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19165发布日期:2022-06-15 12:30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地埋管换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建筑能耗的需求不断的提高,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照明、热水、家用电器和其他动力能耗,其中,以采暖和空调能耗为主,占建筑总能耗的50%至70%。
3.设计节能建筑的暖通空调系统,如何减少一次高品位能的利用是一个关键性技术问题,利用在土壤、太阳能、水、空气中的低品位热能无疑是一种成功的节能措施,热泵技术是目前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
4.在现有技术中,现有的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在建设时,储能分布于换热部分采用同一空间,在储能后热量散热快,换热系统的保温性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提供一种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解决了换热系统的保温性能有待提高的问题。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包括:
8.保温箱;
9.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固定安装于所述保温箱内,所述支撑架上开设有引流孔;
10.储能箱,所述储能箱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架内,所述储能箱上安装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贯穿所述储能箱,且所述换热管连通所述储能箱内与所述保温箱内;
11.地埋管,所述地埋管固定安装于所述保温箱上,所述地埋管贯穿所述保温箱和所述支撑架且延伸至所述支撑架内;
12.换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包括换热输入管和换热输出管,所述换热输入管的输出端贯穿所述地埋管,所述换热输入管与所述保温箱内连通,所述换热输出管的输入端贯穿所述地埋管,所述换热输出管与所述保温箱内连通,所述换热输入管的输出端与所述换热输出管的输入端对称分布在所述支撑架的两侧;
13.储能机构,所述储能机构包括储能输入管和储能输出管,所述储能输入管的输出端通过所述地埋管插入所述储能箱内,所述储能输出管的输入端通过所述地埋管插入所述储能箱内。
14.优选的,所述保温箱埋设于土壤层内,位于底面以下3~5m处。
15.优选的,所述保温箱上安装有缓冲管,所述缓冲管缠绕于所述保温箱外,所述缓冲管的输出端安装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输出端贯穿所述土壤层且延伸至地面以上。
16.优选的,所述缓冲管上设置有独立的控制阀体,且缓冲管为导热金属管。
17.优选的,所述换热管采用导热铜,直径为15mm。
18.优选的,所述地埋管的外表面喷涂有耐腐蚀涂层,涂层厚度为2mm。
19.优选的,所述换热输入管的输出端位于所述支撑架的一侧,所述换热输出管的输入端位于所述支撑架的另一侧,所述换热输入管与所述换热输出管通过所述引流孔相互连通。
20.优选的,所述储能输入管与所述储能箱内连通,所述储能输出管与所述储能输入管之间预留有1m的高度差。
21.优选的,所述储能箱内安装有储能层,所述储能层包括隔离网和保温层,所述保温层被所述隔离网包裹在内部,所述保温层采用石头,石头厚度为30mm。
22.优选的,所述隔离网固定安装在所述储能箱内,所述储能输入管贯穿所述储能层且延伸至所述储能层的下方。
23.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4.本发明提供一种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通过储能机构方便对生产的余热进行吸收和储能,储能后通过换热管能够对保温箱与储能箱之间的换热水源进行换热,换热后通过换热机构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热水源,在换热的过程中,水源通过支撑架的限制,需要围绕储能箱流动一周,形成完全换热后才能正常的向外排放和传输,以保障换热的质量。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
27.图3为图1所示的保温箱内部的三维图;
28.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的优化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图5所示的b部放大示意图。
31.图中标号:
32.1、土壤层;
33.2、保温箱;
34.3、支撑架,301、引流孔;
35.4、储能箱,41、换热管;
36.5、地埋管;
37.6、换热机构,61、换热输入管,62、换热输出管;
38.7、储能机构,71、储能输入管,72、储能输出管;
39.8、缓冲管,81、排气管;
40.9、储能层,91、隔离网,911、固定网,912、活动网,92、保温层,93、伸缩件,94、螺旋轴,95、螺旋套管,96、联动杆,97、扰流杆。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42.第一实施例:
43.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的第
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保温箱内部的三维图。
44.一种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包括:保温箱2;
45.支撑架3,所述支撑架3固定安装于所述保温箱2内,所述支撑架3上开设有引流孔301;
46.储能箱4,所述储能箱4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架3内,所述储能箱4上安装有换热管41,所述换热管41贯穿所述储能箱4,且所述换热管41连通所述储能箱4内与所述保温箱2内;
47.地埋管5,所述地埋管5固定安装于所述保温箱2上,所述地埋管5贯穿所述保温箱2和所述支撑架3且延伸至所述支撑架3内;
48.换热机构6,所述换热机构6包括换热输入管61和换热输出管62,所述换热输入管61的输出端贯穿所述地埋管5,所述换热输入管61与所述保温箱2内连通,所述换热输出管62的输入端贯穿所述地埋管5,所述换热输出管62与所述保温箱2内连通,所述换热输入管61的输出端与所述换热输出管62的输入端对称分布在所述支撑架3的两侧;
49.储能机构7,所述储能机构7包括储能输入管71和储能输出管72,所述储能输入管71的输出端通过所述地埋管5插入所述储能箱4内,所述储能输出管72的输入端通过所述地埋管5插入所述储能箱4内。
50.储能箱4内部注入有储能水源;
51.所述储能箱与所述保温箱2之间注入有换热水源,为储能和换热提供稳定的支持。
52.通过储能机构7方便对生产的余热进行吸收和储能,储能后通过换热管41能够对保温箱2与储能箱4之间的换热水源进行换热,换热后通过换热机构6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热水源,在换热的过程中,水源通过支撑架3的限制,需要围绕储能箱4流动一周,形成完全换热后才能正常的向外排放和传输,以保障换热的质量。
53.所述保温箱2埋设于土壤层1内,位于底面以下3~5m处。
54.采用地面式安装方式,能够减少外界环境对保温箱2的影响,增加对保温箱2的保温性能。
55.所述保温箱2上安装有缓冲管8,所述缓冲管8缠绕于所述保温箱2外,所述缓冲管8的输出端安装有排气管81,所述排气管81的输出端贯穿所述土壤层1且延伸至地面以上。
56.所述缓冲管8上设置有独立的控制阀体,且缓冲管8为导热金属管。
57.通过缓冲管8对保温箱2内部多余的热气进行排放和引流,引流后在保温箱2的外表面形成一层余热回收的保温结构,减少保温箱2整体热量的散失,提高保温箱2整体的储能利用率。
58.所述换热管41采用导热铜,直径为15mm。
59.所述地埋管5的外表面喷涂有耐腐蚀涂层,涂层厚度为2mm。
60.耐腐蚀涂层增加地埋管5埋入地下后使用的稳定性,延长其安装使用的寿命,降低雨水的侵蚀现象。
61.所述换热输入管61的输出端位于所述支撑架3的一侧,所述换热输出管62的输入端位于所述支撑架3的另一侧,所述换热输入管61与所述换热输出管62通过所述引流孔301相互连通。
62.换热机构6为冷水输入和换热提供支持,冷水输入后换热获得热水水源,为用户提供稳定的换热热水源。
63.所述储能输入管71与所述储能箱4内连通,所述储能输出管72与所述储能输入管71之间预留有1m的高度差。
64.储能机构7用于将外界多余的热水源引入储能箱4的内部进行储能,为水源换热提供热水水源。
65.本发明提供的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
66.安装使用时,提前将外界热水源通过储能输入管71传输至储能箱4内,储能箱4将水源进行热能储存;
67.热能储存后,稳定的储存在储能箱4内,储能箱4通过换热管41为外部通过的水源进行换热处理,为后期使用提供稳定的支持;
68.需要对储能进行使用时,通过换热输入管61输入换热用水源,水源经过储能箱4与保温箱2之间进行换热,使得水源换热后传输至换热输出管62,通过换热输出管62再进行换热后水源的传输和使用。
69.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70.通过储能机构7方便对生产的余热进行吸收和储能,储能后通过换热管41能够对保温箱2与储能箱4之间的换热水源进行换热,换热后通过换热机构6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热水源,在换热的过程中,水源通过支撑架3的限制,需要围绕储能箱4流动一周,形成完全换热后才能正常的向外排放和传输,以保障换热的质量。
71.第二实施例:
72.请参阅图4,基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出另一种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第二实施例仅仅是第一实施例优选的方式,第二实施例的实施对第一实施例的单独实施不会造成影响。
73.具体的,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
74.所述储能箱4内安装有储能层9,所述储能层9包括隔离网91和保温层92,所述保温层92被所述隔离网91包裹在内部,所述保温层92采用石头,石头厚度为30mm。
75.通过在储能箱4内增加储能层9,方便对进入储能箱4内部的水源进行隔离,使得输入的水源能够在储能层9下方进行充分的换热接触后再向上传输,换热后的水源再通过储能输出管72向外排出,完成输入水源后稳定的热能吸收和储存,减少热量的流失。
76.所述隔离网91固定安装在所述储能箱4内,所述储能输入管71贯穿所述储能层9且延伸至所述储能层9的下方。
77.储能层9通过隔离网91能够充分的与换热水源接触,吸收储能的热源,采用石头材料为保温层92的支持,能够加快对热源的吸收,减少热源的排放,延长储能的时间,从而延长换热系统的储能时间。
78.本发明提供的第二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79.通过储能输入管71将热源输入至储能层9的下方;
80.换热水源通过隔离网91与保温层92均匀的接触和换热,使得保温层92对换热水源中的热量进行吸收,吸收后,冷却水源向上继续传输;
81.冷却水源通过储能输出管72向外排出即可。
82.本发明提供的第二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83.通过在储能箱4内增加储能层9,方便对进入储能箱4内部的水源进行隔离,使得输入的水源能够在储能层9下方进行充分的换热接触后再向上传输,换热后的水源再通过储能输出管72向外排出,完成输入水源后稳定的热能吸收和储存,减少热量的流失。
84.进一步的,参阅图5和图6,所述隔离网91由固定网911和活动网912组成,所述活动网912活动安装于所述固定网911上,所述保温层92安装在所述固定网911与所述活动网912之间,所述固定网911上固定安装有伸缩件93,所述伸缩件93的轴端与所述活动网912固定连接,所述活动网912上固定安装有螺旋轴94,所述螺旋轴94的表面螺旋安装有螺旋套管95,所述螺旋套管95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网911上,所述螺旋轴94上固定安装有联动杆96,所述联动杆96上固定安装有扰流杆97。
85.伸缩件93采用现有的防水设计,采用电动伸缩杆,使用时连接外界的电源,为活动网912的升降调节提供动力的来源。
86.扰流杆97交错分布在所述保温层92内,在伸缩件93带动活动网912向上移动时,活动网912同步带动螺旋轴94向上移动,螺旋轴94向上移动时在螺旋套管95的作用下发生旋转,螺旋轴94通过联动杆96带动扰流杆97同步转动,扰流杆97转动时能够同步带动保温层92进行扰动,方便对保温层92进行扰流和清洁,增加保温层92长时间使用的稳定性和可靠程度,维持保温层92良好的保温性能。
8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