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喷雾制冷风扇

文档序号:28117957发布日期:2021-12-22 14:52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喷雾制冷风扇

1.本技术涉及电风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喷雾制冷风扇。


背景技术:

2.电风扇,由电动机驱动风叶使空气流动,在夏天的时候可以轻松方便的享受人造风的清凉;后期为进一步提高实用性,在电风扇中增加电池实现无源化,方便随身携带。
3.但受制于电池供电能力,便携式风扇风量不够大,散热效果非常有限;且在天气炎热的时候,紧靠风叶驱动空气流动散热已无法满足降温需求。
4.因此,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便携式风扇的降温效果不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便携式喷雾制冷风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便携式风扇的降温效果不够的技术问题。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喷雾制冷风扇,所述风扇包括:
7.风管,所述风管的一端设有进风口,另一端设有出风口;
8.第一风力机,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
9.半导体制冷部,包括第一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设置在所述风管内,且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面向所述风管内,热端面向所述风管外。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正对所述进风口。
11.进一步的,所述风管内具有拐角,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分别位于所述拐角的两端,且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上方。
12.进一步的,所述半导体制冷部还包括:
13.第二半导体制冷片,设置在所述风管内的所述拐角处,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面向所述风管内,热端面向所述风管外。
14.进一步的,所述风管包括:
15.第一管体;
16.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的内端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端垂直连通形成所述拐角,且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正对所述第一管体的出口。
17.进一步的,所述风扇包括喷雾装置,所述喷雾装置在所述出风口处产生水雾,所述喷雾装置包括:
18.超声波雾化片,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且所述超声波雾化片位于所述第一风力机的外侧,所述超声波雾化片的出雾口面向所述出风口外;
19.水箱,与所述超声波雾化片的进水口通过进水管连通;
20.充电电池,与所述超声波雾化片相连,以提供电源,且所述充电电池设置在电池腔
内。
21.进一步的,所述喷雾装置还包括:
22.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进水管上;
23.流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进水管上;
24.水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水箱的内壁上;
25.水泵,连接在所述进水管上;
26.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位传感器、所述水泵和所述超声波雾化片分别相连。
27.进一步的,所述喷雾装置与所述风管之间设有隔热空腔,所述隔热空腔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位置相对应,且所述隔热空腔开设有向外散热的散热口。
28.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口处设有第二风力机。
2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力机外设有出风口防护罩,所述第二风力机外设有进风口防护罩。
30.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31.(1)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所述风扇内设置独立的风管来引导空气流向,将第一风力机设置在所述风管出口处吹风,并在所述风管内设置第一半导体制冷片来制冷,使得进入所述风管内的空气被冷却,然后由所述出风口处的第一风力机吹出冷风,不再受制于自然风,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便携式风扇的降温效果不够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可吹出凉风、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使用体验好的有益效果。
32.(2)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正对所述进风口,使得空气自所述进风口进入后即进碰撞在所述冷端上,与所述冷端直接接触,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
33.(3)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所述风管内设置拐角,且使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上方,使得风管内的空气流动减速,延长了冷却时间,从而提高了冷却效果。
34.(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片,进一步冷却所述空气,在所述第二风力机的驱动下,空气自所述进风口进入并撞击到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上冷却,在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第一风力机的辅助吸引下,空气自所述第一管体进入第二管体并撞击到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片上冷却,分级冷却,再一次提高了所述风扇的降温效果。
35.(5)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喷雾装置在所述出风口处产生水雾,所述第一风力机把水雾吹出,雾滴在空气中弥散,水雾在汽化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达到快速降温的作用;同时与流动的空气进行热湿交换,水雾粒子吸收空气的热量、汽化、蒸发,使空气的湿度增加,实现对空气的加湿处理;另外,可以去除空气杂质,加速空气流动,中和空气中过量的正离子,增加负离子在空气中的含量,使空气清新怡人,提升了用户体验。
36.(6)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所述喷雾装置与所述风管之间设置隔热空腔,所述隔热空腔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位置相对应,隔绝了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热端的热量。
37.(7)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位传感器、控制器、显示器和水位指示灯,实现所述风扇的自动化控制,提高了用户体验。
38.(8)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所述第一风力机外设置出风口防护罩,在所述第二风力机外设置进风口防护罩,可防止手伸入受伤,起到保护作用。
39.(9)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太阳能面板和太阳能蓄电池给所述风扇补充用电,节能环保。
40.综上,本技术实施所述风扇实现了制冷效果好、体积小、可手持、便于携带、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的有益效果,弥补传统风扇无法自制冷风的缺陷。
41.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4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种便携式喷雾制冷风扇的外部结构示意;
4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种便携式喷雾制冷风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进风口防护罩1,第二风力机2,第一半导体制冷片3,第二半导体制冷片4,第一风力机5,进水管6,水位传感器7,温度传感器8,水泵9,进水管10,流量传感器11,超声波雾化片12,太阳能蓄电池13,充电电池14,出风口防护罩15,显示器16,太阳能面板17,水位指示灯18, usb接口19,风管20,隔热空腔21。
具体实施方式
44.本技术的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便携式喷雾制冷风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便携式风扇的降温效果不够的技术问题。
4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总体思路如下:
46.通过在所述风扇内设置独立的风管来引导空气流向,将第一风力机设置在所述风管出口处吹风,并在所述风管内设置第一半导体制冷片来制冷,使得进入所述风管内的空气被冷却,然后由所述出风口处的第一风力机吹出冷风,不再受制于自然风,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便携式风扇的降温效果不够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可吹出凉风、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使用体验好的有益效果;
47.通过将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正对所述进风口,使得空气自所述进风口进入后即进碰撞在所述冷端上,与所述冷端直接接触,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
48.通过在所述风管内设置拐角,且使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上方,使得风管内的空气流动减速,延长了冷却时间,从而提高了冷却效果;
49.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片,进一步冷却所述空气,在所述第二风力机的驱动下,空气自所述进风口进入并撞击到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上冷却,在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第一风力机的辅助吸引下,空气自所述第一管体进入第二管体并撞击到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片上冷却,分级冷却,再一次提高了所述风扇的降温效果;
50.通过设置喷雾装置在所述出风口处产生水雾,所述第一风力机把水雾吹出,雾滴在空气中弥散,水雾在汽化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达到快速降温的作用;同时与流动的空气进行热湿交换,水雾粒子吸收空气的热量、汽化、蒸发,使空气的湿度增加,实现对空气的加湿处理;另外,可以去除空气杂质,加速空气流动,中和空气中过量的正离子,增加负
离子在空气中的含量,使空气清新怡人,提高了用户体验;
51.通过在所述喷雾装置与所述风管之间设置隔热空腔,所述隔热空腔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位置相对应,隔绝了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热端的热量;
52.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位传感器、控制器、显示器和水位指示灯,实现所述风扇的自动化控制,提高了用户体验;
53.通过在所述第一风力机外设置出风口防护罩,在所述第二风力机外设置进风口防护罩,可防止手伸入受伤,起到保护作用;
54.通过设置太阳能面板和太阳能蓄电池给所述风扇补充用电,实现了节能环保的有益效果。
55.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技术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6.图1、2分别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种便携式喷雾制冷风扇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和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所述风扇包括风管20、第一风力机5和半导体制冷部。
57.所述风管20的一端设有进风口,另一端设有出风口;所述第一风力机5 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以提供风量;所述半导体制冷部包括第一半导体制冷片3,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3设置在所述风管20内,且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3的冷端面向所述风管20内,热端面向所述风管20外,以给所述风管 20内的空气降温。
58.半导体制冷片,也叫热电制冷片。它的优点是没有滑动部件,应用在一些空间受到限制,可靠性要求高,无制冷剂污染的场合。利用半导体材料的 peltier(帕尔帖)效应,当直流电通过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成的电偶时,在电偶的两端即可分别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可以实现制冷的目的。
59.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所述风扇内设置独立的风管20来引导空气流向,将第一风力机5设置在所述风管20出口处吹风,并在所述风管20内设置第一半导体制冷片3来制冷,使得进入所述风管20内的空气被冷却,然后由所述出风口处的第一风力机5吹出冷风,不再受制于自然风,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便携式风扇的降温效果不够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可吹出凉风、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使用体验好的有益效果。
6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3的冷端正对所述进风口,使得空气自所述进风口进入后即进碰撞在所述冷端上,与所述冷端直接接触,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3的热端固定在所述风管20的侧壁上。
61.进一步的,所述风管20内具有拐角,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分别位于所述拐角的两端,且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上方。
62.具体的,所述风管20内具有拐角,使得所述空气在风管20内会减速,在风管20内停留的时间变长,延长了冷却时间,从而提高了冷却效果,同理,将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进风口的上方,使得空气在风管20内流动压力增大,从而停留时间变长,延长了冷却时间,从而提高了冷却效果。
63.进一步的,所述半导体制冷部还包括第二半导体制冷片4,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片4设置在所述风管20内的所述拐角处,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片4的冷端面向所述风管20内,热端面向所述风管外,且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片4 的热端固定在所述风管20的侧壁上。
64.具体的,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片4,可以进一步冷却所述空气,从而提高所述风扇的降温效果。
65.进一步的,所述的风管20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3固定在所述第一管体内;所述第二管体的内端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端垂直连通形成所述拐角,且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片4的冷端正对所述第一管体的出口。
66.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口处设有第二风力机2,以强制进风。
67.具体的,在所述第二风力机2的驱动下,空气自所述进风口进入并撞击到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3上冷却,在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第一风力机5的辅助吸引下,空气自所述第一管体进入第二管体并撞击到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片4上冷却,分级冷却,冷却效果好。
68.进一步的,所述风扇还包括喷雾装置,所述喷雾装置在所述出风口处产生水雾,所述第一风力机5把水雾吹出,雾滴在空气中弥散,水雾在汽化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达到快速降温的作用;同时与流动的空气进行热湿交换,水雾粒子吸收空气的热量、汽化、蒸发,使空气的湿度增加,实现对空气的加湿处理;另外,可以去除空气杂质,加速空气流动,中和空气中过量的正离子,增加负离子在空气中的含量,使空气清新怡人,提升了用户体验。
69.进一步的,所述喷雾装置包括超声波雾化片12和水箱和充电电池14。所述超声波雾化片12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且所述超声波雾化片12位于所述第一风力机5的外侧,所述超声波雾化片12的出雾口面向所述出风口外;所述水箱与所述超声波雾化片12的进水口通过进水管6、10连通;所述充电电池14与所述超声波雾化片12相连,以提供电源,且所述充电电池14设置在独立的电池腔内。
70.具体的,所述喷雾装置喷出的水雾汽化带走热量,从而降低气温,进一步加强了降温效果。
71.具体的,超声波雾化片12利用电子高频震荡(振荡频率为1.7mhz或 2.4mhz,超过人的听觉范围,该电子振荡对人体及动物绝无伤害),通过陶瓷的雾化片的高频谐振,将液态水分子打散而产生自然飘逸的水雾,再通过小风扇把雾从底部吹向出雾口。
72.在本实施中,为了减小所述风扇的体积,内部结构的设计需要尽量紧凑,所述风道20与所述喷雾装置相邻,所述喷雾装置与所述风管20之间设有隔热空腔21,所述隔热空腔21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3的热端位置相对应,以隔绝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3热端的热量,且所述隔热空腔开设有向外散热的散热口。本在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半导体制冷片3与所述喷雾装置相邻,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片4的热端可直接外露于所述风扇外壳,直接向外散热。
73.进一步的,所述喷雾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8、流量传感器11、水位传感器7、水泵9(所述水泵9是可以电动控制的微型电动水泵)和控制器,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8设置在所述进水管6、10上;所述流量传感器11设置在所述进水管6、10上;所述水位传感器7设置在所述水箱的内壁上,并距离所述水箱内底面一定距离;所述水泵9连接在所述进水管6、10上,以将水从所述水箱内泵入所述超声波雾化片12内;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 8、所述流量传感器11、所述水位传感器7、所述水泵9和所述超声波雾化片12分别相连。
74.具体的,所述温度传感器8用于检测所述进水管6、10内的温度信息,并输送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流量传感器11用于检测所述进水管6、10内的流量信息,并输送给所述控制器,
所述水位传感器7用于检测所述水箱内的水位信息,并输送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温度信息、所述流量信息和所述水位信息。
75.进一步的,所述风扇的外壳上设有显示器16和水位指示灯18,所述显示器16和所述水位指示灯18均与所述控制器相连。
76.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温度信息和所述流量信息并在所述显示器16上显示,且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温度信息和所述流量信息控制所述水泵9的开、关;所述控制器比较所述温度和所述控制器内的预设温度,所述控制器比较所述流量和所述控制器内的预设流量,当所述温度高于所述控制器内的预设温度和/或所述流量小于所述控制器内的预设流量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水泵关闭,以防止水箱内温度过高或缺水导致的所述风扇工作失灵。
77.另外,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流量信息控制所述超声波雾化片12的喷雾量大小,所述流量较大时,调大所述喷雾量,所述流量较小时,调小所述喷雾量。
78.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水位信息并在所述显示器上显示,且将所述水位与控制器内预设的水位进行比较,当所述水位低于预设水位时,所述控制器开启所述水位指示灯18,提示使用者及时加水并且关闭所述水泵9。
7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力机外设有出风口防护罩15,所述第二风力机2 外设有进风口防护罩1。
80.所述出风口防护罩15和所述进风口防护罩1可防止手伸入受伤,起到保护作用。
81.进一步的,所述的充电电池14连接有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是usb 接口19,所述的充电电池14通过所述usb接口19与外接电源相连,以给所述充电电池14补充电能。
82.进一步的,所述的风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风扇外壳两侧的太阳能面板17 和太阳能蓄电池13,所述太阳能面板17吸收太阳能且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并存储在所述太阳能蓄电池13内,所述太阳能蓄电池13设置在独立的太阳能蓄电池腔内。
83.所述充电电池和14所述太阳能蓄电池13分别与所述风扇的用电部件相连,以给各所述用电部件提供电源,所述用电部件包括:第一风力机5、第二风力机2、第一半导体制冷片3、第二半导体制冷片4、温度传感器8、流量传感器11、水位传感器7、水泵6、控制器、超声波雾化片12、显示器16、水位指示灯18等。
84.另外,所述充电电池14和所述太阳能蓄电池13均与所述控制相连,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太阳能蓄电池13优先供电,并识别所述充电电池14和所述太阳能蓄电池13的剩余电量且在所述显示器上显示。
85.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86.(1)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所述风扇内设置独立的风管20来引导空气流向,将第一风力机5设置在所述风管20出口处吹风,并在所述风管20内设置第一半导体制冷片3来制冷,使得进入所述风管20内的空气被冷却,然后由所述出风口处的第一风力机5吹出冷风,不再受制于自然风,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便携式风扇的降温效果不够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可吹出凉风、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使用体验好的有益效果。
87.(2)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3的冷端正对所述进风口,使得空气自所述进风口进入后即进碰撞在所述冷端上,与所述冷端直接接触,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
88.(3)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所述风管20内设置拐角,且使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上方,使得风管内的空气流动减速,延长了冷却时间,从而提高了冷却效果。
89.(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片4,进一步冷却所述空气,在所述第二风力机2的驱动下,空气自所述进风口进入并撞击到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3上冷却,在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第一风力机5的辅助吸引下,空气自所述第一管体进入第二管体并撞击到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片4 上冷却,分级冷却,再一次提高了所述风扇的降温效果。
90.(5)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喷雾装置在所述出风口处产生水雾,所述第一风力机5把水雾吹出,雾滴在空气中弥散,水雾在汽化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达到快速降温的作用;同时与流动的空气进行热湿交换,水雾粒子吸收空气的热量、汽化、蒸发,使空气的湿度增加,实现对空气的加湿处理;另外,可以去除空气杂质,加速空气流动,中和空气中过量的正离子,增加负离子在空气中的含量,使空气清新怡人,提升了用户体验。
91.(6)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所述喷雾装置与所述风管20之间设置隔热空腔21,所述隔热空腔21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3的热端位置相对应,隔绝了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3热端的热量。
92.(7)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8、流量传感器11、水位传感器 7、控制器、显示器和水位指示灯,实现所述风扇的自动化控制,提高了用户体验。
93.(8)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所述第一风力机外设置出风口防护罩15,在所述第二风力机2外设置进风口防护罩1,可防止手伸入受伤,起到保护作用。
94.(9)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太阳能面板17和太阳能蓄电池13给所述风扇补充用电,节能环保。
95.综上,本技术实施所述风扇实现了制冷效果好、体积小、可手持、便于携带、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的有益效果,弥补传统风扇无法自制冷风的缺陷。
96.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