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55412发布日期:2021-06-22 15:18阅读:57来源:国知局
整体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整体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整体式空调器中,一般需要在室内侧换热器下方设置接水盘,用于将室外侧换热器产上的冷凝水排出,然而目前一般是设置管路将冷凝水直接排出室外,对冷凝水利用不足。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整体式空调器,旨在利用冷凝水对室外侧换热器进行降温,提升换热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整体式空调器,包括:内机机壳,所述内机机壳内设有室内侧换热器;接水盘,设于所述内机机壳内,并位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下方,所述接水盘的最低位穿设有排水口;以及,外机机壳,与所述内机机壳连接,所述外机机壳内设有室外侧换热器,自所述排水口排出的冷凝水用以给所述室外侧换热器降温。可选地,所述接水盘的底壁在朝向所述排水口的方向上,逐渐向下倾斜。可选地,所述排水口设于所述接水盘的一端,在所述接水盘的底壁自所述接水盘另一端朝向所述排水口的方向上,逐渐向下倾斜。可选地,所述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导水件,所述导水件一端设于所述排水口,另一端朝所述外机机壳延伸,以将自所述排水口排出的冷凝水导流给所述室外侧换热器降温。可选地,所述导水件为导水管,所述导水管的一端连通所述排水口,另一端朝所述外机机壳延伸。可选地,所述导水管为硬质管体或软管。可选地,所述接水盘下方设有连通所述排水口的排水接头,所述导水管套设于所述排水接头。可选地,所述外机机壳设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连接所述导水件,以限制所述导水件运动。可选地,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固定扣,所述固定扣包括限位部和连接于所述限位部外侧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外机机壳,所述限位部套设于所述导水件。可选地,所述限位部具有安装缺口,所述导水件自所述安装缺口卡入所述限位部,并与所述限位部过盈配合。可选地,所述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排水泵,所述排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排水口连通,用以将所述接水盘中的冷凝水自所述排水口抽出。可选地,所述外机机壳包括室内段和室外段,所述内机机壳设于所述室内段的上侧,所述室内段内设有压缩机,所述压缩机通过冷媒管路连接所述室内侧换热器和室外侧换热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利用室内侧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对室外侧换热器进行降温,使得冷凝水得到了较好的利用,能提升室外侧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而且冷凝水的温度较低,对室外侧换热器的散热效果较好。而通过将排水口穿设于接水盘的最低位,如此使得接水盘内的冷凝水能够全部排出,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室内侧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对室外侧换热器进行降温,提升了室外侧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式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整体式空调器内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接水盘的剖切示意图;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5为图2中底盘和室外侧换热器的剖切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内机机壳42打水轮20室内侧换热器43室内段30接水盘44室外段31排水口50室外侧换热器32排水接头60导水件40外机机壳70固定扣41外机底盘71连接部411打水槽72限位部412打水区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整体式空调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3,该整体式空调器包括内机机壳10、接水盘30和外机机壳40,内机机壳10内设有室内侧换热器20,接水盘30设于内机机壳10内,并位于室内侧换热器20下方,接水盘30的最低位穿设有排水口31。外机机壳40与内机机壳10连接,外机机壳40内设有室外侧换热器50,自排水口31排出的冷凝水用以给室外侧换热器50降温。具体而言,当整体式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室内侧换热器20产生的冷凝水能够滴落至接水盘30,并且接水盘30中的冷凝水能够朝最低位聚集,最后从最低位处的排水口31排出,以给室外侧换热器50降温。内机机壳10与外机机壳40可以为一体设置,也可以为分体设置。内机机壳10用于安装在室内,而外机机壳40可以设于室内,也可以设于室外。例如内机机壳10与外机机壳40分体设置时,可以将内机机壳10设于室内,而外机机壳40设于室外。此外,内机机壳10与外机机壳40一体设置时,也可以将内机机壳10设于室内,而外机机壳40设于室外;或者将整机设于室内。该整体式空调器在活动板房或者集装箱房中使用,当然,也可以在商品房中使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利用室内侧换热器20产生的冷凝水对室外侧换热器50进行降温,使得冷凝水得到了较好的利用,能提升室外侧换热器50的换热效率,而且冷凝水的温度较低,对室外侧换热器50的散热效果较好。而通过将排水口31穿设于接水盘30的最低位,如此使得接水盘30内的冷凝水能够全部排出,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室内侧换热器20产生的冷凝水对室外侧换热器50进行降温,提升了室外侧换热器50的换热效率。冷凝水自排水口31排出后,给室外侧换热器50降温的方式具有多种,例如,一实施例中,排水口31排出的冷凝水排至室外侧换热器50的上方,并沿室外侧换热器50向下流动。如此通过排水口31将接水盘30中的冷凝水排至室外侧换热器50的上方,使得冷凝水淋到室外侧换热器50的上端,并沿室外侧换热器50向下流动。在冷凝水从室外侧换热器50上方流下的过程中,冷凝水能够带走室外侧换热器50上的部分热量,从而能够对室外侧换热器50进行降温。其中,可以将排水口31朝向室外侧换热器50设置,以使自排水口31排出的冷凝水能够排向室外侧换热器50。也可以设置导流件,以将自排水口31排出的冷凝水导流至室外侧换热器50。此外,一实施例中,外机机壳40包括外机底盘41,外机底盘41上设有打水槽411和伸入打水槽411的打水轮42,自排水口31排出的冷凝水排向打水槽411,通过打水轮42将打水槽411内的水打向室外侧换热器50。或者,也可以将打水槽411设置在室外侧换热器50下方,而将排水口31排出的冷凝水排至室外侧换热器50的上方,当冷凝水流经室外侧换热器50后能够落向打水槽411,再通过打水槽411将水打向室外侧换热器50。一实施例中,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集水件(图未示出),集水件设于室外侧换热器50的上方,集水件设有集水槽和穿设于集水槽的出水孔,自排水口31排出的冷凝水流向集水槽,并通过出水孔淋向室外侧换热器50。即集水件相当于接水盘30和室外侧换热器50之间的冷凝水中转结构,冷凝水自排水口31排出后,先流至集水槽中,再从出水孔流向室外侧换热器50。相较于冷凝水直接流向室外侧换热器50的方式,如此能够通过集水件减缓冷凝水的水流速度,以降低甚至避免冷凝水淋在室外侧换热器50上时发生飞溅的情况,保证冷凝水较好的沿着室外侧换热器50向下流动。使得冷凝水能够充分与室外侧换热器50接触,从而达到较好地散热效果,有利于提升室外侧换热器50的换热效率。其中,出水孔可以穿设于集水槽的槽底或集水槽的槽侧壁。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集水件,而将自排水口31排出的冷凝水直接淋向室外侧换热器50。为增加淋水面积,一实施例中,集水件呈沿室外侧换热器5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集水件设有多个出水孔,多个出水孔沿集水件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具体而言,室外侧换热器50沿横向延伸,即室外侧换热器50的冷媒管沿横向延伸。室外侧换热器50的进风方向为厚度方向,室外侧换热器50的高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多个出水孔沿集水件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时,即多个出水孔沿室外侧换热器5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如此当冷凝水流至集水槽后,集水槽中的冷凝水能够由多个出水孔分流至室外侧换热器50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从而能够对室外侧换热器50的多个位置进行散热,增大了散热面积。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集水件上也可以设置一个出水孔,出水孔可以呈圆孔,或者出水孔呈沿集水件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孔。请参照图2和图3,一实施例中,接水盘30的底壁在朝向排水口31的方向上,逐渐向下倾斜。如此当室内侧换热器20产生的冷凝水落入接水盘30后,冷凝水能够沿着接水盘30的底壁朝排水口31流动,便于将冷凝水快速排出,能避免接水盘30内积水的情况,保证冷凝水都能够用于室外侧换热器50散热。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接水盘30的底壁设置呈朝向排水口31逐渐降低的多级台阶结构。或者在接水盘30的底壁设置凹槽,将排水口31设于凹槽的槽底。一实施例中,排水口31设于接水盘30的一端,在接水盘30的底壁自接水盘30另一端朝向排水口31的方向上,逐渐向下倾斜。通过将排水口31设置在接水盘30的端部,相当于将排水口31靠近内机机壳10的侧壁设置,如此能减小排水口31与内机机壳10内其它部件干涉的可能,使得内机机壳10内的结构更加紧凑。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排水口31设置在接水盘30的中间位置。请参照图2和图4,一实施例中,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导水件60,导水件60一端设于排水口31,另一端朝外机机壳40延伸,以将自排水口31排出的冷凝水导流给室外侧换热器50降温。相较于使冷凝水自排水口31直接滴落至室外侧换热器50或者打水槽411的方式,通过设置导水件60对冷凝水进行导流,能够避免冷凝水飞溅的情况,也能避免冷凝水在滴落的过程中产生噪音。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打水槽411设置在排水口31的下方,使得自排水口31排出的冷凝水能够落入打水槽411。或者可以将排水口31设置在室外侧换热器50的上方,以使自排水口31排出的冷凝水能够落向室外侧换热器50。一实施例中,导水件60为导水管,导水管的一端连通排水口31,另一端朝外机机壳40延伸。具体而言,室外换热器设于外机机壳40内,导水管朝向室外侧换热器50延伸或者朝打水槽411延伸。将导水件60设置为导水管时,能够将冷凝水较好地导向打水槽411或室外侧换热器50的上方,避免冷凝水飞溅或者泄漏的情况。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导水件60也可以为导流棒,以使自排水口31排出的冷凝水能够沿着导流棒的外周面朝下流动。导水件60还可以呈长条状,并具有沿器长度方向延伸的导水槽,以使自排水口31排出的冷凝水能够沿着导水槽朝下流动。其中,导水管可以为硬质管体或软管。导水管采用硬质管体时,能够便于导水管固定,降低导水管偏移的情况。导水管采用软管时,使得导水管能够弯折形变,能够便于将导水管适应外机机壳40内的空隙设置,有利于减小导水管的占用空间。请参照图2和图3,一实施例中,接水盘30下方设有连通排水口31的排水接头32,导水管套设于排水接头32。具体而言,导水管与排水接头32过盈配合,如此在安装导水管时,将导水管套设于排水接头32机即可,安装方便,有利于提升装配效率。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导水管插设于排水口31内。请参照图2和图4,一实施例中,外机机壳40设有固定结构,固定结构连接导水件60,以限制导水件60运动。如此通过设置固定结构固定导水件60,能够防止导水件60在搬运或运输过程中发生偏移,从而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冷凝水不能正常排至打水槽411或室外侧换热器50的情况。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可以为多种,例如,一实施例中,固定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固定扣70,固定扣70包括限位部72和连接于限位部72外侧的连接部71,连接部71连接外机机壳40,限位部72套设于导水件60。即限位部72套设于导水件60的外周,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固定扣70对导水件60的固定效果更好,保证导水件60的稳定性。其中,限位部72可以呈闭环结构,也可以为具有缺口的开环结构等。固定扣70与外机机壳40可以为一体成型,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固定扣70与外机机壳40可拆卸连接时,固定扣70与外机机壳40卡接,也可以通过螺钉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软质束带或扎带将导水件60固定在外机机壳40或者外机机壳40内的其它部件上。通过螺钉将导水件60固定在外机机壳40。或者可以通过卡环套设于导水件60,在通过螺钉将卡环的两端固定在外机机壳40。为便于导水件60安装,一实施例中,限位部72具有安装缺口,导水件60自安装缺口卡入限位部72,并与限位部72过盈配合。具体而言,在将导水件60自安装缺口卡入限位部72时,限位部72或导水件60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以便于将导水件60卡入限位部72。安装缺口的尺寸小于导水件60的尺寸(导水件60为导水管时,安装缺口的尺寸小于导水管的外径),以在导水件60卡入限位部72后,能够限制导水件60自安装缺口脱出。如此设置,在安装导水件60时,只需要将导水件60卡入限位部72即可实现固定,不需要通过螺钉固定,减少了安装工序,有利于提升装配效率。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先将导水件60穿设于限位部72,再通过连接部71与外机机壳40连接。一实施例中,打水槽411包括相连接的接水段和打水段,接水段位于排水口31的下方,导水件60沿朝下竖直延伸至打水槽411,打水轮42伸入打水段。如此将导水件60设置呈上下延伸的结构,能够便于导水件60的安装,也能减小导水件60沿横向的占用空间,使得整体式空调器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减小整机体积。其中,接水段和打水段可以呈弧形设置,也可以呈直条状设置,还可以将接水段和打水段呈弯折状设置。一实施例中,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排水泵(图未示出),排水泵的进水口与排水口31连通,用以将接水盘30中的冷凝水自排水口31抽出。如此通过设置排水泵将接水盘30中的冷凝水抽出,能够使得接水盘30中的冷凝水快速抽出,提升冷凝水的水流速度,从而可以将冷凝水快速排向室外换热器的上方或者打水槽411。请参照图1和图2,一实施例中,外机机壳40包括室内段43和室外段44,内机机壳10设于室内段43的上侧,室内段43内设有压缩机,压缩机通过冷媒管路连接室内侧换热器20和室外侧换热器50。具体而言,室外侧换热器50设于室外段44,外机机壳40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于室外段44,室内段43伸入外机机壳40的下方,并位于接水盘30的下方,即压缩机设于接水盘30的下方。如此在使用整体式空调器时,可以将室内段43和内机机壳10一起放置在室内,而将外机机壳40的室外段44设置在室外。如此能够减小室外段44的重量,从而在将室外段44安装于房屋二楼以上的楼层时,能够减小室外段44对支撑架的压力。例如在将该整体式空调器用于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活动板房(集装箱房)时,将室外段44安装于室外能减小室外段44对支撑架的压力,甚至可以不用设置支撑架对室外段44进行支撑,能够便于在活动板房或集装箱房中使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外机机壳40整体连接在内机机壳10的后侧,即压缩机设置在内机机壳10的后侧。请参照图2和图5,为便于打水轮42打水,一实施例中,打水槽411的槽底具有打水区412,打水区412位于打水槽411的最低位,打水轮42位于打水区412的上方。将打水轮42对应打水区412设置为打水槽411的最低位,当冷凝水从排水口31排至打水槽411后,冷凝水能够在打水区412聚集。如此能够使得打水区412内的水量尽快达到打水位置,使得打水轮42在较短的时间进行打水,缩短了整体式空调器启动后,至打水轮42开始打水的时间。从而能够较快地利用室内侧换热器20产生的冷凝水对室外侧换热器50进行降温,提升室外侧换热器50的换热效率。为使冷凝水能够快速向打水区412聚集,一实施例中,打水槽411的槽底在朝向打水区412的方向上,逐渐朝下倾斜设置。如此当冷凝水流至打水槽411后,冷凝水能够沿着打水槽411的槽底快速流向打水区412,能够使冷凝水都流向打水区412,减少了冷凝水朝打水区412聚集的时间,能够实现打水轮42快速打水。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打水槽411的槽底设置呈朝向打水区412逐渐降低的多级台阶结构。另外,打水槽411的槽底也可以呈水平设置,打水区412凹设于打水槽411的槽底。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