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近零能耗零碳建筑多能互补功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38770发布日期:2022-04-13 17:52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近零能耗零碳建筑多能互补功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清洁能源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近零能耗零碳建筑多能互补功能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建筑相关的能耗将占到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很多近零能耗建筑的设计理念多从发电量满足用电量的角度出发,而建筑体能用能需求包括电、热、冷,如果仅考虑电能的自给自足,实现难度增大且会造成能量的浪费。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近零能耗零碳建筑多能互补功能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近零能耗零碳建筑多能互补功能装置,其包括:
4.安装主架;
5.光伏电板,倾斜安装在各所述安装主架上;
6.真空集热管,设置在所述安装主架上位于光伏电板下方,所述真空集热管内定量储存有热流水源;
7.外部机体;
8.输送主管,竖直连通在所述外部机体上,所述输送主管的一端与所述真空集热管相连通;
9.内排流组件,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内,所述内排流组件与所述光伏电板相电性连接;
10.交替换热组件,横向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内位于内排流组件中部,所述交替换热组件用于对内排流组件中的引入外部风源进行热交替,并形成干燥热风;以及
11.储热蓄能装置,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内远离所述内排流组件的一侧,所述储热蓄能装置用于对真空集热管中的热流水源进行隔离储热。
12.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内排流组件包括:
13.进风腔,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的一侧,所述进风腔内通过外部电机旋转驱动有进风扇叶;
14.排风腔,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的下端面远离所述进风腔的一侧,所述排风腔通过外部电机旋转驱动有排风扇叶,且所述外部电机与所述光伏电板相电性连接;
15.内导流件,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内,用于连通所述进风腔与所述排风腔;
16.隔离罩,套设在各所述进风腔与所述排风腔外,所述隔离罩的横截面被构造成c字形结构;以及
17.内导件,对称设置在所述进风腔与排风腔处。
18.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交替换热组件包括:
19.内排送腔,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内,所述内排送腔与所述输送主管相连通,所述内排送腔的中部横向贯穿固定有排气管;
20.导流散热装置,为圆周对称设置的多个,各所述导流散热装置横向联通在所述内排送腔之间;
21.外排管,竖直穿接在所述外部机体上位于输送主管下方,所述外排管的一端与所述内排送腔相连接;
22.导流板,被构造成弧形扩板结构,所述导流板上下横向设置在所述导流散热装置之间;以及
23.内挡板,竖直设置在所述导流散热装置之间。
24.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导流散热装置之间相互循环连通,所述导流散热装置之间还设置有抽压泵,所述抽压泵与所述光伏电板相电性连接。
25.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导流散热装置包括:
26.汇流座;
27.外排热套件,被构造成倒u字形结构,所述外排热套件的一端与所述汇流座相连通;
28.分支螺管,为旋转缠设的多组,所述分支螺管均横向固定在所述外排热套件内;
29.集流件,设置在所述外排热套件内,所述集流件的一端与各所述分支螺管相连通,所述集流件的一侧还密封套接有内轴管;
30.分流件,设置在所述内轴管上远离所述集流件的一侧;以及
31.分支排管,连接在所述分流件的各个端口处。
32.进一步,作为优选,还包括:
33.内加热管,横向固定在所述外排热套件内。
34.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储热蓄能装置包括:
35.上联管,竖直固定在所述外部机体的上端,所述上联管的一端与所述真空集热管相连通;
36.循流管,为倾斜排列设置的多个,各所述循流管均与所述上联管相连通;
37.外密封座,套接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的一侧,所述外密封座的下方竖直固定有供给管,所述供给管的一端与所述循流管相连通;
38.内汲热层,填充在所述外部机体的内部一侧;以及
39.隔离层,填充在所述外密封座内。
40.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外部机体内位于内汲热层处还上下设置有排送腔,各所述排送腔之间连通有副管,且所述排送腔内均可相对转动的设置有导流页。
4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42.本发明中,在安装主架上设置有光伏电板,光伏电板能有效为设置在外部机体中的内排流组件提供驱动电力,而内排流组件由旋转作用下将外部风源引入建筑室内,此时,交替换热组件能够将其与热能结合,从而形成干燥热风,从而实现近零能耗零碳排放效果;其中,为保证外部风源能完全进行热吸收,通过设置导流板使得外部风源能产生回流作用,并充分与各导流散热装置相接触;而储热蓄能装置能够将真空集热管中的其余热流水源进行储存,并能够在储存中通过副管对内排流组件中的外部风源进行二次补热,提高热效果。
附图说明
43.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44.图2为本发明中内排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5.图3为本发明中交替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6.图4为本发明中导流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7.图5为本发明中储热蓄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8.图中:1安装主架、11光伏电板、2真空集热管、3输送主管、4外部机体、5内排流组件、51进风扇叶、52排风扇叶、53内导流件、54隔离罩、6交替换热组件、61内排送腔、62排气管、63外排管、64内挡板、65导流板、7储热蓄能装置、71上联管、72循流管、73外密封座、74供给管、75排送腔、76副管、8导流散热装置、81汇流座、82外排热套件、83分支螺管、84集流件、85内轴管、86分支排管、87内加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49.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近零能耗零碳建筑多能互补功能装置,其包括:
50.安装主架1;
51.光伏电板11,倾斜安装在各所述安装主架1上;
52.真空集热管2,设置在所述安装主架1上位于光伏电板11下方,所述真空集热管2内定量储存有热流水源;
53.外部机体4;
54.输送主管3,竖直连通在所述外部机体4上,所述输送主管3的一端与所述真空集热管2相连通;
55.内排流组件5,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4内,所述内排流组件5与所述光伏电板11相电性连接;
56.交替换热组件6,横向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4内位于内排流组件5中部,所述交替换热组件6用于对内排流组件5中的引入外部风源进行热交替,并形成干燥热风;以及
57.储热蓄能装置7,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4内远离所述内排流组件5的一侧,所述储热蓄能装置7用于对真空集热管2中的热流水源进行隔离储热,其中光伏电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为内排流组件持续供电,而真空集热管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进行存储,此时,内排流组件对建筑室内引入外部风源时,真空集热管能够将热能散发,并与外部风源相结合;储热蓄能装置再对真空集热管中的其余热流水源进行热能储存。
58.本实施例中,所述内排流组件5包括:
59.进风腔,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4的一侧,所述进风腔内通过外部电机(图中未示出)旋转驱动有进风扇叶51;
60.排风腔,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4的下端面远离所述进风腔的一侧,所述排风腔通过外部电机(图中未示出)旋转驱动有排风扇叶52,且所述外部电机与所述光伏电板11相电性连接;
61.内导流件53,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4内,用于连通所述进风腔与所述排风腔;
62.隔离罩54,套设在各所述进风腔与所述排风腔外,所述隔离罩54的横截面被构造成c字形结构;以及
63.内导件55,对称设置在所述进风腔与排风腔处,其中,内导件的横截面呈弧形结构,使得位于两侧的切入风源能在内导件的引流作用下改变其原有风向,并处于进风腔中部。
64.作为较佳的实施例,所述交替换热组件6包括:
65.内排送腔61,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4内,所述内排送腔61与所述输送主管3相连通,所述内排送腔61的中部横向贯穿固定有排气管62;
66.导流散热装置8,为圆周对称设置的多个,各所述导流散热装置8横向联通在所述内排送腔61之间;
67.外排管63,竖直穿接在所述外部机体4上位于输送主管3下方,所述外排管63的一端与所述内排送腔61相连接;
68.导流板65,被构造成弧形扩板结构,所述导流板65上下横向设置在所述导流散热装置8之间;以及
69.内挡板64,竖直设置在所述导流散热装置8之间。
70.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散热装置8之间相互循环连通,所述导流散热装置8之间还设置有抽压泵,所述抽压泵与所述光伏电板11相电性连接,使得位于各导流散热装置中的热流水源能在持续流动中进行热能散发,并充分与外部风源相结合,以形成干燥热风。
71.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散热装置8包括:
72.汇流座81;
73.外排热套件82,被构造成倒u字形结构,所述外排热套件82的一端与所述汇流座81相连通;
74.分支螺管83,为旋转缠设的多组,所述分支螺管83均横向固定在所述外排热套件82内;
75.集流件84,设置在所述外排热套件82内,所述集流件84的一端与各所述分支螺管83相连通,所述集流件84的一侧还密封套接有内轴管85;
76.分流件,设置在所述内轴管85上远离所述集流件84的一侧;以及
77.分支排管86,连接在所述分流件的各个端口处,其中热流水源能由汇流座进入多个分支螺管,分支螺管能提高较大接触面与外部风源相结合,热流水源再由集流件进入内轴管中进行均匀混合,以保持热流水源整体均热效果,并由分流件分流排送并依次进入分支排管中,充分流动散热后再由内轴管进行均匀混合,最后,分支螺管进行分支输送。
78.本实施例中,还包括:
79.内加热管87,横向固定在所述外排热套件82内,其中内加热管由光伏电板提供工作电能。
80.作为较佳的实施例,所述储热蓄能装置7包括:
81.上联管71,竖直固定在所述外部机体4的上端,所述上联管71的一端与所述真空集热管11相连通;
82.循流管72,为倾斜排列设置的多个,各所述循流管72均与所述上联管71相连通;
83.外密封座73,套接设置在所述外部机体4的一侧,所述外密封座73的下方竖直固定有供给管74,所述供给管74的一端与所述循流管72相连通;
84.内汲热层,填充在所述外部机体4的内部一侧;以及
85.隔离层,填充在所述外密封座73内,在使用中,优先通过上联管输送少量热流水源,使得热流水源能充分散热至各循流管中,此时,内汲热层能够吸热中达到储存环境温度,由供给管将热流水源进行初步排出,再由上联管将其余热流水源输送至各循流管内(热流水源内部温度与内汲热层温度相近,进行少量热传递),而隔离层能有效进行隔离储热。
86.本实施例中,所述外部机体4内位于内汲热层处还上下设置有排送腔75,各所述排送腔75之间连通有副管76,且所述排送腔75内均可相对转动的设置有导流页,从而实现对外部风源的二次补热,提高热效果。
87.具体地,在建筑室内多能互补中,光伏电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为内排流组件持续供电,而真空集热管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进行存储,此时,排风腔中的进风扇叶在旋转作用下引入外部风源,位于各导流散热装置中的热流水源能在流动中进行热能散发,并充分与外部风源相结合,以形成干燥热风,同时储热蓄能装置再对真空集热管中的其余热流水源进行热能储存,并由排送腔内的导流页通过副管对外部风源的二次补热,从而实现建筑中近零能耗零碳排放效果。
88.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