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蒸发温度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50281发布日期:2021-06-01 23:29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蒸发温度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蒸发温度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运行在制热工况时,流经室外机换热器的制冷剂温度很低,会导致室外机换热器的结霜现象。这种现象会严重恶化室外机换热器的换热,进而影响整个空调系统的制热性能。因此空调系统室外机换热器的除霜尤为重要。除霜过程中应首先保证室内持续制热,其次还应最大程度降低额外的能耗。

现有双蒸发温度系统主要针对制冷时的能效提升,应用于制热领域的技术方案不多,而能实现双蒸发温度制热和除霜不间断制热等功能的技术更是少之又少。中国专利号为cn208620489u的专利提供一种具有双蒸发温度且能实现化霜不停机制热的系统,该系统包括5个换热器,在实现化霜不停机制热时,需要化霜的室外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室内的一个换热器作为另一冷凝器,室外不需要化霜的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来进行系统循环。该系统在化霜时只有一个室内换热器可用,另一换热器处于闲置状态,当需热量较多时不能满足需求,室内舒适性受到影响。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热泵系统存在化霜时室内制热量较低、以致不能满足室内环境的需求等问题,因此本公开研究设计出一种双蒸发温度热泵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公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主要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热泵系统存在化霜时室内制热量较低、以致不能满足室内环境的需求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双蒸发温度热泵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双蒸发温度热泵系统,其中:

包括压缩机、第一热源换热器、第二热源换热器、第一使用侧换热器和第二使用侧换热器,制冷剂在所述第一热源换热器中与第一热源进行换热,制冷剂在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中与第二热源进行换热,所述压缩机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与第一吸气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气缸与第二吸气管路连通,所述第一使用侧换热器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管路、以及所述第二使用侧换热器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管路;或者所述第一使用侧换热器和所述第二使用侧换热器能够分别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吸气管路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二吸气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且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吸气管路,所述第一支路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吸气管路,所述第一支路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热源换热器包括第一分段换热部和第二分段换热部,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第二支路、第三支路、第四支路和第五支路,所述第二支路和所述第三支路并联设置,且所述第二支路贯穿所述第一分段换热部,所述第三支路贯穿所述第二分段换热部,所述第四支路和所述第五支路并联设置,所述第四支路贯穿所述第一分段换热部,所述第五支路贯穿所述第二分段换热部;

所述第二支路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所述第三支路上设置有第五控制阀,所述第四支路上设置有第六控制阀,所述第五支路上设置有第七控制阀,所述第二支路、所述第三支路、所述第四支路和所述第五支路中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一热源换热器中能分别与所述第一热源进行换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路连通;

所述四通阀的第二端与第七支路连通,所述第四支路的一端和所述第五支路的一端汇合至第六支路,且所述第六支路与所述第七支路连通,且所述第六支路上设置有第八控制阀;

所述四通阀的第三端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管路;

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与第八支路连通,所述第二支路的一端和所述第三支路的一端汇合连通至第九支路,且所述第九支路与所述第八支路连通,且所述第九支路上设置有第十七控制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使用侧换热器所在的支路为第十支路,所述第二使用侧换热器所在的支路为第十一支路,所述第十支路的一端和所述第十一支路的一端连通、并连通至所述第七支路,且所述第十支路上设置有第十一控制阀,所述第十一支路上设置有第十二控制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十二支路和第十三支路,所述第十二支路的一端与所述第十支路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十三支路的一端与所述第十一支路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十二支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十三支路的另一端通过第十四支路连通,第十二支路上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第十三支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支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支路的另一端汇合并连通至所述第十五支路,且所述第十五支路与所述第十四支路连通,所述第十四支路上设置有第十四控制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十支路和所述第十一支路还通过第十六支路连通,且所述第十六支路上设置有第十控制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十三支路与所述第十四支路相接位置还连通地设置有第十七支路,所述第十七支路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并通过第十八支路通出,所述第十八支路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八支路,所述第十七支路中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中与所述第二热源换热,所述第十七支路上设置有第十五控制阀,所述第十八支路上设置有第十六控制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十九支路,所述第十九支路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十一支路、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管路,以使得所述第二使用侧换热器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管路,所述第二吸气管路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缸、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十八支路,且所述第二吸气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十九支路上设置有第十三控制阀,所述第十九支路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管路上的位于所述第二控制阀和压缩机之间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支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五支路的另一端汇合至第二十支路,所述第二十支路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并通过第二十一支路通出,所述第二十一支路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八支路,所述第二十支路中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中与所述第二热源换热,所述第二十支路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装置,所述第二十一支路上设置有第九控制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热源为空气源,所述第二热源为水源。

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双蒸发温度热泵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公开通过采用两个气缸和两个吸气管路、并且两个使用侧换热器可一对一地分别连通至第一吸气管路和第二吸气管路,能够有效形成双蒸发温度进行蒸发,以在使用侧(室内)进行制冷时满足不同温度工况的制冷效果,节约能源,提高能效,而在使用侧(室内)进行制热时通过在两个不同的热源进行不同蒸发温度的吸热,能够有效地提高从不同温度的热源处进行蒸发吸热的能力,有效提高系统能效;而两个不同热源的热源换热器,在不需要除霜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热源条件进行切换,适用于冬季热源条件不稳定的情况,根据不同热源的特点充分利用能源,在需要除霜时可作为除霜段换热器的热量来源,充分利用能源,使系统稳定、节能、高效运行;夏季时第二热源换热器可以实现热回收,回收部分能量,达到充分利用能源的效果;使得化霜时室内制热量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最大化程度满足室内环境的需求,提高系统能效;

2.本公开除霜时系统循环克服现有的热泵除霜时室温下降的缺陷,通过采用分段换热器,对室外需除霜的换热器分段除霜,既实现不间断制热除霜,又保证除霜过程中室温无明显降低。本公开通过四通阀和电磁阀的控制,在不同运行工况下,可以实现系统的不同循环方式,在夏季可实现双蒸发温度制冷或单蒸发温度制冷,在冬季可利用一种热源制热或同时利用两种热源制热,提高系统运行能效,使系统运行最优,解决系统在不同工况下不能达到最优运行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双蒸发温度热泵系统的制系统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第一使用侧换热器;21、第一控制阀;22、第二控制阀;23、第三控制阀;3、压缩机;41、第一节流装置;42、第二节流装置;43、第三节流装置;5、四通阀;51、第一端;52、第二端;53、第三端;54、第四端;6、第一热源换热器;61、第一分段换热部;62、第二分段换热部;71、第四控制阀;72、第五控制阀;73、第六控制阀;74、第七控制阀;75、第八控制阀;76、第九控制阀;8、第二热源换热器;91、第十控制阀;92、第十一控制阀;93、第十二控制阀;94、第十三控制阀;95、第十四控制阀;96、第十五控制阀;97、第十六控制阀;98、第十七控制阀;10、第二使用侧换热器;

100、第一吸气管路;200、第二吸气管路;300、排气管路;401、第一支路;402、第二支路;403、第三支路;404、第四支路;405、第五支路;406、第六支路;407、第七支路;408、第八支路;409、第九支路;410、第十支路;411、第十一支路;412、第十二支路;413、第十三支路;414、第十四支路;415、第十五支路;416、第十六支路;417、第十七支路;418、第十八支路;419、第十九支路;420、第二十支路;421、第二十一支路。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双蒸发温度热泵系统,其中:

包括压缩机3、第一热源换热器6(优选室外第一换热器)、第二热源换热器8(优选室外第二换热器)、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优选室内第一换热器)和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优选室内第二换热器),制冷剂在所述第一热源换热器6中与第一热源进行换热,制冷剂在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8中与第二热源进行换热,所述压缩机3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与第一吸气管路100连通,所述第二气缸与第二吸气管路200连通,所述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管路100、以及所述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管路200;或者所述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和所述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能够分别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路300。

本公开提出另一种既能实现双蒸发温度制热,又能实现除霜不间断制热功能的系统,且在冬季采用双热源供热,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系统能效,提高室内舒适性。

本公开通过采用两个气缸和两个吸气管路、并且两个使用侧换热器可一对一地分别连通至第一吸气管路和第二吸气管路,能够有效形成双蒸发温度进行蒸发,以在使用侧(室内)进行制冷时满足不同温度工况的制冷效果,节约能源,提高能效,而在使用侧(室内)进行制热时通过在两个不同的热源进行不同蒸发温度的吸热,能够有效地提高从不同温度的热源处进行蒸发吸热的能力,有效提高系统能效;而两个不同热源的热源换热器,在不需要除霜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热源条件进行切换,适用于冬季热源条件不稳定的情况,根据不同热源的特点充分利用能源,在需要除霜时可作为除霜段换热器的热量来源,充分利用能源,使系统稳定、节能、高效运行;夏季时第二热源换热器可以实现热回收,回收部分能量,达到充分利用能源的效果;使得化霜时室内制热量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最大化程度满足室内环境的需求,提高了能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吸气管路100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23,所述第二吸气管路200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22,且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第一支路401,所述第一支路401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吸气管路100,所述第一支路401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吸气管路200,所述第一支路401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21。通过第一吸气管路上设置的第三控制阀能够对该吸气管路进行控制、第二吸气管路上的第二控制阀能够对该吸气管路进行控制,通过第一支路能够将两个吸气管路进行连通,使得两个气缸的吸气压力相等,以适应不同的吸气工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热源换热器6包括第一分段换热部61和第二分段换热部62,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第二支路402、第三支路403、第四支路404和第五支路405,所述第二支路402和所述第三支路403并联设置,且所述第二支路402贯穿所述第一分段换热部61,所述第三支路403贯穿所述第二分段换热部62,所述第四支路404和所述第五支路405并联设置,所述第四支路404贯穿所述第一分段换热部61,所述第五支路405贯穿所述第二分段换热部62;

所述第二支路402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71,所述第三支路403上设置有第五控制阀72,所述第四支路404上设置有第六控制阀73,所述第五支路405上设置有第七控制阀74,所述第二支路402、所述第三支路403、所述第四支路404和所述第五支路405中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一热源换热器6中能分别与所述第一热源进行换热。

本公开除霜时系统循环克服现有的热泵除霜时室温下降的缺陷,通过采用分段换热器,对室外需除霜的换热器分段除霜,既实现不间断制热除霜,又保证除霜过程中室温无明显降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四通阀5,所述四通阀5的第一端51与所述压缩机3的排气管路300连通;

所述四通阀5的第二端52与第七支路407连通,所述第四支路404的一端和所述第五支路405的一端汇合至第六支路406,且所述第六支路406与所述第七支路407连通,且所述第六支路406上设置有第八控制阀75;

所述四通阀5的第三端53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管路100;

所述四通阀5的第四端54与第八支路408连通,所述第二支路402的一端和所述第三支路403的一端汇合连通至第九支路409,且所述第九支路409与所述第八支路408连通,且所述第九支路409上设置有第十七控制阀98。

本公开通过四通阀和控制阀(优选电磁阀)的控制,在不同运行工况下,可以实现系统的不同循环方式,在夏季可实现双蒸发温度制冷或单蒸发温度制冷,在冬季可利用一种热源制热或同时利用两种热源制热,提高系统运行能效,使系统运行最优,解决系统在不同工况下不能达到最优运行的问题。

本公开系统包括第一热源换热器、第二热源换热器、第一使用侧换热器、第二使用侧换热器、压缩机、四通阀、节流装置(优选电子膨胀阀)、控制阀(优选电磁阀)等部件。其中第一热源换热器属于分段换热器,在冬季换热器需要除霜时,可以让一段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用于除霜,另一段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用于制热,当一段换热器除霜完毕后,可以将两段换热器进行切换,对另一段换热器进行除霜,直到两段换热器都除霜完毕。这样既实现不间断制热除霜,又保证除霜过程中室温无明显降低。

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系统通过控制四通阀和控制阀,两个蒸发器、两个冷凝器可以实现单独运行、同时运行等不同的组合方式,在夏季可实现双蒸发温度制冷或单蒸发温度制冷,在冬季可利用一种热源制热或同时利用两种热源制热,提高系统运行能效,使系统运行最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所在的支路为第十支路410,所述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所在的支路为第十一支路411,所述第十支路410的一端和所述第十一支路411的一端连通、并连通至所述第七支路407,且所述第十支路410上设置有第十一控制阀92,所述第十一支路411上设置有第十二控制阀93。通过第十支路和第十一支路的设置,能够有效分别设置第一使用侧换热器和第二使用侧换热器而进行制冷模式下双蒸发温度的蒸发换热,以形成在第一使用侧获取的制冷温度和在第二使用侧获取的制冷温度不同,在制热模式下从第一和第二热源换热器获取的蒸发温度不同,获取的热量不同,提高能效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十二支路412和第十三支路413,所述第十二支路412的一端与所述第十支路410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十三支路413的一端与所述第十一支路411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十二支路412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十三支路413的另一端通过第十四支路414连通,第十二支路412上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41,第十三支路413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42;所述第二支路402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支路403的另一端汇合并连通至所述第十五支路415,且所述第十五支路415与所述第十四支路414连通,所述第十四支路414上设置有第十四控制阀95。通过第十二支路和第十三支路的设置能够分别一一对应地在其上设置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能够使得对第一使用侧换热器的管路中的制冷剂进行有效节流,以及使得对第二使用侧换热器的管路中的制冷剂进行有效节流,并且通过第十四支路将二者连通、并通过第十五支路连通至第一热源换热器的两个并联支路汇合处,以使得第一和第二使用侧换热器与第一热源换热器进行有效的连接、而形成回路,以从第一热源换热器处吸热制热或放热制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十支路410和所述第十一支路411还通过第十六支路416连通,且所述第十六支路416上设置有第十控制阀91。通过第十六支路的设置能够对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进行短路的控制作用,以满足更多工况的使用需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十三支路413与所述第十四支路414相接位置还连通地设置有第十七支路417,所述第十七支路417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8并通过第十八支路418通出,所述第十八支路418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八支路408,所述第十七支路417中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8中与所述第二热源换热,所述第十七支路417上设置有第十五控制阀96,所述第十八支路418上设置有第十六控制阀97。通过第十七支路能够有效地将第十三支路连通至第二热源换热器、并通过第十八支路通出至压缩机,以使得第一和第二使用侧换热器与第二热源换热器进行有效的连接、而形成回路,以从第二热源换热器处吸热制热或放热制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十九支路419,所述第十九支路419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十一支路411、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管路200,以使得所述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管路200,所述第二吸气管路200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缸、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十八支路418,且所述第二吸气管路200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22,所述第十九支路419上设置有第十三控制阀94,所述第十九支路419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管路200上的位于所述第二控制阀22和压缩机之间的位置。通过设置第十九支路能够有效地将第二使用侧换热器所处的第十一支路连通回至第二吸气管路中,这种情况适用于第二使用侧换热器处于制冷模式下,能够将第一使用侧换热器和第二使用侧换热器分别通过第一吸气管路和第二吸气管路连通至压缩机的两个不同气缸,有效实现不同蒸发温度的制冷作用,提高能源利用率,满足室内不同制冷温度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支路404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五支路405的另一端汇合至第二十支路420,所述第二十支路420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8并通过第二十一支路421通出,所述第二十一支路421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八支路408,所述第二十支路420中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8中与所述第二热源换热,所述第二十支路420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装置43,所述第二十一支路421上设置有第九控制阀76。通过第二十支路的设置能够将第一热源换热器的管路连通至第二热源换热器处以进行换热,此种情况适用于在第一热源换热器中某个分段部分结霜或需要化霜的情况,利用从第二热源换热器中进行吸热以对该分段部分进行化霜、而另外的分段部分还能继续进行有效的吸热、以满足使用侧制热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热源为空气源,所述第二热源为水源。本公开的双热源包括但不限于空气源、水源,充分利用自然能源,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如前任一项所述的双蒸发温度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中:控制所述双蒸发温度热泵系统在制热不化霜、制热且化霜、制冷运行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本公开系统包括第一热源换热器、第二热源换热器、第一使用侧换热器、第二使用侧换热器、压缩机、四通阀、节流装置(优选电子膨胀阀)、控制阀(优选电磁阀)等部件。其中第一热源换热器属于分段换热器,在冬季换热器需要除霜时,可以让一段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用于除霜,另一段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用于制热,当一段换热器除霜完毕后,可以将两段换热器进行切换,对另一段换热器进行除霜,直到两段换热器都除霜完毕。这样既实现不间断制热除霜,又保证除霜过程中室温无明显降低。

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系统通过控制四通阀和控制阀,两个蒸发器、两个冷凝器可以实现单独运行、同时运行等不同的组合方式,在夏季可实现双蒸发温度制冷或单蒸发温度制冷,在冬季可利用一种热源制热或同时利用两种热源制热,提高系统运行能效,使系统运行最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制热不化霜时,控制制冷剂在所述第一热源换热器6中与第一热源进行换热、和/或控制制冷剂在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8中与第二热源进行换热;

在制热且化霜时,控制制冷剂在所述第一热源换热器6中与第一热源进行换热、和/或控制制冷剂在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8中与第二热源进行换热;

在制冷模式下时,控制制冷剂在所述第一热源换热器6中与第一热源进行换热、和/或控制制冷剂在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8中与第二热源进行换热。

这是本公开的热泵系统的几种优选的运行模式的控制形式,即制热不化霜、制热同时化霜以及制冷模式下的优选控制动作。

本公开系统可实现制冷、制热、热回收,提高设备利用率。

系统在冬季运行时,根据是否需要除霜,可分为除霜模式的控制策略和无需除霜只需制热时的控制策略:

除霜模式系统控制策略为:

模式一: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制热且化霜模式下,且所述第一热源换热器6和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8均工作用于对室内制热、且所述第一热源换热器6需要化霜时,

以及当同时包括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2、第三控制阀23、第四控制阀71、第五控制阀72、第六控制阀73、第七控制阀74、第八控制阀75、第九控制阀76、第十控制阀91、第十一控制阀92、第十二控制阀93、第十三控制阀94、第十四控制阀95、第十五控制阀96、第十六控制阀97、第十七控制阀98,以及包括第一节流装置41、第二节流装置42和第三节流装置43时:

系统启动除霜模式一,控制打开第二控制阀22、打开第三控制阀23、打开第十一控制阀92、打开第十二控制阀93、打开第十五控制阀96、打开第十七控制阀98、打开第五控制阀72、打开第六控制阀73、打开第八控制阀75和打开第九控制阀76,控制关闭第一控制阀21、关闭第十控制阀91、关闭第十三控制阀94、关闭第十四控制阀95、关闭第十六控制阀97、关闭第四控制阀71和关闭第七控制阀74,打开第一节流装置41、打开第二节流装置42和打开第三节流装置43。

模式一:当第一热源换热器6和第二热源换热器8都进行制热且第一热源换热器6需要除霜时,系统启动除霜模式一,此工况的系统循环如下:从压缩机3排气口出来的制冷剂经四通阀5,一部分通过第十一控制阀92、第十二控制阀93分别进入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并放热,后流过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的制冷剂经第一节流装置41节流,经第五控制阀72进入一段第一热源换热器6,这部分制冷剂在第一热源换热器6中吸热,吸热后通过第十七控制阀98。流过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的制冷剂经第二节流装置42节流后通过第十五控制阀96进入第二热源换热器8吸热,后经第二控制阀22进入压缩机3的一个独立气缸压缩。从压缩机3排气口出来并经四通阀5的另一部分制冷剂通过第八控制阀75、第六控制阀73进入另一段第一热源换热器6,这部分制冷剂在第一热源换热器6中放热除霜,放热后经第三节流装置43节流,后进入第二热源换热器8吸热,吸热后通过第九控制阀76,与通过第十七控制阀98的制冷剂混合后经四通阀5、第三控制阀23进入压缩机3的另一个独立气缸压缩,压缩后所有制冷剂通过同一排气口排出进行下一循环。当一段第一热源换热器6除霜结束后,可以通过调节第四控制阀71、第五控制阀72、第六控制阀73、第七控制阀74给另一段第一热源换热器6除霜。

模式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制热且化霜模式下,且仅所述第一热源换热器6工作用于对室内进行制热、且所述第一热源换热器6需要化霜时,

以及当同时包括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2、第三控制阀23、第四控制阀71、第五控制阀72、第六控制阀73、第七控制阀74、第八控制阀75、第九控制阀76、第十控制阀91、第十一控制阀92、第十二控制阀93、第十三控制阀94、第十四控制阀95、第十五控制阀96、第十六控制阀97、第十七控制阀98,以及包括第一节流装置41、第二节流装置42和第三节流装置43时:

系统启动除霜模式二,控制打开第一控制阀21、打开第三控制阀23、打开第十一控制阀92、打开第十二控制阀93、打开第十四控制阀95、打开第十七控制阀98、打开第五控制阀72、打开第六控制阀73、打开第八控制阀75和打开第九控制阀76,控制关闭第二控制阀22、关闭第十控制阀91、关闭第十三控制阀94、关闭第十五控制阀96、关闭第十六控制阀97、关闭第四控制阀71和关闭第七控制阀74,打开第一节流装置41、打开第二节流装置42和打开第三节流装置43。

模式二:当第一热源换热器6单独进行制热且需要除霜时,系统启动除霜模式二,此工况的系统循环如下:从压缩机3排气口出来的制冷剂经四通阀5,一部分通过第十一控制阀92、第十二控制阀93分别进入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并放热,后流过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的制冷剂经第一节流装置41节流,流过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的制冷剂经第二节流装置42节流后通过第十四控制阀95,与经第一节流装置41节流的制冷剂混合后经第五控制阀72进入一段第一热源换热器6,这部分制冷剂在第一热源换热器6中吸热,吸热后通过第十七控制阀98。从压缩机3排气口出来并经四通阀5的另一部分制冷剂通过第八控制阀75、第六控制阀73进入另一段第一热源换热器6,这部分制冷剂在第一热源换热器6中放热除霜,放热后经第三节流装置43节流,后进入第二热源换热器8吸热,吸热后通过第九控制阀76,与通过第十七控制阀98的制冷剂混合后经四通阀5、第三控制阀23、第一控制阀21进入压缩机3的两个独立并行气缸压缩,压缩后制冷剂通过同一排气口排出进行下一循环。当一段第一热源换热器6除霜结束后,可以通过调节第四控制阀71、第五控制阀72、第六控制阀73、第七控制阀74给另一段第一热源换热器6除霜。

当只有第二热源换热器8进行制热时,第一热源换热器6不运行,不需要除霜。

无需除霜只需制热时的控制策略为:

模式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制热且不化霜模式下,且当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8的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

以及当同时包括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2、第三控制阀23、第四控制阀71、第五控制阀72、第六控制阀73、第七控制阀74、第八控制阀75、第九控制阀76、第十控制阀91、第十一控制阀92、第十二控制阀93、第十三控制阀94、第十四控制阀95、第十五控制阀96、第十六控制阀97、第十七控制阀98,以及包括第一节流装置41、第二节流装置42和第三节流装置43时:

系统启动无需除霜只需制热模式一,控制打开第一控制阀21、打开第二控制阀22、打开第十一控制阀92、打开第十二控制阀93、打开第十四控制阀95、打开第十五控制阀96,控制关闭第三控制阀23、关闭第十控制阀91、关闭第十三控制阀94、关闭第十六控制阀97、关闭第十七控制阀98、关闭第四控制阀71、关闭第五控制阀72、关闭第六控制阀73、关闭第七控制阀74、关闭第八控制阀75和关闭第九控制阀76,打开第一节流装置41和打开第二节流装置42,关闭第三节流装置43,仅通过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8对室内进行制热。

模式一:在第二热源温度较高、热量较多时,只需要使用第二热源换热器8作为热源侧即可满足系统需求。此工况的系统循环如下:制冷剂分别在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中放热,后流过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的制冷剂经第一节流装置41节流,通过第十四控制阀95、第十五控制阀96进入第二热源换热器8,流过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的制冷剂经第二节流装置42节流,通过第十五控制阀96进入第二热源换热器8,所有制冷剂在第二热源换热器8中吸热,吸热后制冷剂经第二控制阀22、第一控制阀21进入压缩机3的两个独立并行气缸压缩,压缩后制冷剂通过同一排气口排出,经四通阀5、第十一控制阀92、第十二控制阀93分别进入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中,进行下一循环。在此循环中,室内侧具有单冷凝温度,室外侧具有单蒸发温度。

无需除霜且制热模式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制热且不化霜模式下,且当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8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

以及当同时包括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2、第三控制阀23、第四控制阀71、第五控制阀72、第六控制阀73、第七控制阀74、第八控制阀75、第九控制阀76、第十控制阀91、第十一控制阀92、第十二控制阀93、第十三控制阀94、第十四控制阀95、第十五控制阀96、第十六控制阀97、第十七控制阀98,以及包括第一节流装置41、第二节流装置42和第三节流装置43时:

系统启动无需除霜只需制热模式二,控制打开第二控制阀22、打开第三控制阀23、打开第十一控制阀92、打开第十二控制阀93、打开第十五控制阀96、打开第四控制阀71、打开第五控制阀72、打开第十七控制阀98,控制关闭第一控制阀21、关闭第十控制阀91、关闭第十三控制阀94、关闭第十四控制阀95、关闭第十六控制阀97,关闭第六控制阀73、关闭第七控制阀74、关闭第八控制阀75和关闭第九控制阀76,打开第一节流装置41和打开第二节流装置42,关闭第三节流装置43,同时通过所述第一热源换热器6和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8对室内进行制热。

模式二:在第二热源温度较低、热量较少时,需要第二热源换热器8和第一热源换热器6联合运行来满足系统所需热量。系统循环过程如下:一部分制冷剂在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中放热,放热后制冷剂经第一节流装置41节流,然后通过第四控制阀71、第五控制阀72进入第一热源换热器6吸热,吸热后经第十七控制阀98、四通阀5、第三控制阀23进入压缩机3的一个独立气缸压缩。另一部分制冷剂在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中放热,放热后制冷剂经第二节流装置42节流,然后通过第十五控制阀96进入第二热源换热器8吸热,吸热后经第二控制阀22进入压缩机3的另一个独立气缸压缩。压缩后的两路制冷剂从排气口排出,通过四通阀5、第十一控制阀92、第十二控制阀93分别进入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中,进行下一循环。在此循环中,室内侧具有单冷凝温度,室外侧具有双蒸发温度。

无需除霜且制热的模式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制热且不化霜模式下,且当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8不可用时:

以及当同时包括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2、第三控制阀23、第四控制阀71、第五控制阀72、第六控制阀73、第七控制阀74、第八控制阀75、第九控制阀76、第十控制阀91、第十一控制阀92、第十二控制阀93、第十三控制阀94、第十四控制阀95、第十五控制阀96、第十六控制阀97、第十七控制阀98,以及包括第一节流装置41、第二节流装置42和第三节流装置43时:

系统启动无需除霜只需制热模式三,控制打开第一控制阀21、打开第三控制阀23、打开第十一控制阀92、打开第十二控制阀93、打开第十四控制阀95、打开第四控制阀71、打开第五控制阀72、打开第十七控制阀98,控制关闭第二控制阀22、关闭第十控制阀91、关闭第十三控制阀94、打开第十五控制阀96、关闭第十六控制阀97,关闭第六控制阀73、关闭第七控制阀74、关闭第八控制阀75和关闭第九控制阀76,打开第一节流装置41和打开第二节流装置42,关闭第三节流装置43,仅通过所述第一热源换热器6对室内进行制热。

模式三:在第二热源不可用时,需要单独使用第一热源换热器6作为热源侧。此工况的系统循环如下:制冷剂分别在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中放热,后流过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的制冷剂经第一节流装置41节流,后通过第四控制阀71、第五控制阀72进入第一热源换热器6,流过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的制冷剂经第二节流装置42节流,后通过第十四控制阀95、第四控制阀71、第五控制阀72进入第一热源换热器6,所有制冷剂在第一热源换热器6中吸热,吸热后制冷剂经第十七控制阀98、四通阀5、第三控制阀23、第一控制阀21进入压缩机3的两个独立并行气缸压缩,压缩后制冷剂通过同一排气口排出,经四通阀5、第十一控制阀92、第十二控制阀93分别进入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中,进行下一循环。在此循环中,室内侧具有单冷凝温度,室外侧具有单蒸发温度。

当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不需要同时运行时,可通过关闭第十一控制阀92或第十二控制阀93使制冷剂只流过其中一个使用侧换热器。此时,第一热源换热器6、第二热源换热器8可单独运行,可同时运行。

系统在夏季运行时,第一热源换热器和第二热源换热器作为冷源侧可进行不同的运行控制:

模式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制冷模式下,且只在所述第一热源换热器6进行放热,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8不工作、不进行热回收时:

以及当同时包括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2、第三控制阀23、第四控制阀71、第五控制阀72、第六控制阀73、第七控制阀74、第八控制阀75、第九控制阀76、第十控制阀91、第十一控制阀92、第十二控制阀93、第十三控制阀94、第十四控制阀95、第十五控制阀96、第十六控制阀97、第十七控制阀98,以及包括第一节流装置41、第二节流装置42和第三节流装置43时:

系统启动制冷模式一,控制打开第三控制阀23、打开第十一控制阀92、打开第十三控制阀94、打开第十四控制阀95、打开第十七控制阀98、打开第四控制阀71和打开第五控制阀72,控制关闭第一控制阀21、关闭第二控制阀22、关闭第十二控制阀93、关闭第十控制阀91、关闭第十五控制阀96、关闭第十六控制阀97、关闭第六控制阀73、关闭第七控制阀74、关闭第八控制阀75和关闭第九控制阀76,打开第一节流装置41和打开第二节流装置42,关闭第三节流装置43,仅通过所述第一热源换热器6对室内进行制冷。

模式一:只在第一热源换热器6放热,不进行热回收。此工况的系统循环如下:一部分制冷剂在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中吸热,吸热后制冷剂经第十一控制阀92、四通阀5、第三控制阀23进入压缩机3的一个独立气缸压缩。另一部分制冷剂在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中吸热,吸热后制冷剂经第十三控制阀94进入压缩机3的另一个独立气缸压缩。压缩后的所有制冷剂通过四通阀5、第十七控制阀98进入第一热源换热器6放热。放热后的制冷剂通过第四控制阀71、第五控制阀72,一部分进入第一节流装置41节流,然后进入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进行下一循环。另一部分制冷剂通过第十四控制阀95,进入第二节流装置42节流,然后进入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进行下一循环。在此循环中,室内侧具有双蒸发温度,室外侧具有单冷凝温度。

夏季模式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制冷模式下,且在所述第一热源换热器6进行放热的同时,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8也放热以进行热回收时:

以及当同时包括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2、第三控制阀23、第四控制阀71、第五控制阀72、第六控制阀73、第七控制阀74、第八控制阀75、第九控制阀76、第十控制阀91、第十一控制阀92、第十二控制阀93、第十三控制阀94、第十四控制阀95、第十五控制阀96、第十六控制阀97、第十七控制阀98,以及包括第一节流装置41、第二节流装置42和第三节流装置43时:

系统启动制冷模式二,控制打开第三控制阀23、打开第十一控制阀92、打开第十三控制阀94、打开第十五控制阀96、打开第十六控制阀97、打开第十七控制阀98、打开第四控制阀71和打开第五控制阀72,控制关闭第一控制阀21、关闭第二控制阀22、关闭第十二控制阀93、关闭第十四控制阀95、关闭第十控制阀91、关闭第六控制阀73、关闭第七控制阀74、关闭第八控制阀75和关闭第九控制阀76,打开第一节流装置41和打开第二节流装置42,关闭第三节流装置43,同时通过所述第一热源换热器6和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8对室内进行制冷。

模式二:在第一热源换热器6和第二热源换热器8放热,第二热源换热器8回收部分热量。此工况的系统循环如下:一部分制冷剂在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中吸热,吸热后制冷剂经第十一控制阀92、四通阀5、第三控制阀23进入压缩机3的一个独立气缸压缩。另一部分制冷剂在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中吸热,吸热后制冷剂经第十三控制阀94进入压缩机3的另一个独立气缸压缩。压缩后的所有制冷剂通过四通阀5排出,一部分制冷剂通过第十七控制阀98进入第一热源换热器6放热,放热后的制冷剂通过第四控制阀71、第五控制阀72进入第一节流装置41节流,然后进入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进行下一循环。另一部分制冷剂通过第十六控制阀97进入第二热源换热器8放热,第二热源换热器8回收这部分热量,放热后的制冷剂通过第十五控制阀96进入第二节流装置42节流,然后进入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进行下一循环。在此循环中,室内侧具有双蒸发温度,室外侧具有单冷凝温度。

夏季模式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制冷模式下,且仅在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8放热以进行热回收时:

以及当同时包括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2、第三控制阀23、第四控制阀71、第五控制阀72、第六控制阀73、第七控制阀74、第八控制阀75、第九控制阀76、第十控制阀91、第十一控制阀92、第十二控制阀93、第十三控制阀94、第十四控制阀95、第十五控制阀96、第十六控制阀97、第十七控制阀98,以及包括第一节流装置41、第二节流装置42和第三节流装置43时:

系统启动制冷模式三,控制打开第三控制阀23、打开第十一控制阀92、打开第十三控制阀94、打开第十四控制阀95、打开第十五控制阀96、打开第十六控制阀97,控制关闭第一控制阀21、关闭第二控制阀22、关闭第十二控制阀93、关闭第十控制阀91、关闭第十七控制阀98、关闭第四控制阀71、关闭第五控制阀72、关闭第六控制阀73、关闭第七控制阀74、关闭第八控制阀75和关闭第九控制阀76,打开第一节流装置41和打开第二节流装置42,关闭第三节流装置43,仅通过所述第二热源换热器8对室内进行制冷。

模式三:在第二热源换热器8放热,第二热源换热器8回收全部热量。此工况的系统循环如下:一部分制冷剂在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中吸热,吸热后制冷剂经第十一控制阀92、四通阀5、第三控制阀23进入压缩机3的一个独立气缸压缩。另一部分制冷剂在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中吸热,吸热后制冷剂经第十三控制阀94进入压缩机3的另一个独立气缸压缩。压缩后的所有制冷剂通过四通阀5排出,通过第十六控制阀97进入第二热源换热器8放热,第二热源换热器8回收这部分热量。放热后的制冷剂流过第十五控制阀96,一部分通过第十四控制阀95进入第一节流装置41节流,然后进入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进行下一循环。另一部分制冷剂进入第二节流装置42节流,然后进入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进行下一循环。在此循环中,室内侧具有双蒸发温度,室外侧具有单冷凝温度。

当第一使用侧换热器1、第二使用侧换热器10不需要同时运行时,可通过关闭第一节流装置41、第二节流装置42使制冷剂只流过其中一个使用侧换热器。此时,第一热源换热器6、第二热源换热器8可单独运行,可同时运行。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