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器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16412发布日期:2021-11-03 15:46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器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器及空调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涉及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器及空调。


背景技术:

2.空调运行过程中是通过换热器来进行热交换的,现有的换热器尤其是翅片式的换热器,一般通过蛇形管来运输冷媒,整个管路强度较低,组装也较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器及应用该换热器的空调,其中两排换热组件架设形成夹角,在安装在空阔内时能够与安装部位形成截面为三角形的支撑状态,结构更加稳定可靠,工作时冷媒从集中输入管进入,然后在换热组件内换热后随集中输出管流出,多组换热管道结合集中式的输入输出管道,管路布置更加简洁,换热效果更佳。
4.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以及集中输入管和集中输出管,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相连接并架设形成夹角a;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上设有多组第一换热管道,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上设有多组第二换热管道,所述第一换热管道的入口和第二换热管道的入口与所述集中输入管相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道的出口和第二换热管道的出口与所述集中输出管相连通。
6.如上所述的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管道的入口通过左下连接管伸出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侧面连通所述集中输入管,所述第二换热管道的入口通过右下连接管伸出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侧面连通所述集中输入管;
7.所述第一换热管道的出口通过左上连接管伸出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侧面连通所述集中输出管,所述第二换热管道的出口通过右上连接管伸出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侧面连通所述集中输出管。
8.如上所述的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在靠近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侧面上盖设有左连接侧板,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在靠近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侧面上盖设有右连接侧板,所述左连接侧板和所述右连接侧板相对的一侧相连接。
9.如上所述的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器,所述夹角a的取值范围为30
°
~150
°

10.如上所述的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器,所述集中输出管与所述集中输入管上下平行设置且平行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长度方向。
11.如上所述的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器,所述集中输出管和所述集中输入管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靠近一侧之间。
12.如上所述的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套设于第一换热管道之间的第一翅片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包括套设于第二换热管道之间的第二翅片组件。
13.如上所述的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包括沿长度方向拼合形
成的第二换热组件段和第二换热组件段。
14.如上所述的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两侧设有支撑侧板。
1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器。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如下优点:
17.本技术提供的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器及应用该换热器的空调中,两排换热组件架设形成夹角,在安装在空阔内时能够与安装部位形成截面为三角形的支撑状态,结构更加稳定可靠,工作时冷媒从集中输入管进入,然后在换热组件内换热后随集中输出管流出,多组换热管道结合集中式的输入输出管道,管路布置更加简洁,换热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1。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2,其中支撑侧板没有示出。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的主视图。
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3,其中只示出了集中输入管、集中输出管及第一、二换热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4.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组件1、第二换热组件2以及集中输入管3和集中输出管4,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2相连接并架设形成夹角a;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上设有多组第一换热管道5,所述第二换热组件2上设有多组第二换热管道6,所述第一换热管道5的入口和第二换热管道6的入口与所述集中输入管3相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道5的出口和第二换热管道6的出口与所述集中输出管4相连通。其中,所述夹角a的取值范围为30
°
~150
°
,优选90
°

25.本技术的换热器中,两排换热组件架设形成夹角,在安装在空阔内时能够与安装部位形成截面为三角形的支撑状态,结构更加稳定可靠,工作时冷媒从集中输入管3进入,然后在换热组件内换热后随集中输出管4流出,多组换热管道结合集中式的输入输出管道,管路布置更加简洁,换热效果更佳。
26.进一步地,所述多组换热管道5分别沿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的长度方向设置。结构紧凑,且每组的换热管道进出口相距更近,便于安装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换热管道上每处的温差,强化了换热效果。
2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管道5的入口通过左下连接管51伸出于所述第一换热组
件1的侧面连通所述集中输入管3,所述第二换热管道6的入口通过右下连接管61伸出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2的侧面连通所述集中输入管3;所述第一换热管道5的出口通过左上连接管52伸出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的侧面连通所述集中输出管4,所述第二换热管道6的出口通过右上连接管62伸出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2的侧面连通所述集中输出管4。其中,由于两排换热组件架设形成夹角,而换热组件均有厚度,且换热管道沿厚度方向迂回弯曲布满,两排换热组件靠近的一侧形成了容纳空间,集中输入管3和集中输出管4均设于该容纳空间内,结构更加紧凑、稳定。
28.相应地,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在靠近所述第二换热组件2的侧面上盖设有左连接侧板7,所述第二换热组件2在靠近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的侧面上盖设有右连接侧板8,所述左连接侧板7和所述右连接侧板8相对的一侧相连接。通过左右连接侧板的连接,一方面进一步稳固了换热管道的位置,另一方面固定了两排换热组件的夹角。
29.更佳地,所述集中输出管4与所述集中输入管3上下平行设置且平行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2的长度方向。并且,所述集中输出管4和所述集中输入管3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2靠近一侧之间。结构更加紧凑。
3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包括套设于第一换热管道5之间的第一翅片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2包括套设于第二换热管道6之间的第二翅片组件201。翅片的热交换面积更大,效果更佳。
31.为了使得长度较长的换热组件安装更佳方便,采取分体拼合的结构,具体为,所述第二换热组件2包括沿长度方向拼合形成的第二换热组件段21和第二换热组件段22。
32.为了加强换热组件的支撑强度,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2的两侧设有支撑侧板10。
3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管道5为沿多个平面迂回的蛇形管,且其进口和出口位于垂直于集中输入管3和集中输出管4的平面内。结构更加紧凑、稳定。
34.所述集中输入管3和所述集中输出管4的外侧面之间设有连接固定板341。进一步加固管路的强度。
35.所述集中输入管3和所述集中输出管4的直径均大于第一换热管道5和第二换热管道6的直径。以实现集中进出,分散换热的效果,简化了管路设计和组装布局。
3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其包括上述可增大换热效果的换热器。
37.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此外,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8.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技术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技术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