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78308发布日期:2022-04-14 21:47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2.现代人类活动产生着大量的余热(又称废热),特别是工业生产活动譬如水泥、炼钢、热电等是制造大量余热的主要原因,正是这些大量余热的排放,正在恶化着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怎样减少和利用好这些余热是当前我们人类面对的生存环境重要问题之一。
3.目前对余热的利用方式是将余热回收装置直接串联于冷却管路(也即用于冷却热源的管路)中,由于余热回收装置串联于冷却管路中,使得冷却管路的流量受余热回收装置的限制。为使热回收装置的额定流量与冷却管路的流量相匹配,需要对热回收装置进行定制,增加工程周期和工程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余热回收装置。
5.本技术提供了余热回收装置,包括:
6.第一支管,所述第一支管用于导流冷却介质;以及
7.第二支管,所述第二支管与所述第一支管并联连通,用于分流所述第一支管的冷却介质;以及
8.热回收机,所述热回收机包括冷凝器,所述冷凝器串联连通于所述第二支管,用于吸收流经所述第二支管的冷却介质的热量。
9.可选地,所述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一干管与第二干管,所述第一干管与所述第一支管、所述第二支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干管与所述第一支管、所述第二支管远离所述第一干管的一端连通。
10.可选地,所述第一支管与所述第一干管、所述第二干管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支管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干管、所述第二干管可拆卸连接。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干管中的流量为第一流量,所述第二支管的流量为第二流量;当所述第一流量大于所述第二流量时,所述第一支管中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支管中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同;当所述第一流量小于所述第二流量,所述第一支管中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支管中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当所述第一流量等于所述第二流量,所述第一支管中冷却介质不流动。
12.可选地,所述第二支管上设置有流量泵,所述流量泵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流量。
13.可选地,所述热回收机还包括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相邻设置,并用于收集所述冷凝器释放的热量。
14.可选地,所述余热回收装置还可包括回收管路,所述回收管路与所述蒸发器串联连通,用于使所述回收管路中的介质与所述蒸发器发生热交换。
15.可选地,所述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多个调节阀,所述调节阀设置有所述第一支管、
所述第二支管上,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支管、所述第二支管的流量。
16.可选地,所述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干管、第一干管、第一支管、第二支管上,用于监测所述第一干管、所述第一干管、所述第一支管、所述第二支管内冷却介质的温度。
17.可选地,所述冷却介质是压缩空气或者冷却水中的一种。
1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余热回收装置,通过第二支管与所述第一支管并联连通,既能够保证冷却管路的流量不受冷凝器流量的限制,减少热回收机对冷却管路的阻力,又能够直接安装于冷却管路上,无需对热回收机进行定制,减少余热回收装置的工程周期和工程成本。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图1所示的余热回收装置一个变形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4.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25.请参照图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余热回收装置100,用于回收冷却管路200中冷却介质的热量。余热回收装置100可包括第一干管10、第二干管20、第一支管30、第二支管40和热回收机50。其中,第一支管30与第二支管40并联连通,第一干管10通过第一支管30、第二支管40与第二干管20串联连通。热回收机50可包括冷凝器51,冷凝器51可串联连通于第二支管40中,用于吸收流经第二支管40的冷却介质的热量;其中冷凝器51可将吸收的热量对周围环境放热。其中,冷却介质可以是高温空气,还可以高温冷却水、冷却油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2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28.具体地,第一干管10的一端与第一支管30、第二支管40连通,第二干管20的一端与
第一支管30、第二支管40远离第一干管10的一端连通,以使第一支管30、第二支管40可分流第一干管10的流量。
29.令第一干管10的流量为第一流量q0,第二干管20的流量也为第一流量q0,第一支管30的流量为第三流量q1,第二支管40的流量为第二流量q2,则第一流量q0等于第二流量q2与第三流量q1之和,也即q0=q1+q2。
30.第二支管40上设有流量泵41,流量泵41用于控制第二支管40的流量,也即第二流量q2。当第一流量q0大于第二流量q2时,第一支管30的第三流量q1为正值,也即第一支管30中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与第二支管40中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同。当第一流量q0等于第二流量q2时,第一支管30中第三流量q1为零,也即第一支管30中的冷却介质不发生流动。当第一流量q0小于第二流量q2时,第一支管30中第三流量q1为负值,也即第一支管30中冷却介质与第二支管40中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具体地,流经第二支管40中的冷却介质部分(q0)经第二干管20流出,另一部分(q1-q0)经第一支管30再次回流至第二支管40,与第一干管10中的冷却介质一起在第二支管40中流动,实现对冷却介质热量的多次利用。
31.可选地,流量泵41的功率可调,也即第二支管40中冷却介质的流量(也即第二流量q2)可通过调节流量泵41的功率进行调节。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当流量泵41处于额定功率时,第二流量q2等于第一流量q0,也即第一支管30中的流动介质不发生流动。当流量泵41的工作功率小于额定功率时,第二流量q2小于第一流量q0,第一支管30、第二支管40中的介质同方向流动。当流量泵41的工作功率大于额定功率时,第二流量q2大于第一流量q0时,第一支管30、第二支管40中的冷却介质流动方向相反。
3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流量泵41处于额定功率时,第二流量q2大于第一流量q0时,第一支管30、第二支管40中的冷却介质流动方向相反。当流量泵41的处于第一工作功率(譬如80%额定功率),第二流量q2等于第一流量q0,处于第二工作功率(譬如60%额定功率),其中第二工作功率小于第一工作功率,第二流量q2小于第一流量q0,第一支管30、第二支管40中的介质同方向流动。
33.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管30、第一干管10、第二干管20可以是冷却管路200的一部分,第二支管40可拆卸地连接于冷却管路200上。如此设计,可使得冷却管路200中的流量也即第一流量q0与第一支管30中的第三流量q1相等,使得冷却管路200中的流量无需受第二支管40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冷却管路200中冷却介质的通过率。
34.具体地,第一支管30、第一干管10、第二干管20的截面呈圆环形,第一支管30、第二干管20、第二干管20的内径相一致,也即第一支管30可承担第一干管10的全部流量。可以理解地,第一支管30、第一干管10与第二干管20可在同一直线上并一体成型,第二支管40的两端与第一支管30、第二支管40可拆卸连接。
35.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支管30的内径可大于或者小于第一干管10的内径,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可以理解地,当第一支管30的内径大于第一干管10的内径时,第一支管30内可单独满足第一干管10的流量需求;当第一支管30的内径小于第一支管30的内径时,即使第一支管30无法满足第一干管10的流量需求,但是由于第二支管40的分流,余热回收装置100足够满足冷却管路200的流量需求。
36.热回收机50还可包括蒸发器52,蒸发器52与冷凝器51相邻设置,用于收集冷凝器51释放的热量,并充分吸收收集的热量,譬如可用于加热水等。
37.请参照图2,图2是图1所示的余热回收装置一个变形的结构示意图。
38.进一步地,余热回收装置100还可包括回收管路60,回收管路60与蒸发器52串联连通,以使回收管路60中的介质充分与蒸发器52接触并与蒸发器52发生热交换。可选地,回收管路60中的介质为水,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可存储的热量较多;另外,热水的应用范围较广且对环境影响较小,譬如冬季取暖、锅炉预热、日常洗浴等。
39.可选地,余热回收装置100还包括多个调节阀70,调节阀70设置有第一支管30、第二支管40上。具体地,第一支管30、第二支管40上可设置有多个调节阀70,一方面可对第一支管30、第二支管40的流量进行调节,另一方面可方便对第一支管30、第二支管40的维护。例如,调节阀70可设置于流量泵41的两侧和冷凝器51的两侧,当流量泵41或者冷凝器51发生故障时,方便对流量泵41或者冷凝器51进行维护。
40.可选地,调节阀70还可设置于第一干管10、第二干管20上,既能够用于调节第一干管10、第二干管20的流量,又方便对第一干管10、第二干管20进行维护。
41.余热回收装置100还包括多个温度传感器80,温度传感器80设置于第一干管10、第一干管10、第一支管30、第二支管40上,用于监测第一干管10、第一干管10、第一支管30、第二支管40内冷却介质的温度,以对余热回收装置100进行监测。
42.请参照图3,图3是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3.可以理解的,当冷却介质流经一个余热回收装置100温度能够从60℃降至45℃,尽管冷凝器51吸收了大部分热量,但是冷却介质中仍蕴含了大量的热能。为充分利用冷却介质中的热量,冷却管路200中的余热回收装置100至少为一个,譬如一个、两个或三个。至少一个余热回收装置100依次串联连通,如此设计可呈梯次地充分利用冷却管路200中冷却介质的热量。
44.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冷却管路200可包括依次串联连通的第一余热回收装置101、第二余热回收装置102和第三余热回收装置103,冷却介质能够依次流过第一余热回收装置101、第二余热回收装置102和第三余热回收装置103。假设冷却管路200中冷却介质的温度为60℃,当冷却介质流经第一余热回收装置101、第二余热回收装置102和第三余热回收装置103后的温度分别为45℃、35℃和28℃,进而实现对冷却介质热量的多次利用,提高冷却介质中热量的利用率。
4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余热回收装置100,通过第二支管40与第一支管30并联连通,既能够保证冷却管路200的流量不受冷凝器51流量的限制,减少热回收机50对冷却管路200的阻力,又能够直接安装于冷却管路200上,无需对热回收机50进行定制,减少余热回收装置100的工程周期和工程成本。
4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