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71922发布日期:2022-08-09 21:11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空气净化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2.空气净化器是指能够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有效提高空气清洁度的产品。
3.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加上许多室内装修和装饰材料的污染,空气源已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隐形杀手。为了提高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市场上出现了将空气净化器与绿植结合起来的绿植空气净化器,进而将空气净化器与绿植结合起来对空气进行净化。
4.绿植空气净化器包括外壳、安装于外壳内部的过滤结构、风机结构以及安装位外壳上并位于外壳外部的绿植种植箱。其中,外壳上设置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使进风口与出风口连通的空腔,风机结构使空气从进风口进入空腔内并经过过滤结构后从出风口排出。相关技术中,由于需要定期向绿植培养装置内浇灌培养液,且为了降低培养液泄露影响风机结构工作的风险,绿植培养装置为一个一侧开口状的壳体。进而可以将绿植从开口处种植到绿植培养装置内,且培养液不易从绿植培养装置流出。
5.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当向绿植培养装置内浇灌过多的培养液时,绿植无法全部吸收,且培养液无法自动流出。绿植的根系长时间泡在培养液内吸收不了氧气,进而影响绿植的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降低绿植培养装置内的培养液无法自动流出而影响绿植的生长的风险,本技术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空气净化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空气净化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使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的空腔;风机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上且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风机装置包括风机组件和对空气进行净化的过滤件;绿植培养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上且位于所述出风口处;水循环装置,所述水循环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空腔内且用于向所述绿植培养装置内注入培养液的注入机构以及对所述绿植培养装置内多余的培养液进行回收的循环机构。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风机组件将空气从进风口吸入空腔内,空气于空腔内经过过滤件的过滤得到净化,得到净化后的空气将从出风口从空腔内排出。同时,注入机构可以将培养液注入到绿植培养装置,当绿植培养装置内的培养液达到饱和后会溢出,溢出的培养液将通过循环机构进行回收利用。一方面,降低了培养液浪费的风险,另一方面,降低了绿植因培养液过多无法从植培养装置内流出进而导致绿植死亡的风险。
9.可选的,所述水循环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绿植培养装置下方且用于储存培养液的
水箱以及位于所述水箱下方并为所述注入机构提供压力的水泵,所述注入机构与所述循环机构均与所述水箱连接;所述注入机构包括与所述水箱连通且使培养液进入所述水箱内部的进水管以及使所述绿植培养装置与所述水箱连通的出水管;所述循环机构包括使所述绿植培养装置内溢出的培养液流入所述水箱内的回流管。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绿植培养装置位于水箱上方,一方面,得到净化的空气会在水箱上方进行挥散,使人们更加方便吸入得到净化后的空气;另一方面,人们在日常打理绿植时,不需要蹲下来,更加方便打理。
11.培养液从进水管进入到水箱内部进而储存在水箱内,当需要对绿植培养装置浇灌培养液时,培养液在水泵的作用下经由出水管进入绿植培养装置内,当绿植培养装置内的培养液达到饱和以后,多余的培养液会经由回流管重新流入水箱内。整个循环结构较为自动化,降低了使用者的操作频率,进而更加便捷。
12.可选的,所述绿植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箱和安装于所述培养箱内的培养盒;所述培养箱上开设有进水口、出水口以及供所述培养盒安装的安装槽,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管连接,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回流管连接;所述培养箱内设置有与所述进水口以及所述出水口均连通的储液槽,所述培养盒上设置有与所述储液槽连通的流道。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对绿植进行更换泥土或者翻土时,只需将培养盒拿出即可,使日常的养护更加方便。另外,培养液从储液槽内经由流道慢慢的向培养盒内渗入,使得绿植可以更好的吸收到培养液。同时,培养盒内的培养液达到饱和状态后,培养液从流道流入储液槽内,然后从出水口经由回流管流入水箱内。通过上述结构,在保证培养盒内的培养液达到饱和状态下,降低了培养盒内堆积培养液的风险,提高了绿植的存活率,进而使空气的净化效果更好。
14.可选的,所述培养盒包括土培盒和水培盒,所述培养箱至少设置两个,至少一个所述培养箱内安装所述土培盒,至少一个所述培养箱位于所述土培盒下方且安装有所述水培盒,相邻两个所述培养箱通过所述回流管连通,安装有所述土培盒的培养箱与所述出水管连通。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土培盒内溢出的培养液中会存在泥土中的一些微量营养物质,泥土中的微量营养物质也会随着培养液流入水培盒内,使培养液中的营养更加的丰富,进而有助于水培盒内的绿植生长。
16.可选的,所述流道设置于所述土培盒靠近所述储液槽的一侧,且所述土培盒的侧壁上开设有透气孔;所述流道设置于所述水培盒的侧壁,且所述水培盒内设置有储存培养液的盛水腔。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储液槽内的培养液通过流道进入土培盒内,同时透气孔可以使位于土培盒内部绿植的根系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进而降低了绿植根系腐烂的风险。
18.储液槽内的培养液从流道进入水培盒后会储存与盛水腔内,使水培绿植的根系可
以一直浸泡于培养液中,进而有助于水培绿植的生长。
19.可选的,所述绿植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箱、安装于所述培养箱内的土培盒、水培盒以及驱使所述土培盒内多余的培养液流入所述水培盒内的驱动机构;所述土培盒上开设有土培进水口和土培出水口,所述水培盒上开设有水培进水口和水培出水口,所述出水管远离所述水箱的一侧安装于所述土培进水口处,所述土培盒与所述水培盒之间设置有引流管,所述引流管一端与所述土培出水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水培进水口连通;所述培养箱上开设有储液槽,所述储液槽与所述回流管连通;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转动安装于所述储液槽内的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的中部设置有转动轴,所述土培盒与所述水培盒分别安装于所述承载板相对的两侧。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培养箱内既可以种植土培绿植,也可以种植水培绿植,增加了培养箱内绿植的多样性。当土培盒内的培养液达到饱和状态时,驱动承载板以传动轴为旋转轴发生转动,使承载板向水培盒的方向倾斜,土培盒内多余的培养液以及泥土中的营养物质会通过引流管进入水培盒内,进而为水培绿植提供更加丰富的营养。
21.水培盒内多余的培养液会通过水培出水口流入储液槽内,同时,土培进水口与出水管连接处、土培出水管与引流管连接处以及水培进水口与引流管连接处因泄露流出的培养液均流入储液槽内,储液槽内的培养液会通过回流管流入水箱内。一方面,降低了培养液流入风机装置内影响风机装置运行的风险;另一方面,使培养液得到循环,进而降低了培养液于土培盒以及水培盒内堆积的风险。
22.可选的,所述储液槽的中部设置有隔断板,所述隔断板将所述储液槽分为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所述转动轴转动安装于所述隔断板上,所述土培盒位于所述第一储液腔内,所述水培盒位于所述第二储液腔;所述土培盒的重量大于所述水培盒的重量,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向所述第一储液腔内输送培养液的分流管;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驱动所述承载板转动的浮动板,所述浮动板位于所述第一储液腔且安装于所述承载板背离所述土培盒的一侧。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培养液通过分流管流入第一储液腔内,随着培养液于第一储液腔内液位的升高,浮动板也会上浮驱动承载板转动,使承载板向第二储液腔倾斜,进而土培盒内的营养液会自动流入水培盒内。上述结构不需要人工去驱动承载板转动,较为自动化,减轻了人工的劳动力。
24.可选的,所述隔断板上开设有使所述第一储液腔与所述第二储液腔连通的通水孔,所述回流管与第二储液腔连通;所述第二储液腔内设置有所述承载板转动后将所述通水孔进行遮盖或打开的连杆阀门,所述连杆阀门包括对所述通水孔进行遮挡或打开的挡板以及驱动所述挡板移动的连杆,所述连杆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二储液腔内;所述承载板上设置有使所述连杆转动的抵接杆,所述隔断板上设置有使所述挡板定向滑移的导轨。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承载板在浮动板的作用下向第二储液腔倾斜,进而使抵接杆抵接于连杆并驱动连杆转动。转动后的连杆会驱动挡板在导轨的作用下定向稳定滑
移,使第一储液腔内的培养液通过通水孔流入第二储液腔,进而通过回流管流入水箱内。
26.当第一储液腔内的培养液流入第二储液腔后,第一储液腔内的液位线会降低,浮动板下降,进而使承载板恢复至转动前的状态。此时抵接杆不在抵接连杆,进而挡板将通水孔紧着遮挡。通过上述结构,每次浇灌培养液时,只需向土培盒内浇灌即可,进而使得培养液可以自动进入水培盒内并循环。
27.可选的,所述第一储液腔内设置有使所述承载板保持水平状态的限位块。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土培盒的重量大于水培盒的重量,因此当培养液没有进入第一储液腔内时,承载板会向第一储液腔倾斜,致使水培盒内的培养液回流到土培盒内。限位块的设置限制了承载板向第一储液腔内倾斜的风险,使承载板可以保证水平状态,进而降低了水培盒内的培养液回流到土培盒内的风险。
29.可选的,空气净化器还包括位于所述空腔内的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包括将空气向所述出风口处引导的导风板以及使所述空腔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的导风通道。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空腔内经过过滤件净化过的空气,会在导风板的引导下更加容易的进入导风通道内,并从出风口释放出,进而提高了经过净化后的空气的释放效果。
3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水循环的设置,使得绿植培养装置内多余的培养液可以重新流入水箱内,进而降低了绿植培养装置内堆积培养液致使绿植根部无法呼吸的风险,同时,经过净化后的空气从出风口吹出,可以将绿植产生的有益气体吹散开,进而使得净化效果更好;土培盒内溢出的培养液中会存在泥土中的一些微量营养物质,泥土中的微量营养物质也会随着培养液流入水培盒内,使培养液中的营养更加的丰富,进而有助于水培盒内的绿植生长;培养液通过分流管流入第一储液腔内,随着培养液于第一储液腔内液位的升高,浮动板也会上浮驱动承载板转动,使承载板向第二储液腔倾斜,进而土培盒内的营养液会自动流入水培盒内;同时,抵接杆抵接于连杆并驱动连杆转动。转动后的连杆会驱动挡板在导轨的作用下定向稳定滑移,使第一储液腔内的培养液通过通水孔流入第二储液腔,进而通过回流管流入水箱内,整个过程不需要人工操作,较为自动化。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空气净化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空气净化器的整体剖视图(图中实心箭头的指向为空气的运动方向)。
3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培养箱与培养盒的爆炸示意图。
3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绿植培养装置与局部外壳的爆炸示意图。
3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水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7.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土培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8.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水培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9.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三中绿植培养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40.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三中绿植培养装置的整体剖视图。
41.附图标记说明:1、外壳;11、空腔;12、进风口;13、出风口;14、放置槽;2、风机装置;21、风机组件;22、过滤件;3、绿植培养装置;31、培养箱;311、进水口;312、出水口;313、安装槽;314、储液槽;3141、第一储液腔;3142、第二储液腔;32、培养盒;321、流道;322、土培盒;3221、透气孔;3222、土培进水口;3223、土培出水口;323、水培盒;3231、盛水腔;3232、水培进水口;3233、水培出水口;4、水循环装置;41、注入机构;411、进水管;412、出水管;413、分流管;42、循环机构;421、回流管;43、水泵;44、引流管;45、水箱;5、导风结构;51、导风板;52、导风通道;6、驱动机构;61、承载板;611、转动轴;62、浮动板;63、隔断板;631、通水孔;7、连杆阀门;71、挡板;711、拨动板;72、连杆;721、转动销;73、抵接杆;74、导轨;75、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42.以下结合附图1-9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空气净化器。
44.实施例一:参照图1与图2,空气净化器包括外壳1、风机装置2、绿植培养装置3以及水循环装置4。外壳1内部设置有空腔11,且外壳1上开设有与空腔11连通的进风口12以及出风口13,风机装置2安装于外壳1上且位于空腔11内。风机装置2使空气从进风口12进入空腔11内,并对进入空腔11内的空气进行净化使空气从出风口13排出。其中绿植培养装置3安装于外壳1上且位于出风口13处,进而出风口13排出的空气会将绿植产生的有益气体吹散开。水循环装置4安装于空腔11内,为绿植培养装置3输送培养液,并回收绿植培养装置3中溢出的培养液。本实施例优选培养液为液态水。
45.参照图2,另外,空腔11内还设置有导风结构5,导风结构5包括导风板51和导风通道52,导风板51位于出风口13处且于空腔11内倾斜设置,导风板51通过螺栓安装于外壳1上,导风通道52与空腔11和出风口13均连通。空腔11内经过净化的空气,在导风板51的作用下经过导风通道52并从出风口13释放出。
46.参照图2,风机装置2包括使空气进入空腔11内的风机组件21以及对空气进行过滤的过滤件22。
47.风机组件21包括风轮和风轮驱动件,本实施例优选风轮驱动件为电机,风轮在风轮驱动件的驱动下高速转动,使进风口12产生负压,进而使空气进入空腔11内。
48.过滤件22可以为过滤网,也可以为过滤棉,本实施例优选过滤件22为过滤网,其中优选设置两层过滤网,其中一层过滤网为hepa过滤网,另一层过滤网为活性炭过滤网。空气依次经过hepa过滤网与活性炭过滤网并进入空腔11内。
49.参照图2与图3,绿植培养装置3包括培养箱31以及可拆卸安装于培养箱31内用于种植绿植的培养盒32。当需要对绿植进行翻土或更换泥土使绿植更好的生长时,只需要将培养盒32拿出即可,不需要拆下培养箱31,进而日常对绿植养护时较为方便。
50.培养盒32上开设有供绿植种植的种植槽以及使培养液进入种植槽内的流道321。培养箱31上开设有进水口311、出水口312、供培养盒32插入的安装槽313以及盛放培养液的储液槽314。储液槽314位于安装槽313的槽底,并与储液槽314连通。储液槽314与进水口311以及出水口312均连通。水循环装置4使培养液从进水口311进入到储液槽314内,然后通过流道321进入培养盒32内为绿植提供营养。当培养盒32内的营养液达到饱和状态后,溢出的
培养液会流入储液槽314内,并从出水口312流出进入水循环装置4内形成一个循环。
51.安装槽313的槽壁上一体成型有限位条,培养盒32背离种植槽的一侧抵接于限位条,使培养盒32不易进入储液槽314内。培养盒32设置有多个,多个培养盒32于安装槽313内沿着培养箱3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进而空气可以通过流道321进入种植槽内,使绿植的根系可以吸收到空气。安装槽313内还一体设置有多个支撑柱,培养盒32的外壁上一体设置有限位环,当培养盒32底部抵接于限位条时,限位环抵接于支撑柱,进一步对培养盒32进行限位。
52.参照图3与图4,其中,外壳1开设进风口12的一侧开设有供培养箱31安装的放置槽14,放置槽14与空腔11连通且放置槽14位于进风口12的下方,使得进风口12释放出的空气更加将绿植释放出的有一气体吹散。培养箱31放置于放置槽14内后通过螺栓安装于外壳1上。此时,进水口311和出水口312均位于空腔11内,进而方便与水循环装置4连接。
53.培养箱31安装于放置槽14内后,培养箱31呈倾斜状态,即,沿着空气净化器从上至下的方向,培养箱31开设安装槽313的一侧逐渐远离外壳1。进而更加方便将培养盒32从培养盒32内取出更换泥土,同时,降低了绿植对出风口13进行遮挡的风险。
54.参照图3与图5,水循环装置4包括向培养箱31内输送培养液的注入机构41、对培养箱31内多余培养液进行回收的循环机构42、位于培养箱31下方的水箱45以及为注入机构41和循环机构42提供压力的水泵43。注入机构41在水泵43的作用下将水箱45内的培养液从进水口311输送到培养箱31内,培养箱31内多余的培养液从出水口312流入循环机构42,最后进入水箱45内。
55.参照图3与图5,注入机构41包括与水箱45连通的进水管411以及使培养液从水箱45内流入培养箱31内的出水管412。进水管411远离水箱45的一侧穿过外壳1裸露于外壳1外,进而便于向水箱45内注入培养液。出水管412包括一端与水箱45连接另一端与水泵43连接的第一出水管412以及一端与水泵43连接另一端与进水口311连接的第二出水管412。
56.循环机构42包括使培养箱31内溢出的培养液流入水箱45内的回流管421,回流管421一端与水箱45连接,另一端与出水口312连接。
57.参照图3、图4以及图5,其中,绿植培养装置3设置有多个,出风口13也设置有多个,多个出风口13与多个绿植培养装置3数量一致,且多个出风口13与多个绿植培养装置3一一对应,多个绿植培养装置3沿竖直方向间隔排布。出水管412远离水箱45的一端与位于最上方培养箱31上的进水口311连接。相邻两个培养箱31之间设置有引流管44,引流管44一端与位于上方培养箱31上的出水口312连接,另一端与下方培养箱31上的进水口311连接。最下方培养箱31上的出水口312与水箱45连接,进而使培养液可以进行循环。
5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空气净化器的实施原理为:水箱45内的培养液通过出水管412进入到储液槽314内,然后储液槽314内的培养液流入每个培养盒32内。当培养盒32内的培养液达到饱和状态后,培养盒32内多余的培养液将会通过流道321流入储液槽314内,最后储液槽314内的培养液通过回流管421重新流入水箱45内。
59.实施例二:参照图3、图6以及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培养盒32包括土培盒322和水培盒323,而培养箱31至少设置有两个。
60.当培养箱31设置有两个时,两个培养箱31上下排布。其中土培盒322安装于上方的
培养箱31内用于种植需要泥土的绿植,水培盒323安装于下方的培养箱31内用于种植需要培养液种植的绿植。同时,安装土培盒322的培养箱31内部的培养液可以流入安装水培盒323的培养箱31内,进而泥土中的微量营养物质也会随着培养液流入水培盒323内,使培养液中的营养更加的丰富,更加有利于水培绿植的生长。
61.参照图3与图6,流道321开设于土培盒322靠近储液槽314的一侧,且土培盒322的侧壁上开设有使绿植根系透气的透气孔3221。储液槽314内的培养液可以通过流道321进入土培盒322内,同时当土培盒322内的培养液达到饱和后,可以从流道321或透气孔3221流入到储液槽314内。
62.参照图3与图7,流道321开设于水培盒323的侧壁,且水培盒323内设置有储存培养液的盛水腔3231,水培绿植的根系可以一直浸泡于培养液中,进而有助于水培绿植的生长。
63.参照图3、图5、图6以及图7,出水管412远离水箱45的一端与安装土培盒322培养箱31上的进水口311连接,回流管421设置有两段,其中一段回流管421的一端与安装土培盒322培养箱31上的出水口312连接,另一端与安装水培盒323培养箱31上的进水口311连接;另一段回流管421一端与安装水培盒323培养箱31上的出水口312连接,另一端与水箱45连接。进而使培养箱31内多余的培养液可以流入水箱45内。
64.当培养箱31设置两个以上时,至少有一个培养箱31内安装土培盒322和至少一个培养箱31内安装有水培盒323,且安装水培盒323的培养箱31位于安装土培盒322培养箱31的下方。回流管421远离水箱45的一端与最下方的培养箱31上的出水口312连接,出水管412与位于最上方的培养箱31的进水口311连接。引流管44一端与位于上方培养箱31上的出水口312连接,另一端与下方培养箱31上的进水口311连接。
6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空气净化器的实施原理为:水箱45内的培养液通过出水管412进入到安装有土培盒322的储液槽314内,然后安装有土培盒322储液槽314内的培养液流入每个土培养盒32内。当土培养盒32内的培养液达到饱和状态后,土培养盒32内带有泥土中微量元素的培养液将会通过流道321流入安装有土培盒322的储液槽314内。安装有土培盒322储液槽314内多余的培养液会流入安装有水培盒323的储液槽314内,进而流入每个水培盒323内,最后安装有水培盒323储液槽314内的培养液通过回流管421重新流入水箱45内。
66.实施例三:参照图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为,绿植培养装置3包括培养箱31、土培盒322、水培盒323以及驱动机构6,土培盒322、水培盒323以及驱动机构6均安装于培养箱31内,其中土培盒322中多余的培养液可以通过驱动机构6自动流入水培盒323中。本实施例中培养箱31竖直设置。
67.参照图5、图8以及图9,培养箱31上开设有储液槽314以及出水口312,回流管421远离水箱45的一端与出水口312连接。土培盒322上开设有土培进水口3222和土培出水口3223,水培盒323上开设有水培进水口3232和水培出水口3233,出水管412远离水箱45的一侧与土培进水口3222连接,土培盒322与水培盒323之间设置有引流管44,引流管44一端与所述土培出水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水培进水口3232连接。
68.参照图8与图9,驱动机构6包括供土培盒322和水培盒323安装的承载板61以及驱动承载板61转动的浮动板62。其中,储液槽314的中部一体设置有隔断板63,隔断板63将储液槽314隔断分为第一储液腔3141和第二储液腔3142。承载板61的中部开设有转动孔,转动
孔内插入有转动轴611。隔断板63的顶部一体设置有两个凸块,两个凸块沿着培养箱3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且两个凸块上也开设有供转动轴611插入并转动的转动孔,承载板61位于两个凸块之间。培养箱31上对应的开设有供转动轴611穿过的穿设孔,穿设孔贯穿培养箱31,且穿设孔与凸块上的转动孔同心。转动轴611穿设安装于承载板61的转动孔、两个凸块的转动孔以及穿设孔内,进而使承载板61转动安装于隔断板63上。
69.参照图8与图9,土培盒322与水培盒323分设承载板61相对的两侧,即,土培盒322位于第一储液腔3141内,水培盒323位于第二储液腔3142。同时,土培盒322与水培盒323均通过螺栓安装于承载板61背离储液槽314槽底的一侧。土培盒322的重量大于水培盒323的重量,因此浮动板62位于第一储液腔3141的承载板61上,且浮动板62通过螺栓安装于承载板61背离土培盒322的一侧。
70.参照图5与图9,具体的,出水管412上一体设置有与出水管412连通的分流管413,分流管413远离出水管412的一端位于第一储液腔3141内。培养液可以通过出水管412进入土培盒322内,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流管413进入到第一储液腔3141内。当培养液进入第一储液腔3141后,浮动板62会随着培养液的液位线上升而驱动承载板61一转动轴611为旋转轴发生转动,进而使承载板61发生倾斜,即,承载板61向第二储液腔3142内倾斜。通过上述结构,土培盒322内的培养液会带着泥土中的微量元素通过引流管44进入到水培盒323内。当水培盒323内的培养液达到饱和状态时,培养液会通过水培出水口3233流入到储液槽314内,并通过回流管421流入水箱45。
71.为了使得承载板61发生转动后还可以自动恢复至转动前的状态,隔断板63的靠近储液槽314槽底的一侧开设有通水孔631,第二储液腔3142的底部设置有与承载板61联动且将通水了遮盖或打开的连杆阀门7,且回流管421与第二储液腔3142连通。
72.参照图8与图9,连杆阀门7包括挡板71和连杆72,挡板71滑移安装于隔板上对通水孔631进行遮挡通水孔631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导轨74,本实施例中优选导轨74为l状的柱体,且导轨74相对设置,挡板71位于两个导轨74在连杆72的作用下之间上下定向移动。挡板71背离隔断板63的一侧一体设置有拨动板711,连杆72靠近挡板71的一侧位于拨动板711的下方,且当连杆72转动后抵接于拨动板711,进而使挡板71移动。连杆72上开设有通孔,通孔内插入有转动销721,第二储液腔3142的腔底一体设置有支耳,转动销721转动安装于支耳上。位于第二储液腔3142内的承载板61上安装有抵接杆73,抵接杆73通螺栓安装于承载板61靠近第二储液腔3142腔底的一侧。
73.为了保证当抵接杆73不抵接于连杆72时,挡板71可以自动落下遮盖住通水孔631,通孔的中心轴线到连杆72安装挡板71一端的距离大于通孔的中心轴线到连杆72背离挡板71一端的距离,进而抵接杆73不抵接于连杆72时,挡板71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落下,进而将通水孔631进行遮挡。
74.参照图8与图9,具体的,当浮动板62上升使承载板61向第二储液腔3142倾斜时,抵接杆73将逐渐抵接于连杆72,并驱使连杆72以转动销721为旋转轴转动,进而连接杆为对拨动板711施加作用力,挡板71在导轨74的限位下向远离第二储液腔3142腔底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储液腔3141内的培养液将通过通水孔631流入第二储液腔3142内,第二储液腔3142内的培养液通过回流管421流入水箱45内,使得浮动板62下降,且由于土培盒322的重量大于水培盒323的重量,进而承载板61会自动转动至转动前的位置。
75.其中,储液槽314的槽底倾斜设置,即,从第一储液腔3141向第二储液腔3142的方向逐渐向靠近储液槽314的槽底的方向倾斜,进而第一储液腔3141内的培养液可以更加方便的从通水孔631流入到第二储液腔3142内。
76.参照图8与图9,当浮动板62下降时,为了使承载板61转动后呈水平状态,第一储液腔3141的侧壁上一体设置有限位块75。当承载板61抵接于限位块75时,承载板61呈水平状态,且挡板71将通水孔631进行遮挡,使第一储液腔3141内的培养液不能流入第二储液腔3142内。
7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空气净化器的实施原理为:水箱45内的培养液通过出水管412进入到土培盒322以及第一储液腔3141内,浮动板62随着培养液的液位线上升而驱动承载板61发生倾斜,土培盒322内的培养液会带着泥土中的微量元素通过引流管44进入到水培盒323内。同时,承载板61发生倾斜以后,抵接杆73驱使挡板71移动,使第一储液腔3141内的培养液从通水孔631流入第二储液腔3142内,并经过回流管421流入水箱45内。此时,浮动板62下降,承载板61恢复至转动前的位置并抵接于抵接块。
7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