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切换送排风的地铁站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92203发布日期:2020-07-07 14:24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切换送排风的地铁站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切换送排风的地铁站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地铁因其交通特点和地下管线复杂等因素限制,车站规模具有空间狭长、高度紧张等特点。地铁工程内部因通风空调、给排水、低压配电、综合监控、供电等系统要求,也具备空间狭小、管线复杂等特点。因地下车站管线多数从车站一侧的设备端头横跨站厅公共区引致另一侧,而导致设备区内的管线压力过大,部分管线交叉后无法满足设备间及走廊的吊顶的标准高度,故80%管线由站厅公共区第一跨进行交叉引至另一侧。

站厅公共区第一跨管线错综复杂,并且交叉较多,又因纵梁下翻形成了挡烟垂壁。为提高车站排烟效果,并且满足排烟口在蓄烟仓内,车站每一纵跨均要有排烟管,所以造成了送风管、排风管局部交叉,部分管线底部标高已达到3.3米。而站厅公共区为乘客密集活动区域,空间高度过小,会给人强烈的压迫感;因此各大城市结合地铁规范最低标准,站厅层吊顶底部标高均为3.2米,加上吊顶厚度及龙骨厚度,吊顶以上管线考虑检修空间底标高应大于3.55米。

当管线复杂时无法满足最低标高时,站厅公共区第一跨不得已降低吊顶高度。这就造成了地铁装修吊顶高度不一致,既影响美观,又给乘客带来不同的压抑感。地铁站中因管线造成的装修效果差,这种情况在工程实例中比比皆是。同时随着地铁建设的发展,各大城市为了缓解吊顶过低给乘客造成的压迫感,均提出了提高吊顶标高的措施,在不改变原设计思路的同时,只有提高车站的土建层高来满足管线安装及吊顶高度标准的提升,造成了车站土建投资的增加。

现有工程中解决管线标高问题的措施为:采用分散式的全空气系统及在站厅公共区吊顶上方设置柜式风机盘管机组,则从机房引入公共区的新风只满足系统的新风量即可,减小了送风管的管径,有效的减轻了风管交叉所带来的局部吊顶标高的压力。但该方案存在以下缺点:

①采用分散式系统,增加了空调冷冻水管布置的复杂性,送风管节省出的空间往往会被空调水管所需空间代替;

②采用分散式系统,每个柜式风机盘管均设置在公共区吊顶内,增加了空调冷凝水的排风的困难,极端情况下,会引起冷凝水排放事故,造成公共区吊顶滴水,影响正常的车站运营;

③因柜式风机盘管均设置在公共区吊顶内,机组的过滤网定期检修存在着困难,需拆卸吊顶方可进行检修更换,影响正常的车站运营;

④公共区排烟管的管径及横截面积并未实质的减小,局部交叉时更具有空间压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地铁站通风系统管线交叉复杂、局部层高不足、施工困难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切换送排风的地铁站通风系统,能够释放一定的空间,具有结构简单、管线布置方便、检修维护方便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可切换送排风的地铁站通风系统,包括转换装置,所述转换装置设于通风空调机房内,所述转换装置包括送风腔、排风腔;所述送风腔、排风腔之间设有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用于切换送风腔与排风腔的通断;所述送风腔用于连通新风组件和站厅送风组件;所述排风腔用于连通站厅排风组件和排烟组件。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当正常通风空调工况下,关闭第一风阀,此时送风管、排风管互不影响,正常送排风,送排风管的截面只需匹配正常工况的风量即可。当排烟工况时,开启第一风阀,利用站厅公共区的排风管及送风管进行排烟,既避免了送风管、排风管因为排烟工况时排烟距离的问题而引向另一侧支管造成的管线交叉,又能提高排烟效率。不需要将排烟管跨纵梁至另一侧,故不存在送排风管交叉的情况,不会因为管线的布置造成空间高度紧张;能够在公共区第一跨管线最拥挤的位置,释放一定的高度,使得其他管线穿越更加顺畅,便于管线的布设安装和维护。

优选的,所述新风组件和送风腔之间连接第八风阀,以控制新风组件与送风腔之间的通断,进而防止在排烟时烟气进入新风组件。

作为新风组件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新风组件包括空调机组,所述空调机组出风端与送风腔连通,所述空调机组的另一端连接有混风静压箱,所述混风静压箱分别与新风管、新风机相连。

作为排烟组件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排风组件包括排烟风机,所述排烟风机进风端与排风腔相连,所述排烟风机出风端与排风井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新风管与混风静压箱之间连接有第二风阀,所述新风机与混风静压箱之间连接有第三风阀;所述排风组件还设置有回排风机,所述回排风机与排烟风机并联,所述回排风机出风端与排风井之间连接有第四风阀,所述回排风机出风端通过第五风阀与混风静压箱相连,以实现站内回风。

优选的,所述空调机组与送风腔之间连接有防火阀,以保护空调机组。

作为防火阀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防火阀的熔断温度为70℃。

作为转换装置与站厅送风组件和站厅排风组件的具体连接方式,所述送风腔与站厅送风组件之间连接有第六风阀,所述排风腔与站厅排风组件之间连接有第七风阀。

作为转换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转换装置为静压风箱,所述转换装置固定在通风空调机房上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转换装置包括送风腔、排风腔,送风腔、排风腔之间设有第一风阀,送风腔用于连通新风组件和站厅送风组件,排风腔用于连通站厅排风组件和排烟组件。通过第一风阀的切换,可实现正常送风或将站厅送风组件用于排风;既避免了送风管、排风管因为排烟工况时排烟距离的问题而引向另一侧支管造成的管线交叉,又能提高排烟效率。同时不需要将排烟管跨纵梁至另一侧,故不存在送排风管交叉的情况,不会因为管线的布置造成空间高度紧张;能够在公共区第一跨管线最拥挤的位置释放一定的高度,使得其他管线穿越更加顺畅,便于管线的布设安装和维护。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管路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管路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3为转换装置部分沿地铁站长度方向的截面布置示意图;

图4为转换装置部分沿地铁站宽度方向的截面布置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转换装置,11-送风腔,12-排风腔,2-通风空调机房,31-第一风阀,32-第二风阀,33-第三风阀,34-第四风阀,35-第五风阀,36-第六风阀,37-第七风阀,38-第八风阀,4-新风组件,41-空调机组,42-混风静压箱,43-新风管,44-新风机,45-新风井,5-站厅送风组件,6-站厅排风组件,7-排烟组件,71-排烟风机,72-排风井,73-回排风机,74-回风管,75-排烟管,8-防火阀,9-站厅公共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

结合图1,一种可切换送排风的地铁站通风系统,包括转换装置1,所述转换装置1设于通风空调机房内2。所述转换装置1包括送风腔11、排风腔12;所述送风腔11、排风腔12之间设有第一风阀31,所述第一风阀31用于切换送风腔11与排风腔12的通断。所述送风腔11用于连通新风组件4和站厅送风组件5,所述排风腔12用于连通站厅排风组件6和排烟组件7。优选的是,在新风组件4和送风腔11之间连接第八风阀38,以控制新风组件4与送风腔11之间的通断。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当正常通风空调工况下,关闭第一风阀31,切断送风腔11、排风腔12的连接;此时站厅送风组件5的送风管、和站厅排风组件6的排风管互不影响,正常送排风,送排风管的截面只需匹配正常工况的风量即可。当排烟工况时,开启第一风阀31,使送风腔11、排风腔12连通,利用站厅排风组件6的排风管及站厅送风组件5的送风管进行排烟。并将第八风阀38关闭,以防止烟气进入新风组件4内,从而保护新风组件4。

通过转换装置1的切换,既避免了送风管、排风管因为排烟工况时排烟距离的问题而引向另一侧支管造成的管线交叉,又能提高排烟效率。不需要将排烟管跨纵梁至另一侧,故不存在送排风管交叉的情况,不会因为管线的布置造成空间高度的紧张;能够在公共区第一跨管线最拥挤的位置,释放约0.8m的高度,使得其他管线穿越更加顺畅,便于管线的布设安装和维护。

作为新风组件4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新风组件4包括空调机组41,用于对送入站厅的风制冷。所述空调机组41出风端连接第八风阀38后与送风腔11连通,所述空调机组41的另一端连接有混风静压箱42,所述混风静压箱42分别与新风管43、新风机44相连,以将新风稳压后送入送风腔11内。

作为排烟组件7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排烟组件7件包括排烟风机71;所述排烟风机71进风端与排风腔12相连,所述排烟风机71出风端与排风井72相连,以将站厅内的烟气等废气排出地铁站。

进一步的,所述新风管43与混风静压箱42之间连接有第二风阀32,以通过第二风阀32控制混风静压箱42与新风管43的通断。所述新风机44与混风静压箱42之间连接有第三风阀43,以通过第三风阀33控制混风静压箱42与新风机44的通断。

所述排烟组件7还设置有回排风机73,所述回排风机73与排烟风机71并联,所述回排风机73出风端与排风井72之间连接有第四风阀34,以通过第四风阀34控制回排风机73与排风井72的通断。所述回排风机73出风端通过第五风阀35与混风静压箱42相连,以通过第五风阀35控制回排风机73与混风静压箱42的通断。

可以理解的是,当正常送风和排风工况时,第二风阀32、第四风阀34打开,第五风阀35关闭,站厅内的空气通过排风井排出。当回风时,第二风阀32、第四风阀34关闭,第三风阀33、第五风阀35打开,以使回排风机73排出的空气进入混风静压箱,实现站厅内的空气回风(内循环)。

优选的,所述空调机组41与送风腔11之间连接有防火阀8,应当理解的是,防火阀8串联在第八风阀38和送风腔11之间,以保护空调机组41,在本实施例中防火阀8的熔断温度为70℃。

作为转换装置1与站厅送风组件5和站厅排风组件6的具体连接方式,所述送风腔11与站厅送风组件5之间连接有第六风阀36,所述排风腔12与站厅排风组件3之间连接有第七风阀37。应当理解的是,正常送风和排风时,第六风阀36、第七风阀37均处于打开状态。

如图4所示,为转换装置1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转换装置1为静压风箱。也就是说,转换装置1采用箱式的通风管箱制成,并通过第一风阀31将其分隔为送风腔11和排风腔12。当然,送风腔11和排风腔12可以是单独的两个箱体的空腔。转换装置1需要满足耐火极限,大小、长宽可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确定。而为便于送风组件的4的维护,所述转换装置1固定在通风空调机房2上部,以减小占用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有的风阀均采用电动风阀,以实现自动、智能化控制;而对于第一风阀31应当采用密封性较高和满足耐火标准的的阀门,防止正常送风时泄漏和排烟时能够正常工作。同样的站厅送风组件5的送风管因要在排烟工况下兼做排烟管,所选用风管、风口及第六风阀36需满足耐高温及排烟的要求。在地铁公共区排烟工况时,补风系统采用从出入口自然补风。在实际工程中,如需要机械补风,应采用异端异层式进行补风,即利用另一侧空调系统进行补风。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