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能恒温动力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70410发布日期:2022-01-27 10:18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蓄能恒温动力模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蓄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蓄能恒温动力模块。


背景技术:

2.水蓄能适用于存在峰谷电价的区域,通常机组利用夜间的低谷电价制冷/热,然后通过蓄能装置将能量储存在蓄能水罐内,在白天电价高的时段可以不开启或者少开启主机,从而达到节省运行费用、降低白天时段电网压力的一种空调技术。
3.常见的水蓄能动力系统及控制系统是按照常规中央空调机房系统进行分散式布置,由于结构的限制,需要专业的设计人员根据机房空间进行设计,安装需要多工种人员多达5-10人,需要专业熟练工人按照设计图进行施工,然而,此种方式采购的材料多达上百种,而且在现场安装过程中损耗多,由于材料质量参差不齐、现场安装拼凑以及人为等因素,使得安装的质量受到影响。
4.另外,现有技术中也是常规中央空调机房系统零部件需要单独运输,并进行现场拼装的方式成型,这样无法控制质量,安全性差,使得设备能耗远远超出实际需求。
5.因此,急需一款降低设计施工周期,提升施工质量,降低设备能耗的智能蓄能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能恒温动力模块,该蓄能恒温动力模块为独立的整体结构,运输现场直接连接其他设备进行使用,无需繁琐的安装,且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调整,降低设备整体能耗;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蓄能恒温动力模块,包括:
8.壳体,根据需要置于使用地;
9.能效组,设置在壳体内,并通过管道与外部连通;且在管道上设置有控制阀组;
10.配电组,设置在壳体内,并与能效组连接;
11.控制组,设置在壳体内,并与能效组和配电组连接。
12.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13.辅助加热组,设置在壳体内,并通过管道与外部连通,且辅助加热组还分别与配电组和控制组连接。
14.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辅助加热组包括:
15.若干辅助加热器,一端分别通过冷热源主机回水管和蓄能水罐供水管与冷热源主机回水口和蓄能水罐供水口连通;且相邻辅助加热器之间通过辅助水管连通。
16.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冷热源主机回水管上邻近冷热源主机回水口的一端设置有温度传感器,邻近辅助加热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阀门;蓄能水罐供水管上邻近蓄能水罐供水口的一端依次设置有第二阀门、水流开关和温度传感器,邻近辅助加热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阀门;辅助水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
17.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软化补水组,设置在壳体内,并通过管道与自来水入口和软化水出口连通。
18.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能效组包括:
19.蓄能机构,设置在壳体内,并通过管道与外部连通;
20.释能机构,设置在壳体内,并通过管道与外部连通。
21.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释能机构包括:
22.末端供水管,设置在壳体上,且两端分别为末端供水口和末端回水口;
23.末端回水管,设置在壳体上,一端为末端回水口,且邻近末端回水口处依次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水流开关;
24.若干释能水泵,设置在壳体内,且一端与末端供水管连通,另一端与末端回水管连通;且若干释能水泵的一端与末端回水管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
25.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释能水泵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且在末端供水管上邻近末端供水口的位置也设置有第一阀门;末端供水管上邻近末端供水口和末端回水口的位置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且末端供水管上邻近末端回水口的位置设置有水流开关。
26.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蓄能机构包括:
27.若干蓄能水泵,一端与冷热源主机供水管连通,另一端与蓄能水罐回水管连通,且蓄能水罐回水管一端设置有蓄能水罐回水口;
28.且,若干蓄能水泵一端与蓄能水罐回水管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
29.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蓄能水泵两侧均设置有第一阀门;蓄能水罐回水管上邻近蓄能水罐回水口的位置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30.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结构合理,将能效组、配电组和控制组统一安装到壳体内,形成一个整体,且通过配电组对能效组进行供电,且在控制组的作用下根据实际情况对能效组进行调整,以适应于不同情况下的运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合理的整体结构,施工过程中无需现场安装,一方面缩短了施工周期,另一方面提高的施工质量,另外,通过控制组对能效组进行控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能效组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实现了能耗的控制,进而降低了整体运行的能耗。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蓄能恒温动力模块的内部示意图;
3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蓄能恒温动力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4.图3为后视图2后,蓄能恒温动力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左视图2后,蓄能恒温动力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6.图5为右视图2后,蓄能恒温动力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7.图6为俯视图2后,蓄能恒温动力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8.图7为控制组的控制图。
39.附图标记说明:
40.1-壳体;2-能效组;211-末端供水管;212-末端回水管;213-蓄能水泵;214-末端供水口;215-末端回水口;221-释能水泵;222-蓄能水罐回水管;223-蓄能水罐回水口;224-冷热源主机供水管;225-冷热源主机供水口;3-配电组;4-控制组;5-辅助加热组;51-辅助加热器;52-冷热源主机回水管;53-蓄能水罐供水管;54-冷热源主机回水口;55-蓄能水罐供水口;56-辅助水管;10-软化补水组;101-自来水入口;102-软化水出口;41-蓄能控制单元;42-释能控制单元;43-辅热控制单元;44-冷热源控制单元;45-蓄能罐控制单元;46-总控单元;47-服务器;48-工作站;49-语音报警器;40-报警打印机;
41.6a-温度传感器;6b-温度传感器;6c-温度传感器;6d-温度传感器;6e-温度传感器;6f-温度传感器;7a-第一阀门;7b-第一阀门;7c-第一阀门;7d-第一阀门;7e-第一阀门;7f-第一阀门;7g-第一阀门;7h-第一阀门;8a-第二阀门;8b-第二阀门;8c-第二阀门;9a-水流开关;9b-水流开关;9c-水流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5.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蓄能恒温动力模块,包括:
46.壳体1,根据需要置于使用地;本实用新型中,壳体1包括骨架和外层,其中,骨架为钢结构,而外层为金属压花板,可以为钢压花板,将金属压花板设置在钢结构外侧,形成壳体1结构,具体的,金属压花板可以采用铆接或焊接等方式,对此本实用新型不在进一步限定;
47.能效组2设置在壳体1内,并通过管道与外部连通;且在管道上设置有控制阀组;其中,
48.能效组2包括:蓄能机构和释能机构,该蓄能机构设置在壳体1内,并通过管道与外部连通;释能机构设置在壳体1内,并通过管道与外部连通;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蓄能机构
获取外部能量产生机构产生的能量,将产生的能量传送至蓄能水罐进行存储,而在使用时或需要使用时,通过释能机构将外部能量产生机构或蓄能水罐存储的能量传送到能量消耗端,进行使用;
49.如图1所示:
50.蓄能机构包括:冷热源主机供水管224、冷热源主机回水管52、蓄能水罐回水管222、蓄能水罐供水管53、若干辅助加热组51和若干蓄能水泵221;冷热源主机供水管224设置在壳体1上,一端为冷热源主机供水口225,且邻近冷热源主机供水口225处依次设置有温度传感器6c和水流开关9b;冷热源主机回水管52设置在壳体1上,一端为冷热源主机回水口54,且邻近冷热源主机回水口54处设置有温度传感器6a;蓄能水罐回水管222设置在壳体1上,一端为蓄能水罐出水口223,且邻近蓄能水罐出水口223处设置有温度传感器6e;蓄能水罐供水管53设置在壳体1上,一端为蓄能水罐供水口55,且邻近蓄能水罐供水口55处依次设置有温度传感器6b和水流开关9a第二阀门8a,第二阀门8a和第二实用新型8c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6b进行反比例开度调节;若干辅助加热组51设置在壳体1内,且一端与冷热源主机回水管52连通,另一端与蓄能水罐供水管53连通,且邻近蓄能水罐供水管处设置有温度传感器6e;若干蓄能水泵221设置在壳体1内,且一端与冷热源主机供水管224连通,另一端与蓄能水罐回水管222连通;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蓄能水泵221为变频蓄能水泵221;本实用新型中,第二阀门优选为电动调节阀门。
51.具体的,蓄能水泵22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具体为第一阀门7g和第一阀门7h,其中,第一阀门7g和第一阀门7h均为手动阀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对第一阀门7g和第一阀门7h进行开启和关闭,进而在进行设备维修或选择不同蓄能水泵221时更为灵活的操作;在蓄能水罐回水管222上设置管道24与释能机构连接,并在管道24上设置电动调节阀8c;在蓄能水罐供水管53上设置管道23与释能机构连接。
52.释能机构包括末端供水管211、末端回水管212和若干释能水泵213,该末端供水管211设置在壳体1上,一段为末端供供水口214,且邻近末端供水口214处依次设置有温度传感器6d和水流开关9c;末端回水管212设置在壳体1上,一端为末端回水口215,且邻近末端回水口215处设置有温度传感器6f;若干蓄能水泵213设置在壳体1内,且一端与末端供水管211连通,另一端与末端回水管212连通;且若干蓄能水泵213的一端与回水管212之间设置有电动调节阀8b;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蓄能水泵213为变频蓄能水泵213;
53.具体的,释能水泵213两侧均设置有第一阀门,具体为,第一阀门7d和第一阀门7e,其中,第一阀门7d和第一阀门7e均为手动阀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对第一阀门7e和第一阀门7d进行开启和关闭,进而在进行设备维修或选择不同释能水泵时更为灵活的操作;且在末端供水管211上设置管道25与蓄能机构连接,管道25也设置有第一阀门7f;
54.配电组3设置在壳体1内,并与能效组2连接;在工作阶段通过配电组3对能效组2供电,以支撑能效组2在工作阶段所需的电能;控制组4设置在壳体1内,并与能效组2和配电组3连接;通过控制组4获取能效组2的数据,并对能效组2进行控制,当然,也可以根据能效组2的情况对配电组3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情况下蓄能或释能的使用;
5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还设置有辅助加热组5,该辅助加热组5设置在壳体1内,并通过管道与外部连通,且辅助加热组5还分别与配电组3和控制组4连接;在使用阶段,即供暖模式时,在温度不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辅助加热组5增加所需热量;以满足能量消
耗端的使用;其中,
56.辅助加热组5包括若干辅助加热器51,该若干辅助加热器51一端分别通过冷热源主机回水管52和蓄能水罐供水管53与冷热源主机回水口54和蓄能水罐供水口55连通;且相邻辅助加热器51之间通过辅助水管56连通;
57.具体的,冷热源主机回水管52上邻近冷热源主机回水口54的一端设置有温度传感器6a,邻近辅助加热器5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阀门7a;蓄能水罐供水管53上邻近蓄能水罐供水口55的一端依次设置有第二阀门8a、水流开关9a和温度传感器6b,通过对水流开关9a的调整,控制蓄能水罐供水管53的开度,进而控制第二回水管53的水流量;邻近辅助加热器5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阀门7b;辅助水管56上设置有第一阀门7c。
58.如图1所示,软化补水组10设置在壳体1内,并通过管道与自来水入口101和软化水出口102连通;其中,软化水补水组内包括树脂层,当自来水通过自来水入口101进入后,会经过软化水补水组内的树脂层进行处理后,形成软化水,并经软化水出口102排出到外部,供设备整体使用,当然,根据需要可以采用管道与软化水出口102连通,将软化水输送道所需位置进行使用;
59.进一步的蓄能机构工作流程为:蓄能水罐中的原始热水/冷水通过蓄能水罐回水口223进入到蓄能水罐回水管222,并经蓄能水罐回水管222的传输,使原始热水/冷水被输送到若干蓄能水泵221;经若干蓄能水泵221处理后经冷热源机组供水管224传输,并经冷热源主机供水口225排出到冷热源机组进行加热/制冷;并在加热和处理后,经冷热源主机回水口54排出到冷热源主机回水管52,并经冷热源主机回水管52传输后进入到若干辅助加热器51,将辅助加热器处理后,通过第二阀门8a后进入到蓄能水罐供水管53,并经蓄能水罐供水口55排出到蓄能水罐,完成蓄能。
60.进一步的释能机构工作流程为:蓄能水罐中的原始热水/冷水通过蓄能水罐供水口55进入到蓄能水罐供水管53,并通过蓄能水罐供水管53传输后,经过第二阀门8a进入到若干释能水泵213,并在经过若干释能水泵213后进入到末端供水管211,并在末端供水管211传输后经末端供水管供水口214进入到末端,在末端释能后,通过末端回水口215进入到末端回水管212,并在末端回水管212的传输后经第二阀门8c后进入到蓄能水罐回水管222并经蓄能水罐回水口223排出后进入到蓄能水罐,完成释能。
61.进一步的释能机构工作时为了保障温度传感器6f的温度恒定,第二阀门8a、第二阀门8b和第二阀门8c进行相互反比例调节,具体为:当温度传感器6f正偏离于设定值时第二阀门8a的开度比第二阀门8b的开度减少10%。
62.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控制组4包括蓄能控制单元41、释能控制单元42、辅热控制单元43、冷热源控制单元44、蓄能罐控制单元45和总控单元46;其中,通过服务器47进行蓄能控制单元41、释能控制单元42、辅热控制单元43、冷热源控制单元44、蓄能罐控制单元45和总控单元46的数据存储,并通过工作站48对蓄能控制单元41、释能控制单元42、辅热控制单元43、冷热源控制单元44、蓄能罐控制单元45和总控单元46进行控制;
63.其中,控制组4还连接有语音报警器49和报警打印机40,当控制组4中出现设备故障或控制出错等问题时,通过语音报警器49进行报警,并通过报警打印机40将报警内容和故障源等信息打印,以便后续维修或核查使用;
64.使用时,通过蓄能控制单元41获取蓄能组中蓄能机构的数据,并通过获取的数据
进行蓄能所需水量的调整;以进行后续使用的控制;
65.通过释能控制单元42获取蓄能组中释能机构的数据,并通过获取的数据进行释能阶段的控制,以进行后续使用的控制;
66.通过辅热控制单元43获取辅助加热组5的数据,并通过获取的数据进行辅助加热的控制,以进行后续使用的控制;
67.通过冷热源控制单元44,获取外部能量产生机构(用于产生冷源或者热源)的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能量产生机构进行控制;
68.蓄能罐控制单元45获取蓄能水罐的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蓄能水罐进行控制;
69.总控单元46可以分别对蓄能控制单元41、释能控制单元42、辅热控制单元43、冷热源控制单元44和蓄能罐控制单元45进行控制,以实现对蓄能组和配电单元的控制;实际控制的而过程中,通过工作站48对总控单元46进行统一控制,实现对蓄能控制单元41、释能控制单元42、辅热控制单元43、冷热源控制单元44和蓄能罐控制单元45;也通过工作站48分别对蓄能控制单元41、释能控制单元42、辅热控制单元43、冷热源控制单元44和蓄能罐控制单元45进行控制,具体的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再进一步限定;
70.其中,蓄能控制单元41为型号为yx01-xnk的控制器;释能控制单元42为型号为yx02-snk的控制器;辅热控制单元43为型号为yx03-frk的控制器;冷热源控制单元为型号为44yx04-lrk的控制器;蓄能罐控制单元为型号为45yx05-xng的控制器;总控单元46为型号为yx06-zk的控制器;
71.为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以工作模式进行说明:
72.蓄能阶段:
73.所需冷水/热水通过蓄能水罐回水口223进入到若干蓄能水泵221,经过蓄能水泵221从冷热源主机供水口225进入外部能量产生机构,经外部能量产生机构(空气热源泵)后由主冷热源主机回水口54进入辅助加热组5中的若干辅助加热器51中,经若干辅助加热器51处理后,由蓄能水罐供水口55进入蓄能水罐;在蓄能阶段;蓄能时蓄能控制单元41获取温度传感器6b和温度传感器6e的数据,并根据获取的数据调节第二阀门8a、电第二阀门8b和第二阀门8c的开启度,同时,对若干蓄能水泵221的频率进行调整;进而完成蓄能;
74.释能阶段:
75.所需冷水/热水通过蓄能水罐供水口55进入若干释能水泵213,经过若干释能水泵213后,由末端供水口214进入能量消耗端,经能量消耗端进行冷/热交换后,由从末端回水口215经过电动调节阀8c进入蓄能水罐回水口223输送至蓄能水罐;或者进入蓄能机构待重新蓄能使用;在释能时:释能控制单元42获取温度传感器6d和温度传感器6f的数据,并根据获取的数据调节第二阀门8a、第二阀门8b和第二阀门8c的开启度,将末端回水分配至若干释能水泵213入口和蓄能水罐回水管222,进而完成恒温释能。
76.蓄能连供工况:
77.所需冷水/热水通过蓄能水罐回水口223进入到若干蓄能水泵221,经过蓄能水泵221从冷热源主机供水口225进入外部能量产生机构,经外部能量产生机构(空气热源泵)后由主冷热源主机回水口54进入辅助加热组5中的若干辅助加热器51中,经若干辅助加热器51处理后,由一部分由蓄能水罐供水口55进入蓄能水罐进行存储;一部分由连通管道23进入若干释能水泵213,经过若干释能水泵213后,由末端供水口214进入能量消耗端,经能量
消耗端进行冷/热交换后,由从末端回水口215经过电动调节阀8c进入蓄能机构待重新蓄能使用;
78.释能连供工况:
79.所需冷水/热水一部分通过蓄能水罐供水口55进入若干释能水泵213,一部分通过蓄能机构加热(制冷)后通过连通管23进入若干释能水泵213,经过若干释能水泵213后,由末端供水口214进入能量消耗端,经能量消耗端进行冷/热交换后,由从末端回水口215经过电动调节阀8c进入一部分蓄能水罐回水口223输送至蓄能水罐;一部分进入蓄能机构待重新加热(制冷)后进入若干释能水泵213供末端消耗;在释能时:释能控制单元42获取温度传感器6d和温度传感器6f的数据,并根据获取的数据调节第二阀门8a、第二阀门8b和第二阀门8c的开启度,将末端回水分配至若干释能水泵213入口和蓄能水罐回水管222,进而完成恒温释能;
80.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有效降低设计施工周期,提升施工质量,降低设备能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安装方便,施工快捷,能有效缩短施工工期。
8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