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49119发布日期:2022-03-16 00:05阅读:75来源:国知局
热管的制作方法
热管
[0001][0002][0003][0004]
技术领域
[0005]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导热元件,特别是一种热管。


背景技术:

[0006]
热管是一种中空的金属管体,具有快速均温的特性。热管的运用范围相当广泛,早期运用于航天领域,现今已普及运用于各式热交换器、冷却器等。
[0007]
热管具有一封闭腔室,封闭腔室容纳有冷却流体。藉由封闭腔体内冷却流体液汽二相变化的冷却循环,使热管呈现快速均温的特性而达到传热的目的。其作动机制为,液相冷却流体于蒸发端蒸发成汽相冷却流体,并在腔体内产生局部高压,驱使汽相冷却流体高速流向冷凝端,汽相冷却流体于冷凝端凝结成液相冷却流体后,藉由毛细结构回流至蒸发端。
[0008]
然而,热管在实际应用时,与蒸发段接触的热源会有瞬间关闭动作,此时冷凝段温度与蒸发段温度差约30℃左右,有发生冷凝段液体依附毛细快速回流到蒸发段的风险。因此,如何阻止冷凝段液体依附毛细快速回流到蒸发段,则为研发人员应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0009]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热管,藉以阻止冷凝段液体依附毛细快速回流到蒸发段。
[0010]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揭露的热管包含一管体、一第一毛细结构及一第二毛细结构。管体具有位于两端的侧壁及连接两个侧壁的外周壁,该管体的一端设置为蒸发段,该管体的另一端设置为冷凝段;第一毛细结构设置于该蒸发段的外周壁上,于该蒸发段将工质蒸发汽化形成蒸汽;第二毛细结构设置于该冷凝段的侧壁上且该第一毛细结构与该第二毛细结构在该管体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该第二毛细结构与该外周壁间具有间隙,于该冷凝段将该蒸汽液化凝结为液体并且该液体通过该间隙回流至该蒸发段。
[0011]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热管,因第二毛细结构仅通过管体连接于第一毛细结构,并未直接接触第一毛细结构,亦未通过其余毛细结构连接于第一毛细结构,使得第二毛细结构与第一毛细结构间虽然有发生热传导的现象,但却不致于发生热管内的冷却液自第一毛细结构流至第二毛细结构或自第二毛细结构流至第一毛细结构的状况。如此一来,就算与蒸发段接触的热源处于关闭期间,也会因冷凝段的第二毛细结构与冷端管壁零接触,而能够避免冷凝段的冷却液依附第二毛细结构快速回流到蒸发段。
[0012]
此外,因第一毛细结构未位于冷凝段,使得不致于发生热管内的冷却液经冷凝段的毛细结构流至第一毛细结构或自第一毛细结构流至冷凝段的毛细结构的状况。如此一来,就算与蒸发段接触的热源处于关闭期间,也会因第一毛细结构未位于冷凝段,且冷凝段
又无其余毛细结构,而能够避免冷凝段的冷却液经毛细结构快速回流到蒸发段。
[0013]
以上关于本发明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的剖面示意图。
[0015]
图2为沿图1的2-2割面线所绘示的剖面示意图。
[0016]
图3为沿图1的3-3割面线所绘示的剖面示意图。
[0017]
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的剖面示意图。
[0018]
图5为沿图4的5-5割面线所绘示的剖面示意图。
[0019]
图6为沿图4的6-6割面线所绘示的剖面示意图。
[0020]
图7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的剖面示意图。
[0021]
图8为沿图7的8-8割面线所绘示的剖面示意图。
[0022]
图9为沿图7的9-9割面线所绘示的剖面示意图。
[0023]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的剖面示意图。
[0024]
图11为沿图10的11-11割面线所绘示的剖面示意图。
[0025]
图12为沿图10的12-12割面线所绘示的剖面示意图。
[0026]
图13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的冷凝端的剖面示意图。
[0027]
图14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的冷凝端的剖面示意图。
[0028]
图15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的冷凝端的剖面示意图。
[0029]
图16为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的冷凝端的剖面示意图。
[0030]
其中,附图标记:
[0031]
10、10a、10b、10c...热管
[0032]
100、100a、100b、100c...管体
[0033]
110、110a、110b、110c...蒸发段
[0034]
111、111a、111b、111c...热端管壁
[0035]
112、112a、112b、112c...热端侧壁
[0036]
120、120a、120b、120c、120d、120e、120f、120g...冷凝段
[0037]
121、121a、121b、121c...冷端管壁
[0038]
122、122a、122b、122c...冷端侧壁
[0039]
130b、130c...弯管结构
[0040]
200、200a、200b、200c、200f、200g...第一毛细结构
[0041]
300、300a、300b、300d、300e、300f、300g...第二毛细结构
[0042]
400a...第三毛细结构
[0043]
e1、e2...延伸方向
[0044]
l1...长度方向
[0045]
h...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沿图1的2-2割面线所绘示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沿图1的3-3割面线所绘示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热管10包含:管体100、第一毛细结构200及第二毛细结构300,管体100具有位于两端的侧壁及连接两个侧壁的外周壁,该管体100的一端设置为蒸发段110,该管体100 的另一端设置为冷凝段120;第一毛细结构200设置于该蒸发段110的外周壁上,于该蒸发段110将工质蒸发汽化形成蒸汽;第二毛细结构300设置于该冷凝段120的侧壁上且该第一毛细结构200与该第二毛细结构300在该管体100 的长度方向l1上的投影不重叠,该第二毛细结构300与该外周壁间具有间隙 h,于该冷凝段120将该蒸汽液化凝结为液体并且该液体通过该间隙h回流至该蒸发段110。
[0047]
本实施例的热管10包含一管体100、一第一毛细结构200及一第二毛细结构300。管体100例如由导热材质制成,如金、银、铜、铝等。管体100具有一蒸发段110及一冷凝段120。冷凝段120连接于蒸发段110,且蒸发段110 的延伸方向e1与冷凝段120的延伸方向e2平行。蒸发段110用以热耦合于一热源(未绘示),如中央处理器或显示卡处理器,以吸收热源所产生的热量。冷凝段120用以热耦合于一散热鳍片(未绘示),以通过散热鳍片将热源所产生的热量排出。
[0048]
在本实施例中,蒸发段110包含一热端管壁111及一热端侧壁112,且冷凝段120包含一冷端管壁121及一冷端侧壁122。热端管壁111连接于冷端管壁121,且热端侧壁112连接并封闭于热端管壁111远离冷凝段120的一侧,以及冷端侧壁122连接并封闭于冷端管壁121远离蒸发段110的一侧。
[0049]
第一毛细结构200设置于蒸发段110并呈圆环状。本实施例的第一毛细结构200例如为金属网、粉末烧结体或陶瓷烧结体,并叠设于蒸发段110的热端管壁111,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结构也可以为微沟槽并形成于热端管壁。
[0050]
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毛细结构200与热端侧壁112相分离,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结构也可以与热端侧壁112相连。本实施例的第一毛细结构200与冷凝段120相分离,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结构除了叠设于蒸发段外也可以额外叠设于冷凝段,容后一并说明。
[0051]
第二毛细结构300设置于冷凝段120并呈圆柱状,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结构也可以呈圆环状或其他几何形状的柱状或环状。本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结构300例如为金属网、粉末烧结体或陶瓷烧结体,且第二毛细结构300的一端例如通过焊接手段固定于冷端侧壁122,以及第二毛细结构300与冷端管壁121分离。也就是说,第二毛细结构300直接接触冷端侧壁 122但不与冷端管壁121直接接触。如此一来,管体100的冷凝段120主要仅会通过冷端侧壁122与第二毛细结构300进行热交换。所谓的第二毛细结构 300直接接触冷端侧壁122涵盖第二毛细结构300与冷端侧壁122之间有接触或第二毛细结构300与冷端侧壁122之间仅通过黏着剂或焊接剂连接。所谓的第二毛细结构300与冷端管壁121不直接接触是指第二毛细结构300与冷端管壁121间无直接通过实体对象衔接,如第二毛细结构300与冷端管壁121通过空气间隔。
[0052]
此外,第二毛细结构300与第一毛细结构200不直接接触。所谓的第二毛细结构300与第一毛细结构200不直接接触是指第二毛细结构300与第一毛细结构200间无通过实体对
象衔接或是有通过实体对象间隔,如第二毛细结构 300与第一毛细结构200通过空气、绝缘材质、导热材质间隔。
[0053]
本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结构300通过冷端侧壁122、冷端管壁121及热端管壁111等导热材质连接于第一毛细结构200而令第二毛细结构300与第一毛细结构200不直接接触。不过,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结构300仅通过管体 100连接于第一毛细结构200,并未通过毛细结构连接于第一毛细结构200,使得第二毛细结构300与第一毛细结构200间虽然有发生热传导的现象,但却不致于发生热管10内的冷却液自第一毛细结构200流至第二毛细结构300或自第二毛细结构300流至第一毛细结构200的状况。
[0054]
如此一来,就算与蒸发段110接触的热源处于关闭期间,也会因冷凝段 120的第二毛细结构300与冷端管壁121零接触,而能够避免冷凝段120的冷却液依附第二毛细结构300快速回流到蒸发段110。
[0055]
在本实施例中,冷凝段120的毛细结构仅为单一形式,即仅设置第二毛细结构300,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冷凝段的毛细结构也可以为复合形式,如在原本第二毛细结构叠设另一形式的毛细结构。举例来说,第二毛细结构为金属网,并在第二毛细结构上叠设粉末烧结体形式的毛细结构。
[0056]
图1中虚线箭头的方向为蒸汽及液体的流动方向,以下结合图1具体说明热管的工作过程。在蒸发段110将工质汽化为蒸汽后,蒸汽在气压的作用下向冷凝段120移动,到达冷凝段120后,蒸汽被液化凝结为液体,至少部分的液体通过第二毛细结构300与冷端管壁121之间的间隙回流至蒸发段110,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部分的液体还可通过第二毛细结构300回流至蒸发段110。
[0057]
请参阅图4至图6。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沿图4的5-5割面线所绘示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沿图4的6-6割面线所绘示的剖面示意图。
[0058]
本实施例的热管10a包含一管体100a、一第一毛细结构200a、一第二毛细结构300a及一第三毛细结构400a。管体100a例如由导热材质制成,如金、银、铜、铝等。管体100a具有一蒸发段110a及一冷凝段120a。冷凝段120a 连接于蒸发段110a,且蒸发段110a的延伸方向e1与冷凝段120a的延伸方向 e2平行。蒸发段110a用以热耦合于一热源(未绘示),如中央处理器或显示卡处理器,以吸收热源所产生的热量。冷凝段120a用以热耦合于一散热鳍片(未绘示),以通过散热鳍片将热源所产生的热量排出。
[0059]
在本实施例中,蒸发段110a包含一热端管壁111a及一热端侧壁112a,且冷凝段120a包含一冷端管壁121a及一冷端侧壁122a。热端管壁111a连接于冷端管壁121a,且热端侧壁112a连接并封闭于热端管壁111a远离冷凝段120a 的一侧,以及冷端侧壁122a连接并封闭于冷端管壁121a远离蒸发段110a的一侧。
[0060]
本实施例的第一毛细结构200a例如呈圆环状并叠设于管体100a的内表面。此外,第一毛细结构200a自蒸发段110a延伸至冷凝段120a。也就是说,第一毛细结构200a除了叠设于蒸发段110a外,亦叠设于冷凝段120a。
[0061]
本实施例的第一毛细结构200a为复合材,即第一毛细结构200a叠设于冷凝段120a这半部例如为金属网,且网厚只有0.1~0.2毫米。第一毛细结构200a 叠设于蒸发段110a这半部例如为粉末烧结体或是粉末烧结体与金属网的复合,进而使得第一毛细结构200a叠设于蒸发段110a这半部的毛细力大于第一毛细结构200a叠设于冷凝段120a这半部的毛细力。
虽然第一毛细结构200a 延伸至冷凝段120a,但由于冷凝段120a处的第一毛细结构200a的毛细力较蒸发段110a处的第一毛细结构200a弱,故亦可达到克制冷凝段120a的热回流的问题。
[006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结构200a为复合材,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结构亦可为单一材料,金属网、粉末烧结体或陶瓷烧结体,但第一毛细结构200a叠设于蒸发段110a这半部的厚度大于第一毛细结构200a 叠设于冷凝段110a这半部的厚度。
[0063]
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毛细结构200a与热端侧壁112a相分离,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结构也可以与热端侧壁112a相连。
[0064]
第二毛细结构300a设置于冷凝段120a并呈圆柱状,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结构也可以呈圆环状。本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结构300a 例如为金属网、粉末烧结体或陶瓷烧结体,且第二毛细结构300a的一端例如通过焊接手段固定于冷端侧壁122a,以及第二毛细结构300a与冷端管壁121a 相分离,以及与叠设于冷端管壁121a的第一毛细结构200a相分离。也就是说,第二毛细结构300a直接接触冷端侧壁122a但不与冷端管壁121a与第一毛细结构200a直接接触。如此一来,管体100a的冷凝段120a主要仅会通过冷端侧壁122a与第二毛细结构300a进行热交换。所谓的第二毛细结构300a直接接触冷端侧壁122a涵盖第二毛细结构300a与冷端侧壁122a之间有接触或第二毛细结构300a与冷端侧壁122a之间仅通过黏着剂或焊接剂连接。所谓的第二毛细结构300a与冷端管壁121a不直接接触是指第二毛细结构300a与冷端管壁121a间无直接通过实体对象衔接,如第二毛细结构300a与冷端管壁121a 通过空气间隔。
[0065]
此外,第二毛细结构300a与第一毛细结构200a不直接接触。所谓的第二毛细结构300a与第一毛细结构200a不直接接触是指第二毛细结构300a与第一毛细结构200a间无通过实体对象衔接或是有通过实体对象衔接,如第二毛细结构300a与第一毛细结构200a通过空气、绝缘材质、导热材质间隔。
[0066]
第三毛细结构400a例如为金属网、粉末烧结体或陶瓷烧结体并叠设于第一毛细结构200a,且不与第二毛细结构300a直接接触。所谓的第二毛细结构300a与第三毛细结构400a不直接接触是指第二毛细结构300a与第一毛细结构 200a间无通过实体对象衔接或是有通过实体对象衔接,如第二毛细结构300a 与第一毛细结构200a通过空气、绝缘材质、导热材质间隔。
[006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毛细结构400a仅位于蒸发段110a,并未位于冷凝段 120a,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毛细结构亦可同时位于蒸发段 110a与冷凝段120a。
[0068]
本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结构300a通过冷端侧壁122a、冷端管壁121a及热端管壁111a等导热材质连接于第一毛细结构200a而令第二毛细结构300a与第一毛细结构200a不直接接触。不过,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结构300a仅通过管体100a连接于第一毛细结构200a,并未通过其余毛细结构连接于第一毛细结构200a,使得第二毛细结构300a与第一毛细结构200a间虽然有发生热传导的现象,但却不致于发生热管10a内的冷却液自第一毛细结构200a流至第二毛细结构300a或自第二毛细结构300a流至第一毛细结构200a的状况。
[0069]
如此一来,就算与蒸发段110a接触的热源处于关闭期间,也会因冷凝段 120a的第二毛细结构300a与冷端管壁121a零接触,以及冷凝段120a的第二毛细结构300a与第一毛细结构200a以及第三毛细结构400a不直接接触,而能够避免冷凝段120a的冷却液依附第二毛
细结构300a快速回流到蒸发段 110a。
[0070]
在本实施例中,冷凝段120a的毛细结构仅为单一形式,即仅设置第二毛细结构300a,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冷凝段的毛细结构也可以为复合形式,如在原本第二毛细结构叠设另一形式的毛细结构。举例来说,第二毛细结构为金属网,并在第二毛细结构上叠设粉末烧结体形式的毛细结构。
[0071]
请参阅图7至图9。图7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沿图7的8-8割面线所绘示的剖面示意图。图9为沿图7的9-9割面线所绘示的剖面示意图。
[0072]
本实施例的热管10b包含一管体100b、一第一毛细结构200b及一第二毛细结构300b。管体100b例如由导热材质制成,如金、银、铜、铝等。管体100b 具有一蒸发段110b及一冷凝段120b。冷凝段120b连接于蒸发段110b,且蒸发段110b的延伸方向e1与冷凝段120b的延伸方向e2实质上垂直而构成一弯管结构130b。也就是说,蒸发段110b通过弯管结构130b连接于冷凝段120b。蒸发段110b用以热耦合于一热源(未绘示),如中央处理器或显示卡处理器,以吸收热源所产生的热量。冷凝段120b用以热耦合于一散热鳍片(未绘示),以通过散热鳍片将热源所产生的热量排出。所谓的蒸发段110b的延伸方向e1 与冷凝段120b的延伸方向e2实质上垂直是指蒸发段110b的延伸方向e1与冷凝段120b的延伸方向e2垂直或因制造公差的关系而接近垂直。
[0073]
在本实施例中,蒸发段110b包含一热端管壁111b及一热端侧壁112b,且冷凝段120b包含一冷端管壁121b及一冷端侧壁122b。热端管壁111b与冷端管壁121b分别连接于弯管结构130b的相对两端,且热端侧壁112b连接并封闭于热端管壁111b远离弯管结构130b的一侧,以及冷端侧壁122b连接并封闭于冷端管壁121b远离弯管结构130b的一侧。
[0074]
第一毛细结构200b设置于蒸发段110b并呈圆环状。本实施例的第一毛细结构200b例如为金属网、粉末烧结体或陶瓷烧结体,并叠设于蒸发段110b 的热端管壁111b,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结构也可以为微沟槽并形成于热端管壁。
[0075]
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毛细结构200b与热端侧壁112b相分离,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结构也可以与热端侧壁112b相连。本实施例的第一毛细结构200b仅位于蒸发段110b,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结构也可以除了位于蒸发段又位于冷凝段。
[0076]
第二毛细结构300b设置于冷凝段120b并呈圆柱状,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结构也可以呈圆环状。本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结构300b 例如为金属网、粉末烧结体或陶瓷烧结体,且第二毛细结构300b的一端例如通过焊接手段固定于冷端侧壁122b,以及第二毛细结构300b与冷端管壁121b 相分离。也就是说,第二毛细结构300b直接接触冷端侧壁122b但不与冷端管壁121b直接接触。如此一来,管体100b的冷凝段120b主要仅会通过冷端侧壁122b与第二毛细结构300b进行热交换。所谓的第二毛细结构300b直接接触冷端侧壁122b涵盖第二毛细结构300b与冷端侧壁122b之间有接触或第二毛细结构300b与冷端侧壁122b之间仅通过黏着剂或焊接剂连接。所谓的第二毛细结构300b与冷端管壁121b不直接接触是指第二毛细结构300b与冷端管壁121b间无直接通过实体对象衔接,如第二毛细结构300b与冷端管壁121b 通过空气间隔。
[0077]
此外,第二毛细结构300b与第一毛细结构200b不直接接触。所谓的第二毛细结构300b与第一毛细结构200b不直接接触是指第二毛细结构300b与第一毛细结构200b间无通
过实体对象衔接或是有通过实体对象衔接,如第二毛细结构300b与第一毛细结构200b通过空气、绝缘材质、导热材质间隔。
[0078]
本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结构300b通过冷端侧壁122b、冷端管壁121b及热端管壁111b等导热材质连接于第一毛细结构200b而令第二毛细结构300b 与第一毛细结构200b不直接接触。不过,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结构300b 仅通过管体100b连接于第一毛细结构200b,并未通过其余毛细结构连接于第一毛细结构200b,使得第二毛细结构300b与第一毛细结构200b间虽然有发生热传导的现象,但却不致于发生热管10b内的冷却液自第一毛细结构200b 流至第二毛细结构300b或自第二毛细结构300b流至第一毛细结构200b的状况。
[0079]
如此一来,就算与蒸发段110b接触的热源处于关闭期间,也会因冷凝段120b的第二毛细结构300b与冷端管壁121b零接触,以及冷凝段120b的第二毛细结构300b与第一毛细结构200b不直接接触,而能够避免冷凝段120b的冷却液依附第二毛细结构300b快速回流到蒸发段110b。
[0080]
在本实施例中,冷凝段120b的毛细结构仅为单一形式,即仅设置第二毛细结构300b,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冷凝段的毛细结构也可以为复合形式,如在原本第二毛细结构叠设另一形式的毛细结构。举例来说,第二毛细结构为金属网,并在第二毛细结构上叠设粉末烧结体形式的毛细结构。
[0081]
图7中虚线箭头的方向为蒸汽及液体的流动方向,以下结合图7具体说明热管的工作过程。在蒸发段110将工质汽化为蒸汽后,蒸汽在气压的作用下向冷凝段120b移动,到达冷凝段120b后,蒸汽被液化凝结为液体,至少部分的液体通过第二毛细结构300b与冷端管壁121b之间的间隙回流至蒸发段110,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部分的液体还可通过第二毛细结构300b 回流至蒸发段110b。
[0082]
请参阅图10至图12。图10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的剖面示意图。图11为沿图10的11-11割面线所绘示的剖面示意图。图12为沿图10的12-12割面线所绘示的剖面示意图。
[0083]
本实施例的热管10c包含一管体100c及一第一毛细结构200c。管体100c 例如由导热材质制成,如金、银、铜、铝等。管体100c具有一蒸发段110c及一冷凝段120c。冷凝段120c连接于蒸发段110c,且蒸发段110c的延伸方向 e1与冷凝段120c的延伸方向e2实质上垂直而构成一弯管结构130c。也就是说,蒸发段110c通过弯管结构130c连接于冷凝段120c。蒸发段110c用以热耦合于一热源(未绘示),如中央处理器或显示卡处理器,以吸收热源所产生的热量。冷凝段120c用以热耦合于一散热鳍片(未绘示),以通过散热鳍片将热源所产生的热量排出。所谓的蒸发段110b的延伸方向e1与冷凝段120b的延伸方向e2实质上垂直是指蒸发段110b的延伸方向e1与冷凝段120b的延伸方向e2垂直或因制造公差的关系而接近垂直。
[0084]
在本实施例中,蒸发段110c包含一热端管壁111c及一热端侧壁112c,且冷凝段120c包含一冷端管壁121c及一冷端侧壁122c。热端管壁111c与冷端管壁121c分别连接于弯管结构130c的相对两端,且热端侧壁112c连接并封闭于热端管壁111c远离弯管结构130c的一侧,以及冷端侧壁122c连接并封闭于冷端管壁121c远离弯管结构130c的一侧。
[0085]
第一毛细结构200c设置于蒸发段110c并呈圆环状。本实施例的第一毛细结构200c例如为金属网、粉末烧结体或陶瓷烧结体,并叠设于蒸发段110c的热端管壁111c,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结构也可以为微沟槽并形成于热端管壁。
[0086]
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毛细结构200c与热端侧壁112c相分离,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结构也可以与热端侧壁112c相连。本实施例的第一毛细结构200c仅位于蒸发段110c,即第一毛细结构200c与弯管结构130c与冷凝段120c分离。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结构也可以除了位于蒸发段又位于弯管结构。
[0087]
本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结构200c未位于冷凝段120c,且冷凝段120c又无其余毛细结构,使得第二毛细结构300c与第一毛细结构200c间虽然有发生热传导的现象,但却不致于发生热管10c内的冷却液经冷凝段120c的毛细结构流至第一毛细结构200c或自第一毛细结构200c流至冷凝段120c的毛细结构的状况。
[0088]
如此一来,就算与蒸发段110c接触的热源处于关闭期间,也会因第一毛细结构200c未位于冷凝段120c,且冷凝段120c又无其余毛细结构,而能够避免冷凝段120c的冷却液经毛细结构快速回流到蒸发段110c。本实施例的热管 10c在使用上较建议能将冷凝段120c呈垂直摆放,以令冷凝段120c内的冷却液能够依靠重力的牵引自然回流至蒸发段110c,图10中虚线箭头的方向为蒸汽及液体的流动方向。
[0089]
上述图1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结构300呈圆柱状,但并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3,图13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的冷凝端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结构300d设置于冷凝段120d并呈圆环状。本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结构300d例如为金属网、粉末烧结体或陶瓷烧结体,且第二毛细结构300d同样仅其中一端固定于冷凝段120d,以及第二毛细结构300d与冷凝段120d的环形管壁相分离。不过,本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结构300d与冷凝段 120d的环形管壁相分离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结构与冷凝段的环形管壁也可以少量接触。
[0090]
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结构300d与图1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结构300 同样不与第一毛细结构200直接接触,故不再赘述。
[0091]
上述图1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结构300呈圆柱状且数量为单个,但并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4,图14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的冷凝端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结构300e的数量为二,二第二毛细结构 300e设置于冷凝段120e并呈圆柱状。本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结构300e例如为粉末烧结体或陶瓷烧结体,且二第二毛细结构300e同样仅其中一端固定于冷凝段120e,以及二第二毛细结构300e与冷凝段120e的环形管壁仅少量接触。不过,本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结构300e与冷凝段120e的环形管壁相分离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结构与冷凝段的环形管壁也可以少量接触。举例来说,第二毛细结构300e与冷凝段120e的环形管壁的接触面积少于第二毛细结构300e外环面的表面积的百分之十。
[0092]
此外,本实施例的二第二毛细结构300e彼此分离,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二第二毛细结构亦可彼此相连。
[0093]
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结构300e与图1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结构300 同样不与第一毛细结构200直接接触,故不再赘述。
[0094]
上述图2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结构300a呈圆柱状,但并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5,图15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的冷凝端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结构300f设置于冷凝段120f并呈圆环状。本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结构300f例如为金属网、粉末烧结体或陶瓷烧结体,且第二毛细结构300f同样仅其中一端固定于冷凝段120f,以及第
二毛细结构300f与冷凝段120f的环形管壁以及第一毛细结构200f相分离。
[0095]
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结构300f与图2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结构300a 同样不与第一毛细结构200a直接接触,故不再赘述。
[0096]
上述图2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结构300a呈圆柱状且数量为单个,但并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6,图16为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的冷凝端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结构300g的数量为二,二第二毛细结构300g设置于冷凝段120g并呈圆柱状。本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结构300g例如为粉末烧结体或陶瓷烧结体,且二第二毛细结构300g同样仅其中一端固定于冷凝段120g,以及二第二毛细结构300g与冷凝段120g的环形管壁与第一毛细结构200g不直接接触。
[0097]
此外,本实施例的二第二毛细结构300g彼此分离,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二第二毛细结构亦可彼此相连。
[0098]
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结构300g与图2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结构300a 同样不与第一毛细结构200a直接接触,故不再赘述。
[0099]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热管,因第二毛细结构仅通过管体连接于第一毛细结构,并未直接接触第一毛细结构,亦未通过其余毛细结构连接于第一毛细结构,使得第二毛细结构与第一毛细结构间虽然有发生热传导的现象,但却不致于发生热管内的冷却液自第一毛细结构流至第二毛细结构或自第二毛细结构流至第一毛细结构的状况。如此一来,就算与蒸发段接触的热源处于关闭期间,也会因冷凝段的第二毛细结构与冷端管壁零接触,而能够避免冷凝段的冷却液依附第二毛细结构快速回流到蒸发段。
[0100]
此外,因第一毛细结构未位于冷凝段,且冷凝段又无其余毛细结构,使得不致于发生热管内的冷却液经冷凝段的毛细结构流至第一毛细结构或自第一毛细结构流至冷凝段的毛细结构的状况。如此一来,就算与蒸发段接触的热源处于关闭期间,也会因第一毛细结构未位于冷凝段,且冷凝段又无其余毛细结构,而能够避免冷凝段的冷却液经毛细结构快速回流到蒸发段。
[0101]
虽然本发明以前述的诸项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相像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说明书所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