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堵塞的建筑排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98091发布日期:2021-02-20 16:14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堵塞的建筑排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建筑排风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在遇到火灾时人们需要安全、尽快的逃生,火灾产生后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有毒烟雾不但会遮蔽逃生者的视野,还会影响逃生者逃生时的身体机能,现有的建筑中都会设置一条用于排烟的通道,但是该种通道存在设计缺陷,一旦建筑上层发生火灾并产生坍塌后,该种通道就会遭到堵塞,而通风通道被堵塞后就无法继续进行排烟,从而极大的降低逃生者的生存几率。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旨在于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防堵塞的建筑排风装置。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堵塞的建筑排风装置,包括装置主体、侧面管道、顶部通风管道、通风顶盖、电动风扇一、横向管道、红外扫描器、固定支架、电动风扇二、传动外壳、伺服电机、传动外壳二和电动风扇三,所述装置主体左侧表面固定连接有侧面管道,所述装置主体顶部表面固定连接有顶部通风管道,所述顶部通风管道顶部表面固定连接有通风顶盖,所述顶部通风管道内部表面固定连接有电动风扇一,所述装置主体中部表面贯穿设置有向管道,所述装置主体内部表面固定连接有红外扫描器,所述横向管道顶部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底部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电动风扇二,所述固定支架前端表面固定连接有传动外壳,所述传动外壳顶部表面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所述装置主体内部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传动外壳二,装置主体左右两侧内侧底部固定连接有电动风扇三;
[0005]
所述传动外壳二还包括活动挡板和电动马达,所述传动外壳二顶部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活动挡板,所述传动外壳二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电动马达。
[0006]
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呈倒“u”形状,且装置主体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0007]
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侧面管道、顶部通风管道和横向管道之间呈贯通设置。
[0008]
优选的,所述伺服电机通过机械传动齿轮与电动风扇二相连接,且电动风扇二之间呈反向设置。
[0009]
优选的,所述电动风扇二以转动为中心,且电动风扇二转动角度为0-45
°

[0010]
优选的,所述电动马达通过齿轮与活动挡板相连接,且活动挡板的转动角度为0-90
°

[0011]
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通过电线与火警预警系统呈电性连接,且火警预警系统与电动风扇一、红外扫描器、电动风扇二、伺服电机、电动马达和电动风扇三呈电性连接。
[0012]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堵塞的建筑排风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
1、该种防堵塞的建筑排风装置设置有装置主体,装置主体呈倒“u”形状,且装置主
体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安装时将装置预埋设进建筑物的通风管道处,并代替通风管道进行工作,而侧面管道则是连接各层的烟雾排出管道的,而顶部通风管道这是设立在建筑物的顶楼用于烟雾的排除,而当遭遇到火灾时,火警预警系统会控制设备开启进行排烟,首先烟雾会通过各侧面管道进入到装置主体中,然后电动风扇二会工作将烟雾疏导至装置主体两侧,从而提高烟雾的排疏率,通过呈倒“u”形状的装置主体当装置主体内部因为火灾被堵塞时,单侧的装置主体也能够进行排烟,从而进一步的增加排烟的容差率,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排烟的效率。
[0014]
2、其次,还设置有电动马达,电动马达通过齿轮与活动挡板相连接,且活动挡板的转动角度为0-90
°
,当装置主体上方一侧被堵塞时,首先红外扫描器会扫描出堵塞的位置和区域,然后由该区域下方的传动外壳二工作,然后电动马达工作带动活动挡板转动90
°
遮蔽一侧的管道,避免多余的烟雾继续往堵塞的一侧通过,且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然后伺服电机电工作带动电动风扇二改变角度,使得气流能够更加流畅的疏导至另一侧的装置主体中,而当装置主体上方完全堵塞时,上方临近堵塞点的活动挡板完全遮蔽,然后电动风扇三工作将烟雾从装置主体下方进行排除,通过该种设置能够有效的防止排烟管道因为火灾堵塞的时候排烟不畅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正面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正面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0017]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a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的b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的c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1-5中:1-装置主体,101-侧面管道,102-顶部通风管道,1021
-ꢀ
通风顶盖,1022-电动风扇一,103-横向管道,2-红外扫描器,3-固定支架,301-电动风扇二,302-传动外壳,3021-伺服电机,4-传动外壳二,401-活动挡板,402-电动马达,5-电动风扇三。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2]
请参阅图1至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防堵塞的建筑排风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侧面管道101、顶部通风管道102、通风顶盖1021、电动风扇一1022、横向管道103、红外扫描器2、固定支架 3、电动风扇二301、传动外壳302、伺服电机3021、传动外壳二4 和电动风扇三5,装置主体1左侧表面固定连接有侧面管道101,装置主体1顶部表面固定连接有顶部通风管道102,顶部通风管道102 顶部表面固定连接有通风顶盖1021,顶部通风管道102内部表面固定连接有电动风扇一1022,装置主体1中部表面贯穿设置有向管道 103,装置主体1内部表面固定连接有红外扫描器2,横向管道103 顶部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支架3,固定支架3底部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电动风扇二301,固定支架3前端表面固定连接有传动外
壳302,传动外壳302顶部表面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3021,装置主体1内部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传动外壳二4,装置主体1左右两侧内侧底部固定连接有电动风扇三5,传动外壳二4还包括活动挡板401和电动马达402,传动外壳二4顶部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活动挡板401,传动外壳二4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电动马达402。
[0023]
本实施例中,装置主体1、侧面管道101、顶部通风管道102和横向管道103之间呈贯通设置。
[0024]
本实施例中,伺服电机3021通过机械传动齿轮与电动风扇二301 相连接,且电动风扇二301之间呈反向设置。
[0025]
本实施例中,电动风扇二301以转动为中心,且电动风扇二301 转动角度为0-45
°

[0026]
本实施例中,装置主体1通过电线与火警预警系统呈电性连接,且火警预警系统与电动风扇一1022、红外扫描器2、电动风扇二301、伺服电机3021、电动马达402和电动风扇三5呈电性连接,其中:火警预警系统为现有技术,如:火警警报装置,其电路连接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常识性。
[0027]
本实施例中,装置主体1呈倒“u”形状,且装置主体1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安装时将装置预埋设进建筑物的通风管道处,并代替通风管道进行工作,而侧面管道101则是连接各层的烟雾排出管道的,而顶部通风管道102这是设立在建筑物的顶楼用于烟雾的排除,而当遭遇到火灾时,火警预警系统会控制设备开启进行排烟,首先烟雾会通过各侧面管道101进入到装置主体1中,然后电动风扇二301会工作将烟雾疏导至装置主体1两侧,从而提高烟雾的排疏率,通过呈倒“u”形状的装置主体1当装置主体1内部因为火灾被堵塞时,单侧的装置主体1也能够进行排烟,从而进一步的增加排烟的容差率,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排烟的效率。
[0028]
本实施例中,电动马达402通过齿轮与活动挡板401相连接,且活动挡板401的转动角度为0-90
°
,当装置主体1上方一侧被堵塞时,首先红外扫描器2会扫描出堵塞的位置和区域,然后由该区域下方的传动外壳二4工作,然后电动马达402工作带动活动挡板401转动90
°
遮蔽一侧的管道,避免多余的烟雾继续往堵塞的一侧通过,且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然后伺服电机3021电工作带动电动风扇二 301改变角度,使得气流能够更加流畅的疏导至另一侧的装置主体1 中,而当装置主体1上方完全堵塞时,上方临近堵塞点的活动挡板 401完全遮蔽,然后电动风扇三5工作将烟雾从装置主体1下方进行排除,通过该种设置能够有效的防止排烟管道因为火灾堵塞的时候排烟不畅的问题。
[0029]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堵塞的建筑排风装置时,首先,安装时将装置预埋设进建筑物的通风管道处,并代替通风管道进行工作,而侧面管道101则是连接各层的烟雾排出管道的,而顶部通风管道102 这是设立在建筑物的顶楼用于烟雾的排除,而当遭遇到火灾时,火警预警系统会控制设备开启进行排烟,首先烟雾会通过各侧面管道101 进入到装置主体1中,然后电动风扇二301会工作将烟雾疏导至装置主体1两侧,当装置主体1上方一侧被堵塞时,首先红外扫描器2会扫描出堵塞的位置和区域,然后由该区域下方的传动外壳二4工作,然后电动马达402工作带动活动挡板401转动90
°
遮蔽一侧的管道,避免多余的烟雾继续往堵塞的一侧通过,且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然后伺服电机3021电工作带动电动风扇二301改变角度,使得气流能够更加流畅的疏导至另一侧的装置主体1中,而当装置主体1上方完全堵塞时,上方临近堵塞点的活动挡板401完全遮蔽,然后电动风扇三5工作将烟雾从装置主体1下方进行排除。
[0030]
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