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新风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75240发布日期:2020-09-01 19:00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厨房新风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厨房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厨房新风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厨房是每个家庭每天都要多次出现的地方,各种灶具和食物加热设备的使用使得厨房的气温明显高于家庭环境中的其他地方,这个问题在夏天尤为突出。

针对厨房温度过高的问题,目前出现了厨房制冷烟机方案以及集成吊顶冷风扇方案:厨房制冷烟机方案是在烟机产品上集成一个制冷出风模块,采用室内的风流过制冷部件后吹回到室内,给人体局部降温;集成吊顶冷风扇方案同时包括制冷模块和风扇模块。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厨房制冷烟机方案以及集成吊顶冷风扇方案虽然都能够给厨房降温,但是都不具备新风功能,无法解决厨房油烟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厨房新风制冷设备,在降低厨房温度的同时,既能够引进室外新风,也能够避免室内油烟对整个设备的污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厨房新风制冷设备,包括:新风风道,用于导入室外新风;制冷组件,包括具有冷端和热端的半导体制冷片,其中,所述制冷组件中形成有靠近所述冷端的制冷通道和靠近所述热端的散热通道;风机组件,用于将所述新风风道的所述室外新风的一部分导入至所述制冷通道,与所述冷端进行热交换后转换为制冷气流;以及将所述室外新风的另一部分导入至所述散热通道,与所述热端进行热交换后转换成散热气流;热风风道,连通所述散热通道以将所述散热气流排向室外;冷风风道,连通所述制冷通道以将所述散热气流排向室内。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厨房新风制冷设备一方面能够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用于降低室温,另一方面能够保证流经整个设备的空气都是干净无污染的室外新风,避免室内脏空气对设备的污染,进而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厨房新风制冷设备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厨房新风制冷设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厨房新风制冷设备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厨房安装有图1厨房新风制冷设备的前视图;

图5是厨房安装有图1厨房新风制冷设备的俯视图;

图6是图1中第二离心风机、散热通道和热风风道的剖面图;

图7是图1中第一离心风机、制冷通道和冷风风道的剖面图;

图8是图1厨房新风制冷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厨房新风制冷设备第二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10是图9厨房新风制冷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厨房新风制冷设备第三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12是图11厨房新风制冷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至图3,在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中,厨房新风制冷设备1000包括新风风道1100、制冷组件1200、风机组件1300、热风风道1400以及冷风风道1500。

新风风道1100用于导入室外新风,即室外新风经新风风道1100进入厨房新风制冷设备1000。

制冷组件1200包括具有冷端1211和热端1212的半导体制冷片1210,其中,制冷组件1200中形成有靠近冷端1211的制冷通道1201和靠近热端1212的散热通道1202。

具体地,半导体制冷片1210的冷端1211和热端1212相背设置,在半导体制冷片1210工作时,冷端1211和热端1212之间产生热量的转移,具体为热量从冷端1211向热端1212转移,从而冷端1211的温度降低,热端1212的温度升高。

同时半导体制冷片1210的冷端1211设置在制冷通道1201中,热端1212设置在散热通道1202中,进入制冷通道1201中的气流在与冷端1211进行热交换后温度降低,进入散热通道1202中的气流在与热端1212进行热交换后带走热端1212上的热量,达到给半导体制冷片1210散热的目的。

风机组件1300用于将新风风道1100的室外新风的一部分导入至制冷通道1201,与冷端1211进行热交换后转换为制冷气流;以及将室外新风的另一部分导入至散热通道1202,与热端1212进行热交换后转换成散热气流。

具体地,新风风道1100导入的室外新风在风机组件1300的运送下,一部风进入制冷通道1201中与半导体制冷片1210的冷端1211进行热交换后转变为制冷气流,而另一部分进入散热通道1202中与半导体制冷片1210的热端1212进行热交换后转换为散热气流。

在一应用场景中,如图2所示,风机组件1300设置在新风风道1100与制冷组件1200之间,而在其他应用场景中,风机组件1300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只要能够让新风风道1100内的室外新风进入制冷通道1201和散热通道1202中即可。

热风风道1400连通散热通道1202以将散热气流排向室外;冷风风道1500连通制冷通道1201以将散热气流排向室内。

具体地,厨房新风制冷设备1000的工作流程如下:

首先室外新风经新风风道1100进入厨房新风制冷设备1000后,在风机组件1300的作用下,一部分进入制冷通道1201,另一部分进入散热通道1202。

进入制冷通道1201的室外新风在与半导体制冷片1210的冷端1211进行热交换后温度得到降低而转换为制冷气流,而后该制冷气流经冷风风道1500排向室内,用于降低室内的温度。其中进入室内的制冷气流最终与室内带油烟的空气混合后一起被油烟机吸走,排向室外。

而进入散热通道1202的室外新风在与半导体制冷片1210的热端1212进行热交换后吸收热端1212的热量而转换为散热气流,而后该散热气流经散热通道1202排向室外,达到给半导体制冷片1210散热的目的。

从上述工作流程可以看出,一方面该厨房新风制冷设备1000能够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用于降低室温,另一方面流经该厨房新风制冷设备1000的空气始终都是干净无油烟的室外新风,能够避免室内脏空气对设备的污染,进而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下面对厨房新风制冷设备1000的使用场景和安装方式进行介绍:

结合图4和图5,根据厨房的陈设,大致可将厨房分为外墙1、房顶2、内墙3、地面4、吊顶5、灶台6、灶具7和洗菜池8等几个部分,而厨房新风制冷设备1000用于设置在吊顶5和房顶2之间的夹层区中,且紧靠外墙1安装。

由于需要引入室外新风,因此外墙1上需要设有新风进口10,新风风道1100连接该新风进口10以导入室外新风,同时由于需要将散热气流排向室外,外墙1上也需要设有热风出口11,热风风道1400连接该热风出口11以将散热气流排向室外。同时由于冷风风道1500内的制冷气流需要排向室内,因此也会在吊顶5上打孔以将制冷气流引进室内。

在一应用场景中,新风风道1100直接和新风进口10连接,两者不需要额外的管道连通,能够降低室外新风进入新风风道1100的风道阻力,同时热风风道1400也直接和热风出口11连接。

同时考虑到实现最佳的降温效果,在安装厨房新风制冷设备1000时,可将冷风风道1500的冷风出口(位于冷风风道1500远离制冷组件1200的一端,图4和图5未示)设置在人在灶具7附近工作时的正上方区域。

而为了可以在人体与灶具7之间形成一道分割面,将灶具7处的高温与人体隔离,使人体持续保持在较适宜的问题,厨房新风制冷设备1000还包括出口风幕1600。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出口风幕1600与冷风风道1500的冷风出口(图1至图3未示)相连,从而自冷风风道1500排出的制冷气流经出口风幕1600排向室内。

其中在安装时,为了保证制冷效果,如图4所示,出口风幕1600需要有部分位于吊顶5和灶台6之间,以保证排出的制冷能够尽快地吹向人体。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只是介绍了厨房新风制冷设备1000的一种安装方式,本申请并不对厨房新风制冷设备1000的安装方式进行限制。

继续参阅图1至图3,新风风道1100内还设有过滤组件1110,用于对进入厨房新风制冷设备1000的室外新风进行过滤,进一步保证整个设备的清洁,其中过滤组件1110可以是诸如过滤网等元件,在此不做限制。

继续参阅图1至图3,新风风道1100的最前端(即室外新风一开始进入的部分)为扩压段1120,该扩压段1120的侧壁沿着室外新风的流向逐渐向外扩张,从而能够对进入新风风道1100内的室外新风起到减速增压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减小风道阻力,降低气流的冲击噪音。

继续参阅图2和图3,出于总制冷量的考虑,制冷组件1200中半导体制冷片121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半导体制冷片1210呈阵列排布,所有半导体制冷片1210的冷端1211均处于同一平面,热端1212也均处于同一平面,进入制冷通道1201的室外新风同时与多个半导体制冷片1210的冷端1211进行热交换后转换为制冷气流,进入散热通道1202的室外新风同时与多个半导体制冷片1210的热端1212进行热交换后转换为散热气流。

同时为了提高热交换效率,扩大室外新风与半导体制冷片1210的冷端1211、热端1212的热交换面积,制冷组件1200进一步包括冷端导冷翅片组1220以及热端散热翅片组1230。

冷端导冷翅片组1220设置在制冷通道1201内并连接半导体制冷片1210的冷端1211,以与流经的室外新风进行热交换;热端散热翅片组1230设置在散热通道1202内并连接半导体制冷片1210的热端1212,以与流经的室外新风进行热交换。

具体地,半导体制冷片1210夹在冷端导冷翅片组1220和热端散热翅片组1230之间,且当半导体制冷片121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半导体制冷片1210共用一个冷端导冷翅片组1220和一个热端散热翅片组1230。

同时冷端导冷翅片组1220和热端散热翅片组1230均包括与半导体制冷片1210的冷端1211垂直的多个翅片(图未示),其中,冷端导冷翅片组1220和热端散热翅片组1230各自包括的多个翅片平行间隔排列,且翅片的延伸方向与进入制冷组件1200内的室外新风的流动方向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减少气流的转折次数,减少损失,新风风道1100、制冷通道1201和散热通道1202均为笔直的通道,从而使制冷组件1200呈方体结构。

继续参阅图2,制冷组件1200还包括四片外框盖板1240,该四片外框盖板1240依次垂直连接而形成一中空的壳体,用于收容半导体制冷片1210、冷端导冷翅片组1220以及热端散热翅片组1230的容置空间。

继续参阅图2和图3,风机组件1300包括离心风机1310,且离心风机1310的数量是两个,两个离心风机1310上下层叠设置,且每个离心风机1310均包括进风端13101和出风端13102,为了便于说明,分别将两个离心风机1310定义为第一离心风机1320和第二离心风机1330。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离心风机1320的进风端(由于角度问题,图2和图3未示出)和第二离心风机1330的进风端13101相背设置,即,室外新风沿着两个相反的流动方向分别进入第一离心风机1320和第二离心风机1330。

同时第一离心风机1320的进风端设置在新风风道1100内以接收室外新风的一部分,出风端13102连通制冷通道1201以将第一离心风机1320接收的室外新风导入至制冷通道1201,而第二离心风机1330的进风端13101也设置在新风风道1100以接收室外新风的另一部分,出风端13102连通散热通道1202以将第二离心风机1330接收的室外新风导入至散热通道1202。也就是说,制冷通道1201和散热通道1202各自对应一个离心风机1310。

同时为了保证离心风机1310与制冷组件1200之间的连接,第一离心风机1320的出风端13102与制冷通道1201的端口匹配,第二离心风机1330的出风端13102与散热通道1202的端口匹配。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离心风机1320和第二离心风机1330的规格完全相同。

同时如图2所示,第一离心风机1320和第二离心风机1330之间设有导风挡板1340,进入新风风道1100内的室外新风在经过导风挡板1340之后一分为二,一部分进入第一离心风机1320,另一部分进入第二离心风机1330。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制冷组件1200也可以只包括一个离心风机1310,此时制冷通道1201和散热通道1202同时和该离心风机1310连通,具体可参见下文的相关介绍。

继续参阅图1至图3,离心风机1310包括风机1311和蜗壳1312。

风机1311具有进风面13111以构成离心风机1310的进风端13101,蜗壳1312围绕风机1311并向远离风机1311的一端扩展延伸以在远离风机1311的一端形成出风端13102,其中,蜗壳1312在出风端13102连接制冷组件1200。

在本实施方式中,结合图2和图3,风机1311的进风面13111垂直新风风道1100的进风面1101,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风机1311的进风面13111也可以平行于新风风道1100的进风面1101(具体可参见下文的相关介绍)。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热风风道1400和冷风风道1500分别包括一个弯折部1410,以使热风风道1400和冷风风道1500分别沿远离制冷组件1200的不同方向而延伸,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热风风道1400和冷风风道1500还可以包括多个弯折部1410(具体可参见下文的相关介绍)。

同时考虑到在施工时为了方便,通常需要将新风进入10与热风出口11设置在同一侧的外墙1上,因此作为配合,热风风道1400中的弯折部1410使得热风风道1400沿远离制冷组件1200的第一方向延伸而最终与新风风道1100的延伸方向相同,而冷风风道1500中的弯折部1410使得冷风风道1500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延伸。

可以理解的是,热风风道1400中的弯折部1410的内外侧与冷风风道1500中的弯折部1410的内外侧对应的圆心角均为90°。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减小流动分离、降低系统阻力,提高气动效率以及减小流动噪声,对厨房新风制冷设备1000中各部分的尺寸还做了如下设计:

结合图6和图7,离心风机1310的蜗壳1312与制冷组件1200在一侧的连接角度α位于150°~190°范围内,例如连接角度α为150°,175°或者190°,蜗壳1312与制冷组件1200在另一侧的连接角度β位于120°~180°范围内,例如连接角度β为120°、160°或者180°。

具体地,第二离心风机1330的蜗壳1312与散热通道1202在一侧的连接角度α位于150°~190°范围内,在另一侧的连接角度β位于120°~180°范围内。

类似地,第一离心风机1320的蜗壳1312与制冷通道1201在一侧的连接角度α位于150°~190°范围内,在另一侧的连接角度β位于120°~180°范围内。

由于第二离心风机1330的出风端13102与散热通道1202的端口匹配,因此第二离心风机1330的出风端13102的宽度l1和制冷组件1200的宽度w相等,同时热风风道1400的弯折部1410内侧半径r1的计算公式为:r1=w/4*a,外侧半径r1的计算公式为:r1=w/2*a,其中a的取值范围为:1~1.4。

与第二离心风机1330类似,结合图7所示,第一离心风机1320的出风端13102的宽度l2和制冷组件1200的宽度w相等,同时制冷通道1201中弯折部1410内侧半径r2的计算公式为:r2=w/4*a,外侧半径r2的计算公式为:r2=w/2*a,其中a的取值范围为:1~1.4。

在厚度方面,如图8所示,第一离心风机1320和第二离心风机1330的厚度之和h0与制冷组件1200的厚度t相等,而热风风道1400的厚度h1和冷风风道1500的厚度h2之和也与制冷组件1200的厚度t相等。

继续参阅图8,出口风幕1600的外侧半径r3的计算公式为:r3=(h2+h3)/2*b,外侧半径r4的计算公式为:r4=(h2+h3)/2*b,其中,h3为出口风幕1600的高度,b的取值范围为0.8~1.2。

另外结合图1,出口风幕1600的长度l3的取值范围为500~1000mm,例如为500mm、700mm或者1000mm。

参阅图9至图10,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冷风风道2500与出口风幕2600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贯流风机2700,以调节流入出口风幕2600的制冷气流,且风机组件2300中离心风机2310的数量为一个。

具体地,贯流风机2700的设置使得可以对冷风风道2500中制冷气流的流速进行调节。

同时由于贯流风机2700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是:进风方向不能与轴线的延伸方向平行,因此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对新风风道2100、冷风风道2500以及热风风道2400的布局进行了如下改变:

相比第一实施方式,热风风道2400具有两个弯折部2410,使得新风风道2100的延伸方向与制冷组件2200的延伸方向一致(而第一实施方式中,新风风道1100的延伸方向与制冷组件1200的延伸方向垂直),同时将冷风风道2500设置为渐扩型风道,特点为:冷风风道2500的宽度在远离制冷组件2200的延伸方向上逐渐增大,且冷风风道2500呈扁平状。

同时也对离心风机2310的布局进行了调整,使得室外新风自离心风机2310排出的方向与进入新风风道2100的方向平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室外新风自离心风机1310排出的方向与进入新风风道1100的方向垂直)。

另外由于贯流风机2700的设置可以实现单独对制冷风道1500中制冷气流的流速进行调节,因此第二实施方式在节省成本的条件下,设置热风风道2400和冷风风道2500共用一个离心风机2310依然能够实现热风风道2400和冷风风道2500中气流流速的单独调节。

具体地,如图9和图10所示,此时离心风机2310的进风端23101设置在新风风道2100内以接收室外新风,而且出风端23102同时连通制冷通道2201和散热通道(图9和图10均未示),以将室外新风的一部分导入至制冷通道2201,并将室外新风的另一部分导入至散热通道。

参阅图11至图12,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离心风机3310中风机3311的进风面33111与新风风道3100的进风面3101平行,且离心风机3310的进风端33101正对着新风风道3100的进风面3101,此时室外新风进入新风风道3100后无需转折,能够直接进入离心风机3310,从而能够提高气动效率。

同时由于离心风机3310的布局发生了改变,作为配合,第三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也对热风风道3400和冷风风道3500的布局进行了改变,具体结合图11和图12,此时热风风道3400和冷风风道3500改为立式结构,具体显现为高度明显提高,同时还在热风风道3400和冷风风道3500中的弯折部3410处均设置贯流风机3700,可以实现热风风道3400和冷风风道3500中气流流速的单独调节。

另外还在冷风风道3500内设置导流叶片3800,以将制冷气流分成多股子气流并将其分别引导冷风出口3501,在一应用场景中,如图12所示,导流叶片3800自冷风风道3500内一直延伸至出口风幕3600中,保证制冷气流能够更加平稳、均匀地从出口风幕3600中进入室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