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供暖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34663发布日期:2020-07-10 16:06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智能供暖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暖通风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智能供暖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新风系统是根据在密闭的室内一侧用专用设备向室内送新风,再从另一侧由专用设备向室外排出,在室内会形成“新风流动场”,从而满足室内新风换气的需要。在进行换气时,通常会将室外的新鲜空气送入室内,同时将室内的空气向室外排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排出气体内含有的热量或者冷量进行回收利用。然而在热量或者冷量进行回收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损耗,并且在室内外空气在空气成分及含量上差异较小时,利用现有新风系统对室内送新风时会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损耗。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智能供暖通风系统,通过对室内空气成分及含量进行监测,实现对排放到室外的空气进行部分循环,减少热量或冷量回收过程中的能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智能供暖通风系统,包括:

空气检测仪,用以检测空气中空气成分及含量;

新风子系统,用以向室内输送新鲜空气同时调节室内气温;

智能阀门,用以调整连接新风子系统进气管路和排气管路的循环用输气管通气量;

总控制器,用以根据空气检测仪检测得到的数据对新风子系统和智能阀门进行控制;

空气检测仪安装在新风子系统排气管路的进气端且与总控制器通信连接,总控制器分别与新风子系统和智能阀门通信连接;智能阀门安装在循环用输气管上,循环用输气管一端与新风子系统排气管进气端流体导通连接,循环用输气管另一端与新风子系统进气管路进气端流体导通连接。

上述智能供暖通风系统,新风子系统排气管路进气端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分别与总控制器通信连接。

上述智能供暖通风系统,循环用输气管出气端设在新风子系统进气管路进气端的上方且循环用输气管出气端出气口朝下。

上述智能供暖通风系统,循环用输气管上设有与总控制器通信连接的智能除湿器。

上述智能供暖通风系统,新风子系统进气管路进气端安装有滤尘罩,滤尘罩包括锥形接管和滤尘构件,滤尘构件包括第一孔板、第二孔板和滤尘毛刷;第一孔板、第二孔板和滤尘毛刷分别安装在锥形接管内且相邻的两个滤尘毛刷上的毛簇自由端交叉,锥形接管缩口端与新风子系统进气管路进气端流体导通连接;所述滤尘毛刷设置在第一孔板与第二孔板之间。

上述智能供暖通风系统,滤尘毛刷包括毛簇和支杆,支杆上均匀设置有毛簇且相邻的两个毛簇的自由端交错。

上述智能供暖通风系统,毛簇包括侧壁上设有绒毛的纤维,纤维直径为0.1~0.5mm。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取得了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利用在将室内空气向外排放的过程中对被正在向室外排放的空气进行部分循环使用,减少在对循环使用的空气进行热量或冷量回收时的能耗,并同时能够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度,即能够同时保证室内空气的含氧量。

2.本实用新型中利用滤尘毛刷、第一孔板和第二孔板制成滤尘构件,不仅便于除尘,而且便于对滤尘构件的清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供暖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智能供暖通风系统的滤尘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智能供暖通风系统的纤维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总控制器;2-新风子系统;3-空气检测仪;4-智能阀门;5-循环用输气管;6-进气管路;7-排气管路;8-温度传感器;9-湿度传感器;10-滤尘罩;11-锥形接管;12-第一孔板;13-第二孔板;14-支杆;15-毛簇;16-纤维;17-绒毛。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智能供暖通风系统,包括用以检测空气中空气成分及含量的空气检测仪3、用以向室内输送新鲜空气同时调节室内气温的新风子系统2、用以调整连接新风子系统2进气管路6和排气管路7的循环用输气管5通气量的智能阀门4和用以根据空气检测仪3检测得到的数据对新风子系统2和智能阀门4进行控制的总控制器1;空气检测仪3安装在新风子系统2排气管路7的进气端且与总控制器1通信连接,总控制器1分别与新风子系统2和智能阀门4通信连接;智能阀门4安装在循环用输气管5上,循环用输气管5一端与新风子系统2排气管进气端流体导通连接,循环用输气管5另一端与新风子系统2进气管路6进气端流体导通连接。总控制器1依据空气检测仪3对室内空气成分进行检测得到的数据,控制智能阀门4打开的幅度,从而控制从新风子系统2排气管路7向新风子系统2进气管路6流动的气体流动速度,以期保证室内空气中的含氧量和湿度,同时利用对室内外排气体部分循环使用可以减少对该部分气体内的热量或冷量回收时的能耗。其中,新风子系统2为市售且能够提供制冷和制暖的新风系统,智能阀门4为智能截止阀,总控制器1带有显示屏和人机交互设备的为服务器。

为了便于对新鲜空气的进气量进行控制,避免室内外排空气外排时外排空气湿度太大给新风子系统2除湿增加较大的负荷,本实施例中,新风子系统2排气管路7进气端设有温度传感器8和湿度传感器9,温度传感器8和湿度传感器9分别与总控制器1通信连接。当室内外排空气湿度较大时,为了尽快对室内降湿,除了加快换气之外,还有一个辅助措施就是减少外排气体的循环使用量。

而为了避免外排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循环用输气管5管壁上凝结并滞留在循环用输气管5内,将循环用输气管5出气端设在新风子系统2进气管路6进气端的上方且循环用输气管5出气端出气口朝下。此外,还可以在循环用输气管5上设有与总控制器1通信连接的智能除湿器。

众所周知,石化燃料的使用导致空气中粉尘、气溶胶粒子等污染物增加,为了减少新风子系统2的清洗频率,本实施例中,在新风子系统2进气管路6进气端安装有滤尘罩10,如图2~4所示,滤尘罩10包括锥形接管11和滤尘构件,滤尘构件包括第一孔板12、第二孔板13和滤尘毛刷;第一孔板12、第二孔板13和滤尘毛刷分别安装在锥形接管11内且相邻的两个滤尘毛刷上的毛簇15自由端交叉,锥形接管11缩口端与新风子系统2进气管路6进气端流体导通连接;所述滤尘毛刷设置在第一孔板12与第二孔板13之间。其中,滤尘毛刷包括毛簇15和支杆14,支杆14上均匀设置有毛簇15且相邻的两个毛簇15的自由端交错,毛簇15包括侧壁上设有绒毛17的纤维16,纤维16直径为0.3mm。毛簇15之间的交叉设置以及纤维16与绒毛17增加了空气中粉尘、气溶胶粒子等污染物与纤维16和绒毛17的碰撞的几率,从而能够使空气中固体污染物和液体污染物能够有很大的几率被拦截下来,进而减轻新风子系统2的除尘降污的负荷。

当空气检测仪3检测到的室内氧气浓度在预设阈值范围之内时,总控制器1依据空气检测仪3检测到的数据向智能阀门4发送保持原有状态的指令,而当空气检测仪3检测到的室内氧气浓度低于预设阈值范围时,总控制器1向智能阀门4发送指令将智能阀门4中输气通道调小甚至关闭,从而增加新风子系统2从外界吸入的新鲜空气量,以调整室内空气中氧气浓度,而当空气检测仪3检测到的室内氧气浓度较为接近室外空气中氧气浓度时,则总控制器1可以向智能阀门4发送将智能阀门4中输气通道调大的指令。上述对智能阀门4中输气通道的大小调整是对输气通道中气体可流通的横截面面积大小的调整,而非对输气通道内径大小的调整。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专利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