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26659发布日期:2022-01-15 10:52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风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机。


背景技术:

2.新风机是一种能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环境,以调节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的装置。目前,现有的新风机中,在新风机的机壳上设有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且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采用锥形法兰,机壳内设有风机和过滤网,且过滤网位于新风进风口与风机之间,风机工作时,室外空气经新风进风口流入至过滤网进行过滤,过滤后的空气经新风出风口排放至室内环境。
3.但就现有技术而言,参考图1和图2,由于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采用锥形法兰,室外空气较为集中的经过过滤网进行过滤,过滤网的使用面积小,不能完全发挥过滤网的作用,从而使得过滤网更换频繁;在送风过程中,由于风较为集中而使得风速较大,从而产生较大的噪音;并且在用户更换过滤网时,人手易触碰到风机,存在着机械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机使用过程中过滤网更换频繁、噪音较大及存在着机械伤害的技术问题。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新风机,包括:
7.机壳,其内形成有风道流路,机壳上设有与风道流路连通的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
8.风机,其设于风道流路内,用于将室外空气自新风进风口引入至风道流路;
9.过滤网,其朝向新风进风口设于风道流路内,且过滤网位于新风进风口与风机之间,用于过滤自新风进风口流入的室外空气中的杂质;
10.扰流网,其竖向设于风道流路内,且扰流网位于过滤网与风机之间;
11.其中,扰流网包括主体部和散流部,散流部与风机的进风口相对应,主体部包括多个第一过风孔,散流部包括多个第二过风孔,第二过风孔的气流流经面积小于第一过风孔的气流流经面积。
12.本技术方案通过在过滤网与风机之间设有扰流网,扰流网包括主体部和散流部,散流部与风机的进风口相对应,主体部包括多个第一过风孔,散流部包括多个第二过风孔,第二过风孔的气流流经面积小于第一过风孔的气流流经面积,以改变机壳内的空气流动方向,迫使空气向主体部流过,使得散流部的空气流动降低,从而增加了过滤网的使用面积,延长了过滤网的使用寿命以及减少了新风机的噪音,并且在更换过滤网时,避免了人手触碰到风机,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
13.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机壳的顶板上设有固定板,固定板形成有一槽口,扰流网的顶端插接于槽口内。
14.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机壳的顶板上设有与扰流网的顶端相插接的固定板,便于扰流网的拆卸和安装以及便于扰流网的更换。
15.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为多个,多个固定板均匀分布于机壳的顶板上。
16.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多个所述固定板,提高了扰流网的稳定性,使得新风机可靠的运行。
17.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机壳的两侧板上均设有一安装板,安装板上设有安装孔,机壳的两侧板经螺钉穿设安装孔与扰流网的顶端紧固连接。
18.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机壳的两侧板上设有与扰流网的底端连接的安装板,进一步便于扰流网的拆卸和安装以及便于扰流网的更换。
19.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扰流网的一侧朝向新风进风口凸起,且扰流网的凸起面呈圆弧状。
20.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扰流网的朝向新风进风口的凸起面设置为圆弧状,以减少了对空气的阻碍。
21.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机壳的底板上设有与过滤网对应的开口,开口处覆盖有一盖板,盖板与底板活动连接。
22.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有与过滤网相对应的盖板,在当过滤网需更换时,打开盖板以便于过滤网的更换。
23.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盖板经翻转组件与机壳的底板活动连接,翻转组件包括:
24.第一连接板,其设于盖板的一端上;
25.第二连接板,其设于机壳的底板上,且第二连接板上设有贯穿孔;
26.转轴,其穿设于贯穿孔中,且第一连接板的两端分别套接于对应的转轴的两端。
27.本技术方案中盖板与机壳的顶板通过翻转组件连接,占用了新风机的较小空间,便于盖板的开合。
28.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机壳的后背板的两端均设有一锁扣,盖板的另一端的两侧均设有一锁钩,锁扣卡合于对应的锁钩上。
29.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机壳的后背板上设有锁扣,在盖板上设有与锁扣相卡合的锁钩,保证了盖板关闭状态时的密封性,且便于盖板的开合,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
30.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扰流网为塑料材质。
31.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风孔与第二过风孔的形状一致。
附图说明
32.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空气流经过滤网的气流流向示意图一;
33.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空气流经过滤网的气流流向示意图二;
3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盖板打开时的新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盖板关闭时的新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36.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新风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7.图6为图5中a部分的放大图;
38.图7为图5中b部分的放大图;
39.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扰流网的结构示意图;
40.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空气流经过滤网的气流流向示意图一;
41.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空气流经过滤网的气流流向示意图二;
42.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扰流网的安装示意图一;
43.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扰流网的安装示意图二;
44.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图3中c部分的放大图;
45.以上各图中:
46.10、机壳;11、底板;12、顶板;121、固定板;122、槽口;13、第一侧板;14、第二侧板;15、前面板;151、第一吊耳;16、后背板;161、锁扣;162、第二吊耳;17、开口;18、盖板;181、锁钩;19、安装板;101、新风进风口;102、新风出风口;103、容纳腔;104、隔板;1041、通孔;105、第一空间;106、第二空间;20、过滤网;30、风机;31、进风口;32、出风口;40、扰流网;41、主体部;411、第一过风孔;42、散流部;421、第二过风孔;50、翻转组件;51、第一连接板;52、第二连接板;53、转轴;60、电器盒。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9.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5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1.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机使用过程中过滤网更换频繁、噪音较大及存在着机械伤害的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
5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
53.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新风机,包括:
54.机壳10,其内形成有风道流路,机壳10上设有与风道流路连通的新风进风口101和新风出风口102;
55.风机30,其设于风道流路内,用于将室外空气在新风进风口101引入至风道流路;
56.过滤网20,其朝向新风进风口101设于风道流路内,且过滤网20位于新风进风口
101与风机30之间,用于过滤自新风进风口101流入的室外空气中的杂质;
57.扰流网40,其设于风道流路内,且扰流网40位于过滤网20与风机30之间;
58.其中,扰流网40包括主体部41和散流部42,散流部42与风机30的进风口31相对应,主体部41包括多个第一过风孔411,散流部42包括多个第二过风孔421,第二过风孔421的气流流经面积小于第一过风孔411的气流流经面积。
59.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新风机,将散流部42的第二过风孔421的气流流经面积设置为小于主体部41的第一过风孔411的气流流经面积,以改变机壳10内的空气流动方向,迫使空气向主体部41流过,使得散流部42的空气流动降低,从而增加了过滤网20的使用面积,延长了过滤网20的使用寿命以及减少了新风机的噪音,并且在更换过滤网20时,避免了人手触碰到风机30,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
60.参考图3~图5,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机,新风机包括:机壳10、过滤网20、风机30、电器盒60和扰流网40,其中,过滤网20、风机30、电器盒60和扰流网40均设于机壳10内。本实施例中的新风机为一吊顶式新风机。
61.继续参考图3~图5,机壳10由前面板15、底板11、顶板12、后背板16、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连接形成,机壳10呈矩形状设置。其中,为了便于维修,本实施例中机壳10设置为可拆卸结构。机壳10的前面板15上靠近顶板12处设有第一吊耳151,机壳的后背板16上靠近顶板12处设有第二吊耳162,通过第一吊耳151和第二吊耳162将新风机吊装于安装空间内。机壳10内形成有风道流路,机壳10上设有新风进风口101和新风出风口102,新风进风口101和新风出风口102均采用锥形法兰,风道流路连通于新风进风口101与新风出风口102,具体地说,机壳10的后背板16上设有新风进风口101,机壳10的前面板15上设有新风出风口102,室外空气经新风进风口101进入至机壳10内进行一系列处理后,通过新风出风口102排放至室内环境。机壳10内形成有一容纳腔103,容纳腔103内形成有风道流路,容纳腔103内设有一隔板104,隔板104竖向设于容纳腔103内,且隔板104的两侧向机壳10的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延伸,隔板104将容纳腔103分隔成第一空间105和第二空间106,第一空间105与新风进风口101连通,第二空间106与新风出风口102连通。机壳10的底板11上还设有一开口17,本实施例中,开口17大致呈矩形状。
62.参考图3和图5,过滤网20用于过滤自新风进风口101流入的室外空气中的杂质。具体地说,过滤网20朝向新风进风口101设于机壳10内,且过滤网20的两侧向机壳10的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延伸,以提高过滤网20的过滤效果。更具体的说,过滤网20竖向设于第一空间105内,并且机壳10的开口17与过滤网20相对应,以便于过滤网20拆卸和安装。
63.参考图3~图5,风机30用于将室外空气自新风进风口101引入至风道流路。具体地说,风机30设于机壳10内,且风机30位于过滤网20与新风出风口102之间。更具体地说,风机30设于第一空间105中,且风机30与隔板104固定连接,风机30可通过螺钉与隔板104固定连接。风机30具有风机30的进风口31和风机30的出风口32,风机30的出风口32与隔板104固定连接。隔板104上设有一通孔1041,通孔1041连通第一空间105和第二空间106,风机30的出风口32与通孔1041相对应设置,风机30的进风口31的朝向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风机30的进风口31可朝向机壳10的底板11设置。
64.参考图5,电器盒60竖向设于机壳10内,且电器盒60与风机30连接。具体地说,电器盒60设于第一空间105中,且沿机壳10的宽度方向电器盒60与风机30并排设置。
65.参考图5和图8,扰流网40用于分散空气气流。具体地说,扰流网40设于机壳10内,且扰流网40位于过滤网20与风机30之间,其中,扰流网40竖向设于第一空间105中,且扰流网40的两侧向机壳10的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延伸。更具体地说,扰流网40包括主体部41和散流部42,散流部42与风机30的进风口31相对应,主体部41包括多个第一过风孔411,散流部42包括多个第二过风孔421,第二过风孔421的气流流经面积小于第一过风孔411的气流流经面积。参考图9和图10,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扰流网40以改变机壳10内的空气流动方向,迫使空气向主体部41流过,使得散流部42的空气流动降低,从而增加了过滤网20的使用面积,延长了过滤网20的使用寿命以及减少了新风机的噪音,并且在更换过滤网20时,避免了人手触碰到风机30,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本实施例中,扰流网40为塑料材质,且扰流网40为网格状扰流网40,扰流网40中第一过风孔411与第二过风孔421的形状一致,第一过风孔411和第二过风孔421大致呈矩形状设置。
66.在一些实施例中,扰流网40的一侧朝向新风进风口101凸起,且扰流网40的凸起面呈圆弧状,以减少了对空气的阻碍。
67.参考图5~图6,本实施例中,机壳10的顶板12上设有固定板121,固定板121形成有一槽口122,扰流网40的顶端插接于槽口122内,便于扰流网40的拆卸和安装以及便于扰流网40的更换。本实施例为提高扰流网40的稳定性,使得新风机可靠的运行,固定板121为多个,多个固定板121均匀分布与机壳10的顶板12上,扰流网40的顶端插接于相对应的槽口122内。
68.继续参考图5~图6,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便于扰流网40的拆卸和安装以及便于扰流网40的更换,机壳10的两侧板上均设有一安装板19,安装板19上设有安装孔,机壳10的两侧板经螺钉穿设安装孔与扰流网40的底端固定连接。具体地说,安装板19呈l形设置,且机壳10的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上分别设有一安装板19,扰流网40的底端的两侧分别与对应的安装板19相抵。
69.参考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底板11的开口17处覆盖有一盖板18,盖板18与机壳10的底板11活动连接,通过设置盖板18,在当过滤网20需更换时,打开盖板18以便于过滤网20的更换。
70.参考图3和图13,翻转组件50用于连接盖板18与机壳10的底板11。具体地说,盖板18经翻转组件50与机壳10的底板11活动连接,翻转组件50包括第一连接板51、第二连接板52和转轴53,其中,第一连接板51设于盖板18的一端上,第二连接板52设于机壳10的底板11上,且第二连接板52上设有贯穿孔,转轴53穿设贯穿孔中,且第一连接板51风两端分别套接于对应的转轴53的两端。当开合盖板18时,第一连接板51绕转轴53转动,以实现盖板18的开合。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翻转组件50以连接盖板18和机壳10的底板11,且翻转组件50占用了新风机的较小空间,便于盖板18的开合。
71.继续参考图3,本实施例中,机壳10的后背板16的两端均设有一锁扣161,盖板18的另一端的两侧均设有一锁钩181,锁扣161卡合于对应的锁钩181上。当需打开盖板18时,按下锁钩181,以使锁扣161与锁钩181的分离。本实施例保证了盖板18关闭状态时的密封性,且便于盖板18的开合,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
72.本实施例公开的新风机,参考图11和图12,新风机中的扰流网40的安装和拆卸过程如下:
73.当安装扰流网40时,打开盖板18,将扰流网40倾斜插入机壳10的第一空间105内,然后将扰流网40的顶端插接于相应的固定板121的槽口122中,插接完成后,旋转扰流网40,以使扰流网40的底端与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上的安装板19相抵,最后通过螺钉穿设安装板19上的螺钉孔,以实现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与扰流网40的固定;
74.当拆卸扰流网40时,拆卸底板11,将螺钉从安装板19的螺钉孔中拧出,以将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与扰流网40的底端分离,然后抽取扰流网40,以将扰流网40顶端与固定板121分离,最后,将扰流网40从机壳10的第一空间105中抽取出。
7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