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65523发布日期:2021-06-29 23:26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热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组件。



背景技术:

液体加热组件是能够将低温的水加热成高温的水的组件,液体加热组件一般具有加热管、支架、固定架、壳体等结构,在加热组件进行组装的时候,由于部件比较多,安装相对比较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安装简单的加热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加热组件,包括壳体、至少一个加热管,所述壳体具有腔,所述腔沿所述壳体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腔贯穿所述壳体,所述加热管位于所述腔;

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三通管、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固定设置,所述第一三通管与一个加热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具有第一容纳部,所述第一三通管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部,

所述加热组件具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三通管具有第一膨胀部,所述第一膨胀部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部分过盈配合,所述第一膨胀部与所述第一容纳部限位设置。

所述第一支架具有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第一固定柱螺钉固定,所述第一三通管为三通软管,所述第一三通管的其中一个端部套设于所述加热管的一个端部,所述加热管悬置于所述腔。

所述加热管为两根,所述加热管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加热组件具有沿所述壳体长度方向贯穿所述壳体的第一槽,所述加热组件具有金属管,所述金属管设置于所述第一槽,所述金属管的管壁与所述第一槽对应的槽壁接触设置,所述第一三通管的其中一端与所述金属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通管的其中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连接。

所述加热管为两根,所述加热管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加热组件具有第二三通管,所述第一三通管与所述第一管连接,所述第二三通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具有第二容纳部,所述第二三通管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部;

所述加热组件具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部分伸入所述第二三通管中的另外一个端部,所述第一支架具有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第二固定柱固定;

所述第二三通管具有第二膨胀部,所述第二膨胀部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部分过盈配合,所述第二膨胀部与所述第二容纳部限位设置。

所述加热组件具有第二三通管,所述第一三通管与所述第一管连接,所述第二三通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具有第二容纳部,所述第二三通管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部;

所述加热组件具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部分伸入所述第二三通管中的另外一个端部,所述第一支架具有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第二固定柱固定;

所述第二三通管具有第二膨胀部,所述第二膨胀部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部分过盈配合,所述第二膨胀部与所述第二容纳部限位设置;

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长度方向相对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膨胀部与所述第一容纳部在宽度方向限位设置,所述第二膨胀部与所述第二容纳部在宽度方向限位设置,所述第二膨胀部与所述金属管在宽度方向限位设置;

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固定柱和所述第二固定柱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之间。

所述第一三通管具有第三膨胀部,所述第一管的一个端部位于所述第三膨胀部,所述第二三通管具有第四膨胀部,所述第二管的一个端部位于所述第四膨胀部,所述第三膨胀部位于所述第一容纳部,且与所述第一容纳部在宽度方向限位设置,所述第四膨胀部位于所述第二容纳部并与所述第二容纳部在宽度方向限位设置。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具有感测部和固定片,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感测部伸入所述第一三通管中的一个端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固定片具有固定孔和接地孔,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固定孔与所述第一固定柱相对应,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接地孔相对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固定孔远离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感测部;

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具有感测部和固定片,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感测部伸入所述第二三通管中的一个端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固定片具有固定孔和接地孔,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固定孔与所述第二固定柱相对应,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接地孔相对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固定孔远离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感测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接地孔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接地孔背向设置。

所述壳体具有所述腔对应的底壁部,所述第一支架具有凸缘部,所述凸缘部伸入所述腔,且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底壁部的一部分相抵;

所述第一支架具有第一凸起壁,在所述腔的深度方向,所述第一凸起壁相对所述底壁部凸出设置;

所述第一支架具有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位于所述凸缘部外部,所述壳体至少具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安装槽贯穿所述壳体,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安装槽相对设置。

所述加热管为两根,所述加热管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加热组件具有第二三通管,所述第一三通管与所述第一管连接,所述第二三通管与所述第二管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具有第二容纳部,所述第二三通管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部;

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固定所述第一管和第二管;

所述加热组件包括水管,所述水管连接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所述第二容纳部具有缩口部,所述水管以u形管形式,所述缩口部与所述u形管的中部位置相对。

所述加热组件具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壳体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二支架具有第二凸起壁,在所述腔的深度方向,所述第二凸起壁相对所述底壁部凸出设置;所述第二支架具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位于所述凸缘部外部。

上述技术方案的加热组件具有第一三通管、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支架具有第一容纳部,所述第一三通管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部,第一三通管具有第一膨胀部,第一膨胀部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部分过盈配合,所述第一膨胀部与所述第一容纳部限位设置,如此将加热管与第一支架组装时,通过第一膨胀部可与第一容纳部限位设置,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移去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一支架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第一支架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第二支架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第二支架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另一个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图1-图7示意出一种加热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加热组件100包括壳体11,至少一个加热管12、第一支架13、第二支架14、温度开关15,壳体11具有腔111,腔111沿壳体11长度方向l延伸,腔111贯穿壳体11,加热管12位于腔111;

所述壳体11具有第一端部116和第二端部117,所述壳体11的第一端部116与所述第一支架13固定设置,所述壳体11的第二端部117与所述第二支架14固定设置,所述壳体11具有腔111,所述腔111贯穿所述第一端部116和所述第二端部117。

壳体11具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本文中,第一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槽和形成第一安装槽的壁面,第二安装部包括第二安装槽和形成第二安装槽的壁面。

壳体11具有第一安装槽113和第二安装槽114,温度开关15的至少部分位于腔111的开放口1112位置,温度开关15面向加热管12,温度开关15固定于第一安装部,温度开关15的另一侧固定于第二安装部。

壳体11是通过型材切割而成,切割后的壳体11具有腔111,将加热管12组装于壳体11的腔111中,并通过第一支架13和第二支架14与壳体11固定,装配简单。

切割后的壳体11具有第一安装槽113和第二安装槽114,第一安装槽113和第二安装槽114位于腔111的开放口1112的两侧,第一安装槽113、第二安装槽114沿壳体11长度方向l延伸,且第一安装槽113、第二安装槽114贯穿壳体11,贯穿壳体11的第一端部116和第二端部117。如此,第一安装槽113、第二安装槽114的成型简单,都是通过型材切割后形成,节省了单独加工、冲压等方式,减少了工序,节省了制造成本。

壳体11为金属壳体11,壳体11具有第二槽112,加热组件100具有金属管16,金属管16设置于第二槽112,金属管16的管壁与第二槽112对应的槽壁接触设置,金属管16与至少一个加热管12连通。加热组件100具有至少一个水管,水管例如为第一三通管18a,第一三通管18a连接金属管16和加热管12。

由于壳体11和金属管16都是金属材料,当加热管12在工作时,其向外辐射的热量会被壳体11吸收,由于金属管16的管壁与壳体11接触设置,因此金属管16内的液体会吸收壳体11的热量,一方面利用了壳体11的热量,实现余热利用;另一方面,也实现了金属管16内的液体的预热,提高了热利用率。除此以外,壳体11温度的降低还可以使壳体11能够与加热组件其他零件可以集成设置。

参照图3,壳体11具有第一侧部111a、第二侧部111b和第三侧部111c,第一侧部111a与腔111的开放口1112相对,第二侧部111b和第三侧部111c与第一侧部111a相连,第二槽112的开放口1123位于第二侧部111b或第三侧部111c。在第二侧部111b或第三侧部111c设置第二槽112的开放口1123更有利于壳体11结构的紧凑设计。

第二槽112对应的槽壁的截面呈圆弧形,壳体11具有延伸段1121,延伸段1121自第二槽112对应的槽壁向外延伸,第二槽112的开放口1123的口径小于金属管16的外径。通过第二槽112的设置,可以将金属管16与第二槽112对应的槽壁接触设置,使得两者可以实现热交换。另外,通过延伸段1121的设置,有助于稳固第二槽112的槽壁与金属管16的接触,稳定金属管16与第二槽112的限位设置。

组装时,先将金属管16置于第二槽112,再通过对延伸段1121进行压紧施力,使得金属管16与第二槽112的槽壁接触设置,且难以从第二槽112中脱落。

壳体11具有第一侧壁1131和第二侧壁1132,第一侧壁1131和第二侧壁1132为第一安装槽113所对应的侧壁,第一侧壁1131具有第一凸出部1135,第二侧壁1132具有第二凸出部1136,第一凸出部1135与第二凸出部1136相对设置;

温控开关15具有第一固定位152和第二固定位153,第一固定位152与第一安装槽113相对应,第二固定位153与第二安装槽114相对应,加热组件包括第一螺纹件,第一螺纹件部分位于第一固定位,第一螺纹件部分位于第一安装槽113、第二安装槽114,第一螺纹件具有第一外径和第二外径,第一外径为螺纹设置处,第二外径为未设置螺纹处,第一螺纹件的第一外径大于第一凸出部1135与第二凸出部1136之间的空间,第一螺纹件的第二外径小于第一凸出部1135与第二凸出部1136之间的空间。其中,第一螺纹件至少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一螺纹件部分位于第一固定位,其中另一个第一螺纹件部分位于第二固定位。

由于第一侧壁1131具有第一凸出部1135,第二侧壁1132具有第二凸出部1136,在将温度开关15固定于壳体11时,可将第一螺纹件从第一安装槽113的开放口1139处伸入,并通过第一螺纹件与第一凸出部1135、第二凸出部1136的紧密配合,实现温度开关15与壳体11的固定。由于第一安装槽113、第二安装槽114是通过切割型材而形成的,省去了对壳体11单独加工温度开关15的固定孔的工序,简略了制造工序,降低了制造成本。

为进一步提升温度开关15与壳体11的固定强度,第一侧壁1131具有第三凸出部1134,第二侧壁1132具有第四凸出部1137,第三凸出部1134与第四凸出部1137相对设置;第一螺纹件的第一外径大于第三凸出部1134与第四凸出部1137之间的空间,第一螺纹件的第二外径小于第三凸出部1134与第四凸出部1137之间的空间;

第一侧壁1131具有第一凹部1133,第二侧壁1132具有第二凹部1138,第一凹部1133位于第一凸出部1135与第三凸出部1134之间,第二凹部1138位于第二凸出部1136与第四凸出部1137之间,第一凹部1133与第二凹部1138之间的空间大于第一凸出部1135与第二凸出部1136之间的空间,第一凹部1133与第二凹部1138之间的空间大于第三凸出部1134与第四凸出部1137之间的空间。

加热组件100具有第二螺纹件,第一支架13具有第一固定部136,第二支架14具有第二固定部141,第二螺纹件固定第一支架13、壳体11,第二螺纹件固定第二支架14和壳体11,第二螺纹件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凹部1133与第二凹部1138之间的空间,第二螺纹件的外螺纹与第一凹部1133相抵设置,第二螺纹件的外螺纹与第二凹部1138相抵设置。

由于壳体具有第一凸出部、第二凸出部、第三凸出部、第四凸出部,在第一安装槽113形成有第一螺纹件的第一限位位置和第二限位位置,使得第一安装槽113可以用于温度开关15的固定;另外,壳体具有第一凹部1133和第二凹部1138,第一凹部1133和第二凹部1138之间形成了第二螺纹件的限位位置,使得第一支架13或第二支架14与壳体11固定时,可通过第二螺纹件与第一凹部1133、第二凹部1138的紧密配合实现两者之间的固定。如此,通过第一安装槽113的设置既可以实现温度开关15的固定,又可以实现壳体11与第一支架13或第二支架14的固定,固定简单,加工简单。

壳体11具有第三安装槽115,第三安装槽115贯穿壳体11的长度,第三安装槽115具有开放口1139,第三安装槽115和第一安装槽113位于壳体11的相对两侧,壳体11具有弧形壁部1152,弧形壁部1152为第三安装槽115对应的壁部;

加热组件100具有第三螺纹件,第三螺纹件固定第一支架13和壳体11,第三螺纹件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三安装槽115,第三螺纹件的外螺纹与弧形壁部1152相抵设置。

通过第一安装槽113、第二安装槽114、第三安装槽115的配合,可实现壳体11与第一支架13、第二支架14的固定简单,减少了另外加工设置固定部位的工序,简化了组装,并提升了装配速度。

结合参照图4、图5、图6、图7,第一支架13和/或第二支架14具有支脚部,支脚部与壳体11限位设置,温度开关15具有第一固定孔152和第二固定孔153,第一固定孔152与第一安装槽113相对应,第二固定孔153与第二安装槽114相对应,支脚部至少部分覆盖第一安装槽113或者支脚部延伸入腔111的开放口1112,温度开关15与支脚部限位设置。

参照图4,第一支架13具有支脚部132,支脚部132向着腔111延伸,支脚部132覆盖至少部分第一安装槽113,温度开关15一部分与支脚部132相抵,如此,在组装固定温度开关15时,可通过支脚部确定温度开关15的固定位置,便于安装。

第二支架14具有支脚部143,支脚部143位于腔111的开放口1112,支脚部143沿着腔111方向延伸,支脚部143具有弧形定位面144,温度开关15与弧形定位面144相抵,如此,在组装温度开关15时,可通过弧形定位面144确定温度开关15的固定位置,便于安装。同时第一支架13的支脚部与第二支架14的支脚部结构不同,有利于在装配时易于识别。

温度开关15具有可复位温控器155和不可复位温控器154,可复位温控器155与第一支架13的支脚部相抵,不可复位温控器154与弧形定位面相抵,由于可复位温控器和不可复位温控器需要设置的加热管12的位置不同,通过支脚部的位置确定温控器的安装位置,降低了安装难度,方便了装配。

结合图1、图4,加热组件100包括第一三通管18a、水管18b,第一三通管18a与加热管12的一端连接,第一三通管18a连接金属管16与加热管12的一端,水管18b与加热管1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支架13具有第一容纳部133,第一三通管18a的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一容纳部133,第二支架14具有第二容纳部145,水管18b的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二容纳部145。

参照图8,所述第一三通管18a具有第一膨胀部181,所述第一膨胀部181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部分过盈配合,所述第一膨胀部与所述第一容纳部限位设置。

加热管12与第一支架13限位通过第一三通管18a、或第二支架14之间的水管18b的限位实现,由于第一三通管18a、水管18b是以硅胶管等软管形式,可与第一支架13或第二支架14硬接触,降低了加热管12与第一支架13、第二支架14硬接触容易带来破裂的风险。

第一三通管18a套在加热管12的一个端部外部,水管18b套在加热管12的部另一个外部;

壳体11具有腔111对应的底壁部1111,第一支架13具有凸缘部134,凸缘部134伸入腔111,且凸缘部134与底壁部1111的一部分相抵;

第一支架13具有第一凸起壁135,在腔111的深度方向,第一凸起壁135相对底壁部凸出设置;和/或第二支架14具有第二凸起壁146,在腔111的深度方向,第二凸起壁146相对底壁部凸出设置。

第一凸起壁135、第二凸起壁146相对底壁部1111凸出设置,使得第一三通管18a、水管18b在装配于第一支架13、第二支架14时,可与第一凸起壁135、第二凸起壁146接触,使得加热管12不与金属壳体11直接接触,有助于加热组件的抗震防摔。

第一支架13具有第一固定部136,第一固定部136位于凸缘部134外部,壳体11至少具有第一安装槽113,第一安装槽113沿壳体11的长度方向l延伸,第一安装槽113贯穿壳体11,第一固定部136与第一安装槽113相对设置;和/或第二支架14具有第二固定部141,第二固定部141位于凸缘部134外部,第二固定部141与第一安装槽113相对设置。

第一固定部136、第二固定部141与第一安装槽113配合设置,方便第一支架13、第二支架14与壳体11的固定。

参照图1,第一三通管18a的其中一个端部与加热管12连接,加热组件具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的部分伸入第一三通管18a中的另外一个端部,第一支架13具有第一固定柱137,第一温度传感器17a与第一固定柱137螺钉固定。一方面,第一固定柱137可用于固定第一温度传感器17a,另一方面,由于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的部分伸入第一三通管18a中,故也可以用于固定第一三通管18a。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加热管12为两根,加热管12包括第一管121和第二管122,加热组件100具有第二三通管18c,第一三通管18a与第一管121连接,水管18b连接第一管121和第二管122,第二三通管18c的一端与第二管122连接;

加热组件100具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7b,第二温度传感器17b的部分伸入第二三通管18c中的另外一个端部,第一支架13具有第二固定柱138,第二温度传感器17b与第二固定柱138螺钉固定;

第一管121和第二管122位于第一固定柱137、第二固定柱138的两侧。

参照图8,所述第二三通管18c具有第二膨胀部182,所述第二膨胀部182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部分过盈配合,所述第二膨胀部182与所述第二容纳部限位设置,第二膨胀部182与金属管限位设置。

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长度方向相对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膨胀部与所述第一容纳部在宽度方向限位设置,所述第二膨胀部与所述第二容纳部在宽度方向限位设置;

所述第一固定柱和所述第二固定柱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之间。当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部分位于第一三通管、第二三通管时,第一三通管的第一膨胀部、第二三通管的第二膨胀部可以与第一支架、金属管限位设置,便于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与第一支架的固定,安装结构简单。

所述第一三通管具有第三膨胀部,所述第一管的一个端部位于所述第三膨胀部,所述第二三通管具有第四膨胀部,所述第二管的一个端部位于所述第四膨胀部,所述第三膨胀部位于所述第一容纳部,且与所述第一容纳部在宽度方向限位设置,所述第四膨胀部位于所述第二容纳部并与所述第二容纳部在宽度方向限位设置。如此,当将套设有第一三通管和第二三通管的加热管放置于第一支架时,通过第三膨胀部、第四膨胀部与第一容纳部、第二容纳部在宽度方向限位,有助于确定加热管的固定位置。

加热组件100设置有两根加热管12,加热组件的加热功率可通过两根加热管12来叠加,实现起来简单,另外,通过两根加热管12来叠加可使得单根加热管12的尺寸较小,有利于加热组件结构的紧凑小巧。

参照图1,第一温度传感器17a具有感测部和固定片172a,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的感测部伸入第一三通管18a中的一个端部,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的固定片172a具有固定孔173a和接地孔174a,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的固定孔173a与第一固定柱137相对应,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的接地孔174a相对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的固定孔远离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的感测部;

第二温度传感器17b具有感测部和固定片172b,第二温度传感器17b的感测部伸入第二三通管18c中的一个端部,第二温度传感器17b的固定片172b具有固定孔173b和接地孔174b,第二温度传感器17b的固定孔与第二固定柱138相对应,第二温度传感器17b的接地孔相对第二温度传感器17b的固定孔远离第二温度传感器17b的感测部;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的接地孔与第二温度传感器17b的接地孔背向设置。

在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第二温度传感器17b的固定片同时设置固定孔和接地孔,不仅方便第一温度传感器17a、第二温度传感器17b的固定,而且也使得加热组件的接地结构简单化,无需另外单独设置接地结构。

参照图2,加热组件100包括固定件19,固定件19固定第一管121和第二管122;固定件19具有第一环形槽191和第二环形槽192,第一管121的端部位于第一环形槽191,第二管122的端部位于第二环形槽192,加热管12通过固定件19固定后再置于腔111,加热管12不直接与壳体11固定,可实现加热管12与壳体11位置的灵活变动。

第一容纳部133包括第一容纳槽1331和第二容纳槽1332,第一容纳槽1331与腔111相对应,第二容纳槽1332与腔111相对应,第一管121的至少部分、第一三通管18a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容纳槽1331,第二管122的至少部分、第二三通管18c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容纳槽1332;

第一支架13具有固定柱136,第一容纳槽1331和第二容纳槽1332分设于固定柱136的两侧。

第一支架13具有第一容纳槽1331和第二容纳槽1332,第一容纳槽1331与第二容纳槽1332的延伸方向与腔111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一容纳槽1331、第二容纳槽1332容纳第一管121的至少部分和第一三通管18a的至少部分,并通过设置于第一容纳槽1331和第二容纳槽1332之间的固定柱固定温度传感器,安装固定结构简单。

参照图8,第二容纳部145具有缩口部1451,水管18b以u形管形式,缩口部1451与u形管的中部位置相对。缩口部1451可用于容纳水管18b,并可用于水管18b的限位。

加热管12具有电极区,固定件19至少部分包覆在电极区外,固定件19的固定部位位于第一管121与第二管122之间的区域。

参照图4,第一支架13具有凸壁部139部,凸壁部139部凸出于壳体11的侧部,凸壁部139部具有弧形部;

加热组件包括水泵,水泵与弧形部相抵;

凸壁部139部具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分设于弧形部两侧,水泵与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固定设置。

在第一支架13上设置水泵的安装位置,使得加热组件可集成水泵,结构更为紧凑、小巧。

本文中,金属管16与第二槽112对应的槽壁接触设置包括两者直接接触,也包括两者之间通过导热材料接触的间接接触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相互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