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烧结炉用废气收集净化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33835发布日期:2021-06-18 20:26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烧结炉用废气收集净化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环保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烧结炉用废气收集净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烧结炉是一种在高温下,使其内部的固体颗粒之间相互键联,空隙和晶界渐趋减少,固体颗粒的总体积收缩、密度增加,最后成为某种致密多晶烧结体的炉具。

烧结炉在处理各种物质烧结时会产生大量废气和颗粒悬浮物,现有技术中大都是通过管道将烧结炉排气口与外界连通,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并且管道经长时间使用后,其表面会附着大量浮灰,影响管道的排气效果,同时还存在掉落炉内,污染烧结炉的可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烧结炉用废气收集净化处理装置,包括处理箱、内管、转动件、清扫件、第一驱动组件、阻隔架、盛装件和第二驱动组件;

所述处理箱的下端设置有进气口,所述处理箱的侧壁上端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内管竖直设置在处理箱内部,所述内管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处理箱的内顶部和内底部固定连接,且内管与处理箱的进气口连通;

若干组所述转动件均贯穿安装在内管上,且各组转动件朝向内管中轴线的一侧均突出于内管内壁;所述清扫件活动卡接在内管内部,且清扫件的侧壁与内管内壁活动贴合;

所述阻隔架设置在处理箱内,并套设在内管外部,且阻隔架与内管的中轴线重合,所述阻隔架的上端与处理箱内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阻隔架的下端与内管侧壁下端固定连接;

若干组所述盛装件呈环形阵列设置,并分别活动卡接在内管和阻隔架之间,所述盛装件的水平高度位于转动件之下,所述盛装件的上端可贯穿处理箱的上端;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均设置在处理箱的上端;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输出端活动贯穿清扫件并与清扫件螺纹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输出端活动贯穿盛装件并与盛装件螺纹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箱包括第一壳体、进气管、第一排气管和排水管;

所述第一壳体设置为圆形柱状结构,所述进气管和所述排水管均贯穿在第一壳体的下端,所述进气管的中轴线与第一壳体的中轴线重合,所述排水管上设置有电磁阀,且进气管和排水管均与第一壳体内部连通;所述第一排气管贯穿第一壳体侧壁上端,并与第一壳体内部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一壳体的内顶部和内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内管设置为矩形管状结构,且内管的四面连接处均设置有圆角;所述内管的四面上分别呈环形阵列设置有四组安装孔,各组所述安装孔在内管侧壁上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若干组;

各组所述安装孔的上端面与内管外壁连接处,各组所述安装孔的下端面与内管内壁连接处均设置有第一斜面。

进一步的,若干组所述转动件分别转动安装在若干组安装孔内,所述转动件包括转动杆、旋转块;

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分别活动贯穿安装孔的两侧壁,所述旋转块固定套设在转动杆上,所述旋转块的纵向截面设置为平行四边形,且旋转块的上下两端面分别与两组第一斜面活动贴合;所述旋转块的一侧面开设有第一通槽。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件还包括第一固定块;

所述第一固定块设置为横向设置的三棱柱,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一边与旋转块朝向内管中轴线的一面固定贴合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的第二边与第一通槽底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固定块的第三边与旋转块侧面夹角设置为钝角;所述第一固定块突出于内管内壁。

进一步的,所述清扫件包括固定框和第二固定块;

所述固定框活动卡接在内管中,所述固定框的外壁与上端面连接处设置有第二斜面,且第二斜面的端部与内管内壁活动贴合;四组所述第二固定块分别设置在固定框四角的第二斜面上,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侧壁与内管内壁活动贴合,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两侧壁与上端面连接处均设置有第三斜面。

进一步的,所述阻隔架包括固定管、第三固定块和连接板;

所述固定管的上端与第一壳体内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管的中轴线与第一壳体中轴线重合,所述固定管的下端通过连接板与内管侧壁固定连接;两组所述第三固定块对称设置在固定管的内壁上,对称设置有第三固定块在固定管内壁上设置有若干组;各组所述第三固定块的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二通槽。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管、所述内管和两组对称设置的第三固定块之间构成进气空腔;所述固定管、所述内管和呈环形阵列设置的若干第三固定块中相邻的两组第三固定块之间构成间隔空腔;所述固定管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构成排气空腔;

所述连接板的下端呈环形阵列贯穿设置有若干组第二排气管,各组所述间隔空腔分别通过一组第二排气管与排气空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盛装件包括第二壳体和卡块;

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与进气空腔的侧壁活动贴合,所述第二壳体的上端设置为开放式结构,所述第二壳体内壁与上端面连接处设置有第四斜面;两组所述卡块对称设置在第二壳体的两侧端,且两组卡块分别活动卡接在两组第二通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上端面呈环形阵列开设有若干组通孔,且各组通孔分别与一组进气空腔连通,所述通孔内可卡接固定堵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通过将处理箱、阻隔架和内管相互依次套设、连接构成该废气处理装置主体,并搭配各处理机构构成一个完整的废气处理装置,该废气处理装置占用体积小,整体性强,移动及安置方便;

2、通过内管、转动件、清扫件和第一驱动组件的配合使用,该废气处理装置可以有效的对附着在内管和转动件上的浮灰进行收集处理,避免浮灰长时间沾附、堆积在管壁上影响装置废气处理效果,或是从管壁上掉落进入烧结炉内造成污染;

3、通过将阻隔架设置在处理箱与内管之间,且阻隔架的下端与内管侧壁连接,并在处理箱内内底部填充液体,使得内管下部分能够浸入在液体内,该装置在对废气内的浮灰进行处理时,废气中的热量会通过内管被填充在处理箱内的液体吸收,同时加热后的液体还能够对内管进行保温,防止内管所受温差过大,损耗使用寿命;

4、通过将废气流通路径设置为处理箱进气口、内管、转动件、进气空腔、间隔空腔、排气空腔、处理箱出气口,且排气空腔内底部填充有水或中和液体,间隔空腔与排气空腔内底部连通,使得废气在排出时需要经过水或中和液体才能排出到外部环境中,从而对废气进行降温和过滤防止排放时对外部人员造成烫伤,或是对废气中的特殊成份进行中和,防止对外部环境造成污染。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废气处理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废气处理装置的第一视角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废气处理装置的第二视角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处理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转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清扫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转动件的使用过程中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阻隔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盛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处理箱;2、内管;201、圆角;202、安装孔;203、第一斜面;3、转动件;4、清扫件;5、第一驱动组件;6、阻隔架;601、进气空腔;602、间隔空腔;603、排气空腔;7、盛装件;8、第二驱动组件;9、第一壳体;10、进气管;11、第一排气管;12、排水管;13、电磁阀;14、转动杆;15、旋转块;1501、第一通槽;16、第一固定块;17、固定框;1701、第二斜面;18、第二固定块;1801、第三斜面;19、第一转轴;20、固定管;21、第三固定块;2101、第二通槽;22、连接板;23、第二排气管;24、第二壳体;2401、第四斜面;25、卡块;26、第二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烧结炉用废气收集净化处理装置,包括处理箱1、内管2、转动件3、清扫件4、第一驱动组件5、阻隔架6、盛装件7和第二驱动组件8,示例性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所述处理箱1的下端设置有进气口,所述处理箱1的侧壁上端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内管2竖直设置在处理箱1内部,所述内管2的中轴线与所述处理箱1的中轴线重合,所述内管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处理箱1的内顶部和内底部固定连接,且内管2与处理箱1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处理箱1用于处理烧结炉使用时产生的废气,所述内管2用于对烧结炉使用时产生的废气进行初步处理。

若干组所述转动件3均贯穿安装在内管2上,且各组转动件3朝向内管2中轴线的一侧均突出于内管2内壁;所述清扫件4活动卡接在内管2内部,且清扫件4的侧壁与内管2内壁活动贴合;所述转动件3可对进入内管2的废气进行导向,对废气中的浮灰进行阻挡及吸附,所述清扫件4用于对内管2内壁进行清扫,将内管2内壁附着的灰进行刮除。

所述阻隔架6设置在处理箱1内,并套设在内管2外部,且阻隔架6与内管2的中轴线重合,所述阻隔架6的上端与处理箱1内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阻隔架6的下端与内管2侧壁下端固定连接;所述阻隔架6用于安装处理箱1内部所需结构组件,并对处理箱1内部空间进行分区。

所述阻隔架6与内管2之间构成侧端相互连通的若干组进气空腔601和若干组间隔空腔602,所述阻隔架6与处理箱1之间构成排气空腔603。

若干组所述进气空腔601和若干组所述间隔空腔602呈环形阵列设置并相互交错,且相邻的两组进气空腔601之间设置有间隔空腔602,相邻的两组间隔空腔602之间设置有进气空腔601;各组所述进气空腔601分别通过一列竖直设置的若干组转动件3与内管2内部连通,各组所述间隔空腔602的下端分别贯穿阻隔架6的下端,并经排气空腔603与处理箱1出气口连通。

若干组所述盛装件7分别活动卡接在若干组进气空腔601内,且盛装件7的水平高度位于转动件3之下,所述盛装件7的上端可贯穿处理箱1的上端;所述盛装件7用于承接清扫件4导入进气空腔601内的浮灰。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5和所述第二驱动组件8均设置在处理箱1的上端;所述第一驱动组件5的输出端依次活动贯穿处理箱1的顶端、清扫件4和处理箱1的底端,并与清扫件4螺纹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8的输出端依次活动贯穿处理箱1的顶端、盛装件7和阻隔架6的下端,并与盛装件7螺纹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5可控制清扫件4沿竖直方向移动,且清扫件4在移动的过程中可对转动件3进行拨动,并对转动件3上吸附的浮灰进行刮除,并将刮除的浮灰经已经被拨动后的转动件3导出内管2;所述第二驱动组件8可控制盛装件7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8可将盛装件7移动到待清理位置,对其内盛装的浮灰进行清理。

具体的,所述处理箱1上端若干组进气空腔601上方的位置均设置有开闭式箱门,用于对进气空腔601进行开放和封闭。

示例性的,将处理箱1的进气口与烧结炉的排气口连通,在排气空腔603内底部填充水源或供废气反应的中和液体,且水源或中和液体的高度位于阻隔架6之下;烧结炉在使用时产生的废气会经处理箱1的进气口进入内管2中,然后经若干组转动件3进入到若干组进气空腔601中,在此过程中,废气内夹杂的沾附物会先后附着在内管2内壁和转动件3突出于内管2内壁的部分;进入到进气空腔601内的废气会向进气空腔601两侧的间隔空腔602涌入,然后从间隔空腔602下端进入到排气空腔603,最后从处理箱1的排气口排出。

当内管2内壁或若干组转动件3上附着过多的浮灰,影响该处理装置处理效果时,启动第一驱动组件5,第一驱动组件5会带动清扫件4竖直向上移动,并在移动的过程中将内管2内壁上附着的浮灰刮除;同时向上移动的清扫件4还可对若干转动件3进行拨动,并将转动件3上突出于内管2内壁的部分所附着的浮灰进行刮除,并在对转动件3进行拨动时将刮除的浮灰导入进气空腔601,并最终落入位于进气空腔601下部位置的盛装件7内;随后第一驱动组件5反向驱动,带动清扫件4向最初位置移动,并将拨动后的转动件3拨动回原位。

当盛装件7内浮灰堆积过多,影响盛装件7的盛装效果时,第二驱动组件8运行,带动盛装件7在进气空腔601内竖直向上移动,直到盛装件7的上端位于处理箱1内顶部,此时可将进气空腔601的上端打开,对盛装件7内的浮灰进行处理,随后将进气空腔601上端封闭,第二驱动组件8反向驱动,将盛装件7带回原位。

通过将处理箱1、阻隔架6和内管2相互依次套设、连接构成该废气处理装置主体,并搭配各处理机构构成一个完整的废气处理装置,该废气处理装置占用体积小,整体性强,移动及安置方便。

通过内管2、转动件3、清扫件4和第一驱动组件5的配合使用,该废气处理装置可以有效的对附着在内管2和转动件3上的浮灰进行收集处理,避免浮灰长时间沾附、堆积在管壁上影响装置废气处理效果,或是从管壁上掉落进入烧结炉内造成污染。

通过将阻隔架6设置在处理箱1与内管2之间,且阻隔架6的下端与内管2侧壁连接,并在处理箱内1内底部填充液体,使得内管2下部分能够浸入在液体内,该装置在对废气内的浮灰进行处理时,废气中的热量会通过内管2被填充在处理箱1内的液体吸收,同时加热后的液体还能够对内管2进行保温,防止内管2所受温差过大,损耗使用寿命。

通过将废气流通路径设置为处理箱1进气口、内管2、转动件3、进气空腔601、间隔空腔602、排气空腔603、处理箱1出气口,且排气空腔603内底部填充有水或中和液体,间隔空腔602与排气空腔603内底部连通,使得废气在排出时需要经过水或中和液体才能排出到外部环境中,从而对废气进行降温和过滤防止排放时对外部人员造成烫伤,或是对废气中的特殊成份进行中和,防止对外部环境造成污染。

所述处理箱1包括第一壳体9、进气管10、第一排气管11和排水管12,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壳体9设置为圆形柱状结构,所述进气管10和所述排水管12均贯穿在第一壳体9的下端,所述进气管10的中轴线与第一壳体9的中轴线重合,所述排水管12上设置有电磁阀13,且进气管10和排水管12均与第一壳体9内部连通;所述第一排气管11贯穿第一壳体9侧壁上端,并与第一壳体9内部连通。

所述内管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一壳体9的内顶部和内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内管2设置为矩形管状结构,且内管2的四面连接处均设置有圆角201;所述内管2的四面上分别呈环形阵列设置有四组安装孔202,各组所述安装孔202在内管2侧壁上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若干组;各组所述安装孔202的上端面与内管2外壁连接处,各组所述安装孔202的下端面与内管2内壁连接处均设置有第一斜面203。

通过在各组安装孔202的上端面与内管2外壁连接处,各组安装孔202的下端面与内管2内壁连接处均设置第一斜面203,使得转动件3在转动时该第一斜面203可对转动件3进行限位,转动件3转动方位更准确。

若干组所述转动件3分别活动安装在若干组安装孔202内,所述转动件3包括转动杆14、旋转块15和第一固定块16,如图5所示;所述转动杆14的两端分别活动贯穿安装孔202的两侧壁,所述旋转块15固定套设在转动杆14上,所述旋转块15的纵向截面设置为平行四边形,且旋转块15的上下两端面分别与两组第一斜面203活动贴合;所述旋转块15的一侧面开设有第一通槽1501,所述进气空腔601可通过第一通槽1501与内管2内部连通。

所述第一固定块16设置为横向设置的三棱柱,所述第一固定块16的一边与旋转块15朝向内管2中轴线的一面固定贴合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16的第二边与第一通槽1501底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固定块16的第三边与旋转块15侧面夹角设置为钝角;所述第一固定块16突出于内管2内壁。

通过将第一固定块16设置为横向设置的三棱柱,且第一固定块16上远离第一通槽1501的一面与旋转块15侧面的夹角设置为钝角,使得清扫件4在对旋转块15进行拨动时更顺畅、方便。

所述清扫件4包括固定框17和第二固定块18,如图6所示;所述固定框17活动卡接在内管2中,所述固定框17的外壁与上端面连接处设置有第二斜面1701,且第二斜面1701的端部与内管2内壁活动贴合;四组所述第二固定块18分别设置在固定框17四角的第二斜面1701上,所述第二固定块18的侧壁与内管2内壁活动贴合,所述第二固定块18的两侧壁与上端面连接处均设置有第三斜面1801。

通过在固定框17的外壁与上端面连接处设置第二斜面1701,使得固定框17可对刮除后的浮灰进行导向,通过在第二固定块18的两侧壁与上端面连接处均设置第三斜面1801,使得第二固定块18在对内管2内壁进行刮灰后,还可将刮除的浮灰导向两侧的两组第二斜面1701上,随后经第二斜面1701导入到预定位置,刮灰导向效果更好。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5设置有四组,所述第一驱动组件5包括第一转轴19和第一电机(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电机设置在第一壳体9上端,所述第一转轴19的一端与第一电机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19的另一端依次活动贯穿第一壳体9上端、第二固定块18、固定框17和第一壳体9下端,并与第二固定块18螺纹传动连接。

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当第一电机驱动第一转轴19转动时,带动固定框17竖直向上移动,并将第一固定块16抵触到最大限度时,第一固定块16远离旋转块15的一端与第二斜面1701端部接合,且与安装孔202上端存有间隙,第一通槽1501的底面与安装孔202顶端位置的第一斜面203夹角为钝角;第二斜面1701刮除的浮灰可沿第二斜面1701导入到第一固定块16上,并经第一通槽1501进入到预定的浮灰存放位置。

所述阻隔架6包括固定管20、第三固定块21和连接板22,如图8所示;所述固定管20的上端与第一壳体9内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管20的中轴线与第一壳体9中轴线重合,所述固定管20的下端通过连接板22与内管2侧壁固定连接;两组所述第三固定块21对称设置在固定管20的内壁上,对称设置有第三固定块21在固定管20内壁上设置有若干组;各组所述第三固定块21的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二通槽2101。

所述固定管20、所述内管2和两组对称设置的第三固定块21之间构成所述进气空腔601;所述固定管20、所述内管2和呈环形阵列设置的若干第三固定块21中相邻的两组第三固定块21之间构成所述间隔空腔602;所述固定管20和所述第一壳体9之间构成所述排气空腔603。

所述连接板22的下端呈环形阵列贯穿设置有若干组第二排气管23,各组所述间隔空腔602分别通过一组第二排气管23与排气空腔603连通。

所述盛装件7包括第二壳体24和卡块25,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壳体24的侧壁与进气空腔601的侧壁活动贴合,所述第二壳体24的上端设置为开放式结构,所述第二壳体24内壁与上端面连接处设置有第四斜面2401;两组所述卡块25对称设置在第二壳体24的两侧端,且两组卡块25分别活动卡接在两组第二通槽2101内。

通过在第二壳体24内壁与上端面连接处设置第四斜面2401,浮灰进入第二壳体24内更方便。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8设置有若干组,所述第二驱动组件8包括第二转轴26和第二电机(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电机设置在第一壳体9上端,所述第二转轴26的一端与第二电机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26的另一端依次活动贯穿第一壳体9上端第三固定块21上端、卡块25和第三固定块21下端,并与卡块25螺纹传动连接。

示例性的,第二电机驱动第二转轴26转动,带动第二壳体24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

具体的,所述第一壳体9上端面呈环形阵列开设有若干组通孔(图中未示出),且各组通孔分别与一组进气空腔601连通,所述通孔内可卡接固定堵盖。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