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24977发布日期:2021-10-27 20:01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2.由于目前大气污染情况日趋严重,且居民对室内空气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空气净化器逐渐成为居民必备的家用电器。空气净化器的工作原理一般为:外界空气流入空气净化器,在空气净化器内部被净化,随后排出,从而改善外界空气质量。
3.可见,现有的空气净化器仅能够在净化器内部对空气净化,然后将净化后的空气排出,而无法实现直接对外界空气进行大面积消毒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用于实现直接对外界空气进行大面积消毒的功能。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包括:外壳,以及均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过滤网,升降支架,升降电机,高压发生器和电子过滤器;
7.所述外壳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8.所述过滤网设置于所述升降支架上;
9.所述升降支架与所述升降电机连接,所述升降电机能够带动所述升降支架在所述外壳内移动,以使所述过滤网与所述出风口在重叠状态和非重叠状态之间切换;
10.所述高压发生器与所述电子过滤器连接,所述高压发生器用于向所述电子过滤器提供电压信号,所述电子过滤器用于对由所述进风口流入的空气电离,电离后的空气从所述出风口流出。
11.可选的,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外壳的顶部;
12.沿所述进风口指向所述出风口的第一方向,所述电子过滤器,所述升降电机和所述升降支架依次设置;
13.在所述过滤网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处于非重叠状态的情况下,所述过滤网位于所述出风口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侧。
14.可选的,所述升降支架包括:
15.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环和所述第二固定环之间,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环和所述第二固定环的多个连接部;
16.所述过滤网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环和所述第二固定环之间。
17.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环位于所述第二固定环和所述升降支架之间,所述第一固定环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升降电机可拆卸连接。
18.可选的,所述空气净化器还包括:
19.风机,所述风机位于所述电子过滤器和所述升降电机之间;
20.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风机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风机的转速。
21.可选的,所述空气净化器还包括:
22.检测器件,所述检测器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检测由所述进风口流入的空气的质量数据,并将检测到的质量数据传输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质量数据控制所述风机的转速。
23.可选的,所述空气净化器还包括:
24.顶盖,所述顶盖设置于所述外壳的顶部,所述顶盖与所述外壳的顶部可拆卸连接;
25.底座,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底部;
26.进口终端,所述进口终端分别与所述底座和所述外壳连接,所述检测器件设置于所述进口终端上。
27.可选的,所述空气净化器还包括:
28.进口隔音棉,所述进口隔音棉套在所述电子过滤器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
29.出口隔音棉,所述出口隔音棉套设在所述风机上。
30.可选的,所述空气净化器还包括:
31.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设置于所述外壳上,所述控制面板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控制面板上设置有消毒模式按键,所述消毒模式按键与所述升降电机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升降电机带动所述升降支架在所述外壳内移动。
32.可选的,所述电子过滤器包括:筒体电极和位于所述筒体电极内部的离子发生器,所述离子发生器包括:电极柱和设置在所述电极柱上的电极带;所述高压发生器与所述电极柱电连接;
33.所述高压发生器向所述电极柱供电,使所述电极带放电,使由进风口流入的空气电离。
3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净化器中,包括所述过滤网,所述升降支架,所述升降电机,所述高压发生器和所述电子过滤器;通过升降电机和升降支架能够控制所述过滤网与所述出风口之间是否重叠,从而实现控制空气净化器在消毒模式和非消毒模式之间切换,使得空气净化器能够实现单纯的空气净化功能,或者在实现空气净化功能的同时,实现对外界环境空气的大面积消毒功能。
附图说明
3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壳和顶盖的拆解图;
3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净化器内部结构拆解图;
3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净化器内部结构组合图;
3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网和升降支架拆解图;
4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壳和底座的第一侧视图;
4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壳和底座的第二侧视图;
42.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壳和底座的第三侧视图;
43.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壳和底座的第四侧视图;
44.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的俯视图;
45.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座和进口终端的俯视图。
46.附图标记:
47.10

外壳,
ꢀꢀꢀꢀꢀꢀꢀꢀꢀꢀꢀꢀꢀꢀꢀꢀꢀ
101

进风口,
48.102

出风口,
ꢀꢀꢀꢀꢀꢀꢀꢀꢀꢀꢀꢀꢀꢀ
11

顶盖,
49.12

底座,
ꢀꢀꢀꢀꢀꢀꢀꢀꢀꢀꢀꢀꢀꢀꢀꢀꢀ
13

进口终端,
50.20

过滤网,
ꢀꢀꢀꢀꢀꢀꢀꢀꢀꢀꢀꢀꢀꢀꢀ
30

升降支架,
51.301

第一固定环,
ꢀꢀꢀꢀꢀꢀꢀꢀꢀꢀ
302

第二固定环,
52.303

连接部,
ꢀꢀꢀꢀꢀꢀꢀꢀꢀꢀꢀꢀꢀꢀ
304

固定部,
53.40

升降电机,
ꢀꢀꢀꢀꢀꢀꢀꢀꢀꢀꢀꢀꢀ
41

电机支架,
54.50

高压发生器,
ꢀꢀꢀꢀꢀꢀꢀꢀꢀꢀꢀ
51

电子过滤器,
55.60

控制面板,
ꢀꢀꢀꢀꢀꢀꢀꢀꢀꢀꢀꢀꢀ
70

风机,
56.71

风机支架,
ꢀꢀꢀꢀꢀꢀꢀꢀꢀꢀꢀꢀꢀ
80

检测器件,
57.90

进口隔音棉,
ꢀꢀꢀꢀꢀꢀꢀꢀꢀꢀꢀ
91

出口隔音棉。
具体实施方式
58.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净化器,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59.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器,包括:外壳10,以及均设置于所述外壳10内的过滤网20,升降支架30,升降电机40,高压发生器50和电子过滤器51;
60.所述外壳10上设置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
61.所述过滤网20设置于所述升降支架30上;
62.所述升降支架30与所述升降电机40连接,所述升降电机40能够带动所述升降支架30在所述外壳10内移动,以使所述过滤网20与所述出风口102在重叠状态和非重叠状态之间切换;
63.所述高压发生器50与所述电子过滤器51连接,所述高压发生器50用于向所述电子过滤器51提供电压信号,所述电子过滤器51用于对由所述进风口101流入的空气电离,电离后的空气从所述出风口102流出。
64.示例性的,所述外壳10包括筒状结构(如:圆柱状,椭圆柱状),所述进风口101位于所述外壳10的第一端部,所述出风口102位于所述外壳10的第二端部。示例性的,所述进风口101包括多个子进风口,所述多个子进风口环绕所述外壳10的第一端部分布;示例性的,所述出风口102包括多个子出风口,所述多个子出风口环绕所述外壳10的第二端部分布。
65.示例性的,所述过滤网20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升降支架30上,所述升降支架30能够带动所述过滤网20在所述外壳10内移动。示例性的,所述过滤网20包括炭过滤层。示例性的,所述过滤网20能够过滤臭氧。
66.示例性的,所述空气净化器还包括电机支架41,所述升降电机40通过所述电机支架41固定在所述外壳10内部。所述升降电机40能够带动所述升降支架30在所述外壳10内移
动,从而带动所述过滤网20在所述外壳10内移动,以使所述过滤网20与所述出风口102在重叠状态和非重叠状态之间切换。示例性的,所述重叠状态是指所述过滤网20能够完全遮挡出风口102;所述非重叠状态是指所述过滤网20没有完全遮挡所述出风口102。
67.示例性的,所述高压发生器50与所述电子过滤器51连接,用于向所述电子过滤器51提供电压信号,控制所述电子过滤器51对由所述进风口101流入的空气电离,产生等离子、负离子、臭氧等物质,以净化空气。
68.所述工作净化器的工作过程如下:
69.空气净化器处于消毒模式,所述高压发生器50向所述电子过滤器51提供电压信号,控制所述电子过滤器51对由所述进风口101流入的空气电离;所述升降电机40带动所述升降支架30在所述外壳10内移动,从而带动所述过滤网20在所述外壳10内移动,使所述过滤网20与所述出风口102之间处于非重叠状态,在出风口102处形成无臭氧过滤的通道,从而使携带臭氧的净化空气从出风口102释放至外界环境中,实现直接对外界空气进行大面积消毒的功能。
70.空气净化器处于非消毒模式,所述高压发生器50向所述电子过滤器51提供电压信号,控制所述电子过滤器51对由所述进风口101流入的空气电离;所述升降电机40带动所述升降支架30在所述外壳10内移动,从而带动所述过滤网20在所述外壳10内移动,使所述过滤网20与所述出风口102之间处于重叠状态,在出风口102处形成有臭氧过滤的通道,从而使不携带臭氧的净化空气从出风口102释放至外界环境中。
71.需要说明,所述空气净化器的消毒模式更适用于外界环境中无人的情况,所述空气净化器的非消毒模式同时适用于外界环境中有人或无人的情况。
72.根据上述空气净化器的具体结构和工作过程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净化器中,包括所述过滤网20,所述升降支架30,所述升降电机40,所述高压发生器50和所述电子过滤器51;通过升降电机40和升降支架30能够控制所述过滤网20与所述出风口102之间是否重叠,从而实现控制空气净化器在消毒模式和非消毒模式之间切换,使得空气净化器能够实现单纯的空气净化功能,或者在实现空气净化功能的同时,实现对外界环境空气的大面积消毒功能。
73.如图1至图3,图5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101位于所述外壳10的底部,所述出风口102位于所述外壳10的顶部;沿所述进风口101指向所述出风口102的第一方向,所述电子过滤器51,所述升降电机40和所述升降支架30依次设置;在所述过滤网20与所述出风口102之间处于非重叠状态的情况下,所述过滤网20位于所述出风口102远离所述进风口101的一侧。
74.示例性的,所述空气净化器处于正常使用的状态时,所述进风口101位于所述外壳10的底部,所述出风口102位于所述外壳10的顶部,外界空气能够从外壳10底部的进风口101进入外壳10内部,在外壳10内经所述电子过滤器51过滤后,从外壳10顶部的出风口102流出至外界环境中。
75.示例性的,所述电子过滤器51和所述升降电机40均位于所述进风口101和所述出风口102之间,所述升降支架30能够带动所述过滤网20在外壳10内移动,在消毒模式下,升降电机40控制过滤网20随升降支架30,向外壳10顶部移动至最高点,使过滤网20与出风口102之间形成无臭氧过滤的通道,释放带有微量臭氧消毒功能的干净空气;当取消消毒模式
时,升降电机40控制升降支架30反向回复,使过滤网20与出风口102重合,以去除微量臭氧,进入净化模式。
76.示例性的,所述高压发生器50设置于靠近外壳10顶部的位置。示例性的,所述高压发生器50设置于所述进风口101和所述出风口102之间。
77.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净化器不仅实现了不同的工作模式,还将外壳10内部各结构的布局最优化,最大限度的缩小了所述各结构占用的空间,有利于空气净化器的小尺寸发展。
78.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支架30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环301和第二固定环302,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环301和所述第二固定环302之间,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环301和所述第二固定环302的多个连接部303;所述过滤网20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环301和所述第二固定环302之间。
79.示例性的,所述第一固定环301的外轮廓尺寸和所述第二固定环302的外轮廓尺寸均与所述外壳10在出风口102处的内轮廓尺寸相匹配,使得所述第一固定环301和所述第二固定环302均能够在外壳10内无阻碍的移动,同时能够保证过滤网20能够与所述外壳10的内表面贴合。
80.示例性的,所述升降支架30包括多个连接部303,所述多个连接部303均匀的分布在所述第一固定环301和所述第二固定环302之间,每个连接部303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每个连接部303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环301和所述第二固定环302连接。示例性的,所述升降支架30包括四个连接部303。
81.示例性的,所述过滤网20可拆卸的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环301和所述第二固定环302之间。
82.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净化器中,不仅能够将过滤网20牢固的固定在升降支架30上,使得过滤网20能够跟随所述升降支架30移动,还保证了所述过滤网20与所述外壳10内壁良好的贴合度,保证了所述过滤网20设置于出风口102时,良好的过滤性能。
83.如图2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所述第一固定环301位于所述第二固定环302和所述升降支架30之间,所述第一固定环301上设置有固定部304,所述固定部304与所述升降电机40可拆卸连接。
84.示例性的,所述固定部304与所述第一固定环301朝向所述升降电机40的表面连接。示例性的,所述固定部304与所述第一固定环301的内侧表面连接。
85.示例性的,所述固定部304包括固定接触部和多个支撑部,所述固定接触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环301中,被所述第一固定环301包围,所述固定接触部通过所述多个支撑部与所述第一固定环301固定连接。示例性的,所述固定部304包括三个支撑部,所述三个支撑部均匀分布在所述固定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固定环301之间。
86.上述设置方式保证了所述升降支架30与所述升降电机40之间良好的连接性能。
87.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净化器还包括:
88.风机70,所述风机70位于所述电子过滤器51和所述升降电机40之间;
89.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风机70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风机70的转速。
90.示例性的,所述风机70通过风机支架71固定在所述外壳10的内部,且所述风机支架71位于所述电子过滤器51和所述升降电机40之间。示例性的,所述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外
壳10内部。
91.所述风机70能够驱动空气由进风口101流向出风口102,通过风机70带动空气流动,使空气净化器外的待净化空气从进风口101流入,以及将净化后的空气由出风口102吹出,实现对室内空气的持续净化。
92.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净化器还包括:检测器件80,所述检测器件80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检测由所述进风口101流入的空气的质量数据,并将检测到的质量数据传输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质量数据控制所述风机70的转速。
93.示例性的,所述检测器件80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能够检测所述进风口101流入的空气的pm2.5浓度,并将检测到的pm2.5浓度传输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pm2.5浓度自动控制所述风机70的转速,以更为经济的运行模式,实现对空气净化。
94.如图1至图3,图5至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净化器还包括:
95.顶盖11,所述顶盖11设置于所述外壳10的顶部,所述顶盖11与所述外壳10的顶部可拆卸连接;
96.底座12,所述底座12设置于所述外壳10的底部;
97.进口终端13,所述进口终端13分别与所述底座12和所述外壳10连接,所述检测器件80设置于所述进口终端13上。
98.示例性的,所述底座12设置于所述外壳10的底部,所述底座12用于支撑整个空气净化器。示例性的,所述底座12上可以设置容纳空间,所述进口终端13嵌套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外壳10可以插入所述进口终端13,所述进口终端13实现对所述外壳10的支撑。
99.示例性的,所述检测器件80设置于所述进口终端13上,所述检测器件80位于所述进风口101附近,能够实现对进风口101流入的空气进行精准的检测。
100.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净化器还包括:
101.进口隔音棉90,所述进口隔音棉90套在所述电子过滤器51靠近所述进风口101的一端;
102.出口隔音棉91,所述出口隔音棉91套设在所述风机70上。
103.示例性的,所述进口隔音棉90和所述出口隔音棉91均与所述外壳10的内部贴合。
104.上述设置所述空气净化器包括所述进口隔音棉90和所述出口隔音棉91,有效降低了风噪。
105.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净化器还包括控制面板60,所述控制面板60设置于所述外壳10上,所述控制面板60位于所述进风口101和所述出风口102之间,所述控制面板60上设置有消毒模式按键,所述消毒模式按键与所述升降电机40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升降电机40带动所述升降支架30在所述外壳10内移动。
106.示例性的,所述控制面板60设置于所述外壳上,所述控制面板60位于所述进风口101和所述出风口102之间,且靠近所述出风口102的一侧。
107.示例性的,所述空气净化器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10内的控制电路,所述消毒模式按键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通过所述消毒模式按键实现对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所述控制电路在所述消毒模式按键的控制下,实现对所述升降电机40的控制,进而实现控制所述空气净化器在消毒模式和非消毒模式下切换。
108.示例性的,用户可以通过在控制面板60上操作,从而控制空气净化器是否工作,以
及具体的工作模式,该控制面板可以为现有的控制面板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控制面板60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
109.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过滤器51包括:筒体电极和位于所述筒体电极内部的离子发生器,所述离子发生器包括:电极柱和设置在所述电极柱上的电极带;所述高压发生器50与所述电极柱电连接;所述高压发生器50用于向所述电极柱供电,使所述电极带放电,使由进风口101流入的空气电离。
110.示例性的,所述电极带可以沿螺旋方向分布于电极柱上,该电极带也可以沿径向分布于电极柱上。
111.示例性的,所述电子过滤器51还包括:由多个不同直径金属圆筒构成的同心圆筒式静电集尘装置。
112.示例性的,电子过滤器51中设置支架,用于将离子发生器固定在筒体电极内。
113.示例性的,所述高压发生器50与所述电极柱电连接,用于为电极柱提供高压电信号,进而使电极带放电;该高压发生器50可以采用现有的高压发生器5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高压发生器50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
114.上述筒体电极可以接地也可以接低电压,使电极带通高压电时,电极带与筒体电极之间存在电压差,进而放电。
115.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净化器中,通过对筒体电极中的电极柱供电,使电极柱上的电极带放电以净化空气,这样空气能够以漩涡的方式在筒体电极中流动,减少气体相扰乱形成的紊流,降低风噪;同时,漩涡气流流动稳定有利于对空气的净化,提高空气净化器的空气净化效率。
116.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耦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117.可以理解,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之类的元件被称作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
118.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1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