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冷水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74915发布日期:2022-01-27 11:08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及冷水机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冷水机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冷水机组。


背景技术:

2.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换热器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其中,蒸发器是将液态物质蒸发汽化为气态物质。冷凝器是把气体物质冷凝液化成液体物质。相关技术中的换热器内的制冷剂分布不均匀,影响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提升换热效率的换热器及冷水机组。
4.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
5.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换热腔体及与所述换热腔体连通的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和第三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三连通口设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二连通口设于所述壳体的顶部;
6.多个换热管,并行穿设于所述换热腔体内;及
7.分配器,设置于所述换热腔体内,且组装于所述多个换热管的底部,所述分配器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一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换热腔体连通,所述第三连通口作为所述蒸发器的回油口。
8.可选的,在制冷模式下,所述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所述第一连通口作为所述蒸发器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入口,所述第二连通口作为所述蒸发器的气体制冷剂出口。
9.可选的,所述分配器包括底板、组装于所述底板上方的第一顶板及组装于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一顶板的两端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底板、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共同围成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一顶板设有多个第一分配孔,所述第二腔体通过所述多个第一分配孔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10.可选的,所述分配器还包括第二顶板,所述第二顶板组装于所述第一顶板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顶板之间留有间隔,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二顶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共同围成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二顶板设有多个第二分配孔,所述换热腔体通过所述多个第二分配孔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11.可选的,所述第二顶板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顶板的长度,其中所述第二顶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板组装,所述第二顶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板之间留有间隔并形成第四连通口,所述第四连通口与所述换热腔体连通。
12.可选的,所述第一连通口位于靠近所述第四连通口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13.可选的,所述第二连通口位于所述分配器的上方,并位于远离所述第四连通口的一侧。
14.可选的,所述多个第一分配孔与所述多个第二分配孔在高度方向错开设置。
15.可选的,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吸气挡板,所述吸气挡板组装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吸气挡板的顶部设有多个集气口,所述多个集气口面向所述壳体的顶部开设,所述集气口的流通面积从靠近所述第二连通口向远离所述第二连通口的方向依次增大。
16.可选的,所述分配器的长度小于所述壳体的长度。
17.可选的,在制热模式下,所述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包括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五连通口,所述第五连通口设于所述壳体的底部,且相对于所述第三连通口靠近所述第一连通口设置;所述第二连通口作为所述冷凝器的气体制冷剂入口,所述第五连通口作为所述冷凝器的液体制冷剂出口。
18.可选的,所述冷凝器还包括吸气挡板,所述吸气挡板组装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吸气挡板的端部设有气体通道,所述第二连通口通过所述气体通道与所述换热腔体连通。
19.可选的,所述冷凝器还包括防冲板,所述防冲板组装于所述吸气挡板的底部,并位于所述第二连通口的正下方。
2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冷水机组,包括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21.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的分配器,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与第一连通口连通,第二腔体与换热腔体连通,如此设置,使进入第一腔体内的制冷剂充分混合以形成稳定的流态,从而使流入换热腔体内的制冷剂更均匀,保证多个换热管与制冷剂接触均匀,从而保证换热均匀,提升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22.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换热器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23.图2所示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端面示意图;
24.图3所示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分配器的底板的俯视示意图;
25.图4所示为图3所示的换热器的分配器的底板的端面示意图;
26.图5所示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分配器的第一顶板的俯视示意图;
27.图6所示为图5所示的换热器的分配器的第一顶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端面示意图;
28.图7所示为图5所示的换热器的分配器的第一顶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端面示意图;
29.图8所示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分配器的第二顶板的俯视示意图;
30.图9所示为图8所示的换热器的分配器的第二顶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端面示意图;
31.图10所示为图8所示的换热器的分配器的第二顶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端面示意图;
32.图11所示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分配器的第一端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2所示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分配器的第一端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3所示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吸气挡板的主视示意图;
35.图14所示为图13所示的换热器的吸气挡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端面示意图;
36.图15所示为图13所示的换热器的吸气挡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端面示意图;
37.图16所示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防冲板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38.图17所示为图16所示的换热器的防冲板的端面示意图;
39.图18所示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防冲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40.图19所示为图18所示的换热器的防冲板的端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1.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42.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除非另作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气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43.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及冷水机组。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换热器及冷水机组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4.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10包括壳体100、多个换热管200和分配器300。壳体100用于容纳多个换热管200和分配器300,分配器300用于向壳体100内输送制冷剂,多个换热管200的管体内存储有循环介质,用于与壳体100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配器300输送至壳体100内的制冷剂可以是气液两相制冷剂,循环介质可以是水。
45.具体地,壳体100包括管壳式壳体。其中,管壳式壳体包括主壳体101、设于主壳体101两端的管板102和固定于管板102、且连接多个换热管200的第一水室103和第二水室104。
4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室103可作为供水室,第二水室104可作为回水室。第一水室103内设有隔板105,用于将第一水室103内的空间分隔为进水腔106和出水腔107。在一些实施例中,管壳式壳体还包括进水管108和出水管109,进水管108与进水腔106连通,出水管109与出水腔107连通。其中,位于下部区域的换热管200连通于进水腔106与第二水室104之间,位于上部区域的换热管200连通于第二水室104与出水腔107连通。如此设置,用以保证多个换热管200内的水正常循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水室103可作为供水室,第二水室104可作为出水室,多个换热管200连接于进水管108与出水管109之间。
47.主壳体101内形成换热腔体1011及与换热腔体1011连通的第一连通口110、第二连通口111和第三连通口119,第一连通口110与第三连通口119设于壳体100的底部,第二连通口111设于壳体100的顶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通口110可以是气液两相制冷剂入口,
第二连通口111可以是气体制冷剂出口,第三连通口119作为蒸发器的回油口。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通口111可以是气体制冷剂出口。
48.多个换热管200并行穿设于换热腔体1011内。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换热管200连通第一水室103和第二水室104,沿管壳状壳体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换热管200沿壳体100的径向方向并排设置,相邻的两排换热管200之间错开设置,增大换热管200与制冷剂的换热,如此提升换热器10的换热性能。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还包括管支撑组件112,管支撑组件112包括管支撑板113和用于固定管支撑板113的固定组件114。其中,管支撑板113从壳体100的底部向上延伸,以包围多个换热管200的外侧,用于支撑多个换热管200。固定组件114用于将管支撑板113组装于换热管200上。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组件114包括挡板115、拉杆116、螺母117和管箍118。其中,挡板115设于壳体100的内壁(如图2所示),用于提供支撑面,用于支撑管支撑板113,避免管支撑板113与壳体100的内壁碰撞。拉杆116用于连接管支撑板113,通过螺母117固定,将多个换热管200收拢于管支撑板113内。管支撑板113与抵接的换热管200之间通过管箍118固定。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组件114可以是其他部件,在本技术中不作限定。
51.在一些实施例中,管支撑板113组装于多个换热管200的中部区域。由于多个换热管200内有循环介质,其在多个换热管200的中部区域承重力影响较大,因此将管支撑板113间隔组装于多个换热管200相对中部的区域,如此减轻换热管200的重力影响,避免换热管200变形。
52.进一步地,分配器300设置于换热腔体1011内,且组装于多个换热管200的底部,分配器30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腔体301和第二腔体302,第一腔体301与第一连通口110连通,第二腔体302与换热腔体1011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配器300还包括分配器进口接头303,对应第一连通口110设置,且与第一连通口110连接。在第一连通口110是气液两相制冷剂入口时,与第一腔体301连通,使进入第一腔体301内的制冷剂充分混合以形成稳定的流态,从而使流入换热腔体1011内的制冷剂更均匀,保证多个换热管200与制冷剂接触均匀,从而保证换热均匀,提升换热效率。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换热管200等间距排布,如此设置,可保证换热均匀。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换热管200多个间距排布。如此设置,可增大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率。
54.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10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其中,在制冷模式下,换热器10用作蒸发器。该蒸发器是利用制冷剂在低压下蒸发,转变为气体制冷剂并吸收被冷却介质(例如,冷水)的热量,达到制冷目的。其中,第一连通口110作为蒸发器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入口,第二连通口111作为蒸发器的气体制冷剂出口。制冷剂通过第一连通口110依次进入第一腔体301和第二腔体302内,在第一腔体301流入第二腔体302内的过程中,制冷剂具有一定的流动速度,从而使气液两相制冷剂能充分混合形成稳定的流态。在此过程中,液体制冷剂中的部分润滑油通过第三连通口119(回油口)排出至压缩机,如此保证整个冷水机组的正常运行。
55.结合图1至12所示,分配器300包括底板304、组装于底板304上方的第一顶板305及组装于底板304和第一顶板305的两端的第一端板306和第二端板307,底板304、第一顶板305、第一端板306和第二端板307共同围成第一腔体30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通口110
设于底板304。
56.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304还设有卡接第一顶板305的多个第一卡槽308,第一顶板305的边缘设有与多个第一卡槽308对应的多个第一凸块309,多个第一凸块309与多个第一卡槽308的对应卡接配合,使第一顶板305组装于底板304的顶部,如此设置,该组装方式简单,且方便组装。
57.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底板304的底面为弧面结构,如此可有效利用壳体100底部的空间,增大分配器300内部的空间,并且与壳体100的底部相贴合,并利用焊接方式与壳体的内壁固定,固定稳定性更好。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卡槽308设于底板304的长边。
5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顶板305的端部设有多个第二凸块310,第二端板307上设有与多个第二凸块310对应的第二卡槽311(如图11或图12所示),多个第二凸块310与多个第二卡槽311的对应卡接配合,使第一顶板305的端部组装于第二端板307,如此设置,该组装方式简单,且方便组装。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凸块310设于第一顶板305的短边,与第二端板307连接。
5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顶板305设有多个第一分配孔312,第二腔体302通过多个第一分配孔312与第一腔体301连通。如此设置,第一腔体301内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分配孔312进入第二腔体302,由于进入第一腔体301的制冷剂的压力较高,设置多个第一分配孔312起到气液分配作用。并且,在气液两相制冷剂在慢慢进入第一腔体301的过程中,部分的气体制冷剂可通过第一分配孔312排出至第二腔体302,并通过第二连通口111排出,如此可使气液两相制冷剂混合更加均匀。
6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配孔312可以是圆形或三角形或方孔。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配孔312可以是不同尺寸或相同尺寸大小。在本技术中不作限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配孔312是圆形,其直径的范围在2mm-6mm内。例如,第一分配孔312的直径可以是2mm或3mm或4mm或5mm或6mm。
6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顶板305包括多块第一支撑板3051。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顶板305包括三块第一支撑板3051,其设于底部的第一支撑板3051与相邻的两块第一支撑板3051具有第一夹角α1。其中,第一夹角α1的角度范围在100
°‑
150
°
内。例如,第一夹角α1的角度范围在100
°
或110
°
或120
°
或130
°
或140
°
或150
°

62.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顶板305包括两块第一支撑板3051,其两块第一支撑板3051具有第二夹角α2。其中,第二夹角α2的角度范围在100
°‑
150
°
内。例如,第二夹角α2的角度范围在100
°
或110
°
或120
°
或130
°
或140
°
或150
°

63.在图8至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分配器300还包括第二顶板313,第二顶板313组装于第一顶板305的上方并与第一顶板305之间留有间隔,第一顶板305、第二顶板313和第二端板307共同围成第二腔体30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顶板305和第二顶板313中的其中一者设有多个第三凸块314,另一者设有多个第三卡槽315,第三凸块314与第三卡槽315卡接配合,使第二顶板313组装于第一顶板305的上方,如此设置,该组装方式简单,且方便组装。
6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顶板313设有多个第二分配孔316,换热腔体1011通过多个第二分配孔316与第二腔体302连通。如此设置,第二腔体302内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分配孔316进入换热腔体1011内,由于进入第二腔体302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速度较高,多个第二分配孔316起到缓冲作用。
6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分配孔316可以是圆形或三角形或方孔。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分配孔316可以是不同尺寸或相同尺寸大小。在本技术中不作限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分配孔316是圆形,其直径的范围在6mm-18mm内。例如,第二分配孔316的直径可以是6mm或8mm或10mm或12mm或14mm或16mm或18mm。
6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顶板313还设有多个限位槽317,用于与管支撑板113的底部限位配合,该结构简单,且组装方便。
6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顶板313包括多块第二支撑板3131。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顶板313包括五块第二支撑板3131,其设于底部的第二支撑板3131与相邻的两块第二支撑板3131具有第三夹角α3。其中,第三夹角α3的角度范围在100
°‑
150
°
内。例如,第三夹角α3的角度范围在100
°
或110
°
或120
°
或130
°
或140
°
或150
°

68.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顶板313包括四块第二支撑板3131,其设于底部的第二支撑板3131与相邻的两块第二支撑板3131具有第四夹角α4。其中,第四夹角α4的角度范围在100
°‑
150
°
内。例如,第三夹角α3的角度范围在100
°
或110
°
或120
°
或130
°
或140
°
或150
°

69.在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端板307的顶边与其相邻的斜边之间具有第五夹角α5。其中,第五夹角α5的角度范围在100
°‑
150
°
内。例如,第五夹角α5的角度范围在100
°
或110
°
或120
°
或130
°
或140
°
或150
°

70.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端板307的顶边与其相邻的斜边之间具有第六夹角α6。其中,第六夹角α6的角度范围在100
°‑
150
°
内。例如,第六夹角α6的角度范围在100
°
或110
°
或120
°
或130
°
或140
°
或150
°
。相应地,第一端板306与第二端板307结构相同,可参见图11至图12所示的第二端板307所示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71.制冷剂从第一连通口110依次进入第一腔体301内,慢慢从第一腔体301的一端(靠近第一连通口110)流向另一端(远离第一连通口110),然后通过第一分配孔312进入第二腔体302,最后通过第二分配孔316进入换热腔体1011内进行换热。在流动过程中,气体制冷剂会分离出一部分,从而使得流向第一腔体301的另一端的液体制冷剂更多,液体制冷剂多的一侧向液体制冷剂少的一侧形成流动,并且在第二腔体302流入换热腔体1011的制冷剂在竖直方向上沸腾换热,如此形成流动沸腾,从而增大了换热管200与制冷剂的换热,从而提升换热性能。
7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顶板313的长度小于第一顶板305的长度,其中第二顶板313的一端与第二端板307组装,使第二顶板313与第二端板307之间封闭,第二顶板313的另一端与第一顶板305之间留有间隔并形成第四连通口318,第四连通口318与换热腔体1011连通。在制冷剂从第一腔体301流入第二腔体302时,一部分通过多个第二分配孔316流入换热腔体1011内,另一部分通过第四连通口318流入换热腔体1011内。
73.在此过程中,从第一分配孔312进入第二腔体302内的制冷剂一部分通过第二分配孔316流入换热腔体1011内,另一部分从第二腔体302封闭的一端流向敞开的一端,如此可形成流动沸腾,从而增大了换热管200与制冷剂的换热,从而提升换热性能。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通口110位于靠近第四连通口318的一侧,并与第一腔体301连通。第二连通口111位于分配器300的上方,并位于远离第四连通口318的一侧。
74.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分配孔312与多个第二分配孔316在高度方向错开设
置。由于进入第一腔体301内制冷剂的速度较高,将第一分配孔312与第二分配孔316在高度方向错开设置,起到缓冲作用,使从第二分配孔316喷出的制冷剂更加均匀,从而使得换热均匀。
75.参见图13至图15所示,换热器10还包括吸气挡板400,吸气挡板400组装于壳体100的顶部,吸气挡板400的顶部设有多个集气口401。在制冷剂进入换热腔体1011内进行换热,制冷剂中的部分制冷剂蒸发转换为气体制冷剂,吸气挡板400的多个集气口401,用以收集气体制冷剂并排出。
76.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集气口401面向壳体100的顶部开设且与壳体100的顶部具有间隙,保证在进行换热时,制冷剂吸热汽化蒸发为气体制冷剂,气体制冷剂向上流动,有利于收集气体制冷剂,减少吸气带液。
77.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集气口401的尺寸大小不一样。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气口401的流通面积从靠近第二连通口111向远离第二连通口111的方向依次增大,其距离第二连通口111近的尺寸小,距离第二连通口111远的尺寸大,如此设置,减少吸气带液。
78.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气口401可以是矩形孔或圆形孔或多边形孔。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气口401的高度(或等效值)尺寸范围在6mm-30mm内。例如,可以是6mm或10mm或14mm或18mm或22mm或26mm或30mm。
79.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气挡板400包括多块第一吸气挡板402。在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吸气挡板400包括四块第一吸气挡板402,其设于底部的第一吸气挡板402与相邻的两块第一吸气挡板402具有第七夹角α7。其中,第七夹角α7的角度范围在100
°‑
150
°
内。例如,第七夹角α7的角度范围在100
°
或110
°
或120
°
或130
°
或140
°
或150
°

80.在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吸气挡板400包括五块第一吸气挡板402,其设于吸气挡板400底部的相邻的两块第一吸气挡板402具有第八夹角α8。其中,第八夹角α8的角度范围在100
°‑
150
°
内。例如,第八夹角α8的角度范围在100
°
或110
°
或120
°
或130
°
或140
°
或150
°

81.在图14和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设于吸气挡板400顶板的第一吸气挡板402成弧面结构,与壳体100的内壁贴合,有效利用壳体100的内部空间,增大吸气挡板400的内部空间。如此设置,弧面结构的顶板,方便组装吸气挡板400。
82.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与图14所示的实施例相似,吸气挡板400包括三块第一吸气挡板402,可不同设置弧面结构的顶板。与图15所示的实施例相似,吸气挡板400包括四块第一吸气挡板402,可不同设置弧面结构的顶板。如此设置,多个集气口401与壳体100的顶部具有间隙,方便气体制冷剂进入换热腔体1011。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气挡板400的端板的顶部可为弧形结构,有利于与壳体100的内壁组装。
83.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配器300的长度小于壳体100的长度。在制热模式下,换热器10用作冷凝器。冷凝器将气体制冷剂放热液化转为液体制冷剂。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器包括设于壳体100的第五连通口120,第五连通口120设于壳体100的底部(如图1所示),且相对于第三连通口119靠近第一连通口110设置;第二连通口111作为冷凝器的气体制冷剂入口,第五连通口120作为冷凝器的液体制冷剂出口。
84.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气挡板400的端部设有气体通道403(例如,图14或图15所示),第二连通口111通过气体通道403及集气口401与换热腔体1011连通。在换热器10用作冷凝器时,气体制冷剂通过第二连通口111进入吸气挡板400内,并通过气体通道403及集气口
401流入换热腔体1011内,与多个换热管200进行换热,放热液化转为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五连通口120排出。
85.在一些实施例中,气体通道403可以是矩形孔或圆形孔或多边形孔。在一些实施例中,气体通道403的高度(或等效值)尺寸范围在6mm-30mm内。例如,气体通道403的高度(或等效值)尺寸可以是6mm或8mm或10mm或12mm或14mm或16mm或18mm或20mm或22mm或24mm或26mm或28mm或30mm。如此设置,有效利用吸气挡板400的端面面积,保证气体制冷剂流通顺畅。
86.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气挡板400的两端设有多个第四凸块404,吸气挡板400的端板的边缘设有与多个第四凸块404对应的第四卡槽405,第四凸块404与第四卡槽405对应卡接配合,使多个第一吸气挡板402或第一吸气挡板402组装,该结构简单,且组装方便。
87.在一些实施例中,远离第二连通口111的吸气挡板400的底部设有为多个排液孔406(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排液孔406设置两个,且间隔设置。排液孔406用于将吸气挡板400内冷凝的液体制冷剂排出至换热腔体1011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液孔406的单个直径(或等效值)尺寸范围在3mm-6mm内。例如,可以是3mm或4mm或5mm或6mm。
88.参见图16至图19所示,冷凝器还包括防冲板500,防冲板500组装于吸气挡板400的底部,并位于第二连通口111的正下方。由于通过第二连通口111进入的气体制冷剂具有较高的速度,通过在第二连通口111的正下方设置防冲板500,防止气流冲刷,保护吸气挡板400。
89.在一些实施例中,防冲板500通过固定件固定或通过焊接方式固定于吸气挡板400的内壁。在一些实施例中,防冲板500的结构与吸气挡板400的挡板结构相似,其相邻的挡板的角度范围与吸气挡板400的挡板的尺寸对应,可参见上文吸气挡板400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90.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换热器1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未图示),通过温度检测器接头121组装于壳体100内,用于检测壳体100内的制冷剂的温度,避免出现过高温或过低温,提高安全性。
91.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换热器还包括液位传感器122,通过第一连接件123和第二连接件124组装于壳体100的外侧,用于检测换热腔体1011内的液位,保证在换热器10在换热时,换热腔体1011内的制冷剂的液面符合要求。
9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冷水机组,包括上述图1至图19所示的换热器10。在一些实施例中,冷水机组可以是水冷冷水机组。其中,水冷冷水机组可以是离心式水冷机组或螺杆式水冷机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冷水机组可以是风冷冷水机组。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使用上述实施例的换热器10,可提升冷水机组的换热性能。并且该换热器10即可以作为蒸发器,又可以作为冷凝器,其增大了应用场景,降低了成本。
93.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