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立的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68122发布日期:2021-09-08 02:03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立的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立的电磁炉。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磁炉广泛应用于家庭厨房中。
3.现有的电磁炉能够实现立放,支撑其立放的支撑板通过转轴铰链连接于电磁炉本体,支撑板翻转一定角度构成可立结构,可立结构对支撑角度的限制是通过铰接处的卡槽结构实现的,其结构强度差,磨损、老化等会使该支撑角度定位失效,进而影响其支撑功能;并且,现有的电磁炉在立放状态下整体重心的位置高度较高,为使支撑板能够支撑电磁炉的重量而实现电磁炉的立放,其铰接的位置高度几乎与电磁炉的重心平齐,立放状态下的电磁炉支撑重心较高,影响立放的稳定性,且使得支撑板用料体积大、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立的电磁炉,以增强电磁炉立放的稳定性。
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可立的电磁炉,包括电磁炉本体和支架,所述支架通过转轴与所述电磁炉本体转动连接,以使所述支架具有使所述电磁炉本体平放的收纳位置、以及使所述电磁炉本体立放的支撑位置,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转轴所在的位置高度位于所述电磁炉本体立放时所述电磁炉本体的高度的一半以下。
7.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可立的电磁炉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8.所述电磁炉本体具有限位部,所述支架具有承重部,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承重部的上方,且所述承重部抵靠于所述限位部,以承载所述电磁炉本体的重量。
9.所述限位部具有限位面,所述承重部具有承重面,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承重面抵靠于所述限位面,且所述承重面和所述限位面均与所述转轴的轴向平行。
10.所述电磁炉本体包括底壳、设置于所述底壳的上盖、以及承载于所述上盖的面板,所述上盖设置有操作区域,所述底壳内设置有主控板以及与所述操作区域位置相对的显示板,所述底壳内还设置有分隔所述主控板和所述显示板的隔板,所述支架位于所述隔板面向所述显示板的一侧。
11.所述隔板构成所述限位部,且所述隔板面向所述主控板的一侧设置有加强筋。
12.所述电磁炉本体具有第一外缘,所述支架具有第二外缘,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第一外缘与所述第二外缘配合以形成支撑所述电磁炉本体的支撑面,且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电磁炉本体的重心在所述支撑面的投影落入所述第一外缘和所述第二外缘之间。
13.所述电磁炉本体具有第一外缘,所述支架具有第二外缘,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第一外缘与所述第二外缘配合以形成支撑所述电磁炉本体的支撑面,且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电磁炉本体的重心在所述支撑面的投影落入所述第一外缘和所述第二外缘之外;
14.所述电磁炉本体还具有支撑部,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支撑部抵靠于外界的立式
支撑面。
15.所述电磁炉本体设有内凹且与所述支架适配的凹槽,在所述收纳位置,所述支架收入所述凹槽,且所述支架的外表面与所述凹槽的外沿齐平,以使所述支架的外表面构成所述电磁炉本体外表面的一部分。
16.所述电磁炉还包括电源线,所述电源线具有与所述电磁炉本体电连接的连接端、外接电源的自由端以及连接所述连接端和所述自由端的导线,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电源线通过自由端和所述导线能够缠绕于所述支架。
17.所述支架设置有外凸的握持部,在所述收纳位置,所述握持部凸出于所述凹槽的外沿;或者,
18.所述支架设置有向远离所述凹槽的侧壁凹陷的第一凹陷部,和/或所述凹槽的侧壁设置有远离所述支架凹陷的第二凹陷部。
19.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20.1.本实用新型中,支架通过转轴与电磁炉本体实现铰接,铰接处的转轴所在的位置高度位于电磁炉本体立放时的高度的一半以下的位置,能够尽可能放低电磁炉本体立放时的重心位置,从而提升立放的稳定性;由于铰接处的转轴所在的高度与电磁炉本体所立放的支撑面的垂直距离小于电磁炉本体立放时高度的一半,使得实现支撑结构的支架的用料体积减小,从而降低成本。
2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电磁炉本体具有限位部,所述支架具有承重部,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承重部的上方,且所述承重部抵靠于所述限位部,以承载所述电磁炉本体的重量。承重部抵靠于位于其上方的限位部,实现对电磁炉本体重力的承托,减少转轴或者支架铰接位置处的应力集中;通过限位部对承重部的抵靠,限制了支架的最大可活动范围,进而确定了电磁炉本体立放时与支撑面之间所形成的角度,提高了立放的稳定性。
22.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具有限位面,所述承重部具有承重面,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承重面抵靠于所述限位面,且所述承重面和所述限位面均与所述转轴的轴向平行。承重面、限位面均与转轴的轴向平行,避免了转轴的受力,转轴仅作为实现电磁炉本体与支架转动关系的铰接件而不作为承重件,使转轴不易损坏、使用寿命大大提高,且由于降低了对转轴性能的要求,当转轴与支架一体成型时,可使支架的选材更普通,材料成本更低;同时,承重面与限位面的面接触,增大了受力面积,进而减小了支架所受压强,使支撑位置下的支架可靠性提高。
23.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电磁炉本体包括底壳、设置于所述底壳的上盖、以及承载于所述上盖的面板,所述上盖设置有操作区域,所述底壳内设置有主控板以及与所述操作区域位置相对的显示板,所述底壳内还设置有分隔所述主控板和所述显示板的隔板,所述支架位于所述隔板面向所述显示板的一侧。支架位于隔板面向显示板的一侧,从而对转轴位置进行间接限定,使转轴位置位于隔板的下方,实现了电磁炉本体立放时重心位置的降低;隔板还具有分隔电磁炉本体内部冷区(显示板所对应的区域)和散热区(主控板所对应的区域)的作用,使各区域互不干扰,实现对电磁炉本体内部的线路板的保护。
24.进一步地,所述隔板构成所述限位部,且所述隔板面向所述主控板的一侧设置有
加强筋。通过设置加强筋提升隔板的结构强度,将支撑承载力分散到加强筋上,减少电磁炉本体在支撑状态下隔板的受力变形,增强隔板的承载强度和抗变形强度。
25.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电磁炉本体具有第一外缘,所述支架具有第二外缘,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第一外缘与所述第二外缘配合以形成支撑所述电磁炉本体的支撑面,且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电磁炉本体的重心在所述支撑面的投影落入所述第一外缘和所述第二外缘之间。电磁炉本体立放状态下,电磁炉本体所在平面、支架所在平面与支撑面共同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支撑结构,使支架对电磁炉本体的支撑更加稳固;电磁炉本体的重心在支撑面的投影落在第一外缘与第二外缘之间,使得作用于第一外缘和第二外缘的力矩的方向相反,进而容易实现支撑的平衡,提升电磁炉本体立放的稳定性。
26.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电磁炉本体具有第一外缘,所述支架具有第二外缘,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第一外缘与所述第二外缘配合以形成支撑所述电磁炉本体的支撑面,且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电磁炉本体的重心在所述支撑面的投影落入所述第一外缘和所述第二外缘之外;所述电磁炉本体还具有支撑部,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支撑部抵靠于外界的立式支撑面。电磁炉本体的重心在支撑面的投影落在第一外缘与第二外缘之外时,为实现电磁炉本体立放的稳固支撑,通过支撑部抵靠于外界的立式支撑面辅助支撑,保证了支撑效果,且能够实现电磁炉本体相对于支撑面更大角度的立放。
27.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电磁炉本体设有内凹且与所述支架适配的凹槽,在所述收纳位置,所述支架收入所述凹槽,且所述支架的外表面与所述凹槽的外沿齐平,以使所述支架的外表面构成所述电磁炉本体外表面的一部分。凹槽实现了收纳位置下对支架的隐藏,支架不外凸于电磁炉本体的外表面使得支架的设置不影响电磁炉本体的平放,且提高了电磁炉的外观效果。
28.进一步地,所述电磁炉还包括电源线,所述电源线具有与所述电磁炉本体电连接的连接端、外接电源的自由端以及连接所述连接端和所述自由端的导线,在所述支撑位置,所述电源线通过自由端和所述导线能够缠绕于所述支架。实现了电磁炉本体立放状态下对电源线的收纳,保证了电磁炉的美观性,愉悦了用户体验。
29.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支架设置有外凸的握持部,在所述收纳位置,所述握持部凸出于所述凹槽的外沿;或者,所述支架设置有向远离所述凹槽的侧壁凹陷的第一凹陷部,和/或所述凹槽的侧壁设置有远离所述支架凹陷的第二凹陷部。用户可以通过握持上述结构实现支架相对于电磁炉本体的翻转,方便了用户的操作。
附图说明
3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可立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转轴与所述支架的装配示意图;
3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支架处于支撑位置时所述电磁炉的局部放大图;
3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支架处于所述支撑位置时所述电磁炉的
右视局部放大图;
3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支架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所述电磁炉的局部放大图;
36.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支架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所述电磁炉的右视局部放大图;
37.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支架处于所述支撑位置时所述电磁炉的局部剖视图;
38.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可立的电磁炉立放状态下的右视图;
39.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电磁炉本体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电磁炉本体的底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1.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另一视角的所述电磁炉本体的底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2.其中,
[0043]1‑
电磁炉本体,11

限位部,12

主控板,13

显示板,14

隔板,141

加强筋,15

第一外缘,16

支撑面,17

支撑部,18

凹槽;
[0044]2‑
支架,21

承重部,22

第二外缘;
[0045]3‑
转轴;
[0046]4‑
立式支撑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47]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48]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49]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50]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51]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
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52]
首先,对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构思进行说明。现有技术中可立的电磁炉,支撑其立放的支架通过转轴铰链连接于电磁炉本体,支架翻转一定角度构成可立结构,可立结构对支撑角度的限制是通过铰接处的卡槽结构实现的,其结构强度差,磨损、老化等会使该支撑角度定位失效,进而影响其支撑功能;并且,现有的电磁炉在立放状态下整体重心的位置高度较高,为使支架能够支撑电磁炉的重量而实现电磁炉的立放,其铰接的位置高度几乎与电磁炉的重心平齐,立放状态下的电磁炉支撑重心较高,影响立放的稳定性,且使得支架用料体积大、成本高。
[0053]
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立的电磁炉,包括电磁炉本体1和支架2,支架2通过转轴3与电磁炉本体1转动连接,以使支架2具有使电磁炉本体1平放的收纳位置、以及使电磁炉本体1立放的支撑位置,在支撑位置,转轴3所在的位置高度位于电磁炉本体1立放时电磁炉本体1的高度的一半以下。
[0054]
本实用新型中,如图2所示,支架2通过转轴3与电磁炉本体1实现铰接,如图5和图6所示,当需将电磁炉本体1平放时,支架2转动至收纳位置以使支架2不干涉电磁炉本体1的平放;如图3和图4所示,当电磁炉本体1需要立放时,支架2转动至支撑位置,以使电磁炉本体1受支架2的支撑而实现立放,电磁炉本体1在立放状态下,铰接处的转轴3所在的位置高度位于电磁炉本体1高度的一半以下的位置,能够尽可能放低电磁炉本体1立放时的重心位置,从而提升立放的稳定性;由于铰接处的转轴3所在的高度与电磁炉本体1所立放的支撑面16的垂直距离小于电磁炉本体1立放时高度的一半,使得实现支撑结构的支架2的用料体积减小,从而降低成本。
[005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电磁炉本体1具有限位部11,支架2具有承重部21,在支撑位置,限位部11位于承重部21的上方,且承重部21抵靠于限位部11,以承载电磁炉本体1的重量。支架2处于支撑位置时,支架2的承重部21抵靠于位于其上方的电磁炉本体1的限位部11,承重部21实现对电磁炉本体1重力的承托,减少了应力集中现象,提高了铰接处支架2的结构强度。在一种实施例中,转轴3与支架2为一体,通过承重部21对限位部11的抵靠承接,减少了转轴3处的应力集中;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转轴3与电磁炉本体1为一体,支架2设置有与转轴3相适配的转孔,通过承重部21对限位部11的抵靠承接,减少了转孔处的应力集中。
[0056]
通过限位部11对承重部21的抵靠,限制了支架2可活动范围的极限位置,进而确定了电磁炉本体1立放时与支撑面16之间所形成的角度,提高了立放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于支架2的支撑位置不做具体限定,支架2的支撑位置不局限于支架2可活动范围的极限位置,也可以被定义为支架2可活动范围的两极限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
[005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限位部11具有限位面,承重部21具有承重面,在支撑位置,承重面抵靠于限位面,且承重面和限位面均与转轴3的轴向平行。
[0058]
当支架2在支撑位置时,承重面与限位面相抵,且承重面和限位面均与转轴3的轴向平行,即承重面与限位面相抵所形成的抵接面与转轴3的轴向相平行,使得抵接处所产生的抵压力与转轴3设置方向垂直,避免了抵压力存在沿转轴3设置方向的分力,从而使转轴3避免承重,转轴3仅作为实现电磁炉本体1与支架2转动关系的铰接件而不作为承重件,使转
轴3不易损坏、使用寿命大大提高,且由于降低了对转轴3性能的要求,当转轴3与支架2一体成型时,可使支架2的选材更普通,材料成本更低;同时,承重面与限位面的面接触,增大了受力面积,进而减小了支架2所受压强,提高了在支撑位置的支架2的可靠性。
[005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7、图9和图10所示,电磁炉本体1包括底壳、设置于底壳的上盖、以及承载于上盖的面板,上盖设置有操作区域,底壳内设置有主控板12以及与操作区域位置相对的显示板13,底壳内还设置有分隔主控板12和显示板13的隔板14,支架2位于隔板14面向显示板13的一侧。
[0060]
支架2位于隔板14面向显示板13的一侧,从而对转轴3位置进行间接限定,使转轴3位置位于隔板14的下方,实现了电磁炉本体1立放时重心位置的降低;本实施方式的优选实施例中,显示板13对应的操作区域设置于靠近用户操作的一侧,在电磁炉本体1立放状态下对应电磁炉本体1的底部,显示板13所对应的区域构成电磁炉本体1的冷区,承担着人机交互等功能,与冷区相对的为电磁炉本体1的散热区,散热区包括主控板12、线盘等,为电磁炉工作时热量产生的主要来源,该区域对应设置用于散热的散热孔,在主控板12和显示板13之间设置隔板14,隔板14能够分隔电磁炉本体1内部冷区和散热区,使各区域互不干扰,实现对电磁炉本体1内部的线路板的保护。
[006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1所示,隔板14构成限位部11,且隔板14面向主控板12的一侧设置有加强筋141。
[0062]
通过设置加强筋141提升隔板14的结构强度,将支撑承载力分散到加强筋141上,减少电磁炉本体1在支撑状态下隔板14的受力变形,增强隔板14的承载强度和抗变形强度。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于加强筋141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其形状可以为如图11所示的呈三角形的形状,也可以采用筋高一致的矩形形状,或者采用能够增强隔板14承载强度和抗变形强度的其它形状。
[006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电磁炉本体1具有第一外缘15,支架2具有第二外缘22,在支撑位置,第一外缘15与第二外缘22配合以形成支撑电磁炉本体1的支撑面16,电磁炉本体1的重心在支撑面16的投影与第一外缘15、第二外缘22的位置关系如下述实施例之一:
[0064]
实施例1:在支撑位置,电磁炉本体1的重心在支撑面16的投影落入第一外缘15和第二外缘22之间。
[0065]
电磁炉本体1立放状态下,电磁炉本体1所在平面、支架2所在平面与支撑面16共同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支撑结构,使支架2对电磁炉本体1的支撑更加稳固;电磁炉本体1的重心在支撑面16的投影落在第一外缘15与第二外缘22之间,使得作用于第一外缘15和第二外缘22的力矩的方向相反,进而容易实现支撑的平衡,提升电磁炉本体1立放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架2呈“倒l”型,支架2同时具有与支撑面16平行的一个面、以及与电磁炉本体1所在平面平行的另一个面,即电磁炉本体1所在平面、支架2所在平面与支撑面16共同形成了一个矩形的支撑结构,以形成电磁炉本体1相对于支撑面16呈90
°
的立放。
[0066]
实施例2:在支撑位置,电磁炉本体1的重心在支撑面16的投影落入第一外缘15和第二外缘22之外;为防止电磁炉本体1的重心过于偏离电磁炉本体1立放时的竖直角度,而导致电磁炉本体1向一侧倾倒的问题,如图8所示,在电磁炉本体1设置支撑部17,在支撑位
置,支撑部17抵靠于外界的立式支撑面4。
[0067]
电磁炉本体1的重心在支撑面16的投影落在第一外缘15与第二外缘22之外时,为实现电磁炉本体1立放的稳固支撑,通过支撑部17抵靠于外界的立式支撑面4辅助支撑,保证了支撑效果,且能够实现电磁炉本体1相对于支撑面16更大角度的立放。
[0068]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支撑部17的形成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是与电磁炉的底壳相连的支脚,也可以是电磁炉的底壳本身;当然,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在支撑部17设置防护纹路或防滑垫等结构,以加大支撑部17与立式支撑面4的摩擦力,进一步提升支撑的稳定性。
[006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结合图3和图10所示,电磁炉本体1设有内凹且与支架2适配的凹槽18,在收纳位置,支架2收入凹槽18,且支架2的外表面与凹槽18的外沿齐平,以使支架2的外表面构成电磁炉本体1外表面的一部分。
[0070]
凹槽18实现了收纳位置下对支架2的隐藏,支架2不外凸于电磁炉本体1的外表面使得支架2的设置不影响电磁炉本体1的平放,且提高了电磁炉的外观效果。
[007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电磁炉还包括电源线,电源线具有与电磁炉本体1电连接的连接端、外接电源的自由端以及连接连接端和自由端的导线,在支撑位置,电源线通过自由端和导线能够缠绕于支架2。实现了电磁炉本体1立放状态下对电源线的收纳,保证了电磁炉的美观性,愉悦了用户体验。
[0072]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种实施例中,电磁炉具有一个支架2,电源线能够绕此支架2缠绕;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电磁炉具有多个支架2,多个支架2能够绕同一位置高度的转轴3旋转,且相邻的两个支架2之间具有间隔距离,支架2在支撑位置时,电源线至少缠绕于两个所述支架2;在另一种优选实施例中,电磁炉具有多个支架2,多个支架2能够绕不同位置高度的转轴3旋转,且相邻的两个支架2之间具有间隔距离,支架2在支撑位置时,电源线可缠绕于支撑电磁炉本体1立放的支架2,并且,依靠不同位置高度的转轴3所对应的支架2进行支撑,能够实现电磁炉本体1相对于支撑面16不同角度的立放。
[007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支架2设置有外凸的握持部,在收纳位置,握持部凸出于凹槽18的外沿;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架2设置有向远离凹槽18的侧壁凹陷的第一凹陷部,和/或凹槽18的侧壁设置有远离支架2凹陷的第二凹陷部。用户可以通过握持上述结构实现支架2相对于电磁炉本体1的翻转,方便了用户的操作。
[0074]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0075]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007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