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55410发布日期:2021-06-22 15:18阅读:60来源:国知局
整体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整体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整体式空调器中,一般需要在室内侧换热器下方设置接水盘,用于将室外侧换热器产上的冷凝水排出,然而目前一般是设置管路将冷凝水直接排出室外,对冷凝水利用不足。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整体式空调器,旨在利用冷凝水对室外侧换热器进行降温,提升换热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整体式空调器,包括:内机机壳,所述内机机壳内设有室内侧换热器;接水盘,设于所述内机机壳内,并位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下方,所述接水盘设有排水口;以及,外机机壳,与所述内机机壳连接,所述外机机壳内设有室外侧换热器,自所述排水口排出的冷凝水排至所述室外侧换热器。可选地,所述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集水件,所述集水件设于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上方,所述集水件设有集水槽和穿设于所述集水槽的出水孔,自所述排水口排出的冷凝水流向所述集水槽,并通过所述出水孔淋向所述室外侧换热器。可选地,所述集水件呈沿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所述集水件设有多个所述出水孔,多个所述出水孔沿所述集水件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可选地,在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进风方向上,所述集水件设有多排所述出水孔,同一排的多个所述出水孔均沿所述集水件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可选地,所述集水件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溢流孔,所述溢流孔相对于所述集水槽槽底的高度高于所述出水孔的高度。可选地,所述出水孔和所述溢流孔均穿设于所述集水槽的槽底,所述集水槽的槽底设有溢流凸起,所述溢流孔穿设于所述溢流凸起的上端面。可选地,所述溢流孔的孔径大于所述出水孔的孔径。可选地,所述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导水件,所述导水件的一端设于所述排水口,另一端朝所述室外侧换热器延伸,以将自所述排水口排出的冷凝水导流至所述集水槽。可选地,所述集水槽的侧壁上端设有安装缺口,所述导水件安装于所述安装缺口。可选地,所述外机机壳包括外机底盘,所述外机底盘上设有打水槽和伸入所述打水槽的打水轮,所述打水槽位于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下方,所述打水轮用以将所述打水槽内的水打向所述冷凝器。可选地,所述外机机壳包括室内段和室外段,所述内机机壳设于所述室内段的上侧,所述室内段内设有压缩机,所述压缩机通过冷媒管路连接所述室内侧换热器和室外侧换热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排水口将接水盘中的冷凝水排至室外侧换热器,使得冷凝水淋到室外侧换热器时,冷凝水受热蒸发,从而带走室外侧换热器上的部分热量,能够对室外侧换热器进行降温。如此利用室内侧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对室外侧换热器进行降温,提升了冷凝水的利用率,能提升室外侧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而且冷凝水的温度较低,对室外侧换热器的散热效果较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式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整体式空调器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4为图2中外机底盘、室外侧换热器、导水件和集水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图6为图4中外机底盘、室外侧换热器、导水件和集水件的剖切示意图;图7为图6中c处的放大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内机机壳60外机机壳20室内侧换热器61外机底盘30接水盘611打水槽40集水件612打水区41集水槽62打水轮42出水孔63室内段43溢流孔64室外段44安装缺口70室外侧换热器50导水件71换热部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整体式空调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2,该整体式空调器包括内机机壳10、接水盘30和外机机壳60,内机机壳10内设有室内侧换热器20。接水盘30设于内机机壳10内,并位于室内侧换热器20下方,接水盘30设有排水口。外机机壳60与内机机壳10连接,外机机壳60内设有室外侧换热器70,自排水口排出的冷凝水排至室外侧换热器70。其中,自排水口排出的冷凝水可以排至室外侧换热器70的上方,或者,自排水口排出的冷凝水也可以排至室外侧换热器70上下方向的下部、中部或中部偏上的位置。内机机壳10与外机机壳60可以为一体设置,也可以为分体设置。内机机壳10用于安装在室内,而外机机壳60可以设于室内,也可以设于室外。例如内机机壳10与外机机壳60分体设置时,可以将内机机壳10设于室内,而外机机壳60设于室外。此外,内机机壳10与外机机壳60一体设置时,也可以将内机机壳10设于室内,而外机机壳60设于室外;或者将整机设于室内。该整体式空调器在活动板房或者集装箱房中使用,当然,也可以在商品房中使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排水口将接水盘30中的冷凝水排至室外侧换热器70,使得冷凝水淋到室外侧换热器70时,冷凝水受热蒸发,从而带走室外侧换热器70上的部分热量,能够对室外侧换热器70进行降温。如此利用室内侧换热器20产生的冷凝水对室外侧换热器70进行降温,提升了冷凝水的利用率,能提升室外侧换热器70的换热效率,而且冷凝水的温度较低,对室外侧换热器70的散热效果较好。请参照图2和图3,一实施例中,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集水件40,集水件40设于室外侧换热器70的上方,集水件40设有集水槽41和穿设于集水槽41的出水孔42,自排水口排出的冷凝水流向集水槽41,并通过出水孔42淋向室外侧换热器70。即集水件40相当于接水盘30和室外侧换热器70之间的冷凝水中转结构,冷凝水自排水口排出后,先流至集水槽41中,再从出水孔42流向室外侧换热器70。相较于冷凝水直接流向室外侧换热器70的方式,如此能够通过集水件40减缓冷凝水的水流速度,以降低甚至避免冷凝水淋在室外侧换热器70上时发生飞溅的情况,保证冷凝水较好的沿着室外侧换热器70向下流动。使得冷凝水能够充分与室外侧换热器70接触,从而达到较好地散热效果,有利于提升室外侧换热器70的换热效率。其中,出水孔42可以穿设于集水槽41的槽底或集水槽41的槽侧壁。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集水件40,而将自排水口排出的冷凝水直接淋向室外侧换热器70。为增加淋水面积,一实施例中,集水件40呈沿室外侧换热器7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集水件40设有多个出水孔42,多个出水孔42沿集水件4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具体而言,室外侧换热器70沿横向延伸,即室外侧换热器70的冷媒管沿横向延伸。室外侧换热器70的进风方向为厚度方向,室外侧换热器70的高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多个出水孔42沿集水件4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时,即多个出水孔42沿室外侧换热器7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如此当冷凝水流至集水槽41后,集水槽41中的冷凝水能够由多个出水孔42分流至室外侧换热器70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从而能够对室外侧换热器70的多个位置进行散热,增大了散热面积。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集水件40上也可以设置一个出水孔42,出水孔42可以呈圆孔,或者出水孔42呈沿集水件40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孔。此外,请参照图4和图5,一实施例中,在室外侧换热器70的进风方向上,集水件40设有多排出水孔42,同一排的多个出水孔42均沿集水件4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即多排出水孔42沿室外侧换热器70的厚度方向间隔分布,如此能使集水槽41中的冷凝水能够由多排出水孔42分流至室外侧换热器70厚度方向的多个位置,从而能够对室外侧换热器70的更多位置进行散热,进一步增大了散热面积。其中,可以设置两排、三排或者四排出水孔42等等。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仅设置一排出水孔42。一实施例中,集水件40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溢流孔43,溢流孔43相对于集水槽41槽底的高度高于出水孔42的高度。通过设置溢流孔43,当出水孔42堵塞时,能够保证集水槽41中的冷凝水从溢流孔43继续朝室外侧换热器70排出,以避免冷凝水从集水件40溢出上端溢出而淋不到室外侧换热器70的情况。其中,在一实施例中,溢流孔43和多个出水孔42沿集水件4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溢流孔43。一实施例中,出水孔42和溢流孔43均穿设于集水槽41的槽底,集水槽41的槽底设有溢流凸起,溢流孔43穿设于溢流凸起的上端面。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出水孔42和溢流孔43均朝向室外侧换热器70的上端面设置,以保证出水孔42和溢流孔43流出的冷凝水能够准确的从室外侧换热器70的上端向下流动。其中,一实施例中,溢流孔43的孔径大于出水孔42的孔径。如此设置,在出水孔42被堵塞时,能够保证溢流孔43的出水量较大,避免溢流孔43的出水量小于流入集水槽41的水量时,冷凝水溢出集水槽41的情况。而且能减少溢流孔43的数量,能够设置较多地出水孔42,以保证在正常情况下(出水孔42正常出水的情况)的朝室外侧换热器70的淋水面积。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溢流孔43的孔径小于或等于出水孔42的孔径。一实施例中,溢流孔43的孔径不小于6mm,即溢流孔43的孔径大于或等于6mm,以保证溢流孔43的出水量较大。一实施例,出水孔42的孔径不小于4mm,即出水孔42的孔径大于或等于4mm,如此能够降低出水孔42被堵塞的风险。请参照图2和图3,一实施例中,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导水件50,导水件50的一端设于排水口,另一端朝室外侧换热器70延伸,以将自排水口排出的冷凝水导流至集水槽41。相较于使冷凝水自排水口直接滴落至集水槽41的方式,通过设置导水件50对冷凝水进行导流,能够避免冷凝水飞溅的情况,也能避免冷凝水在滴落的过程中产生噪音。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排水口设置在室外侧换热器70的上方,以使自排水口排出的冷凝水能够落向室外侧换热器70。另外,还可以在外机机壳60上设有导水凹槽,自排水孔排出的冷凝水能够滴落至导水凹槽,并沿导水凹槽流向室外侧换热器70。也可以将集水件40延伸至排水口的下方,以使自排水孔排出的冷凝水能够滴落至集水槽41。一实施例中,导水件50为导水管,导水管的一端连通排水口,另一端朝室外侧换热器70延伸。将导水件50设置为导水管时,能够将冷凝水较好地导向室外侧换热器70的上方,避免冷凝水飞溅或者泄漏的情况。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导水件50也可以呈长条状,并具有沿器长度方向延伸的导水槽,以使自排水口排出的冷凝水能够沿着导水槽流向室外侧换热器70。其中,导水管可以为硬质管体或软管。导水管采用硬质管体时,能够便于导水管固定,降低导水管偏移的情况。导水管采用软管时,使得导水管能够弯折形变,能够便于将导水管适应外机机壳60内的空隙设置,有利于减小导水管的占用空间。一实施例中,接水盘30下方设有连通排水口的排水接头,导水管套设于排水接头。具体而言,导水管与排水接头过盈配合,如此在安装导水管时,将导水管套设于排水接头机即可,安装方便,有利于提升装配效率。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导水管插设于排水口内。请参照图3,一实施例中,集水槽41的侧壁上端设有安装缺口44,导水件50安装于安装缺口44。即导水件50延伸至集水件40的一端安装于安装缺口44,如此能够通过安装缺口44对导水件50进行限位,以防止导水件50自集水件40上脱落。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导水件50上设置卡扣,将导水件50与卡扣卡接。或者通过螺钉将导水件50固定在导水件50上等等。请参照图2、图6和图7,一实施例中,外机机壳60包括外机底盘61,外机底盘61上设有打水槽611和伸入打水槽611的打水轮62,打水槽611位于室外侧换热器70的下方,打水轮62用以将打水槽611内的水打向室外侧换热器70。具体而言,当冷凝水从室外侧换热器70的上方流下时,没有被蒸发的水能够流向打水槽611,此时可以通过打水轮62将打水槽611内的水打向室外侧换热器70,如此能够充分利用冷凝水。外机机壳60内设有打水电机,打水电机连接打水轮62,以驱动打水轮62转动进行打水,从而将冷凝水打向室外侧换热器70。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外机机壳60内设有轴流风轮,将打水槽611设于轴流风轮的下方,并使从室外侧换热器70流下的水能够向打水槽611聚集,以通过轴流风轮将打水槽611中的冷凝水打向室外侧换热器70,也即,将轴流风轮作为打水轮62。为便于打水轮62打水,一实施例中,打水槽611的槽底具有打水区612,打水区612位于打水槽611的最低位,打水轮62位于打水区612的上方。将打水轮62对应打水区612设置为打水槽611的最低位,当冷凝水从排水口排至打水槽611后,冷凝水能够在打水区612聚集。如此能够使得打水区612内的水量尽快达到打水位置,使得打水轮62在较短的时间进行打水,缩短了整体式空调器启动后,至打水轮62开始打水的时间。从而能够较快地利用室内侧换热器20产生的冷凝水对室外侧换热器70进行降温,提升室外侧换热器70的换热效率。为使冷凝水能够快速向打水区612聚集,一实施例中,打水槽611的槽底在朝向打水区612的方向上,逐渐朝下倾斜设置。如此当冷凝水流至打水槽611后,冷凝水能够沿着打水槽611的槽底快速流向打水区612,能够使冷凝水都流向打水区612,减少了冷凝水朝打水区612聚集的时间,能够实现打水轮62快速打水。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打水槽611的槽底设置呈朝向打水区612逐渐降低的多级台阶结构。另外,打水槽611的槽底也可以呈水平设置,打水区612凹设于打水槽611的槽底。为提升散热效果,一实施例中,打水轮62的打水方向朝向室外侧换热器70的进冷媒侧,以将打水槽611内的水打向室外侧换热器70的进冷媒侧。具体而言,打水轮62的打水方向为打水轮62转动使冷凝水飞溅的方向。在制冷模式下,室外侧换热器70的进冷媒侧温度较高,通过将冷凝水打向进冷媒侧,能够较好地针对室外侧换热器70温度较高部分进行降温,以能够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也可以将打水槽611内的水打向室外侧换热器70上与进冷媒侧相对的另一侧,或者将打水槽611内的水打向室外侧换热器70的中间部分。其中,为保证打水轮62较好的打向室外侧换热器70,一实施例中,在室外侧换热器70的横向延伸方向上,打水区612与进冷媒侧间隔设置。具体而言,室外侧换热器70沿横向延伸,即室外侧换热器70中的冷媒管沿横向延伸,打水槽611沿室外侧换热器70的横向延伸方向延伸。打水轮62打水时,冷凝水大致沿打水轮62转动方向的切线方向飞出,使得打出的冷凝水能够分布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通过将打水区612在室外侧换热器70的延伸方向与进冷媒侧间隔设置,从而在打水轮62将冷凝水打向进冷媒侧的过程中,能够使较多的冷凝水飞溅至室外侧换热器70上,增大了室外侧换热器70上的水淋面积,能提升换热效率。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打水区612在室外侧换热器70的进风方向上与进冷媒侧间隔设置,即打水区612位于室外侧换热器70的内侧。请参照图5和图6,一实施例中,室外侧换热器70包括两层换热部71,两层换热部71沿室外侧换热器70的进风方向间隔分布,打水槽611设于两层换热部71的下方,打水轮62位于两层换热部71之间。即打水轮62能够将水打向两层换热部71之间的间隙,如此可以将冷凝水打向换热部71的更高位置,增大了室外侧换热器70的被打水面积,能够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以提升室外侧换热器70的换热效率。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室外侧换热器70也可以为一层结构,还可以为三层或四层等多层结构。可以将打水轮62设置在室外侧换热器70的内侧或者外侧。请参照图2,一实施例中,外机机壳60包括室内段63和室外段64,内机机壳10设于室内段63的上侧,室内段63内设有压缩机,压缩机通过冷媒管路连接室内侧换热器20和室外侧换热器70。具体而言,室外侧换热器70设于室外段64,外机机壳60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于室外段64,室内段63伸入外机机壳60的下方,并位于接水盘30的下方,即压缩机设于接水盘30的下方。如此在使用整体式空调器时,可以将室内段63和内机机壳10一起放置在室内,而将外机机壳60的室外段64设置在室外。如此能够减小室外段64的重量,从而在将室外段64安装于房屋二楼以上的楼层时,能够减小室外段64对支撑架的压力。例如在将该整体式空调器用于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活动板房(集装箱房)时,将室外段64安装于室外能减小室外段64对支撑架的压力,甚至可以不用设置支撑架对室外段64进行支撑,能够便于在活动板房或集装箱房中使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外机机壳60整体连接在内机机壳10的后侧,即压缩机设置在内机机壳10的后侧。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