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预加热用温度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698379发布日期:2022-04-16 13:41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叶预加热用温度控制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茶叶烘干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茶叶预加热用温度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茶叶,俗称茶,一般包括茶树的叶子和芽,别名茶、槚,茗,荈,茶叶成分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有益健康,茶叶在进行采集后,需对其表面的湿度进行烘干处理,完成烘干处理后,再进行翻炒工作。
3.针对于茶叶的烘干处理,一般通过直接对茶叶的湿度值进行统计,再直接对烘干装置的烘干温度进行调控,直接对茶叶进行烘干处理工作,但在烘干过程中,未考虑加热腔室内的湿度值以及不同加热时间段内的不同加热时长,便很容易导致茶叶在进行烘干过程中,烘干后的茶叶效果不佳,并不能达到一个较好的烘干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方案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茶叶预加热用温度控制方法。
5.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该茶叶预加热用温度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s1、预先通过温度控制系统对茶叶湿度、加热腔湿度以及温度进行采集,其中加热腔温度以及湿度均由设置于加热腔内部的传感器进行采集,所述茶叶湿度由外部传感器进行采集;
7.s2、通过所采集的加热腔湿度以及温度,进行试验计算,得出加热腔室进行加热过程中与湿度值之间所产生的比例因子,并得出不同阶段的比例因子数列集合;
8.s3、将得到的比例因子数列集合输送至数据中心处理器内,对茶叶湿度进行加热时,通过对所加热腔室的湿度以及茶叶湿度进行采集,并通过比例因子数列集合,数据中心处理器对不同阶段的加热烘干时长进行求值,得出不同阶段的烘干时长;
9.s4、再将不同阶段的烘干时长发送至时间确认端,时间确认端对时间进行整合,发送至外部终端,对加热腔室的加热时长进行调控。
10.优选的,步骤s1中温度控制系统内部包括数据采集端,数据采集端与加热腔内部传感器以及外部传感器之间均电性连接。
11.优选的,步骤s2中加热腔湿度以及温度进行试验计算得出比例因子数列集合的步骤如下:
12.s21、预先取一个具有湿度的加热腔,对加热腔内部的湿度进行采集,并获得数据sj,对加热腔进行加热,加热至指定的最佳烘干温度值wh;
13.s22、采集从正常室温至最佳烘干温度值wh所消耗的时间,并标记为tx,同时对室内湿度值进行采集标记为slj,在最佳烘干温度值wh的烘干下,对湿度降为零时的时间进行采集,并标记为tc;
14.s23、采用计算公式
[0015][0016]
得出对应阶段的比例因子集合,第一阶段为正常室温加热至最佳烘干温度值wh的比例因子,第二阶段为最佳烘干温度值wh对加热腔湿度数值烘干为零时的比例因子。
[0017]
优选的,步骤s3中数据中心处理器对不同阶段的加热烘干时长进行求值的步骤如下:
[0018]
s31、对茶叶的湿度值进行采集并标记为sy,对所加热室腔内湿度值进行采集并标记为sq;
[0019]
s32、预先对预热温度的数列进行统计,预热温度便是从正常室温加热至最佳烘干温度值wh,再对预热后的茶叶湿度值以及加热室腔内湿度值进行采集,并分别标记为st和sqt;
[0020]
s33、采用数列集合对茶叶预热时间以及加热室腔预热时间进行统计计算,其数列集合表示为分别计算出不同阶段情况下的加热时间;
[0021]
s34、时间确认端对加热时长t1以及t2进行确认,并对加热仪器的加热温度设定为t1+t2。
[0022]
优选的,步骤s34中加热时长的时间单位设定为分钟。
[0023]
优选的,步骤s33中第一组数列集合代表的是,加热腔室从正常室温加热至最佳烘干温度值wh所花费的时间,第二组数列集合代表的是,加热腔室在最佳烘干温度值wh加热情况下,对腔室的湿度值加热至0时所花费的时间。
[0024]
优选的,步骤s1中温度控制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端、温度确认端、数据中心处理器、比例因子储存端以及时间确认端;
[0025]
比例因子储存端用于对所试验所得的比例因子数列集合进行储存。
[0026]
优选的,所述温度确认端由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并通过温度确认端输入指定的最佳烘干温度值wh。
[002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所采集的加热腔湿度以及温度,进行试验计算,得出加热腔室进行加热过程中与湿度值之间所产生的比例因子,并得出不同阶段的比例因子数列集合,对不同阶段的比例因子计算时,可有效的针对于茶叶加热不同阶段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长控制的更加精准,将得到的比例因子数列集合输送至数据中心处理器内,对茶叶湿度进行加热时,通过对所加热腔室的湿度以及茶叶湿度进行采集,并通过比例因子数列集合,数据中心处理器对不同阶段的加热烘干时长进行求值,得出不同阶段的烘干时长,对不同阶段的数值进行分别计算,同时也将加热腔室内的湿度值进行统计涵盖,便可对茶叶的烘干时长进行精准把控,再最佳烘干温度值进行烘干过程中,烘干时长控制的越精准,茶叶的烘干效果则会越好,便不会导致茶叶未烘干或茶叶表面因烘干出现泛黄的情况出现,可对茶叶进行烘干时,达到较好的烘干效果。
附图说明
[002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9]
图1为本发明方法流程示意图;
[0030]
图2为本发明原理框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2]
如图1所示,一种茶叶预加热用温度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3]
s1、预先通过温度控制系统对茶叶湿度、加热腔湿度以及温度进行采集,其中加热腔温度以及湿度均由设置于加热腔内部的传感器进行采集,所述茶叶湿度由外部传感器进行采集;
[0034]
s2、通过所采集的加热腔湿度以及温度,进行试验计算,得出加热腔室进行加热过程中与湿度值之间所产生的比例因子,并得出不同阶段的比例因子数列集合;
[0035]
s3、将得到的比例因子数列集合输送至数据中心处理器内,对茶叶湿度进行加热时,通过对所加热腔室的湿度以及茶叶湿度进行采集,并通过比例因子数列集合,数据中心处理器对不同阶段的加热烘干时长进行求值,得出不同阶段的烘干时长;
[0036]
s4、再将不同阶段的烘干时长发送至时间确认端,时间确认端对时间进行整合,发送至外部终端,对加热腔室的加热时长进行调控。
[0037]
如图2所示,温度控制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端、温度确认端、数据中心处理器、比例因子储存端以及时间确认端;
[0038]
其中数据采集端用于对茶叶湿度、加热腔湿度以及温度进行采集,其中加热腔温度以及湿度均由设置于加热腔内部的传感器进行采集,所述茶叶湿度由外部传感器进行采集,数据采集端与多组传感器之间电性连接;
[0039]
数据采集端将所采集的加热腔湿度以及温度值输送至比例因子储存端内,比例因子储存端用于对所试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储存;
[0040]
比例因子通过数据试验所得,其中试验步骤如下:
[0041]
步骤1、预先取一个具有湿度的加热腔,对加热腔内部的湿度进行采集,并获得数据sj,对加热腔进行加热,加热至指定的最佳烘干温度值wh,其中最佳烘干温度值wh由外部操作人员进行设定;
[0042]
步骤2、对腔室内部温度进行采集,采集从正常室温至最佳烘干温度值wh所消耗的时间,并标记为tx,同时对室内湿度值进行采集标记为slj,再对加热腔内部湿度进行采集,在最佳烘干温度值wh的烘干下,对湿度降为零时的时间进行采集,并标记为tc;
[0043]
步骤3、采用计算公式
[0044][0045]
得出对应阶段的比例因子集合,第一阶段为正常室温加热至最佳烘干温度值wh的比例因子,第二阶段为最佳烘干温度值wh对加热腔湿度烘干为零时的比例因子;
[0046]
针对不同的加热腔,计算出不同的比例因子,并将比例因子集合输送至比例因子储存端内部进行存储,其中不同的加热腔数据均采用了不同的编号戳进行标记。
[0047]
数据采集端所采集的数据直接输送至数据中心处理器内,同时对比例因子储存端内部的比例因子数据进行提取,数据中心处理器通过比例因子数据以及所采集的数据对加热烘干的时长进行确认,再将确认后的时间输送至时间确认端内向外部输出;
[0048]
其中数据中心处理器对加热烘干的时长进行确认的步骤如下:
[0049]
步骤一、对茶叶的湿度值进行采集并标记为sy,对所加热室腔内湿度值进行采集并标记为sq;
[0050]
步骤二、预先对预热温度的数列进行统计,预热温度便是从正常室温加热至最佳烘干温度值wh,再对预热后的茶叶湿度值以及加热室腔内湿度值进行采集,并分别标记为st和sqt;
[0051]
步骤三、采用数列集合对茶叶预热时间以及加热室腔预热时间进行统计计算,其数列集合表示为分别计算出不同阶段情况下的加热时间;
[0052]
步骤四、时间确认端对加热时长t1以及t2进行确认,并对加热仪器的加热温度设定为t1+t2,其中时间单位设定为分钟。
[0053]
步骤三中第一组数列集合代表的是,加热腔室从正常室温加热至最佳烘干温度值wh所花费的时间,第二组数列集合代表的是,加热腔室在最佳烘干温度值wh加热情况下,对室内的湿度值加热至0时所花费的时间。
[0054]
上述公式均是去除量纲取其数值计算,公式是由采集大量数据进行软件模拟得到最接近真实情况的一个公式,公式中的预设参数和预设阈值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或者大量数据模拟获得。
[0055]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预先通过温度控制系统对茶叶湿度、加热腔湿度以及温度进行采集,其中加热腔温度以及湿度均由设置于加热腔内部的传感器进行采集,所述茶叶湿度由外部传感器进行采集,通过所采集的加热腔湿度以及温度,进行试验计算,得出加热腔室进行加热过程中与湿度值之间所产生的比例因子,并得出不同阶段的比例因子数列集合,对不同阶段的比例因子计算时,可有效的针对于茶叶加热不同阶段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长控制的更加精准,将得到的比例因子数列集合输送至数据中心处理器内,对茶叶湿度进行加热时,通过对所加热腔室的湿度以及茶叶湿度进行采集,并通过比例因子数列集合,数据中心处理器对不同阶段的加热烘干时长进行求值,得出不同阶段的烘干时长,对不同阶段的数值进行分别计算,再将不同阶段的烘干时长发送至时间确认端,时间确认端对时间
进行整合,发送至外部终端,对加热腔室的加热时长进行调控,同时也将加热腔室内的湿度值进行统计涵盖,便可对茶叶的烘干时长进行精准把控,再最佳烘干温度值进行烘干过程中,烘干时长控制的越精准,茶叶的烘干效果则会越好,便不会导致茶叶未烘干或茶叶表面因烘干出现泛黄的情况出现,可对茶叶进行烘干时,达到较好的烘干效果。
[0056]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法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法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法的精神和范围。
[0057]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法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法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法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