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热罩及包括其的灶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06429发布日期:2021-12-28 18:32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集热罩及包括其的灶具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燃烧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集热罩及包括其的灶具。


背景技术:

2.为了提高燃气的利用率,减少灶具的热量流失,通常会在灶具燃烧器的外侧设置一个集热罩,以防止热量散失到外界而造成的能源浪费。目前常用的集热罩通常是由金属材料制成且分为单层结构和双层结构,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好,因此集热罩的导热性能好,集热罩的表面容易与外界的冷空气产生热交换。
3.传统单层结构的集热罩常见的两种分别为在燃烧器的外围设置一圈完全封闭的环形罩体或在燃烧器的外围设置一个向上具有开口并斜下向灶具燃烧器聚拢的集热盘。对于环形罩体而言,热量聚集在环形罩体的内部,外界冷空气通常情况下仅能够在环形罩体的外侧流动,因此环形罩体和外侧冷空气产生热交换的面积较大,容易造成热量流失,降低集热效果。对于聚热盘而言,集热盘凝聚的热空气容纳在集热盘的上表面和锅具的底部之间,集热盘的下表面直接与外界冷空气接触,外界冷空气会直接带走集热盘下表面的热量,造成热量流失,降低集热效果。
4.传统双层结构的集热罩会在集热罩的内部设置完全封闭的隔热层,热空气聚集在隔热层中,外界冷空气在隔热层的下方流动。完全封闭的隔热层虽然能够起到较好地聚集容纳热空气的作用,但由于隔热层完全封闭,因此隔热层的下端肯定设置有用于封闭隔热层的封闭板,封闭板一般也是金属材料制成,外界冷空气在流动过程中会带走封闭板上的热量,从而降低集热罩的集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灶具集热罩集热效果较差的缺陷,提供一种集热罩及包括其的灶具。
6.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7.一种集热罩,用于灶具,所述集热罩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内部形成有至少一个中空的隔热层,所述隔热层的下端开放。
8.在本方案中,集热罩的本体内部的隔热层用于容纳由于灶具燃烧器加热而升温且凝聚在集热罩内部的热空气,以防止热空气向外界流动,造成热量损失。由于集热罩的整体通常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其导热性能高于空气的导热性能,将隔热层的下端设置成开放结构,能够有效减少隔热层下表面与外界冷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了外界冷空气通过隔热层下表面带走的热量,加强了集热罩的集热效果。根据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原理,位于隔热层下方的外界冷空气基本不会上升以与位于其上方的隔热层中的热空气产生热交换,从而进一步加强集热罩的集热效果。
9.较佳地,所述隔热层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隔热层沿水平方向依次设置。
10.在本方案中,水平方向是指灶具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水平方向,多个隔热层沿水平
方向设置,以使每个隔热层的下端相对于隔热层下方的外界冷空气都是开放的,能够有效减少隔热层下表面与外界冷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强集热罩的集热效果。
11.较佳地,所述隔热层设置成环绕着所述本体的中心。
12.在本方案中,上述设置能够使外界冷空气尽可能只在在隔热层的下方流动,降低外界冷空气与隔热层内的热空气产生热交换的可能性,提高集热罩的集热效果。
13.较佳地,所述本体包括上盖板和多个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隔板,所述上盖板和相邻的两个所述隔板围成所述隔热层。
14.在本方案中,隔热层下方的开放结构由相邻的两个隔板之间的间隔自然形成,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
15.较佳地,多个所述隔板的下端面在竖直方向上齐平。
16.在本方案中,上述设置能够增强各个隔热层之间的独立性,加强集热罩的集热效果。
17.较佳地,所述上盖板包括倾斜板,所述倾斜板自所述本体的外侧向所述本体的中心逐渐向下倾斜。
18.在本方案中,倾斜板用于使上盖板的上端形成能够容纳锅具底部的凹陷部,从而可以降低用于支撑锅具的锅支架所需的高度,降低制作成本。
19.较佳地,所述集热罩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下方。
20.较佳地,所述集热罩包括多个所述支撑组件,多个所述支撑组件之间形成有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从所述隔热层的下端连通于所述隔热层的内部。
21.在本方案中,支撑组件用于支撑本体至一定高度,以使本体下方能够形成用于外界冷空气流动的空气通道,用于向灶具燃烧器提供二次空气。
22.较佳地,所述支撑组件的下端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用于与灶具的承液盘的边角卡合。
23.在本方案中,定位槽通过与灶具的承液盘的配合来实现集热罩在灶具中的定位,实现集热罩的快速组装,提高灶具的组装效率。
24.较佳地,所述集热罩还包括脚垫,所述脚垫与所述定位槽连接,所述脚垫设置于所述定位槽中并位于所述定位槽与所述承液盘之间。
25.在本方案中,集热罩是通过定位槽与承液盘的配合来实现集热罩在灶具中的定位,在定位槽上加装脚垫,一方面能够增加定位槽与承液盘的贴合面面积,另一方面脚垫还能够起到防滑的作用,在集热罩组装到灶具中后,能进一步限制集热罩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
26.一种灶具,所述灶具还包括如上所述的集热罩。
27.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中集热罩的本体内部的隔热层用于容纳由于灶具燃烧器加热而升温且凝聚在集热罩内部的热空气,以防止热空气向外界流动,造成热量损失。由于集热罩的整体通常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其导热性能高于空气的导热性能,将隔热层的下端设置成开放结构,能够有效减少隔热层下表面与外界冷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了外界冷空气通过隔热层下表面带走的热量,加强了集热罩的集热效果。根据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原理,位于隔热层下方的外界冷空气基本不会上升以与位于其上方的隔热层中的热空气产生热交换,从而进一步加强集热罩的集热效果。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集热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集热罩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集热罩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集热罩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本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本体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35.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灶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灶具面板和承液盘组合状态示意图。
37.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集热罩和承液盘卡合结构示意图。
38.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承液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9.图1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灶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40.图13为图12中a部分的空气分布示意图。
41.附图标记说明:
42.集热罩1
43.本体11
44.隔热层12
45.上盖板13
46.倾斜板131
47.凹陷部132
48.隔板14
49.空气通道15
50.支撑板16
51.定位槽17
52.脚垫18
53.锅支脚2
54.承液盘3
55.灶具面板4
56.灶具燃烧器5
57.安装孔6
具体实施方式
58.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59.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热罩,用于提高灶具的热效率,减少灶具热量流失,增强集热罩的集热效果。本实施例中由于灶具燃烧器加热而升温且凝聚在集热罩内部的空气为热空气;未经过灶具燃烧器加热,直接从外界流入集热罩内部的为冷空气。
60.如图1-13所示,集热罩1包括本体11。如图6-7所示,本实施例中集热罩1的本体11
内部设置有四个中空的隔热层12,四个隔热层12沿水平方向依次设置,且四个隔热层12的下端都是开放的,隔热层12用于容纳热空气,以防止热空气向外界流动,造成热量损失。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水平方向是指灶具正常使用过程中的水平方向。
61.本实施例仅示意了包括四个隔热层12的集热罩1,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隔热层12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优选地,隔热层12的数量大于两个,两个以上的隔热层12对热传递的阻挡效果较佳,可以起到较好的隔热效果。此外,隔热层12的数量至少为以一个,以限制隔热层12中的热空气不会通过本体11中间用于穿过灶具燃烧器5的安装孔6流至外界,导致热量的流失。
62.在集热罩1尺寸相同的情况下,隔热层12的数量越多,每个隔热层12的尺寸就越小,每个隔热层12能够容纳的热空气的数量也就越少,热空气密度减小之后更不容易流动,从而能够更不容易与位于其下方的冷空气产生热交换,加强集热罩1的集热效果。因此,可以通过增加隔热层12的数量来加强集热罩1的集热效果。由于集热罩1的整体通常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其导热性能高于空气的导热性能,将隔热层12的下端设置成开放结构,能够有效减少隔热层12下表面与冷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了冷空气通过隔热层12下表面带走的热量,加强了集热罩1的集热效果。根据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原理,位于隔热层12下方的冷空气基本不会上升以与位于其上方的隔热层12中热空气产生热交换,从而进一步加强集热罩1的集热效果。
63.进一步,沿水平方向依次设置隔热层12,能够使每个隔热层12的下端相对于隔热层12下方的冷空气都是开放的,能够有效减少隔热层12下表面与冷空气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加强集热罩1的集热效果。
64.如图7所示,为了控制冷空气尽可能只能从隔热层12的下方流入集热罩1的内部,本实施例中的隔热层12设置成环绕着本体11的中心,以降低外界冷空气与隔热层12内的热空气产生热交换的可能性,提高集热罩1的集热效果。
65.本体11包括上盖板13和五个隔板14,五个隔板14沿水平方向依次设置,上盖板13和五个隔板14共同围成了四个隔热层12,其中,上盖板13和相邻的两个隔板14围成一个隔热层12。隔板14的数量是根据所需隔热层12的数量来决定的,隔板14的数量至少比隔热层12的数量多一个。隔热层12下方的开放结构由相邻的两个隔板14之间的间隔自然形成,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
66.在本实施例中,隔热层12的下端开放是通过在隔板14的下方不设置板的形式实现的,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隔热层12的下端也可以采用半封闭结构,即隔板14的下端设置挡板等,将隔热层12的下端开口部分遮挡,其也可以实现上述相同的技术效果。当然,为了降低挡板等部件造成的与隔热层12下方的冷空气产生的热交换,优选地,隔热层12的下端完全敞开。
67.本实施例相邻的两个隔板14之间的距离约为11mm,隔板14厚度约为1.5mm。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相邻的两个隔板14之间的距离和隔板14的厚度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具体参考因素包括集热罩1的尺寸、隔热层12的数量、灶具的集热要求等。
68.如图6所示,为了进一步降低隔热层12内热空气的流动性,以起到更好的集热效果,各个隔热层12之间优选是相互独立,各个隔热层12在水平方向上不连通。进一步优选地,各个隔热层12的上端封闭,每个隔板14的上端面完全贴合上盖板13,使热空气只能通过
隔热层12下端的开放结构实现与外界的连通。进一步可以将五个隔板14的下端面设计成在竖直方向上齐平,能够进一步加强各个隔热层12之间的独立性,加强集热罩1的集热效果。同时,各个隔热层12的下端面齐平可以避免部分冷空气通过参差的隔板14接触到位于中间位置或相邻位置的隔板14,从而使该部分冷空气与隔板14产生热交换,降低集热罩1的集热效果。
69.如图5所示,上盖板13包括倾斜板131,倾斜板131自本体11的外侧向本体11的中心逐渐向下倾斜,倾斜板131用于使上盖板13的上端形成能够容纳锅具底部的凹陷部132,使集热罩1能够适配更多类型的灶具,从而可以降低用于支撑锅具的锅支架所需的高度,降低制作成本。最靠近本体11外侧隔板14高度最高,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1最外侧的隔板14的高度为28mm。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本体11最外侧的隔板14的高度。
70.如图3所示,集热罩1还包括多个支撑组件,支撑组件设置在本体11的下方并与本体11连接,多个支撑组件之间形成有空气通道15。支撑组件用于支撑本体11上升至一定高度,以使本体11下方能够形成用于冷空气流动的空气通道15,空气通道15从隔热层12的下端连通于隔热层12的内部。空气通道15内的冷空气可以用于向灶具燃烧器5提供二次空气,保证灶具燃烧器5燃烧时具有充足的氧气。
71.本实施例中的本体11为方形结构,方形结构的本体11相比于常用的圆形结构的本体11而言,本体11内部隔热层12的面积总和更大,从而使集热罩1和锅具的换热面积也更大,能够有效提高热效率。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也可采用圆形或多边形的本体11,圆形结构的本体11外侧圆滑,能够提高灶具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多边形结构的本体11相比于圆形结构的本体11而言,本体11内部隔热层12的面积总和更大,从而使集热罩1和锅具的换热面积也更大,能够有效提高热效率。其中,多边形结构的本体11优选的是等边多边形结构。
72.本实施例包括四个环绕本体11的中心间隔设置的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板16,由于本实施例中采用方形结构的本体11,为了加强支撑组件的稳定性以及支撑强度,四个支撑板16分别设置在本体11的四个边角处且均为弧形结构。
73.支撑板16为薄板结构,支撑板16与自本体11的外侧向本体11的中心起算的第二个隔板14一体成型,以此能够节省安装、定位支撑板16所需的工时,并且支撑板16没有安装在最外侧的隔板14上,减少了和支撑板16进行热交换的冷空气的数量,从而减少热量流失,并且还能够减小支撑板16的尺寸,降低制作成本。
74.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板16还可以与其他隔板14一体成型,也能够节省安装、定位支撑板16所需的工时。
75.支撑板16的下端设置有定位槽17,定位槽17用于与灶具的承液盘3接合,定位槽17自支撑板16的下端面向上凹进。定位槽17用于和灶具的承液盘3的边角卡合来实现集热罩1在灶具中的定位,实现集热罩1的快速组装,提高灶具的组装效率。由于定位槽17是用于与承液盘3的边角卡合,优选地,定位槽17设置在支撑板16的转角处,以使定位槽17能够正好与承液盘3的边角卡合。
76.集热罩1还包括多个脚垫18,任意一个脚垫18设置在对应的定位槽17的槽底并与定位槽17连接,脚垫18位于定位槽17和灶具的承液盘3之间。由于集热罩1是通过定位槽17与灶具的承液盘3卡合来实现集热罩1在灶具中的定位,在定位槽17的底部加装脚垫18,一
方面能够增加定位槽17与预配合的承液盘3的贴合面面积,另一方面脚垫18还能够起到防滑的作用,在集热罩1组装到灶具中后,能进一步限制集热罩1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
77.集热罩1一般采用钣金或搪瓷等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具有高熔点、高强度以及低成本的优质特性。不利之处在于其导热性较佳,但是通过形成如上所述的隔热层12,可以较好地平衡由于高导热性造成的热量散失。
78.本实施例中的集热罩1结构简单且加工、组装方便,相较于传统的双层结构集热罩而言,制造成本低。同时本实施例中的集热罩1可以通用钣金或搪瓷等材料,集热罩1的适用性得到大幅度增强。
79.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灶具,如图8-11所示,该灶具包括上述的集热罩1、锅支架、承液盘3和灶具面板4。
80.如图1-3所示,锅支架设置在本体11的上端面上,锅支架包括多个沿集热罩1的侧边轮廓间隔设置的锅支脚2。锅支架用于承载锅具并使得锅具底部和集热罩1的上端面之间能够形成用于灶气流出的间隙,以使灶具燃烧器5燃烧产生的灶气能够及时排出至外界,保证灶具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锅支架采用与本体11相同的方形结构,两者形状相同,以使锅支架能够直接放置在本体11上,锅支架能够不用通过复杂的定位结构来实现与本体11之间的定位,方便两者快速组装。
81.如图1-2、12所示,锅支脚2的下表面形成为与集热罩1的倾斜板131相互卡合的形状,从而相对于集热罩1的稳定地放置。
82.如图9所示,承液盘3固定在灶具面板4上,且相对于灶具面板4的上端面向上突出,集热罩1盖设于承液盘3上,本体11的下端面与灶具面板4的上端面之间形成的间隙以及本体11的下端面和承液盘3的上端面之间形成的间隙共同组成空气通道15。承液盘3相对于灶具面板4向上突出,一方面能够方便集热罩1的快速定位,提高灶具的组装效率,另外一方面承液盘3也能够限制集热罩1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提高灶具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83.本实施例中,各个隔板14距灶具面板4的距离约为12mm,即本体11的下端面与灶具面板4的上端面形成的空气通道的高度约为12mm,即支撑板16的高度约为12mm。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各个隔板14距灶具面板4的距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84.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承液盘3的中间凹陷,以使灶具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液体能够流入并存放至承液盘3的凹陷处,防止液体流入其他区域,方便后期的清洁。
85.如图10所示,由于本实施例中的集热罩1为方形结构,为了使承液盘3的形状能够更好地贴合集热罩1,本实施例中的承液盘3也为方形结构,方形的承液盘3包括四个边角,集热罩1上也设置有与四个边角配合的定位槽17,每个定位槽17各与一个承液盘3的边角配合,定位槽17的两个侧边分别于边角的两条边贴合。集热罩1的定位槽17能够简单地卡在承液盘3的边角处实现两者的配合,通过集热罩1的定位槽17与承液盘3的边角的配合实现集热罩1相对于承液盘3的快速定位,即加快集热罩1在灶具中的定位,提高灶具的组装效率。
86.支撑板16的内侧面优选与承液盘3的外侧面完全贴合,由此能够通过承液盘3限制集热罩1水平方向的移动,提高灶具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87.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承液盘3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但为了方便定位槽17的卡位,承液盘3应该具有边角,边角的数量等于或大于定位槽17的数量,本实施例中集热罩1不适用于圆形结构的承液盘3。
8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装置或元件被正常使用时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在任何时刻都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除非文中另有说明。
89.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