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散热器型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44188发布日期:2022-04-07 07:18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散热器型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铝型材散热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散热器型材。


背景技术:

2.散热器型材因其优越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中,主要利用铝材料的高效导热性,使设备热量置换到散热器上并散失到环境中,具有外型美观、重量轻、散热性能好,节能效果好等特点。现有大多数的散热器型材设备的结构是对称设置的,两侧受力强度相等,当面对局部高压的环境,往往习惯于把散热器型材两侧同时做厚,以提高受力强度,但做厚则会减少散热器与环境接触面积同时增加了材料成本,大大降低散热效果和增大制造成本。因此,急需设计一种散热器型材,以提高局部抗压性能,同时兼具制造成本低和导热性能高的特点。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散热器型材,目的在于提高散热器在压力不均环境中的散热性能同时降低型材制造成本。
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新型散热器型材,包括椭圆状的基座,所述基座的一端宽度较所述基座的另一端宽度厚;所述基座的一端沿边沿间隔排列有三条向外延伸的第一加固条,所述基座的另一端沿边沿间隔设置有两条第二加固条;所述第一加固条长度短于所述第二加固条长度;所述基座上还一体成形有若干第一散热片和若干第二散热片,所述第一散热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固条之间,所述第二散热片设于所述第二加固条之间;所述第一散热片长度与所述第一加固条相等,所述第二散热片长度与所述第二加固条长度相等。
6.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片间的间隔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散热片间的间隔距离。
7.优选地,所述基座的边沿还一体成形有向外延伸的若干第三散热片,所述第三散热片位于所述第一加固条和所述第二加固条之间。
8.优选地,所述第三散热片的长度从所述第一加固条至所述第二加固条方向逐渐增长。
9.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固条的端部设置有散热凹槽,所述散热凹槽延伸至所述第二加固条的中部位置。
10.优选地,所述基座上设置有圆形通孔。
11.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固条的侧面向外延伸有侧面散热条。
12.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基座一端较厚,另一端较薄,较厚的一端上受力强度大,而较薄的另一端用料少,节省成本;另外第一散热片短小,结构密集,用料成本低且与基座一端组合使该侧的散热器结构受力强度大;第二散热片长度较长,结构宽松,导热性能高。本实用新型为不规则形状,局部受力强度大,制造成本低且导热性能好。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正视图。
15.其中,附图标记:
16.1、基座;11、圆形通孔;2、第一加固条;21、侧面散热条;3、第二加固条;31、散热凹槽;4、第一散热片;5、第二散热片;6、第三散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1.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22.一种新型散热器型材,包括椭圆状的基座1,基座1的一端宽度较基座1的另一端宽
度厚;基座1的一端沿边沿间隔排列有三条向外延伸的第一加固条2,基座1的另一端沿边沿间隔设置有两条第二加固条3;第一加固条2长度短于第二加固条3长度;基座1上还一体成形有若干第一散热片4和若干第二散热片5,第一散热片4设置于第一加固条2之间,第二散热片5设于第二加固条3之间;第一散热片4长度与第一加固条2相等,第二散热片5长度与第二加固条3长度相等。
23.通常在加工设备中,散热器安装在设备的底座内,而设备底座的中部安装有机械臂、液压缸、气缸、机床等设备,因此,设备底座中部遭受压力最大,且压力大小由中部逐渐往外侧减少。在此前提下,紧密装配散热器型材时,散热器型材各侧受力不均匀,局部受力大,若硬度强度不足,容易导致形变。而常见的散热器型材为对称结构,若需要加厚散热器型材局部以满足受力强度时,0往往习惯加厚其余区域的机构。其中,加厚过程为增大型材基座1和散热片的厚度,使型材更加结实。这种常见的对称结构的型材无非是通过调整规格以解决不同的受力需求,并不具备结构上的优异性,制造成本高且导热性能低。
24.其中,本实用新型的椭圆状的基座1呈“鸡蛋”状,为厚实体,一端较厚另一端较薄,较厚的一端体积大而硬度大,抗应力形变能力强,为主要受力端;较薄的一端能减少制造材料,节省成本。在安装时,需要使基座1较厚的一端朝向压力大的位置设置,如朝向加工设备的中部位置,使该侧基座1承受更大的压力。在基座1的边沿周向设置有散热片,其中,第一散热片4较短,即用材小,亦节省成本;若干个第一散热片4密集地组合在基座1较厚的一端,形成厚实结构,因此,该侧的散热器受力强度大,足以承受较大压力。额外地,在该侧设置第一加固条2,第一加固条2较短小,设于第一散热片4的两侧,进一步加固结构。由于该侧的散热器并不承担主要的散热性能,能设置数量较多的加固条,对应地减少第一散热片4的数量。
25.第二散热片5设置在基座1的另一侧,而基座1的另一侧受力相对较小,不需要设置紧密的结构,因此,该侧的散热器主要起散热作用。具体为,第二散热片5长度较长,与环境接触面积大,容易把散热器吸收的热量散失到环境中。进一步地,设置加固和保护该侧结构的第二加固条3,数量较第一加固条2少,以增加第二散热片5的数量。最终,本实用新型形成椭圆状的结构,基座1为一椭圆结构,宽度内厚外薄,基座1外侧周向设置的散热片亦为椭圆状结构,宽度内薄外厚。本实用新型两侧分别用于受力和散热,受力强度大,导热性能好且节省材料。
26.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片4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第二散热片5间的间隔距离。
27.其中,第一散热片4侧承受压力大,需要使第一散热片4相互紧密设置,结构厚实受力强度大,但之间的缝隙较小,通风效果差,因此散热效果差。而第二散热片5侧的承受压力小,可使第二散热片5相互间隔较大,易于通风,因此散热效果好。
28.在一实施例中,基座1的边沿还一体成形有向外延伸的若干第三散热片6,第三散热片6位于第一加固条2和第二加固条3之间。
29.其中,第三散热片6增大散热面积,提高面积利用率,提高散热能力。
30.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散热片6的长度从第一加固条2至第二加固条3方向逐渐增长。
31.其中,为符合散热器受力环境,越靠近第一加固条2的第三散热片6长度越短,受力能力越强,散热能力越低;越靠近第二加固条3的第三散热片6长度越长,受力能力越低,散热能力越高。
32.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加固条3的端部设置有散热凹槽31,散热凹槽31延伸至第二加固条3的中部位置。散热凹槽31减少第二加固条3的体积,减少用料在第二加固条3上形成片层,提高散热能力。
33.在一实施例中,基座1上设置有圆形通孔11。圆形通孔11中,可穿设线路,亦可用于卡入固定散热器;还能减少基座1的制造材料,增大通风空间以提高散热能力。
3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加固条2的侧面向外延伸有侧面散热条21。一般第一加固条2厚度较大,热量难以散失,设置侧面散热条21以增加散热面积。
3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