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式电加热器、浓缩吸附装置及废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51022发布日期:2021-06-01 23:30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风道式电加热器、浓缩吸附装置及废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道式电加热器、浓缩吸附装置及废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加热器是一种能将电能转换成热能的设备,用于对流动的液态、气态介质的升温、保温、加热。当加热介质在压力作用下通过电加热器的加热腔,采用流体热力学原理带走电加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使被加热介质温度达到用户所需的工艺要求。其中风道式电加热器主要用于加热空气、粉末烘干、热处理以及二氧化硫加热等,被广泛的应用到废气处理、化工、粮食烘干、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

目前现有的风道式电加热器种类繁多,其中大多数风道式电加热器的进出口是设置于电加热器两端,导致电加热器体积庞大,占用空间较大,在一些空间有限的使用场所或设备中,现有的风道式电加热器无法适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道式电加热器,能够适用于空间有限的使用场所或设备中。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浓缩吸附装置及废气处理装置,能够于小空间内安装上述风道式电加热器,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风道式电加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相连通的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口和所述出风风道的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壁。

通过将进风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风道的出风口设置于壳体的同一侧壁,能够使得整个风道式电加热器的体积变小,进而不会占用过大的空间,能够适用于空间有限的使用场所或设备中。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内部分隔为所述进风风道和所述出风风道。

通过隔板将壳体内部分隔成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壳体内供流体介质流通的体积最大,壳体内空间利用率最大,同时,能够使得壳体在满足进风和出风要求的前提下,体积最小,减小了风道式电加热器的安装空间。

作为优选,所所述风道式电加热器的电加热组件的两端均与所述壳体的侧壁连接,且所述电加热组件贯穿所述进风风道以及所述出风风道,所述电加热组件的部分加热段置于所述进风风道内,另一部分加热段置于所述出风风道内。

将电加热组件的两端均与壳体的侧壁连接,能够使得电加热组件稳定性强,运行过程中不会振动。而且通过将电加热组件贯穿进风风道以及出风风道,能够减少电加热组件的安装数量,成本更低。

作为优选,所述风道式电加热器的电加热组件设置有两组,其中一组所述电加热组件的加热段置于所述进风风道内,另一组所述电加热组件的加热段置于所述出风风道内;

或者,所述风道式电加热器的电加热组件设置有一组,所述电加热组件的加热段置于所述进风风道或所述出风风道内。

进风风道和/或出风风道内设置一组电加热组件,能够避免在隔板上开孔,易制造且易安装,而且两组电加热组件可分别控温,实现了电加热组件对流体介质加热的精细控制。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外侧设有接线腔,所述电加热组件两端的接线端置于所述接线腔内。

通过该接线腔,能够保护电加热组件的接线端,避免电加热组件的接线端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或损坏。

作为优选,至少一个所述接线腔与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之间设有冷却腔。

冷却腔置于接线腔和壳体外侧壁之间,其能够将电加热组件连接的电缆与进风风道或出风风道隔离,进而避免电缆的绝缘皮被烧焦损坏。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腔与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之间还设有隔离保温腔。

通过隔离保温腔,能够对电加热组件与壳体的连接位置处进行保温,避免热量经该连接位置处流失。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风道和所述出风风道的连通位置处设有第一电加热组件或导流板。

通过设置第一电加热组件,使得流经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连通位置处的流体介质被加热,提高了加热效率。

导流板的设置,能够对流体介质进行分流,以使流体介质在出风风道内均匀分布,进而使得流体介质被均匀加热。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浓缩吸附装置,包括上述的风道式电加热器。通过该风道式电加热器,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包括上述的浓缩吸附装置,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的风道式电加热器将进风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风道的出风口设置于壳体的同一侧壁,而非现有技术中进风口和出风口位于两端的结构,其能够使得整个风道式电加热器的体积变小,进而不会占用过大的空间,适用于空间有限的使用场所或设备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风道式电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翅片式电加热管的分布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风道式电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壳体;2、进风风道;21、进风口;3、出风风道;31、出风口;4、电加热组件;5、接线腔;6、冷却腔;7、隔离保温腔;8、隔板;9、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风道式电加热器,其能够应用于空间有限的使用场所或设备中,例如,本实施例的风道式电加热器可以应用于浓缩吸附装置内,其能够对流入浓缩吸附装置的脱附区内的气体进行加热,随后加热的气体能够对脱附区吸附有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剂进行脱附,以使得挥发性有机物脱离吸附剂。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上述风道式电加热器包括壳体1,在该壳体1内设有相互连通的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流体介质(例如空气等)能够进入进风风道2,并经出风风道3流出。在壳体1上安装有电加热组件4,电加热组件4能够对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内的流体介质进行加热。

上述进风风道2的进风口21和出风风道3的出风口31设置于壳体1的同一侧壁,其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风道式电加热器两端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结构,本实施例进风风道2的进风口21和出风风道3的出风口31设置于壳体1的同一侧壁的结构,能够使得整个风道式电加热器的体积变小,进而不会占用过大的空间。

上述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共同形成一个总风道,该总风道可以呈u形、v形或w形,同时配合进风口21和出风口31同侧设置的结构,能够使得整个风道式电加热器的体积更小,但同时也保证了总风道的加热行程长度,有利于加热的均匀度和效率。本实施例图1所示的总风道为u形。

优选地,本实施例在壳体1内设置有一隔板8,该隔板8将壳体1内部分隔成上述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隔板8一端固定连接于壳体1设有进风口21和出风口31的一侧内壁,另一端则与壳体1远离进风口21和出风口31的另一相对侧壁具有一定间距,使得壳体1内部能够形成相互连通的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通过隔板8形成上述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能够使得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紧邻设置,即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共用隔板8作为侧壁,以使得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之间的间距为零,进而使得本实施例的风道式电加热器的体积更小,而且也使得壳体1内供流体介质流通的体积最大,壳体1内空间利用率最大。此外,隔板8将壳体1内部分隔后,只形成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能够使得壳体1在满足进风和出风要求的前提下,体积最小。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的隔板8可以采用金属材质制成,且其具有耐高温的特性,进而当电加热组件4对流体介质加热时,隔板8不会被高温所损坏。

上述电加热组件4的两端连接于壳体1的侧壁,以实现电加热组件4在壳体1上的定位。且电加热组件4的两端连接于壳体1,能够使得电加热组件4的稳定性强,运行过程中不会振动。该电加热组件4贯穿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设置,能够减少电加热组件4的安装数量,成本更低。本实施例中,电加热组件4的部分加热段置于进风风道2内,另一部分加热段置于出风风道3内,以对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内的流体介质进行加热。优选地,上述电加热组件4的两端可以与壳体1一体成型,也可以是通过螺栓等连接件固定于壳体1上,还可以直接通过卡接等方式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1上。

本实施例中,需要指出的是,在隔板8上开设有供电加热组件4穿过的孔,通过隔板8,能够对电加热组件4进行支撑,使得电加热组件4的安装更加稳固。

上述电加热组件4可以是包括电加热管,也可以是包括电加热片或电加热丝,可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电加热组件4包括电加热管,且优选地,如图1所示,该电加热管可以为翅片式电加热管,该翅片式电加热管的两端连接在壳体1侧壁上且贯穿进风风道2以及出风风道3设置,其能够同时对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内的流体介质进行加热。采用将翅片式电加热管贯穿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的结构,其一方面能够更充分的对流体介质进行加热,另一方面翅片式电加热管的翅片结构,能够提高加热效率,相较于未设置翅片的电加热管,能够减少翅片式电加热管的安装数量,也就减少了在壳体1以及隔板8上开孔的数量,进而能够降低翅片式电加热管与壳体1连接位置的漏风风险;且翅片式电加热管的两端均固定连接在壳体1上,安装更稳定。本实施例中,上述翅片式电加热管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更多个。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翅片式电加热管的翅片迎着流体介质设置,进而使得流体介质能够充分与翅片式电加热管的翅片接触,提高了换热面积,也就提高了加热效率。优选地,本实施例的翅片式电加热管与流体介质的流通方向垂直设置,能够确保翅片与流体介质的接触。

考虑到要使所有的翅片式电加热管均能达到较高的加热效果,如图2所示,若干翅片式电加热管可以成多列设置,且多列翅片式电加热管交错布置,进而能够使得流体介质能够与每个翅片式电加热管的翅片接触。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由于本实施例的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的一端是相互连通的,考虑到流体介质的流动特性,在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的连通位置设有导流板9,通过导流板9,能够使得流至该连通位置的流体介质均匀分流,进而使得流入出风风道3内的流体介质的加热更加均匀,能够有效降低能耗,提高加热效率。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导流板9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为两个以上,且当设置为两个以上时,两个以上的导流板9可以等间距的设置于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的连通位置处,以均匀地将流体介质分成多道,使流体介质在出风风道3内均匀分布,进而使得流体介质被均匀加热。且根据u形的总风道的形状,上述导流板9的形状也为u形。

本实施例中,上述电加热组件4两端的接线端通过接线排连接,且电加热组件4的接线端固定安装于壳体1外侧,使得电加热组件4的结构更加稳定,分布更为紧密、均匀。为了更好的保护电加热组件4的接线端,于壳体1的外侧设置接线腔5,电加热组件4的接线端置于接线腔5内,通过接线腔5对接线端进行保护,以防止接线端受到外界环境(如雨水风沙等)的干扰或损坏。本实施例中,该接线腔5可以与壳体1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上述接线腔5与壳体1的外侧壁之间设有冷却腔6,具体地,该冷却腔6设置于电加热组件4连接有电缆的一端,通过该冷却腔6,能够将该侧的接线腔5与壳体1内的进风风道2或出风风道3隔离,也就是使得电加热组件4连接的电缆与壳体1的进风风道2或出风风道3隔离,进而避免电缆的绝缘皮因进风风道2或出风风道3内的流体介质的温度过高而被烧焦损坏,提高了本实施例的风道式电加热器的安全系数和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述冷却腔6设置于出风风道3的一侧。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在冷却腔6与壳体1的外侧壁之间还设有隔离保温腔7,该隔离保温腔7用于对电加热组件4与壳体1的连接位置处进行保温,以避免出风风道3内的热量经电加热组件4与壳体1的连接位置处流失。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在进风风道2一侧处设置该隔离保温腔7。

更为优选地,本实施例还可以在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的连通位置处设有第一电加热组件(图中未示出),该第一电加热组件穿过上述导流板9设置,能够对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的连通位置处的流体介质进行加热。该第一电加热组件也可以采用翅片式电加热管,当设置该第一电加热组件时,也可以设置上述接线腔来放置该第一电加热组件的接线端,设置冷却腔来避免电缆绝缘皮被烧焦损坏,设置隔离保温腔对第一电加热组件与壳体1电缆连接位置保温。

本实施例的上述风道式电加热器在使用时,流体介质经进风口21进入进风风道2,此时流体介质会被电加热组件4的一部分加热,随后经导流板9分流为多道,并进入出风风道3内,再次被电加热组件4的另一部分均匀加热,随后经出风口31流出。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浓缩吸附装置,其包括上述的风道式电加热器,本实施例的浓缩吸附装置,能够于小空间内安装上述风道式电加热器,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包括上述浓缩吸附装置,在实现对废气处理的基础上,提了空间利用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风道式电加热器,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电加热组件4设置有两组,如图3所示,其中一组电加热组件4的加热段置于进风风道2内,另一组电加热组件4的加热段置于出风风道3内。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电加热组件4并非贯穿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设置,而是分别于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内放置电加热组件4的加热段。两组电加热组件4的设置,也能够实现流体介质在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内的加热,而且两组电加热组件4可分别控温,实现了电加热组件4对流体介质加热的精细控制。此外,本实施例的隔板8不再开设孔,能够避免进风风道2中的流体介质直接从隔板8开孔处直接进入出风风道3从而出现加热不充分的风险,而且也使得风道式电加热组件易制造和易安装。

由于本实施例电加热组件4设置有两组,两组电加热组件4均会连接电缆,因此,在两个接线腔5与壳体1的外侧壁之间均设有冷却腔6,以实现对电缆的保护。

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均相同,故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上述风道式电加热器,其不会占用过大的空间,适用于空间有限的使用场所或设备中。

可以理解的是,除了本实施例的两组电加热组件4分别设置在进风风道2和出风风道3内外,也可以是仅设置一组电加热组件4,该电加热组件4的加热段能够置于进风风道2或出风风道3内,即仅对进风风道2或出风风道3的流体介质进行加热。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浓缩吸附装置,其包括本实施例所述的风道式电加热器。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包括本实施例所述的浓缩吸附装置。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