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双导风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39684发布日期:2020-11-19 19:16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双导风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器的双导风板结构,属于空调器的导风结构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上的导风板一般情况下只能进行单一方向的导风,无法实现不同方向驱动导风,导风板保证正常遮蔽出风口的情况下,仅能单一送风,影响用户体验和舒适性。

现有技术中也有少部分空调采用了双导风板设计,例如专利文献cn203083096u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具有出风口的壳体,空调器还包括第一导风板,可枢转地设置在出风口处;第二导板,可枢转地设置在出风口处,第二导风板的枢转轴线与第一导风板的转轴线之间平行设置,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具有相互拼接以封闭出风口第一状态以及分别进行导风的第二状态;第一电机,与第一导风板驱动连接;第二电机,第二导风板驱动连接。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空调器无法对不同方向进行导风的间题,但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转动过程中可能存在干涉的问题,需要通过程序控制,使两电机之间进行间歇式驱动,才能达到导风板自由转动导风的目的,根据其图2所示,两个虚线圆为两个导风板边沿的运动轨迹,可以从图中看出,第一导风板需要转动α°之后,第二导风板方能开始旋转,控制程序复杂;同时,由于导风板的转动行程受限,其实现的导风调节效果也会受到相应限制。此外,在专利文献cn203083096u中,对导风板的外形结构仅提出了“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具有相互拼接以封闭出风口第一状态以及分别进行导风的第二状态”的要求,并不能保证具有较好的导风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空调器的双导风板结构,其具有更好的导风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空调器的双导风板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以及具有出风口的壳体,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可枢转地设置在出风口处,第一导风板的枢转轴线与第二导风板的枢转轴线之间平行设置,第一导风板与第一电机驱动连接,第二导风板与第二电机驱动连接,第一导风板设置在出风口上侧,第二导风板设置在出风口下侧,第一导风板的内侧在靠近出风口上侧的一端设置有凸起,并且凸起朝向出风口上侧的一侧为楔形面。

进一步的是:第一导风板的内侧在靠近出风口下侧的一端设置为斜角。

进一步的是:第二导风板的内侧在靠近出风口上侧的一端设置为斜角;第二导风板的内侧在靠近出风口下侧的一端也设置为斜角。

进一步的是:第一导风板的上下两端在拐角位置均采用圆滑过渡;第二导风板的上下两端在拐角位置均采用圆滑过渡。

进一步的是:第一导风板的枢转轴线设置于第一导风板中部偏向出风口上边沿的一侧,第二导风板的枢转轴线设置于第二导风板中部偏向出风口上边沿的一侧;第一导风板下端的转动轨迹与第二导风板的上端的转动轨迹互不干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电机驱动双导风板结构,能够有效的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器无法对不同方向进行导风的问题,并且第一导风板的内侧在靠近出风口上侧的一端设置有凸起,该凸起朝向出风口上侧的一侧为楔形面,当第一导风板的内侧凸起转动至靠近出风口上侧的位置时,凸起上的楔形面可减小导风板与底框的间隙,风道气流吹至凸起位置,该结构改变气流流动方向,使气流从出风口吹出,有利于快速升温或者降温。第一导风板另一端内侧设计成斜角,有利于气流流动增大出风量。同理,第二导风板的上下两端设计成内斜角,且两件导风板的拐角位置设计成光滑过渡形状,增大出风量,可实现室内快速升温或降温。此外,靠近出风口上侧的第一导风板和靠近出风口下侧的第二导风板上的枢转轴线位置在保证导风板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同时设计位置靠上,这种设计无需软件控制导风板进行相互避让,即能实现对气流的多向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第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第二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第一导风板、11-凸起、2-第二导导风板、3-电机、4-底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导风板1、第二导风板2以及具有出风口的壳体,第一导风板1和第二导风板2可枢转地设置在出风口11处,第一导风板1的枢转轴线与第二导风板2的枢转轴线之间平行设置,第一导风板1与第一电机驱动连接,第二导风板2与第二电机驱动连接,第一导风板1设置在出风口上侧,第二导风板2设置在出风口下侧,第一导风板1的内侧在靠近出风口上侧的一端设置有凸起11,并且凸起11朝向出风口上侧的一侧为楔形面。

优选地,空调器运行时,当双导风板结构转动至图2所示位置,第一导风板1转动至底框4的出风口上侧,凸起11上的楔形面结构能够减小导风板与底框4的间隙,风道气流吹至凸起11位置,该结构改变气流流动方向,使气流从出风口吹出,第一导风板1另一端内侧优选设计成斜角(即第一导风板1的内侧在靠近出风口下侧的一端设置为斜角),有利于气流流动增大出风量。同理,第二导风板上下两端优选设计成内斜角(即第二导风板2的内侧在靠近出风口上侧的一端设置为斜角;第二导风板2的内侧在靠近出风口下侧的一端也设置为斜角),导风板外形光滑过渡形状(具体做法为,第一导风板1的上下两端在拐角位置均采用圆滑过渡;第二导风板2的上下两端在拐角位置均采用圆滑过渡),增大出风量,可实现室内快速升温或降温。由此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能够使风道气流吹出比率达到最大,吹出的冷热气流能量损失较少,使房间快速的升降温。

优选地,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第一导风板1和第二导风板2转动至图3所示位置,出风口位置的冷气流被导风板结构分为水平、竖直两个方向,分别从第一导风板1与底框4上侧形成的风道水平吹出,从第一导风板1下侧与第二导风板2上侧形成的风道垂直吹出,分别贴近水平和垂直的墙壁分散到室内,使室内快速降温,达到有凉感无凉风的效果,解决空调冷气流直吹人的问题。

此外,第一导风板1的枢转轴线设置于第一导风板1中部偏向出风口上边沿的一侧,第二导风板2的枢转轴线设置于第二导风板2中部偏向出风口上边沿的一侧;第一导风板1下端的转动轨迹与第二导风板2的上端的转动轨迹互不干涉。这种设计无需软件控制导风板进行相互避让,即能实现对气流的多向控制;此外,这种设计也更利于控制第一导风板1与出风口上边沿的间隙,且增大第二导风板2与出风口的间距,通过双导风板结构控制并分散吹向室内的冷热气流,使室内更快的升温或降温,提高舒适性及实用性。

空调器其他状态,第一导风板1、第二导风板2可绕枢转轴线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正反向旋转,且无需软件控制摆叶进行相互避让,实现对气流的多向控制。

在设计第一导风板1的枢转轴线和第二导风板2的枢转轴线位置时,第一导风板1的枢转轴线设置于尽量靠近第一导风板1内表面的位置;第二导风板2的枢转轴线设置于尽量靠近第二导风板2内表面的位置,这样可以减小驱动力矩。在安装实施时,电机3通过支架安装在设计位置即可。



技术特征:

1.空调器的双导风板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1)、第二导风板(2)以及具有出风口的壳体,第一导风板(1)和第二导风板(2)可枢转地设置在出风口处,第一导风板(1)的枢转轴线与第二导风板(2)的枢转轴线之间平行设置,第一导风板(1)与第一电机驱动连接,第二导风板(2)与第二电机驱动连接,第一导风板(1)设置在出风口上侧,第二导风板(2)设置在出风口下侧,其特征在于:第一导风板(1)的内侧在靠近出风口上侧的一端设置有凸起(11),并且凸起(11)朝向出风口上侧的一侧为楔形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双导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导风板(1)的内侧在靠近出风口下侧的一端设置为斜角。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双导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导风板(2)的内侧在靠近出风口上侧的一端设置为斜角;第二导风板(2)的内侧在靠近出风口下侧的一端也设置为斜角。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双导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导风板(1)的上下两端在拐角位置均采用圆滑过渡;第二导风板(2)的上下两端在拐角位置均采用圆滑过渡。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双导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导风板(1)的枢转轴线设置于第一导风板(1)中部偏向出风口上边沿的一侧,第二导风板(2)的枢转轴线设置于第二导风板(2)中部偏向出风口上边沿的一侧;第一导风板(1)下端的转动轨迹与第二导风板(2)的上端的转动轨迹互不干涉。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器的双导风板结构,属于空调器的导风结构设计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以及具有出风口的壳体,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可枢转地设置在出风口处,第一导风板的枢转轴线与第二导风板的枢转轴线之间平行设置,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分别与电机驱动连接,第一导风板设置在出风口上侧,第二导风板设置在出风口下侧,第一导风板的内侧在靠近出风口上侧的一端设置有凸起,并且凸起朝向出风口上侧的一侧为楔形面;第一导风板的内侧在靠近出风口下侧的一端设置为斜角。本实用新型能够使风道气流吹出比率达到最大,吹出的冷热气流能量损失较少,使房间快速的升降温。

技术研发人员:李峰;饶洋平;刘豆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4.24
技术公布日:2020.11.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