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10477发布日期:2022-02-23 20:30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取暖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家用电器产品,壳体的装配以及壳体与内部零部件之间的装配都需要使用螺丝、螺母或者其他复杂的装配部件或工具来完成,电器的装配过程复杂、繁琐,且各种产品间壳体的兼容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电器产品中外壳结构复杂、装配难度高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装配工艺简单、装配效率高的取暖器。
4.一种取暖器,所述的取暖器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本体和后盖体,所述壳体本体与所述后盖体围合形成第一安装容腔,所述壳体本体上设有第一插接件,所述后盖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插接件相配合的第二插接件,所述壳体本体与所述后盖体通过所述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插接件卡合连接;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包括摆叶组件、摆叶支架和风扇体,所述摆叶组件与所述摆叶支架连接,所述摆叶支架与所述壳体本体可拆卸连接,所述摆叶支架与所述后盖体相对设置,所述风扇体与所述摆叶组件相对设置;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容腔内,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风道组件相对设置;底座组件,所述底座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底部,所述底座组件用于支撑所述壳体组件。
5.上述的取暖器,壳体本体和后盖体围合形成取暖器的第一安装容腔,取暖器的风道组件、加热组件均设置在安装容腔内。其中壳体本体对取暖器整体起支撑作用,后盖体与壳体本体结合形成第一安装容腔,可以将第一安装容腔内风道组件和加热组件与外界隔绝,进而保护取暖器内的风道组件和加热组件。
6.壳体组件包括壳体本体和后盖体,壳体本体和后盖体通过其上的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插接件卡合连接,另外,壳体本体和摆叶支架通过卡扣部可拆卸连接,从而使壳体组件的装配以及壳体组件与风道组件上的摆叶支架的装配均无需通过螺丝等复杂的限位件来进行固定,结构简单,安装操作方便,从而提高了取暖器的装配效率。
7.可选地,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插接件分别为插接槽和插接块,从而实现通过插接块插入插接槽的形式实现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插接件的卡合连接。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本体上设有多个卡扣部,所述多个卡扣部沿所述壳体本体的外周设置,所述壳体本体通过所述多个卡扣部与所述风道组件的所述摆叶支架卡合连接。
9.上述的取暖器,在壳体本体的外周边沿上设有多个卡扣部,通过设置多个卡扣部,从而使壳体本体与风道组件上的摆叶支架的卡合连接更紧密,提高了取暖器壳体组件安装的稳定性、牢固性,提高了取暖器设备的使用可靠性。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本体和所述摆叶支架的其中一个上设有卡扣件,
另外一个上设有卡槽,所述壳体本体和所述摆叶支架通过所述卡扣件和所述卡槽卡合连接。
11.在上述的取暖器中,卡扣部包括卡扣件和卡槽,通过卡扣件和卡槽卡合连接的方式,实现壳体本体和摆叶支架的卡合连接,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壳体组件的安装方便快捷,无须使用外部复杂的安装工具,提高了风道组件在取暖器中的安装效率。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传动件,所述传动件上设有定位孔,所述传动件设置在所述摆叶支架上,所述传动件相对所述摆叶支架可移动,所述摆叶支架上设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摆叶组件的一端穿过所述传动件的所述定位孔后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或第二限位部连接。
13.上述的取暖器,风道组件包括摆叶组件、摆叶支架和传动件,摆叶组件的两端分别与摆叶支架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连接,从而将摆叶组件定位于摆叶支架上。在上述的风道组件中,还设有传动件,传动件上设有定位孔,摆叶支架上设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摆叶组件的一端穿过传动件的定位孔后与第一限位部或第二限位部连接,从而实现传动件贴合于摆叶支架上。传动件相对摆叶支架可移动。当摆叶组件转动时,牵引传动件移动。上述风道组件通过设置传动件,方便摆叶组件相对摆叶支架的摆动角度调整,结构简单,为多个摆叶在摆叶支架上同时实现摆动角度调整提供技术基础。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罩体组件,所述罩体组件包括前罩体和后罩体,所述壳体本体、后盖体与罩体组件上设有所述卡扣部,所述前罩体通过所述卡扣部与所述壳体本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后罩体通过所述卡扣部与所述后盖体可拆卸连接。
15.上述的取暖器,壳体组件还包括罩体组件,罩体组件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保护第一安装容腔内的部件,还可以防积尘,有利于对取暖器的保养维护,延长取暖器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设置罩体组件,还可以防止人员错误操作误触取暖器内的部件,影响使用者的安全。
16.上述的取暖器中,壳体本体、后盖体和罩体组件上设有卡扣部,前罩体通过卡扣部与壳体本体可拆卸连接,后罩体通过卡扣部与后盖体可拆卸连接,无须使用螺钉固定等复杂的方式,从而使取暖器的整体壳体拆装更加简便快捷,提高装配效率。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件和加热件支架,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加热件支架上,所述加热件支架上还设有第三插接件,所述加热件支架与所述壳体本体的后盖体通过所述第二插接件以及所述第三插接件卡合连接。
18.上述的取暖器,加热组件包括加热件和加热件支架,加热件设置在加热件支架上,加热件支架与壳体本体的后盖体通过第二插接件和第三插接件卡合连接,从而使加热组件固定在取暖器壳体组件上的操作简单方便,提高了取暖器的装配效率。
19.可选地,第二插接件和第三插接件的其中一个为插接槽,另外一个为与插接槽相配合的插接块,从而实现通过插接块插入插接槽的形式实现第二插接件和第三插接件的卡合连接。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为五个接线端子的ptc发热体。
21.上述的取暖器,加热件为五个接线端子的ptc发热体。使用五个接线端子的ptc发热体,取暖器的加热件具有四组ptc发热单元。当需要实现取暖器低暖加热时,可以通过外侧ptc发热单元的低暖接线端子与公共端接线端子连接而工作,从而仅开启加热件上外侧
的ptc发热单元,取暖器的低暖加热模式暖风输出更均匀,可以有效改善取暖器低暖模式下吹出的暖风发生偏移的问题,从而可以改善受热的均匀性。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盖体上设有容置腔,所述风扇体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
23.上述的取暖器,风扇体设置在后盖体的容置腔内,可以提高风扇体在取暖器中安装位置的稳定性,提高取暖器的结构可靠性。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顶盖组件,所述顶盖组件包括顶盖支架和第一装配面,所述顶盖支架与第一装配面连接并形成第二安装容腔,所述壳体本体上还设有第二装配面,所述第二装配面与所述壳体本体连接,所述第一装配面与所述第二装配面的其中一个上设有限位凹槽,另外一个上设有限位凸块,所述第一装配面与所述第二装配面通过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限位凸块卡合连接。
25.上述的壳体机构,通过设置顶盖组件,使所述取暖器上具有两个装配容腔,可以用于放置不同功能的机构或零部件,减少各种功能机构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设备的安全及运行可靠性。其中,顶盖支架和壳体本体分别设置有第一装配面和第二装配面,第一装配面和第二装配面通过其上设置的限位凹槽和限位凸块卡合连接的方式,实现顶盖组件与壳体本体之间的装配。上述的壳体的装配方式,操作简单易行,无须使用复杂的安装工具或设计复杂的安装结构,装配效率高,且结构可靠性强。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组件包括底盘、滚珠组件、限位部和金属垫片,所述底盘上设有转动部和凸台,所述转动部用于与外部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凸台沿所述转动部的外周设置,所述滚珠组件包括多个滚珠,所述滚珠组件通过所述限位部定位于所述凸台中,所述金属垫片套设于所述转动部外,所述金属垫片位于所述凸台上,并与所述滚珠组件相抵接。
27.上述的取暖器,底座组件的底盘上设有转动部,转动部与底座组件外的驱动机构连接,以实现外部机构的联动转动。转动部的外周设置凸台,凸台用于支撑底盘上的机构。凸台上设有滚珠组件和限位部,限位部用于将滚珠组件定位于凸台上,同时通过金属垫片铺设于滚珠组件上,通过垫片与滚珠组件相配合的形式,可以减少外部机构与底盘之间的摩擦,增加了设备的耐磨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还可以防止摇头底座上的设备在运输过程中抖动而压伤运动接触面而导致摇头卡顿等异常情况,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取暖器的爆炸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取暖器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壳体组件上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插接件的示意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卡扣部的位置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摆叶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后盖体与所述后罩体的装配关系图;
36.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加热件支架与后盖体的装配关系图;
38.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壳体本体与所述顶盖组件的装配关系图;
39.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装配面和第二装配面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底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1.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42.1壳体组件,11壳体本体,12后盖体,110第一插接件,120第二插接件, 130卡扣部,1301卡扣件,1302卡槽,101第一安装容腔,13罩体组件,131 前罩体,132后罩体,103容置腔,14顶盖组件,141顶盖支架,100第一装配面,200第二装配面,150限位凹槽,160限位凸块,104第二安装容腔;
43.2风道组件,21摆叶组件,22摆叶支架,221第一限位部,222第二限位部,23传动件,24风扇体,102定位孔;
44.3加热组件,31加热件,32加热件支架,140第三插接件;
45.4底座组件,41底盘,42转动部,43凸台,44滚珠组件,45限位部,46 金属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7.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8.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取暖器。
49.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取暖器,包括:壳体组件1,壳体组件1包括壳体本体11和后盖体12,壳体本体11与后盖体12围合形成第一安装容腔101,壳体本体11上设有第一插接件110,后盖体12上设有与第一插接件110相配合的第二插接件120,壳体本体11与后盖体12通过第一插接件110 和第二插接件120卡合连接;风道组件2,风道组件2包括摆叶组件21、摆叶支架22和风扇体24,摆叶组件21与摆叶支架22连接,摆叶支架22与壳体本体11可拆卸连接,摆叶支架22与后盖体12相对设置,风扇体24与摆叶组件 21相对设置;加热组件3,加热组件3设置在第一安装容腔101内,加热组件3 与风道组件2相对设置;底座组件4,底座组件4设置在壳体组件1底部,底座组件4用于支撑壳体组件1。
50.上述的取暖器,壳体本体11和后盖体12围合形成取暖器的第一安装容腔 101,取暖器的风道组件2、加热组件3均设置在安装容腔101内。其中壳体本体11对取暖器整体起支撑作用,后盖体12与壳体本体11结合形成第一安装容腔101,可以将第一安装容腔101内风道组件2和加热组件3与外界隔绝,进而保护取暖器内的风道组件和加热组件。
51.壳体组件1包括壳体本体11和后盖体12,壳体本体11和后盖体12通过其上的第一插接件110和第二插接件120卡合连接,另外,壳体本体11和摆叶支架22通过卡扣部130可拆卸连接,从而使壳体组件1的装配以及壳体组件与风道组件2上的摆叶支架22的装配均无需通过螺丝等复杂的限位件来进行固定,结构简单,安装操作方便,从而提高了取暖器的装配效率。
52.可选地,第一插接件110和第二插接件120分别为插接槽和插接块,从而实现通过插接块插入插接槽的形式实现第一插接件110和第二插接件120的卡合连接。
53.如图4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壳体本体11上设有多个卡扣部130,多个卡扣部130沿壳体本体11的外周设置,壳体本体11通过多个卡扣部130与风道组件2的摆叶支架22卡合连接。
54.上述的取暖器,在壳体本体11的外周边沿上设有多个卡扣部130,通过设置多个卡扣部130,从而使壳体本体11与风道组件2上的摆叶支架22的卡合连接更紧密,提高了取暖器壳体组件安装的稳定性、牢固性,提高了取暖器设备的使用可靠性。
55.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壳体本体11和摆叶支架22的其中一个上设有卡扣件1301,另外一个上设有卡槽1302,壳体本体11和摆叶支架22通过卡扣件1301和卡槽1302卡合连接。
56.在上述的取暖器中,卡扣部130包括卡扣件1301和卡槽1302,通过卡扣件 1301和卡槽1302卡合连接的方式,实现壳体本体11和摆叶支架22的卡合连接,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壳体组件1的安装方便快捷,无须使用外部复杂的安装工具,提高了风道组件2在取暖器中的安装效率。
57.如图5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风道组件2还包括传动件23,传动件 23上设有定位孔102,传动件23设置在摆叶支架22上,传动件23相对摆叶支架22可移动,摆叶支架22上设有第一限位部221和第二限位部222,摆叶组件 21的一端穿过传动件23的定位孔102后与第一限位部221或第二限位部222连接。
58.上述的取暖器,风道组件2包括摆叶组件21、摆叶支架22和传动件23,摆叶组件21的两端分别与摆叶支架22的第一限位部221和第二限位部222连接,从而将摆叶组件21定位于摆叶支架22上。在上述的风道组件中,还设有传动件23,传动件23上设有定位孔102,摆叶支架22上设有第一限位部221 和第二限位部222,摆叶组件21的一端穿过传动件23的定位孔102后与第一限位部221或第二限位部222连接,从而实现传动件23贴合于摆叶支架22上。传动件23相对摆叶支架22可移动。当摆叶组件21转动时,牵引传动件23移动。上述风道组件通过设置传动件23,方便摆叶组件21相对摆叶支架22的摆动角度调整,结构简单,为多个摆叶在摆叶支架22上同时实现摆动角度调整提供技术基础。
59.如图1、图2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还包括罩体组件13,罩体组件13包括前罩体131和后罩体132,壳体本体11、后盖体12与罩体组件13上设有卡扣部130,前罩体131通过卡扣部130与壳体本体11可拆卸连接,后罩体132通过卡扣部130与后盖体12可拆卸连接。
60.上述的取暖器,壳体组件1还包括罩体组件13,罩体组件13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保护第一安装容腔101内的部件,还可以防积尘,有利于对取暖器的保养维护,延长取暖器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设置罩体组件13,还可以防止人员错误操作误触取暖器内的部件,影响使用者的安全。
61.上述的取暖器中,壳体本体11、后盖体12和罩体组件13上设有卡扣部130,前罩体131通过卡扣部130与壳体本体11可拆卸连接,后罩体132通过卡扣部 130与后盖体12可拆卸连接,无须使用螺钉固定等复杂的方式,从而使取暖器的整体壳体拆装更加简便快捷,提高装配效率。
62.如图1、图9、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3包括加热件31和加热件支架32,加热件31设置在加热件支架32上,加热件支架32上还设有第三插接件140,加热件支架32与壳体本体11的后盖体12通过第二插接件120以及第三插接件140卡合连接。
63.上述的取暖器,加热组件3包括加热件31和加热件支架32,加热件31设置在加热件支架32上,加热件支架32与壳体本体11的后盖体12通过第二插接件120和第三插接件140卡合连接,从而使加热组件3固定在取暖器壳体组件1上的操作简单方便,提高了取暖器的装配效率。
64.可选地,第二插接件120和第三插接件140的其中一个为插接槽,另外一个为与插接槽相配合的插接块,从而实现通过插接块插入插接槽的形式实现第二插接件120和第三插接件140的卡合连接。
65.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加热件31为五个接线端子的ptc 发热体。
66.上述的取暖器,加热件31为五个接线端子的ptc发热体。使用五个接线端子的ptc发热体,取暖器的加热件31具有四组ptc发热单元。当需要实现取暖器低暖加热时,可以通过外侧ptc发热单元的低暖接线端子与公共端接线端子连接而工作,从而仅开启加热件31上外侧的ptc发热单元,取暖器的低暖加热模式暖风输出更均匀,可以有效改善取暖器低暖模式下吹出的暖风发生偏移的问题,从而可以改善受热的均匀性。
67.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后盖体12上设有容置腔103,风扇体 24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置腔103内。
68.上述的取暖器,风扇体24设置在后盖体13的容置腔103内,可以提高风扇体24在取暖器中安装位置的稳定性,提高取暖器的结构可靠性。
69.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还包括顶盖组件14,顶盖组件14包括顶盖支架141和第一装配面100,顶盖支架141与第一装配面100 连接并形成第二安装容腔104,壳体本体11上还设有第二装配面200,第二装配面200与壳体本体11连接,第一装配面100与第二装配面200的其中一个上设有限位凹槽150,另外一个上设有限位凸块160,第一装配面100与第二装配面200通过限位凹槽150与限位凸块160卡合连接。
70.上述的壳体机构,通过设置顶盖组件14,使取暖器上具有两个装配容腔,可以用于放置不同功能的机构或零部件,减少各种功能机构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设备的安全及运行可靠性。其中,顶盖支架141和壳体本体11分别设置有第一装配面100和第二装配面200,第一装配面100和第二装配面200通过其上设置的限位凹槽150和限位凸块160卡合连接的方式,实现顶盖组件14与壳体本体11之间的装配。上述的壳体的装配方式,操作简单易行,无须使用复杂的安装工具或设计复杂的安装结构,装配效率高,且结构可靠性强。
71.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座组件4包括底盘41、滚珠组件44、限位部45和金属垫片46,底盘41上设有转动部42和凸台43,转动部42用于与外部驱动机构连接,凸台43沿转动部42的外周设置,滚珠组件44包括多个滚珠441,滚珠组件44通过限位部45定位于凸台43中,金属垫片46套设于转动部42外,金属垫片46位于凸台43上,并与滚珠组件44相抵接。
72.上述的取暖器,底座组件4的底盘41上设有转动部42,转动部42与底座组件4外的驱动机构连接,以实现外部机构的联动转动。转动部42的外周设置凸台43,凸台43用于支撑底盘41上的机构。凸台43上设有滚珠组件44和限位部45,限位部45用于将滚珠组件44定位于凸台43上,同时通过金属垫片 46铺设于滚珠组件44上,通过垫片46与滚珠组件44相配合
的形式,可以减少外部机构与底盘41之间的摩擦,增加了设备的耐磨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还可以防止摇头底座上的设备在运输过程中抖动而压伤运动接触面而导致摇头卡顿等异常情况,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73.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7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