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16347发布日期:2021-01-05 17:39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暖器。



背景技术:

电暖器产品作为一款清洁能源电器,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受欢迎。而电热膜取暖器加热时自身无氧化具有使用寿命长、体积小、造型美观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广泛使用。目前的电热膜取暖器通常包括固定架及安装于其上的电热膜片,如何保证电热膜取暖器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的同时提高取暖器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其产品竞争力是电热膜取暖器生产厂家的研发方向。目前市场上电热膜取暖器的电热膜都是采用瓷座组件和螺栓组件固定,通过瓷座和螺栓组件将电热膜片固定在上下横梁上。市场上电热膜取暖器的电热膜数量基本都是3-5片之间,每片两端都有一套瓷座组件和螺栓组件,整机有6-10套瓷座组件和螺栓组件,且都无法实现预装,需要至少两名的作业员才能实现装配,需要同时使用电批和套筒固定,装配复杂,效率低,对操作人员要求高,大大增加了人力成本。上述电热膜取暖器的电热膜片安装难度高,需要多人配合安装,严重影响了电热膜片的安装效率,提高了电暖气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竞争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暖器,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及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暖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暖器,包括壳体和发热装置,发热装置包括电热膜片和电热膜固定架,电热膜固定架包括设置在电热膜片左右侧的侧支板,还包括发热体支架,发热体支架一侧与侧支板固定连接,发热体支架包括底板,与电热膜片接触的底板上设置固定柱,固定柱穿过电热膜片上的卡孔,固定柱的端部与固定件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在电热膜片一侧的所述发热体支架的数量至少包括两个,至少两个发热体支架从上到下均匀分布。

进一步的,在电热膜片一侧的所述发热体支架的数量为两个,靠近侧支板方向的电热膜片边缘设置两个卡孔。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具有朝向电热膜片的固定槽,固定柱插入到固定槽内,固定槽与固定柱通过过盈配合,且固定件的端面与电热膜片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槽内壁沿周向均匀设置防滑筋。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柱的中心处设置螺纹孔,固定件上设置与螺纹孔匹配的通孔,螺栓穿过通孔固定在螺纹孔内。

进一步的,所述发热体支架还包括连接在底板侧边的侧板,侧板与底板互相垂直,与侧支板接触的侧板上相对设置卡扣和限位筋,卡扣与侧板之间设置连接段,卡扣、侧板和连接段形成u型槽,限位筋与侧板之间设置槽体,u型槽和槽体的开口方向相反,侧支板上设置限位孔,卡扣穿过限位孔,通过限位筋将发热体支架固定在侧支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侧板呈凹字型结构,侧板上外周设置边框,连接段的端部固定在凹陷处的边框上。

进一步的,在卡扣与限位筋之间的所述侧板上设置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暖器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暖器的电热膜片通过发热体支架固定在两侧的侧支板上,该固定方式的固定牢固,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大大减少,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热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发热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发热体支架固定在侧支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电热膜片;11、卡孔;2、侧支板;21、限位孔;3、发热体支架;31、底板;32、固定柱;33、侧板;34、卡扣;35、加强筋;36、限位筋;4、固定件;41、固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暖器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暖器,包括壳体和发热装置,发热装置包括电热膜片1和电热膜固定架,电热膜固定架包括设置在电热膜片1左、右侧的侧支板2,还包括发热体支架3,发热体支架3一侧与侧支板2固定连接,发热体支架3的另一侧与发热体支架3可拆卸连接,通过发热体支架3将电热膜片1固定在侧支板2上,实现两者的固定,该固定方式简单,大大提升装配效率。

在电热膜片1一侧的发热体支架3的数量至少包括两个,至少两个发热体支架3从上到下均匀分布,如图2和图3所示,在电热膜片1一侧的发热体支架3的数量为两个,靠近侧支板2方向的电热膜片1边缘设置两个卡孔11。

如图3所示,发热体支架3包括底板31,与电热膜片1接触的底板31上设置固定柱32,固定柱32穿过卡孔11,固定柱32的端部置于电热膜片1的另一侧,固定柱32的端部与固定件4可拆卸连接,从而将固定柱32与电热膜片1固定。

固定件4具有朝向电热膜片1的固定槽41,固定柱32插入到固定槽41内,固定槽41与固定柱32过盈配合,且固定件4的端面与电热膜片1接触,从而使固定件4、电热膜片1和底板31固定。

固定槽41内壁沿周向均匀设置防滑筋,有效防止固定柱32从固定槽41脱离。

为了进一步增强固定件4与发热体支架3固定的牢固程度,如图5所示,固定柱32的中心处设置螺纹孔,固定件4上设置与螺纹孔匹配的通孔,螺栓穿过通孔固定在螺纹孔内。通过螺栓固定,使电暖器稳定性大大提升,即可有效起到钣金件的侧支板2与电热膜片1绝缘的作用,也可分散电热膜片1的受力,防止发生跌落时电热膜片1破损的情况发生。

发热体支架3还包括连接在底板31侧边的侧板33,侧板33与底板31互相垂直,与侧支板2接触的侧板33上相对设置卡扣34和限位筋36,卡扣34与侧板33之间设置连接段,卡扣34、侧板33和连接段形成u型槽,限位筋36与侧板33之间设置槽体,限位筋36的自由端远离卡扣34设置,使槽体与u型槽的开口方向相反,侧支板2上设置限位孔21,卡扣34穿过限位孔21,通过限位筋36将发热体支架3固定在侧支板2上。该固定方式无需实用螺钉固定,大大提升安装效率,减少零件数量。

侧板33呈凹字型结构,侧板33上外周设置边框,连接段的端部固定在凹陷处的边框上。通过凹字型侧板33,零件的重量降低。

在卡扣34与限位筋36之间的侧板33上设置加强筋35,以提升发热体支架3的强度。

该电暖器的电热膜片1通过发热体支架3固定在两侧的侧支板2上,该固定方式的固定牢固,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大大减少,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

本技术:
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发热装置,发热装置包括电热膜片(1)和电热膜固定架,电热膜固定架包括设置在电热膜片(1)左右侧的侧支板(2),还包括发热体支架(3),发热体支架(3)一侧与侧支板(2)固定连接,发热体支架(3)包括底板(31),与电热膜片(1)接触的底板(31)上设置固定柱(32),固定柱(32)穿过电热膜片(1)上的卡孔(11),固定柱(32)的端部与固定件(4)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在电热膜片(1)一侧的所述发热体支架(3)的数量至少包括两个,至少两个发热体支架(3)从上到下均匀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在电热膜片(1)一侧的所述发热体支架(3)的数量为两个,靠近侧支板(2)方向的电热膜片(1)边缘设置两个卡孔(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4)具有朝向电热膜片(1)的固定槽(41),固定柱(32)插入到固定槽(41)内,固定槽(41)与固定柱(32)过盈配合,且固定件(4)的端面与电热膜片(1)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41)内壁沿周向均匀设置防滑筋。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柱(32)的中心处设置螺纹孔,固定件(4)上设置与螺纹孔匹配的通孔,螺栓穿过通孔固定在螺纹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支架(3)还包括连接在底板(31)侧边的侧板(33),侧板(33)与底板(31)互相垂直,与侧支板(2)接触的侧板(33)上设置卡扣(34)和限位筋(36),卡扣(34)与侧板(33)之间设置连接段,卡扣(34)、侧板(33)和连接段形成u型槽,限位筋(36)与侧板(33)之间设置槽体,u型槽和槽体的开口方向相反,侧支板(2)上设置限位孔(21),卡扣(34)穿过限位孔(21),通过限位筋(36)将发热体支架(3)固定在侧支板(2)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33)呈凹字型结构,侧板(33)上外周设置边框,连接段的端部固定在凹陷处的边框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在卡扣(34)与限位筋(36)之间的所述侧板(33)上设置加强筋(3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暖器,包括壳体和发热装置,发热装置包括电热膜片和电热膜固定架,电热膜固定架包括设置在电热膜片左右侧的侧支板,还包括发热体支架,发热体支架一侧与侧支板固定连接,发热体支架包括底板,与电热膜片接触的底板上设置固定柱,固定柱穿过电热膜片上的卡孔,固定柱的端部与固定件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暖器的电热膜片通过发热体支架固定在两侧的侧支板上,该固定方式的固定牢固,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大大减少,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技术研发人员:唐绍科;张毅;廖泓斌;谢瑞良;钟强;邵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5.18
技术公布日:2021.01.0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