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余热回收的纺织用烘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443400发布日期:2020-07-10 17:32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余热回收的纺织用烘干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纺织烘干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余热回收的纺织用烘干方法。



背景技术:

纺织物就是纺织工业的产品,包括各类机织物、针织物,无纺织布,各种缝纫、包装用线,绣花线、绒线以及绳类、带类等。中国是世界上纺织品生产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中国的纺织业中,纺织品的材料来源对中多样,其中就包括棉麻材质和蚕丝等材质,由于纺织布料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水洗,因此在水洗之后便需要进行烘干,传统的烘干形式是采用烘箱,根据热空气密度低向上运动的原理,烘箱的顶部及排除的烟气中具备大量的热源,其中有6%-24%的显热以及15%的潜热,如能将次热源回收利用,则利于节能环保、降低整体功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基于余热回收的纺织用烘干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余热回收的纺织用烘干方法,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上端连通有第二出气管,所述机体的下端连通有进气管,所述机体的上端安装有吸热罩,所述吸热罩的顶端连通有第一出气管,所述第一出气管与第二出气管共同连通有输热管,所述输热管连接在余热回收塔的底端,所述进气管连接在余热回收塔的顶端;

所述余热回收塔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加热箱,所述余热回收塔和加热箱均采用中空结构,所述加热箱的上端连通有进水管,所述加热箱的下端连通有出水管,所述加热箱的底端连通有排污管,所述进水管、出水管和排污管上均安装有阀门;

所述余热回收塔的底端、输热管的上端设有至少一个水平设置的导热板,所述导热板贯穿余热回收塔的内壁并延伸至加热箱内,位于所述余热回收塔内的导热板的两端与余热回收塔的内壁密封连接,位于所述加热箱内的导热板端口与加热箱的内壁具备一定的间隙,所述导热板位于余热回收塔内的部分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热气穿过的开口,所述余热回收塔内的上端安装有用于延长热气滞留时间的阻隔机构;

所述阻隔机构包括隔板、罩体和浮球;所述隔板与罩体固定连接,所述隔板与罩体之间具备空腔,所述浮球采用中空结构且活动连接在空腔内,所述隔板上等距离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罩体的底端中部开设有开槽;所述开槽的内壁上安装有磁石,所述浮球内活动连接有采用金属材质、且能被磁石磁吸附的球体;阻隔机构对热气的运动进行阻隔,从而提高热气与导热板及导热片的热交换时间,且当底部气体压强过大可克服浮球的重力时,阻隔机构可及时将气体排出,防止余热回收塔涨破。

所述加热箱靠近余热回收塔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凹槽;

所述凹槽采用弧形结构;

所述导热板的两端厚度高于中部厚度,且导热板厚度最低点位于加热箱和余热回收塔的连接部分;

所述导热板上等距离设置有多个导热片,且导热片与导热板垂直设置;

位于所述加热箱内导热片的高度由导热板的端口至余热回收塔一侧不断递增,位于所述余热回收塔内的导热片的高度由两侧至中心不断递增;

使用时,机体顶部汇聚的热量以及机体内加热产生的废气分别通过第一出气管和第二出气管输送至输热管内,在经由输热管送入余热回收塔内,余热回收塔内的导热板和导热片将热量输送至加热箱内,用以加热加热箱内的液体,从而供给加工生活用水。

进一步的,浮球常态下依照重力对开槽进行封闭,且浮球内的球体与磁石磁吸附可进一步提高浮球对开槽的封闭能力,从而使得浮球下方空间内的热气可在其内有效的滞留,防止热气快速向上运动导致与导热板的热交换效果不好;当浮球下方空间内热气过度膨胀时,可克服浮球的重力以及球体与磁石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浮球与开槽分离,热气进而通过浮球与开槽的缝隙向上排出,并进一步通过进气管送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机体顶部余热回收设计,根据热空气密度低向上运动的原理,烘箱的顶部及排除的烟气中具备大量的热源,采用吸热罩有利于吸收机体顶部潜在的热量,并进而输送至余热回收塔进行处理,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技术中热源回收利用率低的问题。

2、余热回收塔从废气中吸收余热,并将其转化为热水的供应,能够满足加工生活用水和采暖水的需求,且在加热箱的内壁上增加了热应力补偿机构,可以防止加热箱长期受到热胀冷缩导致过度形变破损。

3、热气阻隔机构的设计,为了提高热气的利用率,延长烟气的滞留时间,便于导热板更好的传递热量,热气阻隔机构可以依照余热回收塔内压力自动封闭和排出热气,此过程无需人工干预,余热利用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余热回收的纺织用烘干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余热回收塔及加热箱部分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阻隔机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体、2吸热罩、3第一出气管、4第二出气管、5输热管、6进气管、7余热回收塔、8加热箱、9进水管、10出水管、11排污管、12阻隔机构、121隔板、122通孔、123罩体、124空腔、125开槽、126浮球、127球体、128磁石、13阀门、14导热板、15导热片、16凹槽、17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基于余热回收的纺织用烘干方法,包括机体1,机体1的上端连通有第二出气管4,机体1的下端连通有进气管6,机体1的上端安装有吸热罩2,吸热罩2的顶端连通有第一出气管3,第一出气管3与第二出气管4共同连通有输热管5,输热管5连接在余热回收塔7的底端,进气管6连接在余热回收塔7的顶端;

值得注意的是,可在第一出气管3上安装有止回阀,防止第二出气管4的废气流入第一出气管3内,导致在流动过程中与外界过多的热交换,损失热量。

余热回收塔7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加热箱8,余热回收塔7和加热箱8均采用中空结构,加热箱8的上端连通有进水管9,加热箱8的下端连通有出水管10,加热箱8的底端连通有排污管11,进水管9、出水管10和排污管11上均安装有阀门13;

余热回收塔7的底端、输热管5的上端设有至少一个水平设置的导热板14,导热板14贯穿余热回收塔7的内壁并延伸至加热箱8内。

更优选地,导热板14的两端厚度高于中部厚度,且导热板14厚度最低点位于加热箱8和余热回收塔7的连接部分,采用此设计方式可使导热板14在一侧较厚的部份吸收足够的热源,并在中部较薄的部份迅速传递至另一侧较厚的部分。

位于余热回收塔7内的导热板14的两端与余热回收塔7的内壁密封连接,位于加热箱8内的导热板14端口与加热箱8的内壁具备一定的间隙,导热板14位于余热回收塔7内的部分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热气穿过的开口17。

值得一提的是,开口17交替设置在导热板14的两侧,可以有效的使得热气按照开口17引导的轨迹运行,有效的使热气与导热板14有效的接触。

进一步地,导热板14上等距离设置有多个导热片15,且导热片15与导热板14垂直设置,导热片15可增加与热气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

更优选地,位于加热箱8内导热片15的高度由导热板14的端口至余热回收塔7一侧不断递增,采用此设计可以有效的将热量传递至端口,使加热箱8内加热均匀,位于余热回收塔7内的导热片15的高度由两侧至中心不断递增,由于中心位置吸收的热量最高,而两侧吸收的热量相对较低,因此此设计方式可以提高中部热吸收能力,提高两侧热传递能力。

余热回收塔7内的上端安装有用于延长热气滞留时间的阻隔机构12。

更具体地,参照图3,阻隔机构12包括隔板121、罩体123和浮球126;隔板121与罩体123固定连接,隔板121与罩体123之间具备空腔124,浮球126采用中空结构且活动连接在空腔124内,隔板121上等距离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122,罩体123的底端中部开设有开槽125。阻隔机构12的作用在于,对热气的运动进行阻隔,从而提高热气与导热板14及导热片15的热交换时间,且当底部气体压强过大可克服浮球126的重力时,阻隔机构12可及时将气体排出,防止余热回收塔7涨破。

进一步地,开槽125的内壁上安装有磁石128,浮球126内活动连接有采用金属材质、且能被磁石128磁吸附的球体127,球体127和磁石128的设置可进一步增加浮球126与开槽125的连接稳定性,防止其意外晃动。

加热箱8靠近余热回收塔7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凹槽16,凹槽16采用弧形结构,凹槽16的设置可给加热箱8提供热应力补偿,增加加热箱8的表面积及容差性能,防止其长时间受到热障冷缩,过度变形损坏。

本发明使用时,机体1顶部汇聚的热量以及机体1内加热产生的废气分别通过第一出气管3和第二出气管4输送至输热管5内,在经由输热管5送入余热回收塔7内,余热回收塔7内的导热板14和导热片15可选用比热容较小的材料,从而有效的吸热-导热,将热量输送至加热箱8内,用以加热加热箱8内的液体,从而供给加工生活用水。

此外,浮球126常态下依照重力对开槽125进行封闭,且浮球126内的球体127与磁石128磁吸附可进一步提高浮球126对开槽125的封闭能力,从而使得浮球126下方空间内的热气可在其内有效的滞留,防止热气快速向上运动导致与导热板14的热交换效果不好;当浮球126下方空间内热气过度膨胀时,可克服浮球126的重力以及球体127与磁石128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浮球126与开槽125分离,热气进而通过浮球126与开槽125的缝隙向上排出,并进一步通过进气管6送出。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罩盖”、“嵌装”、“连接”、“固定”、“分布”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