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湿控型预拌干粉砂浆烘干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56448发布日期:2022-05-17 18:30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湿控型预拌干粉砂浆烘干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物料干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湿控型预拌干粉砂浆烘干设备。


背景技术:

2.干粉砂浆是指经干燥筛分处理的骨料、无机胶凝材料和添加剂等按一定比例进行物理混合而成的一种颗粒状或粉状,以袋装或散装的形式运至工地,加水拌和后即可直接使用的物料。又称作砂浆干粉料、干混料、干拌粉,有些建筑黏合剂也属于此类。干粉砂浆在建筑业中以薄层发挥粘结、衬垫、防护和装饰作用,建筑和装修工程应用极为广泛。随着建筑、装修行业的发展,干粉砂浆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3.目前,生产干粉砂浆的过程中,烘干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在干粉砂浆的烘干过程中,大多采用滚筒式烘干机,通过热风经过滚动的干粉砂浆,从而实现加热并带走水汽。
4.但是干粉砂浆堆积在一起容易出现加热不均匀、烘干不充分的现象,尤其是湿度较大的干粉砂浆容易结块,普通的滚筒加热难以有效烘干,从而导致干粉砂浆的烘干效果、效率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控型预拌干粉砂浆烘干设备,可以将干粉砂浆分散至烘干箱和过风台之间来减少堆积的情况,通过进风管向过风台通入热风,然后分散进入到热风孔对干粉砂浆进行加热烘干,同时感湿束可以感知干粉砂浆的湿度,在湿度较大的时候,通过吸水水分并输送至湿控坠,使得湿控坠重量增大并拉动控风罩发生收缩动作,此时热风孔可以通过更多的热风,从而实现合理的分配热风来在局部获得更好的烘干效果,并且在控风罩收缩时通过感湿束拉动贴料套发生膨胀动作,进而对干粉砂浆进行挤压,延缓其落料的速度并对结块的干粉砂浆进行分散,与现有的烘干设备相比,本发明可以自主根据湿度对热风进行调控,从而提高对于干粉砂浆的干燥效率及效果。
6.2.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湿控型预拌干粉砂浆烘干设备,包括烘干箱,所述烘干箱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进风管以及集料盒,所述烘干箱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出风管以及多个进料管,所述烘干箱内端固定连接有过风台,且进风管与过风台上端相连通,所述烘干箱和过风台之间留设有环形间隙,所述进料管和出风管分别位于环形间隙的上下两侧,所述过风台上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热风孔,所述热风孔开口处固定连接有隔离网,所述热风孔内侧固定连接有控风罩,所述控风罩靠近隔离网一端固定连接有感湿束,所述控风罩下端开设有与感湿束相匹配的坠落孔,所述感湿束一端延伸至环形间隙内,且另一端贯穿控风罩上的坠落孔
并延伸至下侧连接有湿控坠,所述烘干箱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与感湿束相连接的贴料套。
8.进一步的,所述过风台包括外中空台、内导风柱以及多个导风片,所述内导风柱固定连接于外中空台内端,所述导风片均匀连接于内导风柱外端,内导风柱可以对热风导向至周侧靠近热风孔的位置,然后通过导风片的分散作用,使得热风可以较为精准的吹向热风孔,不仅可以提高接触效果,同时可以吹动感湿束对干粉砂浆进行搅动,从而提升烘干效果。
9.进一步的,所述内导风柱自上至下直径逐渐增大,所述导风片斜向下并对准控风罩。
10.进一步的,所述控风罩包括导风半套、形变半套以及定位底板,所述定位底板固定连接于热风孔处,所述导风半套和形变半套对称连接于定位底板上端,且形变半套位于热风孔内侧,定位底板起到定位的效果,在湿控坠增重后会通过感湿束拉动形变半套发生收缩动作,从而增大其与热风孔之间的空隙,使得更多的热风可以从此处通过对干粉砂浆进行烘干,导风半套则可以将部分热风重新引导至下侧,对于热风的流速影响较小。
11.进一步的,所述导风半套和形变半套均采用硬质材料制成,所述定位底板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12.进一步的,所述感湿束包括外动套、输水线芯以及多根导水纤维束,所述外动套包裹于输水线芯外表面,且输水线芯依次贯穿外动套、控风罩并与湿控坠连接,所述导水纤维束均匀连接于输水线芯上并贯穿外动套延伸至外侧,外动套可以在热风的吹动作用下对干粉砂浆进行搅动,进而获得更好的烘干效果,而导水纤维束可以吸收干粉砂浆的水分,然后依靠输水线芯输送至湿控坠进行增重。
13.进一步的,所述外动套采用硬质材料制成,所述输水线芯和导水纤维束均采用吸湿性材料制成。
14.进一步的,所述湿控坠包括配重实层、透气虚层以及吸水内芯,所述透气虚层对称连接于配重实层上端,所述吸水内芯填充于透气虚层内侧并与感湿束连接,配重实层起到配重的作用,保证湿控坠具有足够的初始重量来实现在增重后克服弹力作用下进行收缩,吸水内芯可以充分吸收水分来进行增重,并且在收缩后感湿束也会暂时离开干粉砂浆,此时吸水内芯可以不断受热使得水分通过透气虚层蒸发出去,进而实现减重复位的动作。
15.进一步的,所述配重实层采用硬质导热材料制成,所述透气虚层采用透气性材料制成,所述吸水内芯采用低密度吸水性材料制成。
16.进一步的,所述贴料套包括导热膜以及多根分料针,所述分料针均匀插接于导热膜表面,所述导热膜和烘干箱之间填充有导热油,在湿控坠增重拉扯感湿束之后,可以拉动导热膜进行膨胀,依靠分料针对结块的干粉砂浆进行分散,并且可以暂时对干粉砂浆进行滞留,以在当前的热风孔处获得更好的烘干效果,同时分料针在分散干粉砂浆的时候可以实现多点伸入式加热,并形成多个孔道供热风充分渗透,从而明显提高对于干粉砂浆的烘干效果。
17.3.有益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本方案可以将干粉砂浆分散至烘干箱和过风台之间来减少堆积的情况,通过
进风管向过风台通入热风,然后分散进入到热风孔对干粉砂浆进行加热烘干,同时感湿束可以感知干粉砂浆的湿度,在湿度较大的时候,通过吸水水分并输送至湿控坠,使得湿控坠重量增大并拉动控风罩发生收缩动作,此时热风孔可以通过更多的热风,从而实现合理的分配热风来在局部获得更好的烘干效果,并且在控风罩收缩时通过感湿束拉动贴料套发生膨胀动作,进而对干粉砂浆进行挤压,延缓其落料的速度并对结块的干粉砂浆进行分散,与现有的烘干设备相比,本发明可以自主根据湿度对热风进行调控,从而提高对于干粉砂浆的干燥效率及效果。
18.(2)过风台包括外中空台、内导风柱以及多个导风片,内导风柱固定连接于外中空台内端,导风片均匀连接于内导风柱外端,内导风柱可以对热风导向至周侧靠近热风孔的位置,然后通过导风片的分散作用,使得热风可以较为精准的吹向热风孔,不仅可以提高接触效果,同时可以吹动感湿束对干粉砂浆进行搅动,从而提升烘干效果。
19.(3)控风罩包括导风半套、形变半套以及定位底板,定位底板固定连接于热风孔处,导风半套和形变半套对称连接于定位底板上端,且形变半套位于热风孔内侧,定位底板起到定位的效果,在湿控坠增重后会通过感湿束拉动形变半套发生收缩动作,从而增大其与热风孔之间的空隙,使得更多的热风可以从此处通过对干粉砂浆进行烘干,导风半套则可以将部分热风重新引导至下侧,对于热风的流速影响较小。
20.(4)感湿束包括外动套、输水线芯以及多根导水纤维束,外动套包裹于输水线芯外表面,且输水线芯依次贯穿外动套、控风罩并与湿控坠连接,导水纤维束均匀连接于输水线芯上并贯穿外动套延伸至外侧,外动套可以在热风的吹动作用下对干粉砂浆进行搅动,进而获得更好的烘干效果,而导水纤维束可以吸收干粉砂浆的水分,然后依靠输水线芯输送至湿控坠进行增重。
21.(5)湿控坠包括配重实层、透气虚层以及吸水内芯,透气虚层对称连接于配重实层上端,吸水内芯填充于透气虚层内侧并与感湿束连接,配重实层起到配重的作用,保证湿控坠具有足够的初始重量来实现在增重后克服弹力作用下进行收缩,吸水内芯可以充分吸收水分来进行增重,并且在收缩后感湿束也会暂时离开干粉砂浆,此时吸水内芯可以不断受热使得水分通过透气虚层蒸发出去,进而实现减重复位的动作。
22.(6)贴料套包括导热膜以及多根分料针,分料针均匀插接于导热膜表面,导热膜和烘干箱之间填充有导热油,在湿控坠增重拉扯感湿束之后,可以拉动导热膜进行膨胀,依靠分料针对结块的干粉砂浆进行分散,并且可以暂时对干粉砂浆进行滞留,以在当前的热风孔处获得更好的烘干效果,同时分料针在分散干粉砂浆的时候可以实现多点伸入式加热,并形成多个孔道供热风充分渗透,从而明显提高对于干粉砂浆的烘干效果。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过风台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控风罩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湿控坠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感湿束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贴料套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标号说明:1烘干箱、21进风管、22出风管、3集料盒、4进料管、5贴料套、51导热膜、52分料针、6过风台、61外中空台、62内导风柱、63导风片、7控风罩、71导风半套、72形变半套、73定位底板、8感湿束、81外动套、82输水线芯、83导水纤维束、9湿控坠、91配重实层、92透气虚层、93吸水内芯、10隔离网。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8.实施例1:请参阅图1-4,一种湿控型预拌干粉砂浆烘干设备,包括烘干箱1,烘干箱1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进风管21以及集料盒3,烘干箱1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出风管22以及多个进料管4,烘干箱1内端固定连接有过风台6,且进风管21与过风台6上端相连通,烘干箱1和过风台6之间留设有环形间隙,进料管4和出风管22分别位于环形间隙的上下两侧,过风台6上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热风孔,热风孔开口处固定连接有隔离网10,热风孔内侧固定连接有控风罩7,控风罩7靠近隔离网10一端固定连接有感湿束8,控风罩7下端开设有与感湿束8相匹配的坠落孔,感湿束8一端延伸至环形间隙内,且另一端贯穿控风罩7上的坠落孔并延伸至下侧连接有湿控坠9,烘干箱1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与感湿束8相连接的贴料套5。
29.请参阅图3,过风台6包括外中空台61、内导风柱62以及多个导风片63,内导风柱62固定连接于外中空台61内端,导风片63均匀连接于内导风柱62外端,内导风柱62可以对热风导向至周侧靠近热风孔的位置,然后通过导风片63的分散作用,使得热风可以较为精准的吹向热风孔,不仅可以提高接触效果,同时可以吹动感湿束8对干粉砂浆进行搅动,从而提升烘干效果。
30.内导风柱62自上至下直径逐渐增大,导风片63斜向下并对准控风罩7。
31.请参阅图5,控风罩7包括导风半套71、形变半套72以及定位底板73,定位底板73固
定连接于热风孔处,导风半套71和形变半套72对称连接于定位底板73上端,且形变半套72位于热风孔内侧,定位底板73起到定位的效果,在湿控坠9增重后会通过感湿束8拉动形变半套72发生收缩动作,从而增大其与热风孔之间的空隙,使得更多的热风可以从此处通过对干粉砂浆进行烘干,导风半套71则可以将部分热风重新引导至下侧,对于热风的流速影响较小。
32.导风半套71和形变半套72均采用硬质材料制成,定位底板73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33.请参阅图7,感湿束8包括外动套81、输水线芯82以及多根导水纤维束83,外动套81包裹于输水线芯82外表面,且输水线芯82依次贯穿外动套81、控风罩7并与湿控坠9连接,导水纤维束83均匀连接于输水线芯82上并贯穿外动套81延伸至外侧,外动套81可以在热风的吹动作用下对干粉砂浆进行搅动,进而获得更好的烘干效果,而导水纤维束83可以吸收干粉砂浆的水分,然后依靠输水线芯82输送至湿控坠9进行增重。
34.外动套81采用硬质材料制成,输水线芯82和导水纤维束83均采用吸湿性材料制成。
35.请参阅图6,湿控坠9包括配重实层91、透气虚层92以及吸水内芯93,透气虚层92对称连接于配重实层91上端,吸水内芯93填充于透气虚层92内侧并与感湿束8连接,配重实层91起到配重的作用,保证湿控坠9具有足够的初始重量来实现在增重后克服弹力作用下进行收缩,吸水内芯93可以充分吸收水分来进行增重,并且在收缩后感湿束8也会暂时离开干粉砂浆,此时吸水内芯93可以不断受热使得水分通过透气虚层92蒸发出去,进而实现减重复位的动作。
36.配重实层91采用硬质导热材料制成,透气虚层92采用透气性材料制成,吸水内芯93采用低密度吸水性材料制成。
37.请参阅图8,贴料套5包括导热膜51以及多根分料针52,分料针52均匀插接于导热膜51表面,导热膜51和烘干箱1之间填充有导热油,在湿控坠9增重拉扯感湿束8之后,可以拉动导热膜51进行膨胀,依靠分料针52对结块的干粉砂浆进行分散,并且可以暂时对干粉砂浆进行滞留,以在当前的热风孔处获得更好的烘干效果,同时分料针52在分散干粉砂浆的时候可以实现多点伸入式加热,并形成多个孔道供热风充分渗透,从而明显提高对于干粉砂浆的烘干效果。
38.本发明可以将干粉砂浆分散至烘干箱1和过风台6之间来减少堆积的情况,通过进风管21向过风台6通入热风,然后分散进入到热风孔对干粉砂浆进行加热烘干,同时感湿束8可以感知干粉砂浆的湿度,在湿度较大的时候,通过吸水水分并输送至湿控坠9,使得湿控坠9重量增大并拉动控风罩7发生收缩动作,此时热风孔可以通过更多的热风,从而实现合理的分配热风来在局部获得更好的烘干效果,并且在控风罩7收缩时通过感湿束8拉动贴料套5发生膨胀动作,进而对干粉砂浆进行挤压,延缓其落料的速度并对结块的干粉砂浆进行分散,与现有的烘干设备相比,本发明可以自主根据湿度对热风进行调控,从而提高对于干粉砂浆的干燥效率及效果。
39.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