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热水器防电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48215发布日期:2021-01-26 16:46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热水器配件,具体是一种电热水器防电墙。


背景技术:

[0002]
在一般的印象中,水是一种导体,与电接触十分的危险。其实,任何物体都是有电阻的,因此在符合经济性的前提下就可能被改造成符合人们需要的器具而造福于人类。“隔电墙”就是如此。当电热水器通电工作时,加热内胆的水即使有电,也会在通过“隔电墙”时被水本身的电阻衰减掉而达到将电隔离的目的,使热水器进出水两端达到几乎为零的电压和0.02ma/kw以下的极微弱电流。防电墙的作用采用“隔电墙”技术不仅可以阻隔电热水器本身可能产生的漏电,也可以阻隔因地线带电或水管带电而对淋浴者带来的安全威胁。所以热水器采用“隔电墙”技术可以充分保证人的洗浴安全。
[0003]
但是,现有的防电墙通常将进水管的上端口封闭,且在进水管上部分的管壁上开设进水孔,在热水器进水时,冷水水流从进水孔流入热水器的内胆内,受水压的作用,冷水水流会冲击内胆内原有的热水,并快速扩散,在冷水水流扩散的过程中会对水层产生较大的扰动,使得内胆内的水温迅速降低,降低热水的输出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出水稳定,有利于保持热水器内冷热分层效果,提高热效率的一种电热水器防电墙。
[0005]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用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电热水器防电墙,其包括入水器主体,所述的入水器主体上端向上延伸有导水管,导水管的底部设置有对接座,对接座表面套装有连接管,连接管的顶部密封,连接管的内部与导水管的顶部导通;所述的连接管下端圆柱面上设置有若干排水孔,所述的连接管的外还套装有稳流管,稳流管的底部与连接管之间设有缓冲腔,从排水孔排出的水流进入缓冲腔后,从稳流管的底部排出。
[0006]
所述的稳流管的顶端直径小于下端直径。
[0007]
所述的连接管的排水孔呈圆周阵列分布在连接管的柱面上。
[0008]
所述的连接管的排水孔呈槽状设置。
[0009]
所述的稳流管的柱面上设置有导气孔,导气孔位置位于排水孔上端。
[0010]
所述的导气孔呈圆孔状设置。
[001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提高市场竞争力。2、独特的三重减压稳流效果,可使得进入热水器内的水流更加柔和,减少对热水器内蓄水的冲击,避免干扰蓄水的冷热分层,提高热水器的出水效率。
附图说明
[0012]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总装效果图。
[0013]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总装效果图。
[0014]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结构装配图。
[0015]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进一步的说明。一种电热水器防电墙,其包括入水器主体1,所述的入水器主体1上端向上延伸有导水管2,导水管2的底部设置有对接座3,对接座3表面套装有连接管4,连接管4的顶部密封,连接管4的内部与导水管2的顶部导通;所述的连接管4下端圆柱面上设置有若干排水孔41,所述的连接管4的外还套装有稳流管5,稳流管5的底部与连接管4之间设有缓冲腔6,从排水孔41排出的水流进入缓冲腔6后,从稳流管5的底部排出。
[0017]
所述的稳流管5的顶端直径小于下端直径。
[0018]
所述的连接管4的排水孔41呈圆周阵列分布在连接管的柱面上。
[0019]
所述的连接管4的排水孔41呈槽状设置。
[0020]
所述的稳流管5的柱面上设置有导气孔51,导气孔51位置位于排水孔41上端。
[0021]
所述的导气孔51呈圆孔状设置。
[0022]
工作原理:本案中,入水器主体上端向上延伸有导水管,导水管的底部设置有对接座,对接座表面套装有连接管。其中连接管下端圆柱面上阵列圆周均匀若干排水孔,排水孔贯穿连接管设置。当冷水从入水器主体进入,从导水管上端流出时,由于设有连接管的套装,冷水沿着连接管的管身一直往下流动,并通过排水孔排出。其中,该排水孔起到了对水流的第一次缓冲作用。当水流从排水孔排出后,进入连接管与稳流管之间的缓冲腔6,缓冲腔6起到对从排水孔排出的水流的第二次缓冲作用,最终从稳流管5的底部排出,起到了第三次的缓冲作用。
[0023]
如图2所示,为了提升缓冲腔内水流的稳定性,本案中还可在稳流管5的柱面上设置有导气孔51,导气孔51位置位于出水孔上端。导气孔能够导通缓冲腔的内外,避免空气进入到缓冲腔内,当水压较高,水流量较大时,导气孔也可兼具排水功能,提高热水器入水效率。
[0024]
与传统技术相比,本案中的防电墙具有多重缓冲功能,从而使得本防电墙出水更加缓和,更有利于降低出水冲击对冷热分层的影响,提高热水器出水效率,故可广泛推广使用。
[0025]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