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液器及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47909发布日期:2021-05-25 12:30阅读:62来源:国知局
分液器及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液器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壳管式换热器在换热管束进口的分液情况对换热器性能、机组运行的稳定性影响较大。由于管束多,换热管进口分布在结构上往往无法做到规则布置,造成各个换热管进口分液的难度。为了解决分液均匀的问题,有的换热器中设置有分液器进行分液。

分液器通常包括分液板和多个分液管,现有技术中通常是采用钎焊工艺将多个分液管焊接在分液板上,由于分液管直径较小,焊接后分液管和分液板容易发生破损和变形,因此难以保证成品质量和精度,加工工艺困难,成品率低。而且,分配器在发生变形后,不易与换热管等结构装配。通常分液管直径越小越难以焊接加工,因此钎焊工艺也制约了分液管的尺寸和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液器及换热器,以便于分液器的制造和装配,提高分液器和换热器的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液器,包括:分液板,所述分液板上具有装配孔;分液管,所述分液管包括顺次连接的连接段、扩张段和分液段,所述扩张段的外径大于所述装配孔的直径,所述连接段穿设在所述装配孔中,所述扩张段与所述分液板的一侧限位配合;其中,所述装配孔和所述分液管均为多个,多个所述分液管和多个所述装配孔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分液管还包括翻边段,所述翻边段位于所述连接段的端部,所述翻边段的外径大于所述装配孔的直径,所述翻边段与所述分液板的另一侧限位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翻边段为通过冲压工艺形成的喇叭口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段和所述分液段的外径相等,所述分液段的外径为d1,1.6mm≤d1≤2.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多个换热管和上述的分液器,多个所述换热管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分液器的多个分液管与多个所述换热管一一对应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管的外径为d2,4.8mm≤d2≤6.5mm,多个所述分液管一一对应地穿设在多个所述换热管内。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管板,多个所述换热管的一端均穿设在所述管板内,所述分液器的分液板固定在所述管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分液板的端面与所述管板的端面抵接,所述换热管的端面与所述分液板的端面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端盖内具有分液腔,所述分液器的分液板位于所述分液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内还具有与所述分液腔间隔的集液腔,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分液腔和所述集液腔对应,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进液管,所述进液管与所述分液腔连通;出液管,所述出液管与所述集液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管的壁厚为0.25mm-0.28mm。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管内部设有齿状结构,所述齿状结构的齿高为0.12mm-0.15mm。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分液器,分液器包括分液板和分液管,分液板上具有装配孔;分液管包括顺次连接的连接段、扩张段和分液段,扩张段的外径大于装配孔的直径,连接段穿设在装配孔中,扩张段与分液板的一侧限位配合;其中,装配孔和分液管均为多个,多个分液管和多个装配孔一一对应设置。采用该方案,由于分液管包括顺次连接的连接段、扩张段和分液段,在将连接段穿入装配孔后,可通过扩张段与分液板的限位配合对分液管的轴向进行限位,从而将分液管安装到分液板上。采用此种连接方式可代替焊接的方式制造分液器,从而避免了分液器发生焊接变形,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和加工精度。而且采用此种方式,可以装配尺寸更小的分液管,这样在相同的空间内可装配更多的分液管,提高分液效果。将该分液器应用于换热器,可以便于换热器的装配,并且提高换热器的性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分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分液器的侧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分液器的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分液板;20、分液管;21、连接段;22、扩张段;23、分液段;24、翻边段;30、壳体;40、换热管;50、管板;60、端盖;61、分液腔;62、集液腔;71、进液管;72、出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液器,包括:分液板10,分液板10上具有装配孔;分液管20,分液管20包括顺次连接的连接段21、扩张段22和分液段23,扩张段22的外径大于装配孔的直径,连接段21穿设在装配孔中,扩张段22与分液板10的一侧限位配合;其中,装配孔和分液管20均为多个,多个分液管20和多个装配孔一一对应设置。

采用该方案,由于分液管20包括顺次连接的连接段21、扩张段22和分液段23,在将连接段21穿入装配孔后,可通过扩张段22与分液板10的限位配合对分液管20的轴向进行限位,从而将分液管20安装到分液板10上。采用此种连接方式可代替焊接的方式制造分液器,从而避免了分液器发生焊接变形,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和加工精度。而且采用此种方式,可以装配直径更小的分液管20,这样在相同的空间内可装配更多的分液管20,提高分液效果。将该分液器应用于换热器,可以便于换热器的装配,并且提高换热器的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分液管20还包括翻边段24,翻边段24位于连接段21的端部,翻边段24的外径大于装配孔的直径,翻边段24与分液板10的另一侧限位配合。这样通过翻边段24和扩张段22分别对分液管20的轴向的两个方向进行限位,从而实现分液管20和分液板10的可靠固定。具体地,扩张段22与分液板10的一侧抵接,翻边段24与分液板10的另一侧抵接。上述设置也可以理解为翻边段24和扩张段22将分液板10夹住。在本实施例中,分液管20为一体成型结构。

具体地,翻边段24为通过冲压工艺形成的喇叭口结构。采用冲压工艺便于形成翻边段24。而且,翻边段24为喇叭口结构,便于收集冷媒,以便冷媒进入到分液管20内。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段21和分液段23的外径相等,分液段23的外径为d1,1.6mm≤d1≤2.5mm。将连接段21和分液段23的外径设置为上述尺寸范围,使得分液管20直径小,这样在相同的空间内可装配更多的分液管20,提高分液效果。将该分液器应用于换热器,可以便于换热器的装配,并且提高换热器的性能。而且,分液器也正是因为采用了上述装配方式代替焊接,所以可以使用更小直径的分液管20,不易发生破损和变形。

可选地,连接段21和分液段23的外径为2mm。分液板10和分液管20都由磷脱氧铜制成。分液管20也可称为毛细管。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换热器包括壳体30、多个换热管40和上述的分液器,多个换热管40设置在壳体30内,分液器的多个分液管20与多个换热管40一一对应地连接。采用该方案,避免了分液器发生焊接变形,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和加工精度。而且采用此种方式,可以装配直径更小的分液管20,这样在相同的空间内可装配更多的分液管20,提高分液效果。并且由于分液器尺寸精确,可以便于换热器的装配,并且提高了换热器的性能。具体地,分液管20的分液段23穿入换热管40内。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40的外径为d2,4.8mm≤d2≤6.5mm,多个分液管20一一对应地穿设在多个换热管40内。将换热管40设置为上述尺寸,这样换热管40直径较小,在壳体30的腔体内可以排布更多的换热管40,从而可以提高换热效果。

可选地,换热管40的壁厚为0.25mm-0.28mm。换热管40的内壁上分布有多个齿,这样可以增加换热面积。齿的高度为0.12-0.15mm。具体地,换热管40的外径为5.6mm。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还包括管板50,多个换热管40的一端均穿设在管板50内,分液器的分液板10固定在管板50上。通过管板50,可便于多个换热管40的布置。并且通过管板50可便于分液器的布置。将分液器固定在已有的结构管板50上,无需再单独设置固定结构。具体地,分液板10可通过多个螺栓固定在管板50上。

在本实施例中,分液板10的端面与管板50的端面抵接,换热管40的端面与分液板10的端面抵接。采用上述设置,可提高不同的结构的配合紧密性,避免冷媒泄漏。

可选地,分液板10和管板50之间设置有密封垫,这样可消除分液板10和管板50之间的间隙,提高密封性,避免冷媒泄漏。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还包括:端盖60,端盖60设置在壳体30的一侧,端盖60内具有分液腔61,分液器的分液板10位于分液腔61内。通过上述设置,可使得进入换热器的冷媒从分液腔61内分配到分液器的多个分液管20内。而且将分液器的分液板10设置在分液腔61内,可使得换热器结构紧凑。

在本实施例中,端盖60内还具有与分液腔61间隔的集液腔62,换热管40的两端分别与分液腔61和集液腔62对应,换热器还包括:进液管71,进液管71与分液腔61连通;出液管72,出液管72与集液腔62连通。通过集液腔62可对从多个换热管40输出的冷媒进行集中收集,便于输出。进液管71用于输入冷媒,出液管72用于输出冷媒。

通过上述方案,使用直径为5.6mm的换热管,并规范了壁厚和齿形等特征,可以实现换热管密排设计。具有尺寸小巧,水侧换热系数高的优点。配套的毛细管分液装置采用了新型的毛细管设计形态和连接工艺,脱离了常规的钎焊结构,具有成品不变形,毛细通道无阻碍等优势。分液管端部冲孔形成的喇叭口将有助于引导制冷剂的进入,使得分液效果更加改善。

该毛细管分液器的材料以及毛细管的外径和壁厚等,均为了说明该结构所选择的一个特例,其他外径的毛细管、孔板材料等变换以及毛细管的固定细节均易于设计,均在本专利保护范围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