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实现余热回收的多级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61809发布日期:2021-01-29 19:02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实现余热回收的多级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实现余热回收的多级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间壁式换热是指在化工生产中遇到的多是间壁两侧流体的热交换,即冷、热流体被固体壁面( 传热面)所隔开,它们分别在壁面两侧流动。固体壁面即构成间壁式换热器。间壁式换热器的类型很多,它们都是典型的传热设备。通常,将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传热称为对流传热过程,将热冷流体通过壁面之间的传热称为热交换过程,简称传热过程。
[0003]
在这种换热器中,冷热两种流体被壁面隔开,在换热过程中,两种流体互不接触,热量由热流体通过壁面传给冷流体,而热流体流过筒体直接排出会造成热能的浪费。
[0004]
申请号为cn20192107742.7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余热回收用高效热交换器,包括外壳,外壳的内部设有余热回收机构,外壳的内部上端插设有进气管,进气管的上端穿过外壳的内部上端且延伸至外壳的外部上端,外壳的内部下端插设有出气管,出气管的下端穿过外壳的内部下端且延伸至外壳的外部下端,出气管的上端和进气管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法兰。其余热回收机构的导流管呈螺旋结构,可增加高温气体停留在保护壳内部时间,使得余热回收机构的导热油可以吸收更多高温气体中的热量,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但是,其结构复杂,维修时较为麻烦。
[0005]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实现余热回收的多级换热系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对热流体进行回收进行二次利用,防止热量流失过多造成浪费的可实现余热回收的多级换热系统。
[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可实现余热回收的多级换热系统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座,所述筒体的内部安装有冷溶管,所述冷溶管为并列的多个,所述冷溶管的两端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连接盘;回收机构,所述回收机构包括储液箱、加热套、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所述加热套固定套接在筒体的外部,所述第一水管的一端与筒体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水管的另一端与储液箱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水管的一端与出液箱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水管的另一端与加热套的侧壁固定连接;密封机构,所述密封机构安装在储液箱的内部;往复机构,所述储液箱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外壳,所述往复机构安装在外壳的内部。
[0008]
优选的,所述密封机构包括推杆和密封塞,所述推杆滑动连接在储液箱和外壳的侧壁上,所述密封塞与推杆位于储液箱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塞与储液箱的内顶壁相接触。
[0009]
优选的,所述往复机构包括减速电机、凸轮和滚球,所述减速电机固定安装在外壳的内壁上,所述凸轮与减速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滚球与推杆位于外壳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
[0010]
优选的,所述往复机构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串接在推杆位于外壳内部的杆壁上,且所述弹簧的一端与外壳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推杆靠近滚球的一端固定连接。
[0011]
优选的,所述冷溶管的外壁与筒体的内侧壁之间固定安装有沿所述冷溶管外周面径向延伸的螺旋翅片,以使螺旋轴与所述冷溶管的中心轴一致的方式设置,且所述多个冷溶管2以相邻的所述冷溶管2的一侧的翅片部的前端进入另一侧面的翅片部之间的方式设置。
[0012]
优选的,所述加热套的外部涂有隔热涂层。
[0013]
优选的,所述筒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进液管,所述加热套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排液管。
[0014]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可实现余热回收的多级换热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实现余热回收的多级换热系统,冷流体从冷溶管中穿过,而热流体从筒体中穿过,使热流体对冷溶体进行加热,而从筒体中排出的热流体可以被回收机构进行回收,再次对筒体外部进行保温,从而可以对热流体进行二次利用,防止热量流失过多造成浪费。
[0015]
2、本发明通过设置往复机构7,通过减速电机71的工作可以带与其输出端固定连接的凸轮72转动,当凸轮72转动到小头与滚球73相接触时,会挤压滚球73带动推杆61向储液箱41的内部滑动,并使弹簧74受力压缩,而当凸轮72转动到大头与滚球73相接触时,弹簧74受力解除会带动滚球73和推杆61反向滑动复位,使推杆61可以进行往复移动,从而带动密封塞62不断的堵住再打开第一水管43的出水口,可以提高热流体在筒体1内部的滞留之间。
[0016]
3、本发明通过相邻冷溶管的一侧的翅片部插入另一侧的翅片部之间,从而翅片部之间的间隔变得狭窄。因此,在换热器内的热介质流动而进行热交换时,由于在单位时间内整个换热器的热介质的处理量是一定的,所以在螺旋翅片之间的间隔变狭窄的部分的热介质的流速变快,从而提高了热交换效率,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热流体在筒体内部的滞留时间。
[0017]
4、本发明通过设置螺旋状的翅片,在冷溶管群内沿着与冷溶管的中心轴垂直相交的方向流动的热流体与螺旋状的翅片干涉,发生湍流,提高了该热介质的混合、扩散效果,从而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可实现余热回收的多级换热系统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可实现余热回收的多级换热系统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3为图1所示的筒体内部正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外壳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
图中标号:1、筒体,2、冷溶管,3、连接头,4、回收机构,41、储液箱,42、加热套,43、第一水管,44、第二水管,5、外壳,6、密封机构,61、推杆,62、密封塞,7、往复机构,71、减速电
机,72、凸轮,73、滚球,74、弹簧,8、进液管,9、排液管,9a、螺旋翅片,9b、支撑座,9c、隔热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1]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可实现余热回收的多级换热系统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可实现余热回收的多级换热系统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3为图1所示的筒体内部正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外壳内部结构示意图。可实现余热回收的多级换热系统包括:筒体1、回收机构4、密封机构6和往复机构7,筒体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座9b,筒体1的内部安装有冷溶管2,所述冷溶管2为并列的多个,冷溶管2的两端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连接盘3。
[0022]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可实现余热回收的多级换热系统包括有回收机构4,回收机构4具体包括储液箱41、加热套42、第一水管43和第二水管44,加热套42固定套接在筒体1的外部,第一水管43的一端与筒体1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一水管43的另一端与储液箱41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二水管44的一端与出液箱41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二水管44的另一端与加热套42的侧壁固定连接。
[0023]
加热套42的外部涂有隔热涂层9c。
[0024]
筒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进液管8,加热套42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排液管9。
[0025]
需要说明的是:流体从冷溶管2中穿过,而热流体从进液管8流进筒体1,然后使筒体1内部的热流体对冷溶管2内部的冷流体进行换热,然后热流体再从第一水管43排到储液箱41里面,再从第二水管44流到加热套42里面对筒体1的外部进行保温加热,从而可以对从筒体1排出的热流体进行二次利用,避免资源浪费,而经过二次利用后的热流体再从排液管9排出,而加热套42外部的隔热涂层9c可以进一步对加热套42进行保温隔热。
[0026]
参考图2和图4所示,可实现余热回收的多级换热系统还包括有密封机构6,密封机构6具体包括推杆61和密封塞62,推杆61滑动连接在储液箱41和外壳5的侧壁上,密封塞62与推杆61位于储液箱41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密封塞62与储液箱41的内顶壁相接触。
[0027]
往复机构7包括减速电机71、凸轮72和滚球73,减速电机71固定安装在外壳5的内壁上,凸轮72与减速电机7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滚球73与推杆61位于外壳5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
[0028]
往复机构7还包括弹簧74,弹簧74串接在推杆61位于外壳5内部的杆壁上,且弹簧74的一端与外壳5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弹簧74的另一端与推杆61靠近滚球73的一端固定连接。
[0029]
所述冷溶管2的外壁与筒体1的内侧壁之间固定安装有沿所述冷溶管2外周面径向延伸的螺旋翅片9a,以使螺旋轴与所述冷溶管2的中心轴一致的方式设置,且所述多个冷溶管2以相邻的所述冷溶管2的一侧的翅片部的前端进入另一侧面的翅片部之间的方式设置。
[0030]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减速电机71的工作可以带与其输出端固定连接的凸轮72转动,当凸轮72转动到小头与滚球73相接触时,会挤压滚球73带动推杆61向储液箱41的内部滑动,并使弹簧74受力压缩,而当凸轮72转动到大头与滚球73相接触时,弹簧74受力解除会带动滚球73和推杆61反向滑动复位,使推杆61可以进行往复移动,从而带动密封塞62不断
的堵住再打开第一水管43的出水口,可以提高热流体在筒体1内部的滞留之间,而通过螺旋翅片9a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热流体在筒体1内部的滞留时间,从而提高热流体的热交换效率。
[0031]
本发明提供的可实现余热回收的多级换热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流体从冷溶管2中穿过,而热流体从进液管8流进筒体1,然后使筒体1内部的热流体对冷溶管2内部的冷流体进行加热,然后热流体再从第一水管43排到储液箱41里面,再从第二水管44流到加热套42里面对筒体1的外部进行保温加热,从而可以对从筒体1排出的热流体进行二次利用,避免资源浪费,而经过二次利用后的热流体再从排液管9排出,而加热套42外部的隔热涂层9c可以进一步对加热套42进行保温隔热,与此同时通过减速电机71的工作可以带与其输出端固定连接的凸轮72转动,当凸轮72转动到小头与滚球73相接触时,会挤压滚球73带动推杆61向储液箱41的内部滑动,并使弹簧74受力压缩,而当凸轮72转动到大头与滚球73相接触时,弹簧74受力解除会带动滚球73和推杆61反向滑动复位,使推杆61可以进行往复移动,从而带动密封塞62不断的堵住再打开第一水管43的出水口,可以提高热流体在筒体1内部的滞留之间,而通过螺旋状翅片9a,在冷溶管群内沿着与冷溶管2的中心轴垂直相交的方向流动的热流体与螺旋状的翅片干涉,发生湍流,提高了该热介质的混合、扩散效果,从而提高了热交换效率,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热流体在筒体1内部的滞留时间,提高热流体的热交换效率,从而能够对热流体进行回收进行二次利用,防止热量流失过多造成浪费。
[0032]
本发明中减速电机71采用y80m1-2型号,减速电机71运行为现有常规电路,而减速电机71的供电接口通过开关连接供电系统,实现减速电机71的转动控制,本发明中涉及的电路以及控制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过多赘述。
[0033]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34]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