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53282发布日期:2022-08-17 06:43阅读:44来源:国知局
加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湿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干燥气候或环境下,为减小皮肤、呼吸道等因为干燥带来的不适,人们通常会使用一些加湿装置,如加湿器、香薰机等来增加空气湿度。市面上常见的加湿装置,通常利用雾化片将储液箱中的液体雾化为气体,再通过出雾口将气雾吹向空中。这种加湿装置的出雾通常是在出雾口将液雾直接排出,液雾通常集中在一个排出方向,导致加湿集中在一个方向,导致液雾不均匀,加湿效果不佳,人体舒适度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加湿装置。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加湿装置,其包括雾化器、壳体和第一风扇组件。
5.其中,所述雾化器用于将待雾化液体雾化以生成液雾;所述壳体具有供所述液雾流通的液雾腔、用于排出所述液雾腔的所述液雾的出雾口、和邻近所述出雾口设置的出风口;所述第一风扇组件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用于经由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出雾口吹风,以使得所述出雾口排出所述液雾扩散。
6.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中,通过在邻近所述出雾口设置所述出风口;并且在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第一风扇组件,可以经由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出雾口吹风,以使得所述出雾口排出所述液雾扩散,使所述加湿装置排出的液雾扩散更加均匀,同时在所述第一风扇组件的吹风下可以加快液雾的扩散,加快了液雾的排出效率,达到了快速增加环境湿度,快速达到人体舒适度,提升用户体验的目的。
7.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雾口包括沿预设方向延伸的条形开口,且所述出雾口包括沿所述预设方向划分的相对两侧,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两侧中的一侧。通过设置所述出雾口为沿预设方向延伸的条形开口,可以增大液雾的排出量,由于所述出雾口为沿预设方向延伸的条形开口,由于条形开口的结构方式增加了液雾与所述出雾口的接触面积,增大液雾的排出量的同时也会导致增加了液雾排出的阻力,进而会影响液雾的扩散效率,甚至会导致在液雾在所述加湿装置上表面或者附近凝聚,而打湿所述加湿装置或者附近设施设备,影响使用体验,为解决该问题,本技术针对条形开口的所述出雾口,另外在所述雾口的一侧设置所述出风口,可以快速的吹动所述出雾口排出的液雾,加快对条形开口的所述出雾口的液雾的扩散速度,避免液雾在加湿装置上表面或者附近凝聚,改善使用体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出雾口的一侧设置,使液雾快速扩散的同时,使所述出风口的出风不会互相影响,从而提高了出风效率,高效节能的同时,达到快速且均匀增加湿度的作用。
8.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底板、侧壁结构、盖板、储液箱和液雾通道件,所述底板具有安装部,所述雾化器安装于所述安装部,所述底板和所述侧壁结构围成第
一收纳空间,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侧壁结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且所述盖板上设置所述出雾口和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一风扇组件位于所述壳体内且对应所述盖板的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储液箱位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中,所述储液箱包括底壁和连接所述底壁的侧壁,所述储液箱的液体通过下水孔流入所述第一收纳空间,所述储液箱的底壁具有通孔,所述通孔对应所述雾化器设置,所述液雾通道件具有所述液雾腔,且所述液雾通道件位于所述储液箱内部且使得所述通孔对应所述液雾腔的入口,所述液雾腔的出口对应所述出雾口。通过所述安装部将所述雾化器安装于所述底板上,可以稳定固定所述雾化器,保障了所述加湿装置工作时的稳定性,另外,所述储液箱位于所述底板和所述侧壁结构围成的所述第一收纳空间中,且所述液雾通道件位于所述储液箱内部,使整个所述加湿装置整体结构简单,占用空间更小,同时,所述储液箱的所述通孔对应所述雾化器设置,所述液雾通道件连接所述储液箱的底壁使得所述通孔对应所述液雾腔的入口,所述液雾腔的出口对应所述出雾口,使所述加湿装置的出雾路径更短,出雾效率更高。
9.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雾通道件包括第一侧壁部分、第二侧壁部分和第三侧壁部分,所述第一侧壁部分连接所述储液箱的所述底壁,所述第二侧壁部分连接所述第一侧壁部分远离所述储液箱的所述底壁的一端,所述第三侧壁部分远离所述第二侧壁部分的一端具有所述液雾腔的出口,所述第三侧壁部分的部分所述液雾腔的宽度沿朝向所述出雾口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液雾腔的出口的形状与所述出雾口的形状一致。通过设置所述第一侧壁部分、所述第二侧壁部分和所述第三侧壁部分,且所述第一侧壁部分连接所述储液箱的所述底壁,所述第二侧壁部分连接所述第一侧壁部分远离所述储液箱的所述底壁的一端,所述第三侧壁部分远离所述第二侧壁部分的一端具有所述液雾腔的出口,所述第三侧壁部分的部分所述液雾腔的宽度沿朝向所述出雾口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液雾腔的出口的形状与所述出雾口的形状一致,可以通过压缩所述液雾腔的入口到出口的宽度增大所述出雾口的出雾速度,提升出雾效率,进一步加快所述加湿装置的加湿效率。
10.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扇组件还包括风扇安装罩和风轮,所述风扇安装罩包括罩板和连接于所述罩板两端的两个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用于与所述盖板或所述侧壁结构固定,所述风轮安装于所述两个固定板上,所述罩板位于所述风轮和所述液雾通道件之间,所述盖板包括第一基板和连接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侧板,所述出风口和所述出雾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对应所述风轮的多个第一进风孔。通过将所述第一风扇组件的所述风轮安装于所述两个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盖板或所述侧壁结构固定,可以使所述风轮与所述盖板或所述侧壁结构固定,保障了所述加湿装置工作时所述第一风扇组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所述罩板位于所述风轮和所述液雾通道件之间,可以将所述风轮的风道与所述出雾口的出雾通道进行隔离,避免液雾在排出所述出雾口前被吹散,另外,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对应所述风轮的多个第一进风孔,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孔为所述第一风扇组件提供进风,保障了所述第一风扇组件进出风的通畅性。
11.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底盖,所述底盖位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储液箱的一侧,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第二风扇组件,所述第二风扇组件位于所述底盖邻近所述底板一侧,所述底板朝向所述储液箱凸起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具有第一通风口,所述储液箱包括朝向远离所述底板一侧凸起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罩设于所述第一凸起部外围,且具有邻近所述通孔的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二风扇组件位于所述第
一凸起部远离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一侧,用于经由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朝向所述液雾腔吹风。通过在所述底盖邻近所述底板一侧设置所述第二风扇组件,并且所述第二风扇组件经由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朝向所述液雾腔吹风,可以加速所述加湿装置的液雾的排出,提高所述加湿装置的加湿效率,同时,所述底板朝向所述储液箱设有凸起的第一凸起部,所述储液箱设有朝向远离所述底板一侧凸起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罩设于所述第一凸起部外围,所述第二风扇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凸起部远离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一侧,可以将所述第二风扇组件及所述第二风扇组件的出风与待雾化的液体隔离开,保障了所述第二风扇组件使用过程中的干燥及安全性。
12.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盖包括第二基板和连接所述第二基板邻近所述底板一侧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具有多个第二进风孔。通过在所述底盖的所述第二侧板上设置多个所述第二进风孔,可以为所述第二风扇组件提供进风。
13.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液雾过滤件,位于所述液雾腔中,用于过滤所述液雾中较大粒径的雾滴,并使得所述液雾中较小粒径的雾滴通过且经由所述出雾口排出。通过设置所述液雾过滤件,可以过滤所述液雾中较大粒径的雾滴,并使得所述液雾中较小粒径的雾滴通过且经由所述出雾口排出,使所述加湿装置的出雾更加细腻,使人体感受更加舒适,提升用户体验。
14.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雾过滤件包括挡板和多个过滤孔,所述液雾过滤件设于所述液雾通道件内远离所述储液箱的所述底壁一侧,所述挡板对应所述通孔设置。通过设置多个过滤孔,可以使液雾过滤效率更高、出雾更加细腻,提升出雾效率的同时,使人体感受更加舒适,提升用户体验。
15.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具有开口区域,所述开口区域安装隔板,所述隔板包括具有多个通孔区域的网格结构,多个所述通孔区域中的一部分作为所述出雾口,多个所述通孔区域中的另一部分作为所述出风口。通过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区域安装隔板,并且将所述隔板的所述通孔区域一部分作为所述出雾口,另一部分作为所述出风口,可以更加精准的导风,提升出雾口液雾的扩散效率。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
18.图2是图1所示加湿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19.图3是图1所示加湿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0.图4是图1所示加湿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1.图5是图1所示加湿装置的储液箱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2.图6是图1所示加湿装置沿iii-iii剖面线方向的剖视图。
23.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26.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29.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加湿装置1,其包括雾化器10、壳体20和第一风扇组件30。
30.其中,所述雾化器10用于将待雾化液体雾化以生成液雾;所述壳体20具有供所述液雾流通的液雾腔21、用于排出所述液雾腔21的所述液雾的出雾口22、和邻近所述出雾口22设置的出风口23;所述第一风扇组件30对应所述出风口23设置,用于经由所述出风口23朝向所述出雾口22吹风,以使得所述出雾口22排出所述液雾扩散。可以理解,所述待雾化液体可以是用来加湿空气的纯净水、净化空气的香薰等。具体地,所述第一风扇组件30可以邻近所述出风口23设置,但并以上述实施例为限,如,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扇组件30也可以设置在所述所述加湿器的其他位置,具体可以设置风道将所述第一风扇组件30的出风引导至所述出风口23。
31.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中,通过在邻近所述出雾口22设置所述出风口23;并且在对应所述出风口23设置所述第一风扇组件30,可以经由所述出风口23朝向所述出雾口22吹风,以使得所述出雾口22排出所述液雾扩散,使所述加湿装置1排出的液雾扩散更加均匀,同时在所述第一风扇组件30的吹风下可以加快液雾的扩散,加快了液雾的排出效率,达到了快速增加环境湿度,快速达到人体舒适度,提升用户体验的目的。
32.具体地,所述出雾口22包括沿预设方向延伸的条形开口,且所述出雾口22包括沿所述预设方向划分的相对两侧,所述出风口23位于所述两侧中的一侧。通过设置所述出雾口22为沿预设方向延伸的条形开口,可以增大液雾的排出量,同时,所述出风口23设置在所述出雾口22的一侧设置,使液雾快速扩散的同时,使所述出风口23的出风不会互相影响,从
而提高了出风效率,高效节能的同时,达到快速且均匀增加湿度的作用。
33.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液雾从条形开口排出时,由于条形开口的结构方式增加了液雾与出雾口22的接触面积,而增加接触面积的同时导致增加了阻力,进而会影响液雾的扩散效率,甚至会导致在加湿装置1上表面或者附近凝聚,而打湿加湿装置或者附近设施设备,影响使用体验,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技术针对条形开口的出雾口22,另外在壳体20邻近出雾口22的位置设置该出风口23,可以加快对条形开口的出雾口22的液雾的扩散速度,避免液雾在加湿装置1上表面或者附近凝聚,改善使用体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34.进一步地,所述壳体20包括底板24、侧壁结构25、盖板26、储液箱27和液雾通道件28,所述底板24具有安装部241,所述雾化器10安装于所述安装部241,所述底板24和所述侧壁结构25围成第一收纳空间242,所述盖板26盖设于所述侧壁结构25远离所述底板24的一侧,且所述盖板26上设置所述出雾口22和所述出风口23,所述第一风扇组件30位于所述壳体20内且对应所述盖板26的所述出风口23设置,所述储液箱27位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242中,所述储液箱27包括底壁272和连接所述底壁272的侧壁271,所述储液箱27的液体通过下水孔80流入所述第一收纳空间242,所述储液箱27的底壁272具有通孔273,所述通孔273对应所述雾化器10设置,所述液雾通道件28具有所述液雾腔21,且所述液雾通道件28位于所述储液箱27内部且使得所述通孔273对应所述液雾腔21的入口,所述液雾腔21的出口对应所述出雾口22。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液箱27的所述底壁272将所述第一收纳空间242分成靠近所述盖板26一侧的上部和远离所述盖板26的下部,所述储液箱27位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242的上部中,所述储液箱27的液体通过下水孔80流入所述第一收纳空间242的下部中,并接触所述底板24上的所述雾化器10并被雾化成液雾,液雾通过所述雾化器10对应的所述通孔273进入所述液雾腔21,并从所述液雾腔21出口的所述出雾口22排出。通过所述安装部241将所述雾化器10安装于所述底板24上,可以稳定固定所述雾化器10,保障了所述加湿装置1工作时的稳定性,另外,所述储液箱27位于所述底板24和所述侧壁结构25围成的所述第一收纳空间242中,且所述液雾通道件28位于所述储液箱27内部,使整个所述加湿装置1整体结构简单,占用空间更小,同时,所述储液箱27的所述通孔273对应所述雾化器10设置,所述液雾通道件28连接所述储液箱27的底壁272使得所述通孔273对应所述液雾腔21的入口,所述液雾腔21的出口对应所述出雾口22,使所述加湿装置1的出雾路径更短,出雾效率更高。其中,可以理解,下水孔80可以设置有阀体组件,通过所述阀体组件的控制来使得所述储液箱27的液体通过下水孔80流入所述第一收纳空间242的下部中。
35.所述液雾通道件28包括第一侧壁部分281、第二侧壁部分282和第三侧壁部分283,所述第一侧壁部分281连接所述储液箱27的所述底壁272,所述第二侧壁部分282连接所述第一侧壁部分281远离所述储液箱27的所述底壁272的一端,所述第三侧壁部分283远离所述第二侧壁部分282的一端具有所述液雾腔21的出口,所述第三侧壁部分283的部分所述液雾腔21的宽度沿朝向所述出雾口22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液雾腔21的出口的形状与所述出雾口22的形状一致。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部分281与所述储液箱27的所述底壁272为一体成型结构,可以使所述储液箱27密封性更好,且所述加湿装置1的结构更加简洁,占用空间更小。为便于观察所述储液箱27中的所述液雾通道件28的结构,为更加清晰的展示所述储液箱27与所述液雾通道件28的所述第一侧壁部分281的结构关系,图5为对所述储液箱27进行分解的示意图。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雾通道件28还可以包括导引件284,所述
导引件284可以位于所述雾化器10和所述储液箱27的所述底壁272之间,并相对于所述储液箱27的所述底壁272上的所述通孔273设置,用于导引所述液雾。通过设置所述第一侧壁部分281、所述第二侧壁部分282和所述第三侧壁部分283,且所述第一侧壁部分281连接所述储液箱27的所述底壁272,所述第二侧壁部分282连接所述第一侧壁部分281远离所述储液箱27的所述底壁272的一端,所述第三侧壁部分283远离所述第二侧壁部分282的一端具有所述液雾腔21的出口,所述第三侧壁部分283的部分所述液雾腔21的宽度沿朝向所述出雾口22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液雾腔21的出口的形状与所述出雾口22的形状一致,可以通过压缩所述液雾腔21的入口到出口的宽度增大所述出雾口22的出雾速度,提升出雾效率,进一步加快所述加湿装置1的加湿效率。
36.所述第一风扇组件30还包括风扇安装罩31和风轮32,所述风扇安装罩31包括罩板311和连接于所述罩板311两端的两个固定板312,所述固定板312用于与所述盖板26或所述侧壁结构25固定,所述风轮32安装于所述两个固定板312上,所述罩板311位于所述风轮32和所述液雾通道件28之间,所述盖板26包括第一基板261和连接所述第一基板261的第一侧板262,所述出风口23和所述出雾口22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261上,所述第一侧板262上设置有对应所述风轮32的多个第一进风孔263。通过将所述第一风扇组件30的所述风轮32安装于所述两个固定板312上,所述固定板312与所述盖板26或所述侧壁结构25固定,可以使所述风轮32与所述盖板26或所述侧壁结构25固定,保障了所述加湿装置1工作时所述第一风扇组件30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所述罩板311位于所述风轮32和所述液雾通道件28之间,可以将所述风轮32的风道与所述出雾口22的出雾通道进行隔离,避免液雾在排出所述出雾口22前被吹散,另外,所述第一侧板262上设置有对应所述风轮32的多个第一进风孔263,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孔263为所述第一风扇组件30提供进风,保障了所述第一风扇组件30进出风的通畅性。
37.所述壳体20还包括底盖29,所述底盖29位于所述底板24远离所述储液箱27的一侧,所述加湿装置1还包括第二风扇组件40,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0位于所述底盖29邻近所述底板24一侧,如图6所示,所述底板24朝向所述储液箱27凸起的第一凸起部243,所述第一凸起部243具有第一通风口244,所述储液箱27包括朝向远离所述底板24一侧凸起的第二凸起部274,所述第二凸起部274罩设于所述第一凸起部243外围,且具有邻近所述通孔273的第二通风口275,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0位于所述第一凸起部243远离所述第二凸起部274的一侧,用于经由所述第一通风口244和所述第二通风口275朝向所述液雾腔21吹风。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风口244与所述第二通风口275的出风方向可以朝相反方向设置,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0的出风通过所述第一通风口244后,在所述第二凸起部274中吹向与所述第二通风口275相对的所述第二凸起部274的侧壁上,并通过所述第二凸起部274的侧壁的反弹加速吹向所述第二通风口275,从而进入所述液雾腔21。通过在所述底盖29邻近所述底板24一侧设置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0,并且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0经由所述第一通风口244和所述第二通风口275朝向所述液雾腔21吹风,可以加速所述加湿装置1的液雾的排出,提高所述加湿装置1的加湿效率,同时,所述底板24朝向所述储液箱27设有凸起的第一凸起部243,所述储液箱27设有朝向远离所述底板24一侧凸起的第二凸起部274,所述第二凸起部274罩设于所述第一凸起部243外围,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0位于所述第一凸起部243远离所述第二凸起部274的一侧,可以将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0及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0的出风与待
雾化的液体隔离开,保障了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0使用过程中的干燥及安全性。
38.所述底盖29包括第二基板291和连接所述第二基板291邻近所述底板24一侧的第二侧板292,所述第二侧板292具有多个第二进风孔293。通过在所述底盖29的所述第二侧板292上设置多个所述第二进风孔293,可以为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0提供进风。
39.所述加湿装置1还包括液雾过滤件50,位于所述液雾腔21中,用于过滤所述液雾中较大粒径的雾滴,并使得所述液雾中较小粒径的雾滴通过且经由所述出雾口22排出。通过设置所述液雾过滤件50,可以过滤所述液雾中较大粒径的雾滴,并使得所述液雾中较小粒径的雾滴通过且经由所述出雾口22排出,使所述加湿装置1的出雾更加细腻,使人体感受更加舒适,提升用户体验。
40.所述液雾过滤件50包括挡板52和多个过滤孔51。所述液雾过滤件50设于所述液雾通道件28内远离所述储液箱27的所述底壁272一侧,所述挡板52对应所述通孔273设置。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液雾过滤件50可以盖设于所述第一侧壁部分281远离所述储液箱27的所述底壁272一侧,所述挡板52对应所述通孔273设置,所述多个过滤孔51位于所述挡板52一侧。所述挡板52对应所述通孔273设置,即所述挡板52对应所述雾化器10设置,当加湿装置1工作时,例如,在加湿装置1水平放置时,所述挡板52位于雾化器10的正上方,此时,所述雾化器10产生的液雾劲直吹向所述挡板52,液雾中的大粒径的雾滴刚好能被所述挡板52挡住,而较小粒径的雾滴则可以绕开所述挡板52从所述挡板52一侧的所述多个过滤孔51排出。通过设置多个过滤孔51,可以使液雾过滤效率更高、出雾更加细腻,提升出雾效率的同时,使人体感受更加舒适,提升用户体验。
41.进一步地,所述加湿装置1还可以包括出雾隔件60,所述出雾隔件60可以位于所述出雾口22中且具有开孔;所述加湿装置1还包括出风隔板70,所述出风隔板70包括网格结构71,且所述出风隔板70安装与所述出风口23。可以理解,所述出雾隔件60可以为胶圈等,通过设置所述出雾隔件60,能将所述出雾口22与所述出风口23进行分隔的同时,还能将所述出雾口22外围与所述盖板26进行密封,可以防止出雾口22外围与所述盖板26间掉入杂物、灰尘等,影响所述加湿装置1正常工作,同时,在所述出风口23安装网格结构71的所述出风隔板70,可以更加精准的导风,提升出雾口22液雾的扩散效率。
42.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雾口22通过设有所述出雾隔件60与所述出风口23进行分隔,所述出风口23上安装有所述网格结构71的所述出风隔板70,所述出雾隔件60在分隔所述出雾口22与所述出风口23的同时,可以对所述出雾口22外围与所述盖板26进行密封,所述出风口23上安装的所述出风隔板70的所述网格结构71可以对所述出风口23的出风进行导风,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雾口22与所述出风口23也可以不通过所述出雾隔件60进行分隔,请参阅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其中,所述壳体20具有开口区域,所述开口区域安装隔板80,所述隔板80包括具有多个通孔区域82的网格结构81,多个所述通孔区域82中的一部分作为所述出雾口22,多个所述通孔区域82中的另一部分作为所述出风口23。通过在所述壳体20的所述开口区域安装隔板80,并且将所述隔板80的所述通孔区域82一部分作为所述出雾口22,另一部分作为所述出风口23,可以在精准导风,提升出雾口22液雾的扩散效率的同时,使所述出雾口22和所述出风口23的结构更加简洁。
43.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加湿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
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