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泥窑炉鹅颈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57267发布日期:2021-06-15 20:02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泥窑炉鹅颈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泥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泥窑炉鹅颈管。



背景技术:

现有的德国洪堡威达克公司(khd)的水泥生产线中分解炉上的上升烟道连接涡流室,使得系统的阻力较大,导致了物料的进入和排出比较困难,增大了循环符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水泥窑炉鹅颈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泥窑炉鹅颈管,包括u型管,所述u型管两端各装有一个直筒,每个直筒末端各装有一个连接头,其中一个连接头与用于连接分解炉的连接管相连接,另一个连接头与c5旋风筒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分解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为直线段,所述炉体上端装有用于连接鹅颈管的上连接部,所述炉体下端装有用于连接烟室的锥体。

进一步地,所述分解炉的炉体与三次风管相连接,所述三次风管由分解炉的直线段切向进入分解炉内部与其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三次风管包括直线段一,所述直线段一的一端与直线段二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直线段一的另一端与窑头罩相连通,所述直线段二的另一端与过渡段的一端相连通,所述过渡段的另一端与弯折段的一端相连通,所述弯折段的另一端与连接段的一端相连通,所述连接段与分解炉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之处:本实用新型将新分解炉置于现有的窑尾框架内,拆除分解炉烟道连接的涡流室,在不影响窑尾框架梁的前提下,采用灵活布置方式,把鹅颈管提高至上层平台与c5旋风筒连接,通过在鹅颈管与分解炉之间设置连接管来增加鹅颈管的高度,降低系统阻力,同时增加生料分解的容积,有助于提升产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后的分解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三次风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三次风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分解炉,2三次风管,201连接段,202膨胀节,203弯折段,204过渡段,205直线段二,206直线段一,207支腿一,208支腿二,209支腿三,210支座,3鹅颈管,301u型管,302直筒,303连接头一,4烟室,5回转窑,6窑头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2,一种水泥窑炉鹅颈管,包括u型管301,所述u型管301两端各装有一个直筒302,每个直筒302末端各装有一个连接头一303,其中一个连接头一303与用于连接分解炉1的连接管相连接,另一个连接头一303与c5旋风筒相连接。

将新分解炉1置于现有的窑尾框架内,拆除分解炉1烟道连接的涡流室,在不影响窑尾框架梁的前提下,采用灵活布置方式,把鹅颈管3提高至上层平台与c5旋风筒连接,通过在鹅颈管3与分解炉1之间设置连接管来增加鹅颈管3的高度,降低系统阻力,同时增加上升烟道的容积,原容积520立方,技改后容积1002.4立方,并在两端安装连接头一303,尽量减小u型管301底部的积料角度,安装支撑座,简化系统过程。

所述分解炉1包括炉体,所述炉体为直线段,所述炉体上端装有用于连接鹅颈管3的上连接部,所述炉体下端装有用于连接烟室4的锥体,所述分解炉1的炉体与三次风管2相连接,所述三次风管2由分解炉1的直线段切向进入分解炉1内部与其相连通。

现有的筒子炉偏小,截面风速偏大,在5500t/d产量下,分解炉1出口约在880℃,入窑物料表现分解率为93%左右,现有分解炉1炉容能够满足煤粉在炉内的停留时间需求,若熟料产量提高,气体在炉内停留时缩短,阻力上升,不能保证产能所需,根据现有生产线的具体情况,分解炉1的改造拟充分利用现有的窑尾框架,尽可能增加分解炉1容积,提高系统分解能力,扩大系统产能的处理能力。本次技改将拆除原筒子炉,更换为两列新的直径为5600mm,椎体6000mm高的分解炉1,原炉容307.6立方,新更换分解炉1炉容为816立方,提高炉容为508.4立方,彻底解决c4塌料、顶部涡旋室结皮问题。拆除原分解炉1的上升烟道的钢板及浇注料。安装新的分解炉1,其中有对接的烟室4锥形缩口即锥体,与上部鹅颈管3对接。分解炉1的直线段炉体与三次风管2对接,并做切向进入分解炉1。

参照图3-4,所述三次风管2包括直线段一206,所述直线段一206的一端与直线段二205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直线段一206的另一端与窑头罩6相连通,所述直线段二205的另一端与过渡段204的一端相连通,所述过渡段204的另一端与弯折段203的一端相连通,所述弯折段203的另一端与连接段201的一端相连通,所述连接段201与分解炉1相连通。所述连接段201由分解炉1的直线段切向进入分解炉1内部,且与分解炉1切向相连通。所述直线段一206与直线段二205、直线段二205与过渡段204、过渡段204与弯折段203、弯折段203与连接段201均通过膨胀节202相连接。所述直线段一206与直线段二205的连接处下端装有支腿一207,所述直线段一206与直线段二205均通过支座210与支腿一207与相连接。所述直线段二205下端装有支腿二208,所述直线段二205通过支座210与支腿二208相连接。所述直线段二205与过渡段204的连接处下端装有支腿三209,所述直线段二205与过渡段204均通过支座210与支腿三209相连接。

现有的三次风管290度弯头处扬尘严重,环境污染,窑头旋风筒(沉降室)壁面形成结皮及垮落造成旋风筒的堵塞问题,现将拆除旋风筒(沉降室)及窑头罩6引风管,通过全新的窑头罩6抽风口,该窑头罩6包括罩体,所述罩体一侧装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罩体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对称的装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上均装有用于连接三次风管2的连接头二,所述罩体下部与回转窑5相连通。为了减小三次风管2的取风阻力和热损耗,同时提高三次风取风温度,在窑头罩6增加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对接新的三次风管2;通过该窑头罩6扩大其通风面积,降低取风口风速及抽出熟料粉尘量。该三次风管2道(避开运煤廊道),水平侧向接入原三次风入分解炉1处,切向21度,距离分解炉1的中心线1075mm,切向进入所述分解炉1直线段处,增加分解炉1内部物料的分散度,热交换更好。三次风管2不再分入四级旋风筒下料,分解炉1中的撒料盒的位置做相应调整,比原来位置上移,距离三次风管2上部600mm处。分解炉1承担煤粉燃烧,三次风管2不配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