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介质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26537发布日期:2021-07-20 16:07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水介质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介质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水介质热交换器是一种用蒸汽或水暖热水与自来水在设备内部进行热量交换的设备,水介质热交换器作为传热设备被广泛用于提供生活饮用、洗澡等洁净热水,随着节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换热器的种类越来越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介质热交换器,提供一种整体设计紧凑、美观耐用、换热效率高的水介质热交换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介质热交换器,包括内管体组件、外管体组件以及外侧壳体,其中,所述内管体组件内形成有净水容纳腔,所述内管体组件设置在所述外管体组件内且所述内管体组件与所述外管体组件之间形成有热介质容纳腔;所述外侧壳体设置在所述外管体组件外,所述外侧壳体采用铝合金材质制成,所述外管体组件的部分或全部区域套有所述外侧壳体。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体组件包括外筒形管和外连接管,所述外筒形管的个数为多个,所述外筒形管设置在两个所述外连接管之间,所述外筒形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连接管相连接;所述外侧壳体包括筒状外壳和连接外壳,所述外筒形管套在对应的所述筒状外壳内且两者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筒状外壳的两端封堵设置且所述筒状外壳两端延伸的长度超过对应侧的所述外连接管;相邻的两个所述筒状外壳通过所述连接外壳相连接,且每个所述连接外壳内都对应有所述外连接管穿过。

进一步地,所述筒状外壳包括半型壳体,两个所述半型壳体对称设置以套住所述外筒形管;所述半型壳体包括第一壳体板、第二壳体板以及第三壳体板,所述第一壳体板、所述第二壳体板以及所述第三壳体板沿所述外筒形管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所述第一壳体板和所述第三壳体板设置在所述所述第二壳体板的两侧;所述第二壳体板为平板或弧形板;所述第一壳体板远离所述第二壳体板的一侧向靠近所述外筒形管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壳体板远离所述第二壳体板的一侧向靠近所述外筒形管的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外筒形管沿所述外连接管的长度延伸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外连接管的两端均设置有丝头,以用于形成所述热介质容纳腔的流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体组件包括内筒形管和内连接管,所述内筒形管设置在所述外筒形管内且两者延伸方向一致,所述内连接管设置在所述外连接管内且两者延伸方向一致;所述内筒形管的个数为多个,所述内筒形管设置在两个所述内连接管之间,所述内筒形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连接管相连接,所述内筒形管以及所述内连接管的内部空腔形成所述净水容纳腔,所述内连接管的两端封堵设置,其中一所述内连接管上设置有两个丝头,以用于形成所述净水容纳腔的进水口和出水口。

进一步地,内筒形管两端设置有连接头,通过所述连接头连接所述内筒形管与对应的所述内连接管;所述连接头包括细管段和碗形段,所述细管段设置在所述碗形段的一侧且两者相连接,所述碗形段与所述内筒形管相连接,所述细管段与所述内连接管相连接,所述细管段的直径小于所述内筒形管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内筒形管为圆管或螺纹管;所述内筒形管直径范围为22mm~48mm。

进一步地,所述内筒形管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沿所述内筒形管的轴线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隔板的周向侧面与所述内筒形管的内侧面相连接,所述隔板上设置有流水孔。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体组件采用铝合金不锈钢复合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体组件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介质热交换器,包括内管体组件、外管体组件以及外侧壳体,在外管体组件外设置有铝合金材质制成的外侧壳体,铝合金散热性能好,具有防护、散热以及美观的作用。此外,外管体组件采用铝合金不锈钢复合材料制成;内管体组件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介质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介质热交换器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向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2的b-b向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管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管体组件;11-内筒形管;12-内连接管;2-外管体组件;21-外筒形管;22-外连接管;3-外侧壳体;31-筒状外壳;311-第一壳体板;312-第二壳体板;313-第三壳体板;32-连接外壳;4-丝头;5-隔板;6-连接头;61-细管段;62-碗形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介质热交换器,包括内管体组件1、外管体组件2以及外侧壳体3,其中,内管体组件1内形成有净水容纳腔,内管体组件1设置在外管体组件2内且内管体组件1与外管体组件2之间形成有热介质容纳腔,热介质容纳腔内的热介质通过热传导可以加热净水容纳腔内的净水,用于提供生活饮用、洗澡等洁净热水;外侧壳体3设置在外管体组件2外,外侧壳体3采用铝合金材质制成,外管体组件2的部分或全部区域套有外侧壳体3。现有的水介质热交换器,其外部没有设置外侧壳体3;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介质热交换器,在外管体组件2外设置有铝合金材质制成的外侧壳体3,铝合金散热性能好,具有防护、散热以及美观的作用。此外,外管体组件2可采用铝合金不锈钢复合材料制成;内管体组件1可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不锈钢的导热性能好,有利于热介质加热净水容纳腔内的净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外管体组件2包括外筒形管21和外连接管22,外筒形管21的个数为多个,外筒形管21设置在两个外连接管22之间,外筒形管21的两端分别与外连接管22相连接;外侧壳体3包括筒状外壳31和连接外壳32,外筒形管21套在对应的筒状外壳31内且两者的延伸方向一致,筒状外壳31的两端封堵设置且筒状外壳31两端延伸的长度超过对应侧的外连接管22;相邻的两个筒状外壳31通过连接外壳32相连接,且每个连接外壳32内都对应有外连接管22穿过。参见图1,示意出了外侧壳体3,外管体组件2设置在外侧壳体3内。关于外侧壳体3整体的形状,与外管体组件2整体的形状相匹配,而外管体组件2整体的形状与内管体组件1整体的形状相匹配。

套在筒状外壳31的具体结构可以如下:参见图3,筒状外壳31包括半型壳体,两个半型壳体对称设置以套住外筒形管21;半型壳体包括第一壳体板311、第二壳体板312以及第三壳体板313,第一壳体板311、第二壳体板312以及第三壳体板313沿外筒形管21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壳体板311和第三壳体板313设置在第二壳体板312的两侧;第二壳体板312为平板或弧形板;第一壳体板311远离第二壳体板312的一侧向靠近外筒形管21的方向延伸,第三壳体板313远离第二壳体板312的一侧向靠近外筒形管21的方向延伸。参见图3,示意出了第一壳体板311、第二壳体板312以及第三壳体板313与外筒形管21的位置关系。当然,对于筒状外壳31的截面形状,不限于上述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外筒形管21沿外连接管22的长度延伸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每个外连接管22的两端均设置有丝头4,以用于形成热介质容纳腔的流水口。参见图1-图2,示意出了与外连接管22相连接的丝头4,丝头4穿过外侧壳体3,丝头4用于形成热介质容纳腔的流水口,以实现内管体组件1与外管体组件2之间形成的热介质容纳腔可以流通热介质。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5,内管体组件1包括内筒形管11和内连接管12,内筒形管11设置在外筒形管21内且两者延伸方向一致,内连接管12设置在外连接管22内且两者延伸方向一致;内筒形管11的个数为多个,内筒形管11设置在两个内连接管12之间,内筒形管11的两端分别与内连接管12相连接,内筒形管11以及内连接管12的内部空腔形成净水容纳腔,内连接管12的两端封堵设置,其中一内连接管12上设置有两个丝头4,两个丝头4穿过外侧壳体3,以用于形成净水容纳腔的进水口和出水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内筒形管11两端设置有连接头6,通过连接头6连接内筒形管11与对应的内连接管12;连接头6包括细管段61和碗形段62,细管段61设置在碗形段62的一侧且两者相连接,碗形段62与内筒形管11相连接,细管段61与内连接管12相连接,细管段61的直径小于内筒形管11的直径。参见图4,示意出了内筒形管11、外筒形管21以及筒状外壳31之间的位置关系。图4也示意出了连接头6,连接头6的细管段61和碗形段62可焊接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内筒形管11为圆管或螺纹管;内筒形管11直径范围为22mm~48mm。例如,内筒形管11直径可以为48mm,此时,细管段61的直径可以为10mm,外筒形管21的直径可以为63mm,内连接管12的直径可以为32mm,外侧壳体3正面和背面的最大宽度可以为100mm。内筒形管11直径可以为22mm。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内筒形管11内设置有隔板5,隔板5沿内筒形管11的轴线方向依次间隔设置,隔板5的周向侧面与内筒形管11的内侧面相连接,隔板5上设置有流水孔。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