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组件、送风装置及气流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24661发布日期:2022-04-07 02:05阅读:65来源:国知局
加湿组件、送风装置及气流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空气加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湿组件、送风装置及气流扇。


背景技术:

2.气流扇是利用电机与圆形风鼓作同步转动形成同心圆的原理,通过风鼓转动后造成风压产生离心式风力,最后经过内部导风壁将风力传送出去,比传统风扇节省空间达40%,送风距离比风扇更远。当气流扇在干燥环境使用时,还需要另开一台加湿机,这样,不仅使用不方便,而且同时开启气流扇和加湿机所需的电能消耗也较大。如何在现有的气流扇上实现加湿功能是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送风装置的加湿组件,可拆卸地外置于送风装置实现加湿功能,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送风装置的加湿组件,包括存放加湿液的容器及吸收所述加湿液的加湿件,所述加湿件包括设于所述容器内与所述加湿液接触的插入段,以及供所述送风装置连通的通气段,所述通气段外露于所述加湿液面。
5.进一步地,所述加湿件内设有气流通道。
6.进一步地,所述气流通道贯穿所述加湿件的至少一端形成风口,所述风口位于所述插入段和/或所述通气段的端面上。
7.进一步地,所述插入段及所述通气段为一体成型的柱状结构。
8.进一步地,所述容器呈圆筒形。
9.进一步地,加湿件为圆筒透气结构,所述圆筒透气结构的端部外周限位于所述容器内。
10.进一步地,所述圆筒透气结构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形成有凸起。
11.进一步地,所述凸起沿所述圆筒透气结构轴向延伸。
12.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送风组件及所述的加湿组件,所述送风组件包括主壳体及出风栅,所述出风栅设于所述主壳体的出风端,所述通气段与主壳体的进风端连通。
13.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气流扇,包括所述的送风装置。
1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5.本技术加湿组件采用容器及加湿件相配合,使用时,只需将所述通气段的顶端与送风装置的进风端连通即可,也就是说,将送风装置的进风端套设于所述通气段的顶端即可,这样,易于将加湿组件外置于送风装置的进风端,同时在无需加湿功能时便于拆下加湿组件。将加湿件与送风装置的进风端连通,在送风装置的抽吸作用下,所述通气段外周空气通过所述通气段吸入加湿后的空气,并从送风装置的出风端排出加湿空气,从而实现空气加湿功能。这样使得本加湿组件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
16.使用加湿组件的送风装置,可以在环境不需要加湿时拆卸加湿组件,这样可以减少空气穿过加湿组件的阻力,降低整机功耗及噪音。通过送风装置提供抽吸动力,使得外界空气穿透加湿件时与水接触、交换来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这样,能随空气的相对湿度自动调节,即空气相对湿度低的时候加湿量大,空气相对湿度高时,加湿量低。
附图说明
17.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送风装置的第一视角组装图;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送风装置的第二视角组装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送风装置的分解图;
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送风装置的收纳部的结构图;
2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送风装置的支架的结构图;
2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送风装置的风轮的结构图;
26.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送风装置的加湿组件的分解图。
27.附图标号说明:架体1、底板11、支撑板12、送风组件2、机壳21、支架22、电机23、风轮24、转轴20、第一限位部211、第二限位部13、主壳体212、收纳部213、进风栅214、出风栅215、控制电路板25、导流曲面2131、穿线管2132、盖板2151、栅格2152、中心壳221、固定环222、导流片223、固定盘241、风叶242、进风环243、锥形部2411、固定套2412、加强筋2413、导风罩26、导风空间260、加湿组件3、容器31、加湿件32、气流通道320、凸起321。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送风组件2以及加湿组件3,加湿组件3可拆卸连接于所述送风组件2,所述加湿组件3与所述送风组件2内部相连通。
3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送风装置,通过加湿组件3可拆卸连接于所述送风组件2,所述加湿组件3与所述送风组件2内部相连通。如此,通过送风组件2运转,能经加湿组件3加湿后的空气排出至使用环境中,同时具备加湿及吹风功能,以适应干燥的使用环境。在不需要使用加湿功能时,可将加湿组件3取下,只使用送风组件2的吹风功能。在只需使用加湿功能时,只需将送风组件2的转速调低即可。因此,本技术送风装置既可以同时具备加湿及吹风
功能,又可以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单独选择加湿功能或吹风功能,具有一机多能的优点,一机多能既节省了用户的购买成本,降低了使用能耗,增加了产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32.该送风组件2包括机壳21,以及连接于机壳21的进风端和出风端,加湿组件3可以可拆卸连接于机壳21及其进风端和出风端中至少一个上,都可起到加湿效果。
33.本实施例以加湿组件3可拆卸在进风端为例进行说明。
34.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其包括架体1、送风组件2及加湿组件3。送风组件2安装于架体1上,加湿组件3可拆卸地设置于送风组件2与架体1之间,加湿组件3的底端可拆卸连接于架体1上,加湿组件3的顶端与送风组件2的进风端连通,以将加湿组件3加湿后的空气通过送风组件2的出风端排出。
3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送风装置,通过在送风组件2与架体1之间可拆卸地设置加湿组件3,当送风组件2运转时,吸入经加湿组件3加湿后的空气并将其从送风组件2的出风端排出,同时具备加湿及吹风功能,以适应干燥的使用环境。在不需要使用加湿功能时,可将加湿组件3取下,只使用送风组件2的吹风功能。在只需使用加湿功能时,只需将送风组件2的转速调低即可。因此,本技术送风装置既可以同时具备加湿及吹风功能,又可以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单独选择加湿功能或吹风功能,具有一机多能的优点,一机多能既节省了用户的购买成本,降低了使用能耗,增加了产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使用需求,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造成本较低的优点。
36.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架体1包括底板11及两块支撑板12,两块支撑板12相对立设于底板11上,送风组件2安装于两块支撑板12之间且靠近支撑板12的顶端位置处,加湿组件3的底端安装于底板11上。本技术被实施例中,两块支撑板12相对平行设置,且两块支撑板12一体垂直连接于底板11上,这样使得整体结构紧凑,制作更便捷。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两块支撑板12并不局限于平行设置,譬如,两块支撑板12之间的间距从其底端向其顶端逐渐增大的梯形布置结构,也可以是两块支撑板12之间的间距从其底端向其顶端逐渐减小的梯形布置结构。此外,两块支撑板12与底板11之间的布置结构还有其它的变形方式,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37.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送风组件2包括机壳21、支架22、电机23及风轮24。机壳21的底端为进风端,机壳21的顶端为出风端。机壳21可调节转动角度地设置于架体1上,以在拆除加湿组件3后调节机壳21至指定角度,比如可转动机壳21以使得机壳21的出风端对着人吹风。具体地,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机壳21的外壁具有轴向相对设置的两根转轴20,两块支撑板12上分别开设与转轴20相配合的轴孔,所述轴孔内安装有自锁装置,转轴20通过自锁装置可调节转动角度地安装于支撑板12上,通过手推动机壳21转动预定角度,机壳21可停止在该预定角度。自锁装置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可以理解,机壳21也可以固定设置于架体1上。支架22固定安装于机壳21内,电机23固定于支架22上,风轮24固定安装于电机23的输出轴上,风轮24靠近机壳21的进风端设置。通过电机23驱动风轮24旋转,空气从机壳21的进风端吸入,并从机壳21的出风端排出。
38.如图1及图3所示,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拆装加湿组件3,便于加湿组件3对准机壳21底端的进风端,送风组件2的进风端和/或所述架体1上具有限位结构,所述加湿组件3的至少一端通过所述限位结构可拆卸连接,使得所述加湿组件3与所述送风组件
2内部相连通。
39.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于送风组件2进风端的第一限位部211,以及设于架体1上的第二限位部13。所述第一限位部211围成与所述加湿组件3顶端相适配且具有第一置入口的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部13围成与所述加湿组件3底端相适配且具有第二置入口的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置入口与所述第二置入口位于同一侧,所述加湿组件3通过所述第一置入口与所述第二置入口置入所述送风组件2与所述架体1之间,所述加湿组件3的底端与顶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槽与所述第一限位槽,使得所述加湿组件3的顶端与所述送风组件2内部相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211及第二限位部13均为圆弧形凸缘,对应的,加湿组件3呈圆筒形。但并不局限于此,第一限位部211及第二限位部13可以为具有置入口的方形限位边框,即呈“凵”形。此时对应的加湿组件3可以呈圆筒形或长方体状。此外,第一限位部211及第二限位部13还可以为“l”形限位边框。可以理解,第一限位部211及第二限位部13还可以为其它形状的限位边框,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40.可以理解,第一限位部211及第二限位部13也可以只设置其中一个即可,即下面所述的关于所述限位结构的另外两个实施例。
41.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可以为设于送风组件2的进风端的第一限位部211,所述第一限位部211围成与所述加湿组件3顶端相适配且具有第一置入口的第一限位槽,所述加湿组件3通过所述第一置入口置入所述送风组件2与所述架体1之间,所述加湿组件3的顶端通过所述第一限位槽与所述送风组件2内部相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211为圆弧形凸缘,对应的,加湿组件3呈圆筒形。
42.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可以为设于所述架体1上的第二限位部13,所述第二限位部13围成与所述加湿组件3底端相适配且具有第二置入口的第二限位槽,所述加湿组件3通过所述第二置入口置入所述送风组件2与所述架体1之间,所述加湿组件3的底端通过所述第二限位槽与所述送风组件2内部相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13为圆弧形凸缘,对应的,加湿组件3呈圆筒形。
43.采用第一限位部211和/或第二限位部13这样的设计,结构简单,便于制造,成本较低,安装与拆卸加湿组件3非常便捷,并且能确保加湿组件3的顶端与机壳21的进风端精确对接,使得加湿组件3加湿后的空气能充分吸入机壳21内并排出至室内空间,提高了空气加湿效率,避免了加湿组件3加湿后的空气泄露。
4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湿组件3可以卡接于所述架体1,优选为卡接于底板11上。
45.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湿组件3滑动连接于所述架体1,例如,在架体1开设滑槽,滑槽优选为卡接于底板11上,滑槽的一端为开口端,另一端为限位端,加湿组件3底端设有滑轨,加湿组件3通过所述滑轨与滑槽滑动配合,从而可拆卸连接于架体1上。可以理解,所述滑槽可以开设于加湿组件3底端,对应的,所述滑轨设于架体1上。
46.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机壳21包括主壳体212、收纳部213、进风栅214及出风栅215。主壳体212的两端分别为进风端及出风端,支架22固定于主壳体212的内壁。主壳体212优选为圆筒结构,圆筒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为进风端及出风端。进风栅214及出风栅215分别安装于主壳体212的进风端及出风端,以阻止体积较大的杂质进入主壳体212内,且能避免人手不小心触碰到风轮24。收纳部213固定于主壳体212内且位于支架
22与出风栅215之间,收纳部213一侧紧贴于主壳体212的内壁,收纳部213另一侧与主壳体212的内壁之间具有供气流通过的空间。收纳部213形成有收纳腔,以供收纳与电机23电性连接的控制电路板25。收纳部213的底部形成有导流曲面2131,以减小风轮24排出气流的阻力。导流曲面2131连接有向下延伸的穿线管2132,穿线管2132延伸至支架22的出线位置处,电机23的电线穿过支架22并经穿线管2132进入所述收纳腔内。这样设计便于规范电线布局,起到保护电线的作用,避免电线直接暴露在主壳体212内由于风力作用不断晃动而损坏,且能降低出风阻力。
47.如图3所示,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出风栅215包括盖板2151及与盖板2151相连接的栅格2152,形成圆形盖状结构。栅格2152可采用固定出风角度式或可调节出风角度式,本实施例中,栅格2152采用倾斜式出风角度结构,使得风倾斜向上吹出。盖板2151盖设于收纳部213的开口端,以供安装与控制电路板25电性连接的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可采用按键式、旋钮式、触摸式等操作方式。
48.如图6所示,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支架22包括中心壳221、固定环222及多个导流片223。中心壳221及固定环222同轴心布置,多个导流片223呈环形阵列连接于中心壳221及固定环222之间,且每个导流片223倾斜布置,这样有利于沿机壳21轴向排出的气流经多个倾斜布置的导流片223的导流作用下沿机壳21周向排出,扩大了出风角度,提高了空气加湿的效率。电机23固定安装于中心壳221内,固定环222固定安装于主壳体212的内壁。采用上述结构设计的支架22不仅结构简单、紧凑,安装便捷,而且能有效降低风阻,扩大出风角度。
49.如图4及图7所示,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风轮24包括固定盘241、多个风叶242及进风环243。固定盘241及进风环243同轴心且轴向间隔布置,多个风叶242呈环形阵列连接于固定盘241及进风环243之间。风轮24在电机23的驱动作用下旋转时,空气从进风环243吸入并经多个风叶242之间的间隙排出。电机23的输出轴与固定盘241中心位置固定,以驱动风轮24旋转。较佳地,固定盘241包括朝进风环243一端内凹形成的锥形部2411,锥形部2411轴心处一体连接有供电机23输出轴相连接的固定套2412,固定套2412与锥形部2411之间呈环形阵列连接有多个加强筋2413。这样,既能提高风轮24的结构强度,又能节省安装空间,保证电机23驱动风轮24转动的稳定性。较佳地,固定盘241的外径小于进风环243的外径,固定盘241、多个风叶242及进风环243一体连接成圆台状轮体。主壳体212内安装有与所述圆台状轮体相配合的导风罩26,导风罩26位于支架22与进风栅214之间,导风罩26为两端开口的圆台形罩,所述圆台状轮体容置于所述圆台形罩内,所述圆台状轮体的进风环243一端靠近所述圆台形罩的内径较小的一端,所述圆台状轮体的固定盘241一端靠近所述圆台形罩的内径较大的一端,所述圆台状轮体与所述圆台形罩之间形成导风空间260。这样,风轮24旋转时产生的风可沿导风空间260扩散至支架22处,并在支架22的多个导流片223的导流作用下进一步扩散至出风栅215排出,有效降低了风阻,有利于扩大出风的范围。
50.如图8所示,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加湿组件3包括存放加湿液的容器31及吸收所述加湿液的加湿件32,所述加湿件32包括设于所述容器31内与所述加湿液接触的插入段,以及供所述送风装置连通的通气段,所述通气段外露于所述加湿液面。
51.加湿组件3采用容器31及加湿件32相配合,使用时,只需将加湿件32的通气段的顶端与送风装置的进风端连通即可,也就是说,将送风装置的进风端套设于加湿件32的通气
段的顶端即可,这样,易于将加湿组件3外置于送风装置的进风端,同时在无需加湿功能时便于拆下加湿组件3。将加湿件32与送风装置的进风端连通,在送风装置的抽吸作用下,加湿件32的通气段外周空气通过所述通气段吸入加湿后的空气,并从送风装置的出风端排出加湿空气,从而实现空气加湿功能。这样使得本加湿组件3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
52.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加湿件32内设有气流通道320,所述气流通道320贯穿所述加湿件32顶端形成风口,所述风口位于所述通气段的端面上。
53.通过设置气流通道320,使得加湿件32外部空气穿透加湿件32进入气流通道320内形成加湿空气,再吸入送风装置内,能降低吸入空气的阻力,提高空气加湿效率。通过所述风口便于用户给容器31加水。
54.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气流通道320贯穿加湿件32的两端,两个所述风口分别位于所述插入段和所述通气段的端面上。这样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在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由于加湿件32具有吸水性及透气性,气流通道320也可以不贯穿加湿件32的两端,即加湿件32具有透气的端壁。在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中,气流通道320贯穿加湿件32的任一端。
55.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加湿件32顶端露出于容器31外,但并不局限于此,加湿件32可以全部收纳于容器31内,且加湿件32与容器31之间具有进气空间,使用时加湿件32顶端需露出于容器31内的水平面,以在加湿件32顶端抽吸经该进气空间进入加湿件32后的加湿空气。
56.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容器31呈圆筒形,圆筒形的容器31便于置入底板11上由第二限位部13形成的第二限位槽内。加湿件32为与容器31开口端相适配的圆筒透气结构,圆筒透气结构的周壁具有透气性,圆筒透气结构的底端外周限位于容器31内,即容器31紧密套设于圆筒透气结构的底端,利用圆筒透气结构本身的弹性来实现与容器31的连接,如此装配便捷。圆筒透气结构的顶端置于第一限位部211形成的第一限位槽内,且紧贴于进风栅214上,这样能保证气流通道320内加湿后的空气能充分进入送风组件2内,避免气流泄露。可以理解,容器31的造型并不产局限于圆筒形,也可以采用圆台形、弯管形或螺旋管等造型,还可以采用长方体、三棱柱、四棱柱等柱状结构。
57.为了提高空气加湿的效率,圆筒透气结构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形成有锯齿状的凸起321,以增大湿润面积,从而扩大空气与加湿件32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空气加湿的效率。凸起321并不局限于锯齿状的,还可以采用圆弧状等其它形状。本实施例中,凸起321沿圆筒透气结构轴向延伸,这样便于制造。可以理解,凸起321也可以环绕圆筒透气结构周向布置。
58.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加湿件32上的气流通道320设有一个,且贯穿加湿件32的两端。
59.在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加湿件32上的气流通道320设有多个,且贯穿加湿件32的两端。
60.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为了降低风阻,加湿件32上开设有与气流通道320相通的多个透气孔。
61.可以理解,加湿件32并不局限于圆筒透气结构,也可以采用长方体状吸湿结构、三棱柱吸湿结构、四棱柱吸湿结构等其它一体成型的柱状结构。
62.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加湿件32可采用吸湿棉制成。加湿件32也可以采用海绵制成,此外还可以采用其它可吸湿的透气材料制成。
6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气流扇,包括上述的送风装置,使得气流扇具有加湿及和/或吹风功能,具有一机多能的优点,一机多能既节省了用户的购买成本,降低了使用能耗,增加了产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64.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若干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6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重要性;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方向。
6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通,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67.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