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粮食加工用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56321发布日期:2021-02-18 20:24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粮食加工用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粮食加工用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粮食作物含营养物质丰富,主要为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脂肪等,粮食成熟后需要将其收割,为了提高粮食存放时间需要对其进行烘干操作,现有的烘干装置多采用热空气进行烘干操作,这样的烘干不能对最下方的粮食进行有效烘干。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粮食加工用烘干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粮食加工用烘干装置,包括烘干箱、进料器、热空气管、出料口,所述烘干箱的左上方焊接有进料器,烘干箱的一侧设有法兰连接的热空气管,热空气管与加热炉连接,通过热空气管将加热后的空气引导至烘干箱内,烘干箱的右下方开设有出料口,所述烘干箱内设有第一烘干网、第二烘干网、框架,且第一烘干网位于最上方,第二烘干网位于中间,框架位于最底部,框架通过螺栓固定在烘干箱的内底部,框架内安装有输送带,输送带由左向右转动,输送带的最右端与出料口相对应。
[0006]
优选的,所述第一烘干网的左端通过螺钉固定在烘干箱的内壁上,第一烘干网的右端与第一缓冲箱接触,第一缓冲箱焊接在烘干箱的内壁上,且第一缓冲箱顶部及底部均为敞口设计,第二烘干网的右端通过螺钉固定在烘干箱的内壁上,第二烘干网的左端与第二缓冲箱接触,第二缓冲箱与第一缓冲箱的结构相同。
[0007]
优选的,所述第一烘干网及第二烘干网均倾斜设计。
[0008]
优选的,所述第二缓冲箱内的粮食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在输送带上,输送带通过滚轮固定在框架内,热空气管贯穿烘干箱后延伸至框架内。
[0009]
优选的,所述输送带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输送带上设有多个上转轴,且多个上转轴交错设置,输送带采用钢带制成,热空气管为t型设计,热空气管的两端封堵,多根支管焊接在热空气管上,且支管延伸至输送带的下方,支管上开设有多个出气孔,支管的末端与上转轴的下方相对应。
[0010]
优选的,所述上转轴与下转轴一体成型,上转轴及下转轴的外周均焊接有挡板,上转轴与下转轴通过轴承与输送带连接,支管的末端与下转轴上的挡板相对应,由支管喷出的气体喷射在挡板上从而带动下转轴转动。
[0011]
优选的,所述进料器包括方形框、侧板、弹簧,方形框焊接在烘干箱的左上方,侧板通过轴与方形框连接,侧板的底部设有多根螺钉安装的弹簧,且弹簧的一端与烘干箱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侧板的底部连接,方形框与烘干箱连通。
[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第一烘干网、第二烘干网的设计增加了粮食在烘干箱内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了烘干效果;输送带利用
钢带制成,钢带能进行传热从而避免了钢带上最低部的粮食烘干不彻底的情况;且钢带上的上转轴及挡板能对钢带上的粮食进行一定的翻转;进料器由方形框、侧板组成从而降低了加入粮食时,一部分粮食散落的情况,当粮食洒落在侧板上时,在弹簧的作用下侧板上升从而使侧板上粮食滑落在方形框内。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实用新型粮食加工用烘干装置示意图。
[0014]
图2为本实用新型粮食加工用烘干装置的烘干箱剖视图。
[0015]
图3为本实用新型粮食加工用烘干装置的第一烘干网、第二烘干网、输送带示意图。
[0016]
图4为本实用新型粮食加工用烘干装置的输送带示意图。
[0017]
图5为本实用新型粮食加工用烘干装置的上转轴与下转轴示意图。
[0018]
图6为本实用新型粮食加工用烘干装置的进料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0020]
如图1-6所示,一种粮食加工用烘干装置,包括烘干箱1、进料器2、热空气管3、出料口4,所述烘干箱1的左上方焊接有进料器2,烘干箱1的一侧设有法兰连接的热空气管3,热空气管3与加热炉连接,通过热空气管3将加热后的空气引导至烘干箱1内,烘干箱1的右下方开设有出料口4,所述烘干箱1内设有第一烘干网5、第二烘干网6、框架7,且第一烘干网5位于最上方,第二烘干网6位于中间,框架7位于最底部,框架7通过螺栓固定在烘干箱1的内底部,框架7内安装有输送带10,输送带10由左向右转动,输送带10的最右端与出料口4相对应,第一烘干网5的左端通过螺钉固定在烘干箱1的内壁上,第一烘干网5的右端与第一缓冲箱8接触,第一缓冲箱8焊接在烘干箱1的内壁上,且第一缓冲箱8顶部及底部均为敞口设计,第二烘干网6的右端通过螺钉固定在烘干箱1的内壁上,第二烘干网6的左端与第二缓冲箱9接触,第二缓冲箱9与第一缓冲箱8的结构相同,第一烘干网5及第二烘干网6均倾斜设计,第二缓冲箱9内的粮食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在输送带10上,输送带10通过滚轮固定在框架7内,热空气管3贯穿烘干箱1后延伸至框架7内,输送带10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11,输送带10上设有多个上转轴12,且多个上转轴12交错设置,输送带10采用钢带制成,热空气管3为t型设计,热空气管3的两端封堵,多根支管13焊接在热空气管3上,且支管13延伸至输送带10的下方,支管13上开设有多个出气孔14,支管13的末端与上转轴12的下方相对应,上转轴12与下转轴17一体成型,上转轴12及下转轴17的外周均焊接有挡板16,上转轴12与下转轴17通过轴承15与输送带10连接,支管13的末端与下转轴17上的挡板16相对应,由支管13喷出的气体喷射在挡板16上从而带动下转轴17转动,进料器2包括方形框18、侧板19、弹簧20,方形框18焊接在烘干箱1的左上方,侧板19通过轴与方形框18连接,侧板19的底部设有多根螺钉安装的弹簧20,且弹簧20的一端与烘干箱1连接,弹簧20的另一端与侧板19的底部连接,方形框18与烘干箱1连通。
[0021]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
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