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控温冷热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33488发布日期:2021-09-29 05:47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室内控温冷热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控温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室内控温冷热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2.室内控温,即对一个空间内部的温度进行控制和调整,现有的家庭中,在冬季采暖时通常使用地暖、暖气片、空调等设备对室内进行控温,空调实现制冷的四个基本元件为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其中,压缩机在空调制冷剂回路中起压缩驱动制冷剂的作用,冷凝器的主要作用为从压缩机接收高压气体并将该气体转化为液体,膨胀阀用于实现冷凝压力至蒸发压力的节流,同时用于控制制冷剂的流量,蒸发器利用液态低温制冷剂在低压下易蒸发的特点,将制冷剂转变为蒸气,以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大部分空调可实现冷暖两用,能够快速实现室内制冷或供暖,但是在保鲜库、大型商超等空间较大的地方,实现对室内进行控温,就比较麻烦,现有的在大型商超内对室内进行控温,通常采用中央空调,但是其对室内进行控温时能耗大,控温效果不够好,因此亟需一种室内控温冷热循环装置来改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室内控温冷热循环装置,用来解决现有的对室内控温效果不够好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5.一种室内控温冷热循环装置,包括水箱,所述水箱的内部设置有储水腔,所述水箱的一侧设置有电控箱,所述水箱的一侧设置有制冷机组,所述制冷机组与水箱相邻的一侧设置有制冷供水管,所述制冷机组的一侧设置有制冷连接管,所述制冷连接管远离制冷机组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水箱;
6.所述水箱的一侧设置有天然气蒸汽锅炉,所述天然气蒸汽锅炉靠近水箱的一端设置有供热管道,所述供热管道远离天然气蒸汽锅炉的一端设置有加热盘带,所述加热盘带设置于储水腔的内部,所述加热盘带远离供热管道的一端设置有加热连接管;
7.所述水箱的底部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远离水箱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远离出水管的一端设置有管排,所述管排远离第一水泵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远离管排的一端设置有回水管道,所述水箱的内部设置有保温板。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制冷供水管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制冷机组的输出端,且所述制冷供水管远离制冷机组的一端设置于水箱的顶部,且所述制冷供水管与储水腔的内部相通。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制冷供水管将经过制冷的水输入水箱内。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制冷连接管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制冷机组的输入端,且所述制冷连接管远离制冷机组的一端设置于水箱的底部,且所述制冷连接管与储水腔的内部相通。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制冷连接管的设置,使得制冷机组能够通过制冷连接管将水箱中的水抽入制冷机组中进行制冷。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供热管道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天然气蒸汽锅炉的输出端。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天然气蒸汽锅炉通过供热管道向加热盘带进行供热,从而对水箱内的水进行加热。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连接管远离加热盘带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天然气蒸汽锅炉的输入端。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连接管能够将加热盘带中的废蒸汽回收到天然气蒸汽锅炉中进行再利用。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水管远离水箱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水泵的输入端,且所述回水管道远离水箱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水泵的输出端。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水泵能够通过出水管将水箱内的水抽入管排中,使得第二水泵能够将管排中的水抽入水箱中。
1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水管道设置于水箱的顶部,且所述回水管道与储水腔的内部相通。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管排中的水能够通过回水管道重新回到水箱的内部进行循环使用。
2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21.1.该室内控温冷热循环装置,不仅可以提高室内的温度,而且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从而使得该装置能够适用于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进而有效的增强了对室内的控温效果,有效的保障了食品的健康和安全,并且该装置通过将水进行循环使用,从而有效的节省了功耗,以有效的达到了节能的效果,通过制冷机组、制冷供水管与制冷连接管的配合使用,使得制冷机组能够通过制冷连接管将水箱中的水抽入制冷机组中进行制冷,然后通过制冷供水管将经过制冷的水输入水箱内,从而达到了对水箱内的水进行降温的目的,然后通过管排的设置,使得降温后的水能够通入管排的内部进行使用;
22.2.该室内控温冷热循环装置,通过天然气蒸汽锅炉、供热管道、加热盘带与加热连接管的配合使用,使得天然气蒸汽锅炉通过供热管道向加热盘带进行供热,从而对水箱内的水进行加热,并且连接管能够将加热盘带中的废蒸汽回收到天然气蒸汽锅炉中进行再利用,从而有效的节省了能源,并且通过管排的设置,使得升温后的水能够通入管排的内部进行使用。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水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

水箱、101

储水腔、2

电控箱、3

制冷机组、4

制冷供水管、5

制冷连接管、6

天然气蒸汽锅炉、7

供热管道、8

加热盘带、9

加热连接管、10

出水管、11

第一水泵、12

管排、13

第二水泵、14

回水管道、15

保温板。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7.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室内控温冷热循环装置,包括水箱1,水箱1的内部设置有储水腔101,水箱1的一侧设置有电控箱2,水箱1的一侧设置有制冷机组3,制冷机组3与水箱1相邻的一侧设置有制冷供水管4,制冷机组3的一侧设置有制冷连接管5,制冷连接管5远离制冷机组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水箱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制冷机组3、制冷供水管4与制冷连接管5的配合使用,使得制冷机组3能够通过制冷连接管5将水箱1中的水抽入制冷机组3中进行制冷,然后通过制冷供水管4将经过制冷的水输入水箱1内,从而达到了对水箱1内的水进行降温的目的,然后通过管排12的设置,使得降温后的水能够通入管排12的内部进行使用,且在本实施例中,电控箱2分别与制冷机组3和天然气蒸汽锅炉6电连接,并且该装置通过将水进行循环使用,从而有效的节省了功耗,以有效的达到了节能的效果。
28.参照图2与图1,水箱1的一侧设置有天然气蒸汽锅炉6,天然气蒸汽锅炉6靠近水箱1的一端设置有供热管道7,供热管道7远离天然气蒸汽锅炉6的一端设置有加热盘带8,加热盘带8设置于储水腔101的内部,加热盘带8远离供热管道7的一端设置有加热连接管9,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天然气蒸汽锅炉6、供热管道7、加热盘带8与加热连接管9的配合使用,使得天然气蒸汽锅炉6通过供热管道7向加热盘带8进行供热,从而对水箱1内的水进行加热,并且连接管9能够将加热盘带8中的废蒸汽回收到天然气蒸汽锅炉6中进行再利用,从而有效的节省了能源,并且通过管排12的设置,使得升温后的水能够通入管排12的内部进行使用,且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盘带8即为盘绕安装在储水腔101内壁的管道。
29.参照图1与图2,水箱1的底部设置有出水管10,出水管10远离水箱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水泵11,第一水泵11远离出水管10的一端设置有管排12,管排12远离第一水泵1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水泵13,第二水泵13远离管排12的一端设置有回水管道14,水箱1的内部设置有保温板15,在本实施例中,管排12靠近第一水泵11的一端与靠近第二水泵13的一端均设置有分水器,在本实施例中,管排12可安装于大型商超、保鲜库、家庭住房等的地板下,类似于地暖的安装方式进行安装和使用,也可根据需要安装在室内的墙壁上,或者室内顶部进行使用。
30.制冷供水管4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制冷机组3的输出端,且制冷供水管4远离制冷机组3的一端设置于水箱1的顶部,且制冷供水管4与储水腔101的内部相通。
31.制冷连接管5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制冷机组3的输入端,且制冷连接管5远离制冷机组3的一端设置于水箱1的底部,且制冷连接管5与储水腔101的内部相通。
32.供热管道7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天然气蒸汽锅炉6的输出端。
33.加热连接管9远离加热盘带8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天然气蒸汽锅炉6的输入端。
34.出水管10远离水箱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水泵11的输入端,且回水管道14远离水箱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水泵13的输出端。
35.回水管道14设置于水箱1的顶部,且回水管道14与储水腔101的内部相通。
36.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该室内控温冷热循环装置,不仅可以提高室内的温度,而且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从而使得该装置能够适用于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进而有效的增强了对室内的控温效果,有效的保障了食品的健康和安全,并且该装置通过将水进行循环使用,从而有效的节省了功耗,以有效的达到了节能的效果,通过制冷机组3、制冷供水
管4与制冷连接管5的配合使用,使得制冷机组3能够通过制冷连接管5将水箱1中的水抽入制冷机组3中进行制冷,然后通过制冷供水管4将经过制冷的水输入水箱1内,从而达到了对水箱1内的水进行降温的目的,然后通过管排12的设置,使得降温后的水能够通入管排12的内部进行使用,通过天然气蒸汽锅炉6、供热管道7、加热盘带8与加热连接管9的配合使用,使得天然气蒸汽锅炉6通过供热管道7向加热盘带8进行供热,从而对水箱1内的水进行加热,并且连接管9能够将加热盘带8中的废蒸汽回收到天然气蒸汽锅炉6中进行再利用,从而有效的节省了能源,然后通过管排12的设置,使得升温后的水能够通入管排12的内部进行使用,因此该装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37.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