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66845发布日期:2022-04-22 11:05阅读:97来源:国知局
热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在发热体的冷却中使用被称为热管的热输送装置。热管具有箱体和吸液芯结构体。吸液芯结构体被收纳在箱体内部的空间中。吸液芯结构体用于使热移动的工作介质的回流(例如,日本公开公报特开平11-190596号公报)。
3.近年来,要求热管的薄型化,随着薄型化,确保热管箱体的强度成为重要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同时确保箱体的强度和热的输送效率的热输送装置。
5.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热输送装置的方案1是一种热输送装置,具有:箱体,其在内部具有空间;吸液芯结构体,其配置在上述箱体的内表面,而且在作为上述箱体延伸的方向的延伸方向上延伸;以及工作介质,其收纳于上述空间,上述热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
6.在上述箱体的上方外表面和下方外表面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多个凹部,多个上述凹部分别朝向上述箱体的内部凹陷,多个上述凹部沿着上述延伸方向配置。
7.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8.多个上述凹部设置在上述上方外表面和上述下方外表面双方。
9.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10.设置在上述上方外表面的至少一个上述凹部即上方凹部与设置在上述下方外表面的至少一个上述凹部即下方凹部在上下方向上对置。
11.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12.配置在上述上方凹部的内表面的上述吸液芯结构体的一部分与配置在上述下方凹部的内表面的上述吸液芯结构体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接触。
13.方案5根据方案2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14.在从上方观察时,设置在上述上方外表面的多个上述凹部所包含的上方凹部和设置在上述下方外表面的多个上述凹部所包含的下方凹部沿着延伸方向相邻地配置,而且沿着延伸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
15.方案6根据方案1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16.多个上述凹部设置在上述下方外表面,在从上方观察时,与配置在上述下方外表面的下方的发热体重叠的上述下方外表面的一部分区域的整个面是平坦的面。
17.方案7根据方案1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18.包含在设置于上述上方外表面或上述下方外表面上的多个上述凹部中、而且沿着上述延伸方向相邻的两个上述凹部各自的上述延伸方向的长度比两个上述凹部间的上述延伸方向的距离长。
19.方案8根据方案1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20.包含在设置于上述上方外表面或上述下方外表面上的多个上述凹部中、而且沿着上述延伸方向相邻的两个上述凹部间的上述延伸方向的距离比两个上述凹部各自的上述延伸方向的长度长。
21.方案9根据方案1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22.上方邻接凹部中的一方与下方邻接凹部中的一方在上述延伸方向的中心位置一致,上述上方邻接凹部是包含在设置于上述上方外表面的多个上述凹部中而且沿着上述延伸方向相邻的两个上述凹部,上述下方邻接凹部是包含在设置于上述下方外表面的多个上述凹部中而且沿着上述延伸方向相邻的两个上述凹部,上述上方邻接凹部的另一方与上述下方邻接凹部的另一方在上述延伸方向的中心位置一致,上述上方邻接凹部中的一方的上述延伸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下方邻接凹部中的一方的上述延伸方向的长度长,上述上方邻接凹部中的另一方的上述延伸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下方邻接凹部中的另一方的上述延伸方向的长度长。
23.方案10根据方案1~9任一项中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24.包含在设置于上述上方外表面或上述下方外表面的多个上述凹部中、而且设置于在从上方观察时与发热体重叠的上述上方外表面或上述下方外表面的一部分区域中、而且沿着上述延伸方向相邻的两个上述凹部间的上述延伸方向的距离,比包含在设置于上述上方外表面或上述下方外表面上的多个上述凹部中、而且包含在上述上方外表面或上述下方外表面中的除上述一部分区域以外的区域中、而且沿着上述延伸方向相邻的两个上述凹部间的上述延伸方向的距离长。
2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热输送装置,能够同时确保箱体的强度和热的输送效率。
26.有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27.图1是从上方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28.图2是将热输送装置沿着延伸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剖切的情况下的局部剖视图。
29.图3是表示从上方观察热输送装置的情况下的下方凹部的配置结构的俯视图。
30.图4是在上方凹部210a的部位以图1所示的a-a线剖切的情况下的热输送装置的剖视图。
31.图5是表示上方凹部210a和下方凹部220a的配置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32.图6是在上方凹部210b的部位以图1所示的b-b线剖切的情况下的热输送装置的剖视图。
33.图7是在上方凹部210c、210d的部位以图1所示的c-c线剖切的情况下的热输送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34.图8是表示图6所示的截面结构的变形例的图。
35.图9是表示从上方观察时与发热体重叠的热输送装置1的一部分结构的变形例的
剖视图。
36.图10是从上方观察一个变形例所涉及的热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37.图11是表示管的折弯工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
39.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中,将后述的箱体2延伸的方向即延伸方向设为x方向,将x1设为延伸方向一方侧,将x2设为延伸方向另一方侧来表示。另外,将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即短边方向设为y方向,将y1设为短边方向一方侧,将y2设为短边方向另一方侧来表示。另外,将与延伸方向及短边方向垂直的方向即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将上方设为z1,将下方设为z2来表示。另外,上下方向不限定将热输送装置1组装到设备时的方向。
40.<1.热输送装置的概要>
41.图1是从上方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输送装置1的俯视图。图2是将热输送装置1沿着延伸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剖切的情况下的局部剖视图。
42.热输送装置1是输送发热体5a、5b的热的热管。作为发热体5a、5b,例如可以考虑产生热的电子部件或搭载该电子部件的基板。上述电子部件例如是cpu等。发热体5a、5b通过热输送装置1的热输送而被冷却。这样的热输送装置1例如搭载于智能手机、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等具有发热体5a、5b的电子设备。另外,发热体的个数不限于两个,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43.热输送装置1具有箱体2和吸液芯结构体3。箱体2例如由铜等金属构成。
44.如图1所示,箱体2沿延伸方向延伸。箱体2从延伸方向一方侧端部朝向延伸方向另一方侧呈直线状延伸,从此处朝向短边方向一方侧且延伸方向另一方侧弯曲地延伸,从此处朝向延伸方向另一方侧呈直线状延伸,从此处朝向短边方向另一方侧且延伸方向另一方侧弯曲地延伸,从此处呈直线状延伸至延伸方向另一方侧端部。但是,箱体2延伸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从延伸方向的端部到端部呈直线状或l字状延伸的形状等。
45.箱体2具有上方外表面21、下方外表面22以及侧面23、24。上方外表面21与下方外表面22在上下方向上对置,配置在比下方外表面22靠上方的位置。侧面23配置在比侧面24靠短边方向一方侧的位置。侧面23、24分别将上方外表面21和下方外表面22在上下方向上连接。形成有从上方外表面21、下方外表面22以及侧面23、24沿延伸方向延伸的管状部。此外,侧面23、24也在后述的图4等中图示。发热体5a、5b配置在下方外表面22的下方,从下方与下方外表面22接触。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发热体5a、5b与下方外表面22之间配置例如导热性优异的片材。
46.如图1所示,发热体5a、5b在从上方观察时与位于箱体2的中间的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重叠地配置。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发热体也可以在从上方观察时与箱体2的延伸方向端部重叠地配置。
47.箱体2通过密封上述管状部的延伸方向两端部而形成。如图2所示,箱体2在内部具有空间20。空间20是封闭的空洞。另外,图2表示从配置有发热体5a的位置到延伸方向一方侧端部的热输送装置1的截面结构。另外,在图2中,为了方便,省略了热输送装置1的延伸方向中途的结构的图示。
48.吸液芯结构体3收纳于空间20。吸液芯结构体3配置在箱体2的内表面,且沿延伸方向延伸。吸液芯结构体3配置在箱体2的上述管状部的内表面的整周上。需要说明的是,在表示图2和与图2同样的截面的其他附图中,为了方便,省略了吸液芯结构体3的纸面里侧的图示。
49.即,吸液芯结构体3是沿延伸方向延伸的管状的部件。被吸液芯结构体3包围而形成蒸汽流路201。蒸汽流路201是空间20的一部分,如后述那样是供工作介质气化而生成的蒸汽流动的流路。需要说明的是,吸液芯结构体3也可以配置在箱体2的上述管状部的内表面的周向一部分。在该情况下,蒸汽流路除了与吸液芯结构体3的内表面接触以外,还与箱体2的内表面接触。
50.在箱体2的空间20中还收纳有工作介质。工作介质例如是水或酒精等液体。吸液芯结构体3例如由输送工作介质的多孔质的铜的烧结体构成。此外,吸液芯结构体3也可以由铜网的结构体、或多个铜纤维等构成。另外,吸液芯结构体3也可以是设置在箱体2的内表面的槽状的槽吸液芯。在该情况下,吸液芯结构体3构成与箱体2相同的部件。
51.如图2所示,热输送装置1具有被加热部101和散热部102。被加热部101与发热体5a相接地配置,被发热体5a发出的热加热。即,被加热部101是传递从发热体5a散发的热的部分。散热部102将由被加热部101加热后的工作介质所具有的热向外部放出。
52.对利用热输送装置1进行的热输送进行说明,利用由发热体5a产生的热对被加热部101进行加热。若被加热部101的温度上升,则收纳于箱体2的空间20中的工作介质气化。此外,如果空间20被设为比大气压低的减压状态,则工作介质容易气化。
53.气化后的工作介质在蒸汽流路201中向散热部102侧移动。在散热部102中,蒸汽通过散热而被冷却并液化。液化的工作介质通过毛细管现象在吸液芯结构体3中朝向被加热部101移动。另外,在图2中,用黑箭头表示工作介质的气化及蒸汽的流动,用空心箭头表示工作介质的液化及液体的工作介质的流动。这样,通过工作介质一边伴随着状态变化一边移动,连续地进行从被加热部101侧向散热部102侧的热的输送。
54.此外,由发热体5b产生的热也基于与上述同样的原理,被输送到在热输送装置1中位于延伸方向另一方侧的散热部。
55.<2.箱体的凹部>
56.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箱体2的强度,在箱体2上设置有后述的凹部,以下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57.如图1所示,在箱体2的上方外表面21设置有多个上方凹部210。此外,在图1中,为了确定多个上方凹部210中的各个凹部,对编号标注了字母,例如“210a”等。多个上方凹部210沿着延伸方向配置。
58.如图2所示,各个上方凹部210朝向箱体2的内部凹陷。另外,在图2中,图示了多个上方凹部210中的上方凹部210a~210c。上方凹部210b配置于在上方观察时与发热体5a重叠的上方外表面21的一部分区域。上方凹部210a在上方凹部210b的延伸方向一方侧相邻地配置。上方凹部210c配置在上方外表面21的延伸方向一方侧端部。
59.另外,图3是表示从上方观察热输送装置1的情况下的下方凹部220的配置结构的俯视图。另外,在图3中,省略了图1所示的上方凹部210的图示。在箱体2的下方外表面22上设置有多个下方凹部220。多个下方凹部220沿着延伸方向配置。另外,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
作为一例,所有的下方凹部220中的每一个凹部分别与上方凹部210中的每一个凹部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地配置。
60.此外,在图3中,为了确定多个下方凹部220中的各个凹部,对编号标注了字母,例如“220a”等。在图2中,图示了与上方凹部210a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下方凹部220a和与上方凹部210c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下方凹部220c。如图2所示,各个下方凹部220朝向箱体2的内部凹陷。另外,如后所述,未设置与上方凹部210b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下方凹部。
61.如图2所示,由上方凹部210包围的凹空间s21和由下方凹部220包围的凹空间s22均为图2所示的截面形状的旋转体形状。因此,如图1及图3所示,上方凹部210的上端及下方凹部220的下端均为圆形。另外,凹空间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大致圆锥状、大致半球状、大致圆柱状等。另外,上方凹部210的上端以及下方凹部220的下端不限于圆形,例如也可以是椭圆形、矩形等。
62.另外,如上所述,吸液芯结构体3配置在位于箱体2的上述管状部的内表面的整周上,因此,吸液芯结构体3沿着上方凹部210及下方凹部220的内表面配置。即,吸液芯结构体3中的沿着上方凹部210及下方凹部220的内表面配置的部位朝向箱体2的内部凹陷。
63.另外,如图1和图3所示,并不限定于在上方外表面21和下方外表面22双方设置多个凹部,也可以仅在上方外表面21和下方外表面22中的任意一方设置多个凹部。在该情况下,可以不在上方外表面21和下方外表面22中的另一方设置凹部,也可以设置单一的凹部。
64.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箱体2的上方外表面21和下方外表面22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多个凹部210、220。多个凹部210、220分别朝向箱体2的内部凹陷。多个凹部210、220沿着延伸方向配置。
65.由此,与设置有多个凹部的外表面假如平坦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箱体2的强度。另外,假如在箱体2的外表面设置有沿着延伸方向延伸的单一的凹部的情况下,虽然箱体2的强度提高,但蒸汽流路201变窄,热的输送效率降低。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设置上述单一的凹部的范围相同的范围内,利用多个凹部使凹部分散,由此确保箱体2的强度,并且确保蒸汽流路。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热输送装置1,能够在确保热的输送效率的同时,确保箱体2的强度。
66.例如在智能手机、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等设备中搭载热输送装置1的情况下,要求热输送装置1的薄型化,确保箱体2的强度变得重要。因此,本实施方式特别有效。
6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以及图3所示,多个凹部210、220设置在上方外表面21和下方外表面22双方。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箱体2的强度。
68.另外,在图1及图3所示的结构中,上方凹部210及下方凹部220均配置于箱体2的在沿着短边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宽度的中央位置。但是,多个上方凹部210中的至少一个凹部也可以从上述中央位置偏离。对于下方凹部220也是同样的。另外,图1和图3所示的箱体2的上述宽度在延伸方向上恒定,但也可以不恒定。
69.<3.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凹部>
70.图4是在多个上方凹部210中的上方凹部210a的部位以图1所示的a-a线剖切的情况下的热输送装置1的剖视图。即,图4是以在短边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剖切面剖切并从延伸方向一方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图。
71.如图4所示,上方凹部210a和下方凹部220a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图3所示的所有的
下方凹部220中的每一个凹部分别与上方凹部210中的每一个凹部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因此,与图3所示的所有的下方凹部220中的每一个凹部分别对置的上方凹部210的部位处的剖视图与图4相同。
72.即,设置在上方外表面21的至少一个凹部即上方凹部210与设置在下方外表面22的至少一个凹部即下方凹部220在上下方向上对置。
73.另外,如图4所示,吸液芯结构体3在沿延伸方向观察的截面中配置在箱体2的内表面的整周上。由此,作为吸液芯结构体3的一部分的吸液芯凹部31配置在上方凹部210a的内表面,作为吸液芯结构体3的一部分的吸液芯凹部32配置在下方凹部220a的内表面。吸液芯凹部31与吸液芯凹部32在上下方向上在接触部位ct接触。
74.即,配置在上方凹部210的内表面的吸液芯结构体3的一部分31与配置在下方凹部220的内表面的吸液芯结构体3的一部分32在上下方向上接触。由此,即使在外力沿上下方向施加于箱体2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箱体2的变形。另外,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在箱体2的内表面的整周上配置吸液芯结构体而形成,制造容易。
75.此外,如图4所示,在接触部位ct的短边方向两侧形成蒸汽流路201。即,工作介质的蒸汽避开接触部位ct而流动。
76.另外,吸液芯凹部31与吸液芯凹部32也可以不接触。
77.另外,在将吸液芯结构体3在沿延伸方向观察的截面中配置在箱体2的内表面的周向一部分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吸液芯凹部31、32,而使上方凹部210与下方凹部220在上下方向上接触。另外,上方凹部210与下方凹部220也可以不接触。
78.即,如上所述,通过上方凹部210和下方凹部220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在对上方外表面21或下方外表面22施加外力时,吸液芯凹部31、32已经接触,或通过吸液芯凹部31、32的任一方变形而与另一方接触,来抑制上方外表面21或下方外表面22的变形。或者,在对上方外表面21或下方外表面22施加外力时,凹部210、220已经接触,或通过凹部210、220中的任一方变形而与另一方接触,来抑制上方外表面21或下方外表面22的变形。
79.此外,图5是表示上方凹部210a和下方凹部220a的配置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5是将热输送装置1沿着延伸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剖切的情况下的局部剖视图。
80.在图5所示的结构中,在从上方观察时,设置在上方外表面21的多个凹部210所包含的上方凹部210a和设置在下方外表面22的多个凹部220所包含的下方凹部220a沿着延伸方向相邻地配置。另外,上方凹部210a和下方凹部220a在从上方观察时沿着延伸方向隔开间隔ds地配置。
81.即,上方凹部210a和下方凹部220a在上下方向上不对置。由此,能够抑制产生沿着延伸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蒸汽流路201的截面变窄的部位。
82.<4.发热体与凹部的关系>
83.图6是在从上方观察时与发热体5a重叠的上方凹部210b的部位以图1所示的b-b线剖切的情况下的热输送装置1的剖视图。
84.如图3所示,在下方外表面22设置有多个下方凹部220,但在从上方观察时与发热体5a重叠的下方外表面22的一部分区域22a的整个面为平坦的面。即,在上述一部分区域22a中未设置下方凹部220。图5表示设置在下方外表面22的平坦的面。
85.由此,上述平坦的面与发热体5a接触,从而下方外表面22与发热体5a接触的面积
增加。因此,通过设置在下方外表面22的下方凹部220的适当的配置,能够确保设置在箱体2的下部的强度,并且容易将发热体5a发出的热传递至下方外表面22。
86.此外,如图3所示,在从上方观察时,与发热体5b重叠的下方外表面22的一部分区域22b的整个面也形成为平坦的面,因此发热体5b发出的热容易向下方外表面22传递。
87.<5.凹部的尺寸>
88.图7是在多个上方凹部210中的上方凹部210c、210d的部位以图1所示的c-c线剖切的情况下的热输送装置1的局部剖视图。即,图7是在沿延伸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剖切面剖切而从短边方向另一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图。此外,图3所示的下方凹部220c、220d与上方凹部210c、210d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图7也是下方凹部220c、220d的部位处的剖视图。
89.上方凹部210c、210d是包含在设置于上方外表面21上的多个凹部中而且沿着延伸方向相邻的两个凹部。而且,如图7所示,上方凹部210c、210d各自的延伸方向的长度d11、d12比上方凹部210c、210d间的延伸方向的距离l1长。由此,能够提高箱体2的上部的强度。此外,长度d11、d12在图7中相等,但也可以不相等。
90.同样地,下方凹部220c、220d是包含在设置于下方外表面22上的多个凹部中且沿着延伸方向相邻的两个凹部。而且,如图7所示,下方凹部220c、220d各自的延伸方向的长度d21、d22比下方凹部220c、220d间的延伸方向的距离l2长。由此,能够提高箱体2的下部的强度。另外,长度d21、d22在图7中相等,但也可以不相等。
91.此外,图7所示的截面结构也可以应用于上方凹部210c、210d、下方凹部220c、220d以外的相邻的凹部的组。
92.另外,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截面结构的变形例的图。在图8中,使上方凹部210c、210d间的延伸方向的距离l1比上方凹部210c、210d各自的延伸方向的长度d11、d12长。由此,能够在优先确保蒸汽流路201的同时,确保箱体2的上部的强度。
93.另外,在图8中,使下方凹部220c、220d间的延伸方向的距离l2比下方凹部220c、220d各自的延伸方向的长度d21、d22长。由此,能够在优先确保蒸汽流路201的同时,确保箱体2的下部的强度。
94.此外,图8所示的截面结构也可以应用于上方凹部210c、210d、下方凹部220c、220d以外的相邻的凹部的组。
95.<6.其他变形例>
96.图9是表示从上方观察时与发热体5a或发热体5b重叠的热输送装置1的一部分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9与上述的c-c线(图1)处的剖视图同样,是在以沿延伸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剖切面剖切的情况下从短边方向一侧观察的图。
97.在图9中,在从上方观察时与发热体5a、5b重叠的上方外表面21的一部分区域中,设置有上方凹部210x、210y。上方凹部210x、210y是包含在设置于上方外表面21上的多个凹部中而且沿着延伸方向相邻的两个凹部即上方相邻凹部up。
98.另外,在图9中,在从上方观察时与发热体5a、5b重叠的下方外表面22的一部分区域中,设置有下方凹部220x、220y。下方凹部220x、220y是包含在设置于下方外表面22上的多个凹部中而且沿着延伸方向相邻的两个凹部即下方相邻凹部dw。
99.另外,如图9所示,作为上方相邻凹部up的一方的上方凹部210x与作为下方相邻凹部dw的一方的下方凹部220x在延伸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一致。作为上方相邻凹部up的另一方
的上方凹部210y与作为下方相邻凹部dw的另一方的下方凹部220y在延伸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一致。
100.另外,上方凹部210x的延伸方向的长度d31比下方凹部220x的延伸方向的长度d41长。上方凹部210y的延伸方向的长度d32比下方凹部220y的延伸方向的长度d42长。
101.根据这样的结构,下方凹部220x、220y间的延伸方向的距离l4比上方凹部210x、210y间的延伸方向的距离l3长。因此,能够增大发热体5a、5b与下方外表面22的接触面积。
102.另外,图10是从上方观察另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热输送装置1的俯视图。图10所示的热输送装置1输送发热体5c发出的热。
103.如图10所示,两个凹部2101包含在设置于上方外表面21上的多个凹部中,而且设置于在上方观察时与发热体5c重叠的上方外表面21的一部分区域中,并且沿着延伸方向相邻。
104.另外,两个凹部2102包含在设置于上方外表面21上的多个凹部中,并且设置在上方外表面21中的除上述一部分区域以外的区域中,并且沿着延伸方向相邻。
105.而且,如图10所示,两个凹部2101间的延伸方向的距离l5比两个凹部2102间的延伸方向的距离l6长。由此,在被发热体5c加热的被加热部中,能够确保蒸汽流路201较宽。因此,能够提高发热体5c的冷却效率。
106.此外,如上述那样在图10中说明的结构对于设置在下方外表面22上的凹部也能够同样地应用。
107.<7.热输送装置的制造工序>
108.在此,对热输送装置1的制造工序的一例进行说明。首先,将图11的上段所示的呈直线状延伸的圆管状的管p1弯折成图11的下段所示的形状的管p2。管p2的弯曲形状与图1所示的箱体2的延伸的形状对应。
109.接着,在管p2的内表面配置金属糊剂。该金属糊剂包含铜粉等金属粉末和挥发性的树脂。接着,与金属糊剂一起对管p2进行加热,在管p2的内表面形成吸液芯结构体。在上述加热工序中,使金属糊剂中所含的上述树脂挥发,并且使金属粉末的一部分烧结,由此形成吸液芯结构体。
110.接着,对管p2进行冲压加工而使其成为扁平形状。接着,通过进行将冲头按压于呈扁平形状的管的外表面的拉深加工,形成上方凹部和下方凹部。然后,在管的内部注入工作介质,通过焊接等封闭管的两端部。
111.<8.其他>
112.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对上述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来实施。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事项能够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任意组合。
113.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于搭载在各种设备上的热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