一号滑槽,所述一号滑槽的上端与固定盒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一号滑槽的左端与固定盒外壁的左端位于同一平面,通过设置冷却管,便于对气体进行冷却,从而减小了气体的排放量。

本实用新型的干燥系统的列管式冷凝器,其中冷却管包括有四个竖直冷却管、两个下弯管以及两个上弯管,所述下弯管上端的左右两端均与竖直冷却管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上弯管下端的左右两端均与竖直冷却管的上端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竖直冷却管、下弯管以及上弯管,使得气体在冷却管中的移动路径增大,提高了对气体的冷却效率,从而减小了气体的排放量。

本实用新型的干燥系统的列管式冷凝器,其中一号滑槽与二号滑槽互相靠近一侧的中央均开设有凹槽,所述一号滑槽和二号滑槽的凹槽内均滑动连接有集水槽,通过设置一号滑槽和二号滑槽,便于对集水槽进行更换,通过设置集水槽,能够对冷却管中所得的冷却水进行收集,便于对冷却水进行二次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干燥系统的列管式冷凝器,其中两个下弯管外壁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冷却盒,所述冷却盒的左右两端均与竖直冷却管相接触,两个所述冷却盒上端的中央均固定连接有分管,两个所述分管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主管,所述分管与冷却盒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密封盖,所述主管、分管以及冷却盒填充有液氮,通过设置冷却盒与竖直冷却管相接触,降低了竖直冷却管内的温度,使得竖直冷却管能够对气体进行冷却,通过在主管、分管以及冷却盒内填充液氮,提高了对气体的冷却效率,同时也避免了用水对气体进行冷却,减小了水资源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干燥系统的列管式冷凝器,其中下弯管内壁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下弯管内壁的下端开设有通孔,所述滑杆与下弯管的通孔滑动连接,所述滑杆底端的中央固定连接有卡圈,所述滑杆的外部滑动连接有浮块,所述浮块的下端与下弯管内壁的下端相接触,所述下弯管外壁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与下弯管的通孔相对应,所述出液管与下弯管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密封块,通过设置浮块,使得冷却水在能够及时被排出去的同时也保证了下弯管的密闭性,从而减小气体从下弯管中泄漏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的干燥系统的列管式冷凝器,其中冷却盒内壁的左右两端均开设有均匀分布的通孔,所述冷却盒的通孔贯穿竖直冷却管的外壁,所述冷却盒的通孔内固定连接有冷却片,所述冷却片贯穿冷却盒的通孔,通过设置冷却片,增大了气体与竖直冷却管内壁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对气体的冷却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冷却管,便于对气体进行冷却,从而减小了气体的排放量,通过设置竖直冷却管、下弯管以及上弯管,使得气体在冷却管中的移动路径增大,提高了对气体的冷却效率,从而减小了气体的排放量,通过设置一号滑槽和二号滑槽,便于对集水槽进行更换,通过设置集水槽,能够对冷却管中所得的冷却水进行收集,便于对冷却水进行二次利用。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冷却盒与竖直冷却管相接触,降低了竖直冷却管内的温度,使得竖直冷却管能够对气体进行冷却,通过在主管、分管以及冷却盒内填充液氮,提高了对气体的冷却效率,同时也避免了用水对气体进行冷却,减小了水资源的浪费,通过设置浮块,使得冷却水在能够及时被排出去的同时也保证了下弯管的密闭性,从而减小气体从下弯管中泄漏的可能,通过设置冷却片,增大了气体与竖直冷却管内壁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对气体的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冷却盒与竖直冷却管连接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冷却管结构示意图。

图中:1、集水槽;2、一号滑槽;3、固定盒;4、下弯管;5、进气弯管;6、进气管;7、分管;8、主管;9、密封盖;10、冷却盒;11、上弯管;12、出气管;13、出液管;14、二号滑槽;15、冷却片;16、竖直冷却管;17、卡圈;18、密封块;19、滑杆;20、浮块;21、冷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的干燥系统的列管式冷凝器,包括固定盒3,固定盒3内壁左端的上端开设有通孔,固定盒3的通孔内固定连接有进气管6,进气管6的右端固定连接有进气弯管5,进气弯管5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冷却管21,冷却管21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出气管12,固定盒3内壁下端的右端开设有通孔,固定盒3的通孔与出气管12固定连接,出气管12的左端设有二号滑槽14,二号滑槽14的上端与固定盒3外壁的下端固定连接,二号滑槽14的左端设有一号滑槽2,一号滑槽2的上端与固定盒3的下端固定连接,一号滑槽2的左端与固定盒3外壁的左端位于同一平面,通过设置冷却管21,便于对气体进行冷却,从而减小了气体的排放量。

冷却管21包括有四个竖直冷却管16、两个下弯管4以及两个上弯管11,下弯管4上端的左右两端均与竖直冷却管16的下端固定连接,上弯管11下端的左右两端均与竖直冷却管16的上端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竖直冷却管16、下弯管4以及上弯管11,使得气体在冷却管21中的移动路径增大,提高了对气体的冷却效率,从而减小了气体的排放量。

一号滑槽2与二号滑槽14互相靠近一侧的中央均开设有凹槽,一号滑槽2和二号滑槽14的凹槽内均滑动连接有集水槽1,通过设置一号滑槽2和二号滑槽14,便于对集水槽1进行更换,通过设置集水槽1,能够对冷却管21中所得的冷却水进行收集,便于对冷却水进行二次利用。

两个下弯管4外壁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冷却盒10,冷却盒10的左右两端均与竖直冷却管16相接触,两个冷却盒10上端的中央均固定连接有分管7,两个分管7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主管8,分管7与冷却盒10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密封盖9,主管8、分管7以及冷却盒10填充有液氮,通过设置冷却盒10与竖直冷却管16相接触,降低了竖直冷却管16内的温度,使得竖直冷却管16能够对气体进行冷却,通过在主管8、分管7以及冷却盒10内填充液氮,提高了对气体的冷却效率,同时也避免了用水对气体进行冷却,减小了水资源的浪费。

下弯管4内壁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滑杆19,下弯管4内壁的下端开设有通孔,滑杆19与下弯管4的通孔滑动连接,滑杆19底端的中央固定连接有卡圈17,滑杆19的外部滑动连接有浮块20,浮块20的下端与下弯管4内壁的下端相接触,下弯管4外壁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出液管13,出液管13与下弯管4的通孔相对应,出液管13与下弯管4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密封块18,通过设置浮块20,使得冷却水在能够及时被排出去的同时也保证了下弯管4的密闭性,从而减小气体从下弯管4中泄漏的可能。

冷却盒10内壁的左右两端均开设有均匀分布的通孔,冷却盒10的通孔贯穿竖直冷却管16的外壁,冷却盒10的通孔内固定连接有冷却片15,冷却片15贯穿冷却盒10的通孔,通过设置冷却片15,增大了气体与竖直冷却管16内壁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对气体的冷却效率。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气体通入进气管6,同时将液氮通入主管8内,液氮从主管8中流入两个分管7,然后从分管7流入冷却盒10内,密封盖9会密封住分管7和冷却盒10的连接处,减小了液氮泄漏的可能,气体进入进气管6之后,会从进气管6流入进气弯管5,再流经冷却管21从出气管12流出,当气体流经竖直冷却管16时,竖直冷却管16内的冷却片15的表面会对气体进行冷却,气体冷却后得到的水会顺着竖直冷却管16的内壁向下流动,在下弯管4内壁的底端聚集,当气体冷却后得到的水聚集到够多时,会使得浮块20顺着滑杆19的方向向上浮动,然后气体冷却后得到的水能从下弯管4内壁底端的通孔中入出液管13中,当冷却水流完之后浮块20会顺着滑杆19向下滑动,从而堵住下弯管4内壁底端的通孔,进行下一次冷却水的聚集,冷却水会从出液管13中滴落到集水槽1中,当集水槽1的水集满后,将集水槽1从一号滑槽2和二号滑槽14中取出,便于对集水槽1中的水进行二次利用,然后在一号滑槽2和二号滑槽14的凹槽内放入新的集水槽1,对冷却水进行收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